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2020-10-03 惠風和暢心理

晚上十點多鐘,二寶獨自一人完成了洗漱,然後爬上床,到自己劃定的小寶寶位置上躺下來,準備睡覺。今天的二寶與往日不同了,第一次不要媽媽陪著就自己去睡覺了。

我看著他微微蜷著的小身體,放下手機,也暫時放下了今天需要完成的作業,爬上床,抱了抱他,親了親他的臉蛋,看著他的眼睛,「晚安!寶貝,我愛你!」

「媽媽,晚安!我愛你!」

「你是獨一無二的!」

「你也是獨一無二的!」

「勇敢做自己!」

「你也要勇敢做自己!」

第一次,二寶給了我同樣的祝福,來回應我對他的祝福;第一次,我聽見別人對我說「你也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要勇敢做自己!」那一刻,我的眼眶有點溼,內心湧動著感動。

想想自己平日裡對孩子的那些不耐煩,我內疚了起來,捧著他的小臉蛋,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道歉,「對不起!我做媽媽有時候對你有那麼多不耐煩,請你原諒!我一定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你是好媽媽!我也要做一個好寶寶!」二寶看著我的眼睛,溫柔地說。我親了親他的小臉。

「我睡了,媽媽,你去寫作業吧!」二寶懂事地回應著我,自己一翻身,準備睡覺了。

想想這次二寶生病好了以後,變化還是挺大的,自己洗漱,自己睡覺,真不同了!

我回味著二寶對我的祝福,內心很溫暖。我細細覺察當我被二寶看見時的那種被他的愛包容的感覺,那種內心升騰的溫暖與感動,好像本來有點空的癟的疲憊的心一下子被愛填滿,充盈起來,好像又有了愛的力量。

我體驗到了當自己被看見被關注時,心理上的那種極大的需求被滿足的感覺。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譬如小嬰兒天然就有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自我實現需要,則是在成人後出現,而且只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被看見被關注,是在愛與歸屬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亞里斯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動物」。作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渴望能和別人建立起一定的人際交往的關係,渴望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得到關係的滋養。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別人看見,渴望被別人關注,尤其是得到最在乎的人的關注與認可,這是我們內在的被尊重的需要。

每一個生命個體,即使是剛出生的小嬰兒,也需要被看見。當那個被媽媽抱在懷裡吃奶的小嬰兒,當他沐浴在媽媽那充滿愛的目光中時,他的生命能量多麼充盈豐沛。「我是被愛著的,我是被接納的,我是安全的」,這種生命的安全底色寫入了他的潛意識之中,墊定了他的人生安全感基石,照亮了未來的勇敢之路。

當我們真正的被看見被關注時,內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如同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充滿歡喜與感動,變得有力量。原來我不是獨自一個人,我是被關注的,被愛著的。

