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多鐘,二寶獨自一人完成了洗漱,然後爬上床,到自己劃定的小寶寶位置上躺下來,準備睡覺。今天的二寶與往日不同了,第一次不要媽媽陪著就自己去睡覺了。
我看著他微微蜷著的小身體,放下手機,也暫時放下了今天需要完成的作業,爬上床,抱了抱他,親了親他的臉蛋,看著他的眼睛,「晚安!寶貝,我愛你!」
「媽媽,晚安!我愛你!」
「你是獨一無二的!」
「你也是獨一無二的!」
「勇敢做自己!」
「你也要勇敢做自己!」
第一次,二寶給了我同樣的祝福,來回應我對他的祝福;第一次,我聽見別人對我說「你也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要勇敢做自己!」那一刻,我的眼眶有點溼,內心湧動著感動。
想想自己平日裡對孩子的那些不耐煩,我內疚了起來,捧著他的小臉蛋,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道歉,「對不起!我做媽媽有時候對你有那麼多不耐煩,請你原諒!我一定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你是好媽媽!我也要做一個好寶寶!」二寶看著我的眼睛,溫柔地說。我親了親他的小臉。
「我睡了,媽媽,你去寫作業吧!」二寶懂事地回應著我,自己一翻身,準備睡覺了。
想想這次二寶生病好了以後,變化還是挺大的,自己洗漱,自己睡覺,真不同了!
我回味著二寶對我的祝福,內心很溫暖。我細細覺察當我被二寶看見時的那種被他的愛包容的感覺,那種內心升騰的溫暖與感動,好像本來有點空的癟的疲憊的心一下子被愛填滿,充盈起來,好像又有了愛的力量。
我體驗到了當自己被看見被關注時,心理上的那種極大的需求被滿足的感覺。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譬如小嬰兒天然就有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自我實現需要,則是在成人後出現,而且只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被看見被關注,是在愛與歸屬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亞里斯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動物」。作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渴望能和別人建立起一定的人際交往的關係,渴望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得到關係的滋養。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別人看見,渴望被別人關注,尤其是得到最在乎的人的關注與認可,這是我們內在的被尊重的需要。
每一個生命個體,即使是剛出生的小嬰兒,也需要被看見。當那個被媽媽抱在懷裡吃奶的小嬰兒,當他沐浴在媽媽那充滿愛的目光中時,他的生命能量多麼充盈豐沛。「我是被愛著的,我是被接納的,我是安全的」,這種生命的安全底色寫入了他的潛意識之中,墊定了他的人生安全感基石,照亮了未來的勇敢之路。
當我們真正的被看見被關注時,內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如同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充滿歡喜與感動,變得有力量。原來我不是獨自一個人,我是被關注的,被愛著的。
很多時候,看見就是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