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訓練:改變源自內在的看見和渴望,想要改變,請養成三個習慣

2020-12-20 唐若心學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很多人都以為改變很容易,事實上改變是一個很難的動作。因為改變意味著我們需要徵服自己的惰性思維,更需要我們敢於向自己下挑戰書。

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好,最重要的是學會看見自己內在的渴望,真正的改變來源內在的渴望和看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首先需要學會做兩件事。

01向內求,學會向內看

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持續改變,從本質上來說,我們首先就要學會向內看, 學會向內看是深層次的看見自己,看到自己的恐懼和動力,看到自己的渴望和需求。如果我們想要持續成長,就必須要學會向內看。

張德芬曾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當你懂得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 原來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內在的投射。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有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的根本是一個人內在的投射,認為與人交往非常的可怕,而且認為別人比自己厲害,這種內在的恐懼導致他們和人交往的時候,非常的害怕,從而不敢與人交流。

如果我們想要突破社交恐懼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看到自己內在的恐懼。如果我們不再認為和人交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往往我們內心就會變得輕鬆許多。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來源我們內在的看見,越能持續看見內在的障礙,我們就越突破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明白,真正的改變源自內心深處的看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能看見內在的恐懼時候,我們從某個方面來說,就能夠進行改變和充足。

02改變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渴望

真正的改變來自我們內心對自己的渴望,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我們必須要內心有所觸動,如果內心沒有觸動,改變往往不會發生。

當你內心越渴望一樣東西的時候,改變才會切實發生。有一句話說過,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裡,就連上帝也會為了你讓路。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子,往往改變也會發生。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不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改變也會發生。

改變源自我們內在渴望與突破。如果我們認識到現有生活對自己的束縛和局限,當我們想要持續前進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跟隨內心的湧動,自然改變自己。

真正厲害的人,會去追求內心的渴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比如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做出積極的事情,那麼他一定會去突破生活給自己的拘囿,敢於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渴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你內心的激情,也是我們內在的夢想。一個人一旦被夢想所支配,往往內在潛能就會得到釋放,也會調動我們更多的勇氣和動力。

我們不想改變,從本質上來說,是來自一種舊習慣的束縛,你越習慣了這種生活,並且把這種生活認同為唯一的時候,我們某些時候就是被生活所奴役,我們就忘記了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真正的改變來自我們內在對自己夢想生活的追求,更來自我們不會忘記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我們敢於擔當生活的風險和責任,自然我們的內在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