很多時候,看見就是療愈。


相關焦點

  • 看見即療愈 | 生命渴望被看見
    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看見我女兒的需要,只是一味地想要「改造」她。我心裡咯噔一下,這是養育的大忌啊。因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改造。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看不見和各種改造。比如,孩子明明吃飽了,還要再餵幾口,因為剩下這一點,浪費了就可惜了。
  • 嬰兒哭到窒息,媽媽全程不看一眼:生命渴望被看見
    生而為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忽視。你滿腦子都是這些「正確」的數據,怎麼看見真實的孩子呢?心理諮詢師李雪說:當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見——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通過一堆「正確」的數據來評價和矯正自己。
  • 成長丨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小嬰兒的表現欲更多的是需要他人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會用啼哭聲不斷提醒大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自主行為,也是基本生理欲望與需要。如餓了需要喝奶、尿了需要更換尿布等。幼兒時期的表現欲望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要引起他人的關注。心理上的「求關注」欲望逐漸萌芽,個人展示需求愈發凸顯。
  • 在"生命故事線上陪伴營"看見和聆聽彼此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被看見,是一切治癒的開始;被看見是一種心靈滋養,我們在被看見中體驗愛和自我價值感。生命故事線上陪伴營10月31日晚主題對話"關 於 看 見"2009年開始師從熙琄老師,系統學習敘事療法和合作對話,2015年開始接受熙琄老師的專業和系統的督導。
  • 心力訓練:改變源自內在的看見和渴望,想要改變,請養成三個習慣
    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好,最重要的是學會看見自己內在的渴望,真正的改變來源內在的渴望和看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首先需要學會做兩件事。,看到自己的恐懼和動力,看到自己的渴望和需求。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有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的根本是一個人內在的投射,認為與人交往非常的可怕,而且認為別人比自己厲害,這種內在的恐懼導致他們和人交往的時候,非常的害怕,從而不敢與人交流。如果我們想要突破社交恐懼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看到自己內在的恐懼。
  •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看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一樣的需求當大人的需求與孩子的產生衝突時常常被欺負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總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父母否則就要被批評與指責 而想做自己的孩子往往被認為不是乖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最不聽話在大人眼裡小孩子的需求根本就不算什麼
  • 孩子天生渴望被父母「看見」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反之,親子關係不好或缺失,則會使孩子從小就陷於發展的劣勢。這些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於是,她幫助無數家庭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令人感到驚奇和興奮的是:孩子如同生命得到了滋養,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孩子的生命力得以展開。這個結果屢試不爽,1000多個孩子因此改變,無數的家庭得以受益。
  • 豆瓣8.4《盔甲騎士》:成為自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
    1.自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什麼是自己呢?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給出解釋: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
  • 育兒:一句無心的話語,就能擊垮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
    導語因為成績總是墊底,即使在其他領域表現優異,這些孩子的長才還是不值得被看見?就算是一句無心的話語,或一閃而過的神情,都可能擊垮孩子的信心,特別是那些低自尊、低成就,而十分渴望獲得認可的孩子們。每個人都想要被看見如果在學校的生活中,有著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孩子們可能就會為了這件事,願意每天來學校,特別是那些能被人刮目相看的時刻——即使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打趴在地上。然而,我們的一句話,或許無心,或許有意,都可能擊垮了一個孩子的信心。
  • 蔡英文:人民辛苦我看見了 民眾渴望改革我看見了
    她表示,這四年來,她跑遍臺灣各地,「人民的辛苦我看見了,人民對政治改革的渴望我看見了」。蔡英文說,希望這將是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深化臺灣民主,把經濟動能找回來,最重要的是,把民眾對政治的信任找回來。
  • 渴望被看見的孩子也有春天
    這些孩子染上不良行為的原因多樣,除了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父母監管不到位外,更多的在於渴望被父母關注而無解、渴望溝通卻受阻、渴望關愛而不得。南寧市勵志專門學校致力於在「迷途」學生與家長、「迷途」學生與社會之間搭建起「心靈的橋梁」,旨在讓失足孩子得到家庭和社會各界的關愛,親子關係融洽了、社會關係和諧了,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就更大。
  • 兩性關係:除了生理需求,女人很渴望這幾種感覺
    1.被尊重的需求有的女人,判斷男人喜歡自己的標準,就是看對方是否尊重他,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給她足夠的重視,那麼她就會認為對方並不那麼喜歡她。當你重視家人勝過她的時候,她會覺得倍受冷落,就會感到傷心難過。2.被寵愛的需求有這樣一句話:千萬不要跟女人講理,女人就是用來寵的。無論何時,女人都喜歡被男人寵愛,希望男人把她捧在手心裡。3.被欣賞的需求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女人渴望被欣賞,希望愛她的男人懂她性格溫柔。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北美生命靈糧堂劉彤牧師:基督徒要看見自己裡面的黑暗
    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嗎?」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 差異化教學,讓每個生命都綻放精彩
    班級裡不該出現「透明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被看見。正如著名的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言,「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知識本身的魅力,產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習效率,享受學習的快樂,是我們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目的。那麼,怎樣實施差異化教學?
  • 看見便是愛:一種被忽視的力量
    這個場景中的孩子強強,他心底的情感需求是希望能被媽媽看見他所喜愛的事物,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和關注,這是一種內在心理需求,是渴望得到媽媽的愛的表現。可是媽媽只看見自己關注的事物,而對孩子的內在需求視而不見,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媽媽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孩子就會感覺失落沮喪,變得不聽話、鬧脾氣。不要忽視被看見的力量,因為看見便是愛。
  • 沙龍回顧丨從四元素看你的生命能量與職業道路
    但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在五分鐘內就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生命能量的大致端倪,那就是從四元素的能量入手,每張星圖中洋溢的生命能量是如此顯而易見,所有的物質和心智現象都是能量的表達,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佔星學是一種能量語言。在佔星學中,土、水、火、風四大元素是所有物質結構的構成。每個元素都代表一種基本能量,這四種能量構成了我們的意識模式。
  • 靈魂的傷,有誰看見?
    如果其身邊人看見這樣的一面,可能會大為驚訝,感覺完全像另外一個人。網上有「微笑抑鬱症」的說話。有些抑鬱症患者,留給身邊人的感覺是陽光、開朗,可能被身邊人說「誰得抑鬱症,你也不會得抑鬱症」。如果我抑鬱了,是不是很多人會不開心?
  • 重於泰山的生命教育,不能輕如鴻毛的放下
    一、孩子壓力過大、卻沒有被看見知乎有這樣一個話題: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孩子們是需要「被看見的」渴望在關係中「被看見」是人的基本需求,被全世界看見抵不過被一個人看見,這個人對成人來說是伴侶,對孩子來說就是父母。
  • 中秋節起源於唐代崇奉道教,既是渴望生命延續,也是追求現世幸福
    其實,除去政治因素,道教重視肉體生命的特色也深受玄宗青睞。玄宗作為無所不能的帝王,唯一無法主宰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對永恆幸福的嚮往自然衍生出對生命長久的渴望。唐玄宗曾作《與寧王憲等書》,明確記載了玄宗以煉製的仙藥分賜兄弟之事,玄宗在信中寫道,「頃因餘暇,妙選仙經,得此神效方,古老云:『服之必驗。』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在道教看來,月宮正是仙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