相關焦點

  • 看見即療愈 | 生命渴望被看見
    於是我繼續敲,想要吸引她,但我女兒並不配合,我只好停下來,這時我才看鏡子裡的自己。鏡子清晰地呈現出我是如何忽視女兒的需要,而「強迫」她按照我希望的來。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看見我女兒的需要,只是一味地想要「改造」她。我心裡咯噔一下,這是養育的大忌啊。因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改造。
  • 習慣的養成與自制力
    習慣的養成依賴於四個部分:觸機、慣性行為、獎勵和信念: 觸機:即觸發習慣的原因,你可以想像成手槍的扳機。習慣的觸機有很多,可能是時間、地點或場景。你早上刷牙的觸機是起床這個動作;去吃午飯是因為時間到了(額,好吧,還有肚子餓了);觸機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決定習慣好壞的,是它引發的慣性行為。
  • 橋恩心理:如何改變「叛逆」的青少年的不良習慣?
    為什麼很難改變青少年的不良習慣?  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是用很長的時間建立起來的,已經非常牢固,他的行為模式已經基本固化了,習慣已經養成,就不是那麼隨意能夠改變的。  另一方面,到了青春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會逐漸降低,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是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但是,到了青春期,同齡人的評價,在同齡人中的地位,受歡迎程度等等會更重要。
  • 習慣的小改變,人生的大成就.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 好習慣的底層邏輯是什麼?2. 怎麼養成好習慣?3. 有個好習慣的壞處是什麼?其實,整本書讀下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最讓我吃驚的。世界上寫養成好習慣的書數不勝數,方法論好學, 但是發現底層規律,還告訴你壞處的沒幾本。當我們提到習慣的時候, 你想到的是什麼?
  • 如何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理解「行為模型」,孩子養成好習慣
    而要養成一個壞習慣周期則更加短,因為壞習慣往往不需要任何要求,所以不會產生任何心理壓力;並且,一些壞習慣可以給人短暫的喜悅,為了這種喜悅人會不斷地重複,進而成為一種習慣。要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我們就得先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究竟是怎麼來的。
  • 為什麼你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
    他的問題裡有這樣一個邏輯:因為懶散 -> 所以想要改變 -> 但無法堅持 -> 所以去當兵很顯然,這不是一個合理的邏輯線。他沒有去追溯懶散這個問題背後的深層根源,而只是簡單地想要通過環境層面的改變來讓自己發生變化,這其實是緣木求魚。大部分人的改變往往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沒過幾天就原形畢露。
  • 《無限可能》:先養成習慣,而後習慣造就我們|讀書筆記
    從一天一個伏地挺身開始,養成每日鍛鍊的習慣,從而擁有健康的體魄。從一天一頁書、一天100字開始,養成每日閱讀、寫作的習慣,從而實現精神富足。作者吉姆·奎克在書中每一段重點內容後插入的「大腦升級訓練」正是S3的運用。學習新知識後,通過簡單的問題,及時用於思考,更能鞏固所學內容。
  • 若要財運亨通,請逼自己養成富人的這三個處事習慣
    每個人的命運其實把握在自己手中,窮命富命,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造成。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有錢的人大都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習慣,亦或是專業程度很高,有貴人幫助,才會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想要獲得財富,先學習有錢人的思維模式和習慣,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強大,如此才能改變命運。
  • 王陽明: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阿里巴巴曾經陷入危機,整個團隊上下都在尋找新的出路。事後證明當時的做法基本都是錯誤的。但是馬雲卻說:做錯了,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因為不斷尋找出路,就意味著還有翻盤的可能,不去做,就只能一點點沉淪。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 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 ,二十六個字母的排序與如今的排序那是大相逕庭。若是你不願意讀書,不願意運動,卻又渴望豐富自己的頭腦,健壯自己的身體。 那麼只要你能堅持二十一天,將讀書和運動成為一種習慣。習慣的力量能夠推著你繼續前進。習慣是克服惰性最好的法門。 那些優秀的人並不是毅力多強,天資多高,只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就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
  • 《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然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使得焦慮和抑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凡是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下面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一書的導讀。焦慮是一種習慣,抑鬱,也是一種習慣——由於安全感的缺乏而滋生出來的習慣:在兒童時期,面對創傷、挫折,以及衝突,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很好的處理和應對,不安全感也就由此產生了。安全感的缺乏進一步滋生了我們對世界、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這些消極態度在經年累月的不斷強化之後,就會形成習慣化的焦慮或抑鬱。
  • 自我管理,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想聊一聊「習慣改變」這件事。1.習慣是什麼呢?它指的是我們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養成一個習慣要多久?過去,認知心理學認為習慣的塑造大約需要500個小時,合計21天。有關於21天養成習慣的說法也曾流行一時。
  • 改變人生,不再焦慮,只需要三個階段
    而在這種誘惑下得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是一種渴望,對短暫快樂的渴望。就如知乎上的一個評論:「實不相瞞,這個夏天,我過得異常焦慮。並不是因為工作、生活瑣事、人際關係,恰恰是因為自己太「快樂」了。在多次「放縱」後,隨之而來的是身體的難受、精神的空虛和心靈的疲憊。「享受」過才發現,原來只是實實在在的偽快樂罷了。」
  • 初中生學習總是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要如何改變這種學習習慣
    如果從小沒有在學習上養成良好習慣,自身對學習的感悟力也不是特別敏感,再加上家庭教育中沒有從小著重培養專注力、自制力、規劃能力以及挖掘成長目標等,那麼在進入青春期階段後,就容易造成在學習上的熱情忽高忽低並難以掌控的情況。那麼要如何來改變這種現象呢?
  • 猶太人智慧:當你負債纍纍,想要翻身時,請逼自己養成這3個習慣
    世界上最聰明、最富有的猶太民族在數千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磨練出了獨特的智慧和經商思維,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猶太民族認為,當一個人負債纍纍,想要翻身時,就要比自己養成這3個習慣!
  • 靠自制力養成習慣的人,都投降了!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口語表達訓練專家,中廣演說家擂臺賽冠軍,新北市 Super 教師。小學練演說、中學玩相聲、高中打辯論、大學磨教學,發現表達多術,串起的共通點就是「故事」;也發現許多人很努力,就差在不會「表達」。
  • 改變的力量源自內心的嚮往
    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改變心態,改變環境,這樣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內心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固然是件好事,但不可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改變,應該先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只有改變了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否則只能是越改變命運越壞。
  • 想要改變未來,先要改變當下,堅持這些習慣才能更優秀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好,能夠有向上發展的動力,但是想要改變未來,就要先改變當下,哲學家亞裡士多說過,人是被習慣塑造的,有益的成績來源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想要改變就要堅持習慣,堅持這些習慣才能變得更加優秀。
  • 習慣改變命運
    回來後對照學校進行診斷—就是習慣差(習慣差表現:上課睡覺、自習打鬧、早不起床晚不睡覺、帶手機玩遊戲、考試作弊、男女生交往過密、矛盾糾紛不斷。品質形象較差:對人不感激,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克制,對事不努力,缺乏刻苦精神,缺少責任感等等)。診斷以後學校的定位是:以魏書生老師民主科學的管理思想為引領,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 王陽明: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儒家】
    」意思是,要想真正掌握一件事,光學不做是不可能的。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裡夾腳,梨子吃了才知道是酸是甜。別想太多,行動起來,縱然華麗地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習慣,是一種動力電腦鍵盤發明初期,二十六個字母的排序與如今的排序那是大相逕庭。經常要用的一些字母被排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