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2020-09-09 鹿鳴心理

很多時候,那些負面情緒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出現了,尤其在萬物凋零、日光漸短的秋天: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麼陷入了焦慮或者抑鬱——無能為力、無法抗拒、無路可退。

然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使得焦慮和抑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凡是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下面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一書的導讀。希望這篇文章能提高大家對抑鬱和焦慮的免疫力,安然喜樂地度過2020這剩下的三個月~


1.焦慮和抑鬱從何而來?

焦慮是一種習慣,抑鬱,也是一種習慣——由於安全感的缺乏而滋生出來的習慣

在兒童時期,面對創傷、挫折,以及衝突,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很好的處理和應對,不安全感也就由此產生了。

安全感的缺乏進一步滋生了我們對世界、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這些消極態度在經年累月的不斷強化之後,就會形成習慣化的焦慮或抑鬱。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習慣是可逆的——經過適當的訓練,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理結構,進而擺脫焦慮和抑鬱的習慣。

當頭腦中充斥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的念頭時,我們可以通過&34;來轉換心態,用更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來代替那些自我貶低的聲音,過上更成熟、自由和健康的生活。

自我訓練之心理調頻:

想像自己正在聽電臺, 主持人正慷慨激昂地發表著關於全球氣候變暖、地球大限將至的演講。

聽著聽著,你能感受到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心跳加速、牙關緊閉、雙手握拳。

最後,你忍無可忍地換了個電臺,在另一位主持人溫和的嗓音中你得知周末將會是個好天氣,於是緊張的心情漸漸緩和,急促的呼吸也慢慢平息下來。

聽從內心的聲音與收聽電臺廣播類似,每一個電臺主持人都代表著一種自我對話——負面消極的、積極向上的,又或者是客觀中立的。當內心的獨白讓你感到焦慮不安或者消極沮喪時,不妨像換頻道一樣換一種聲音。

2.穿越時空的抑鬱和焦慮

安全感的缺失會讓我們脫離當下,與現實世界失去聯繫,陷入對過去的悔恨與對未來的擔憂中。

當我們沉湎於過去,對往昔的種種無法釋懷時,抑鬱就可能趁虛而入。


比如:&34;;與之類似,當我們時刻被縛於對未來的恐懼而無暇顧及眼前時,焦慮就會接管我們的生活,就像:&34;。


這種回到過去、觀望未來的穿越時空活動似乎讓人樂此不疲,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去的都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到來,真正存在的只有當下而已。

所以,無論是對過去的悔恨歉疚,還是對將來的恐懼憂慮,都只是一種虛妄的幻想,只要回到當下,它們就會煙消雲散,夾帶其中的抑鬱與焦慮也會隨之消失。

自我訓練之回到當下:

想像自己面前有三個籃子,當你發現自己升起的念頭是關於過去發生的某件事,就把這個念頭放在左邊的籃子裡;如果升起的念頭是關於還沒有發生的、將來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生的某件事,就把它放進右邊的籃子裡;如果這個念頭既不關乎過去,也不關乎未來,就把它放進中間的籃子裡。

持續這樣的劃分,直到所有的念頭都不再升起,你便回到了當下這一刻。


3.識別控制欲,終結焦慮和抑鬱

面臨危險時,出於&34;,我們會本能地想要逃避或回擊。

類似地,當我們的安全感受到威脅時,也會採取相應的攻擊或者逃避的策略嘗試去控制這種不安全感——在焦慮中調動全部的精力去迎戰可能到來的碰撞,在抑鬱中迴避可能失控的場面

因此,焦慮其實可以被看做是攻擊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恐慌、預測等消耗精力的行為試圖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抑鬱則可以被看做是逃避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獨處、倦怠等保存精力的行為來維持對生活的掌控。

但事實是,生活本身是無法被完全掌控的,控制感只是一時的錯覺,而且往往伴隨著焦慮和抑鬱。

要結束對控制感的渴求,就要需要我們足夠警醒,在察覺到自己條件反射般的控制意圖時,能夠立刻鬆手,不讓焦慮和抑鬱有機可趁——這一點可以通過交替呼吸法做到。

自我訓練之交替呼吸:

找到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好,保持上身挺直,用右手大姆指按住右鼻孔,然後吸氣3秒鐘,再用右手食指按住左邊鼻孔,屏住呼吸3秒鐘,然後,鬆開右手大拇指,將氣用6秒鐘呼出。

交換之後重複剛才的動作:用右鼻孔吸氣3秒,屏住呼吸3秒鐘,然後將氣從左鼻孔用6秒鐘呼出。一直重複這套動作,直到自己完全放下掌控的念頭。


相關焦點

  • 看痊癒者如何通過訓練改變焦慮、抑鬱的病態習慣?
    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譜資訊一、焦慮、抑鬱是一種習慣,一種由於不安全感而滋生出來的習慣,而習慣可以通過訓練進行擺脫。3、不要穿越時空,活在對未來的焦慮想像中。活在當下,相信自己的本能直覺,用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4、生活是無法控制的。5、焦慮、抑鬱是一種思維習慣,所有習慣都可以擺脫,我們有選擇權和自主能力。
  • 《改變自己》:焦慮是一種可以戒掉的習慣
    沒有人生來就缺乏安全感,內心滿是憤怒、無聊或抑鬱,快樂才是我們的自然狀態。慢性不愉快——就像心理學家盧西亞尼博士在這本溫暖詼諧又乾貨滿滿的《改變自己》裡所指出的:焦慮和抑鬱只是一種壞習慣——一種能改掉的習慣。 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源於受到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化思維。
  •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4招走出焦慮和抑鬱,重獲快樂新生
    在知道方法前,我們先來說說焦慮和抑鬱。關於焦慮和抑鬱這二者,卡爾在書中幽默地形容道:無論你是否意識到,焦慮症和抑鬱症這二者,你只要有其一,就必然有其二。這二者總是出雙入對,就如同草莓和奶油一般(只是沒那麼美味)。
  • 焦慮背後的秘密,你有快樂厭食症嗎
    生活中碰到過從焦慮到抑鬱的朋友,前期本來只是焦慮症狀,因為沒有化解這種情緒的能力,導致家人對她的焦慮特別照顧,朋友也很理解她。比如,只要她的焦慮症一出來,家人對她非常溫柔,不敢給她一點壓力,所有的事也全部幫忙做完。久而久之,她慢慢享受因焦慮而帶來的這種好處,因為她可以有理由什麼都不管,還有家人的呵護。 這就是焦慮背後隱藏的秘密利益。但當人們在次極收穫中,就更難從情緒習慣中脫離出來,因為不想下意識的錯過這種好處。 這位朋友最終也從焦慮走向了抑鬱。
  • 焦慮伴抑鬱又是什麼症狀?
    什麼是焦慮抑鬱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抑鬱會輕生,焦慮不會,一般症狀兩者都會相結合和伴隨。焦慮伴抑鬱以持續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徵。心情沮喪,鬱悶,對生活中的事缺乏興趣,認為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自責自罪,不願與人主動交往等。也沒有確定對象和具體固定的內容的提心弔膽和恐懼,還會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震顫或發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難等。
  • 自我療愈抑鬱,想要輕鬆自在,試試培養這樣的能力
    提到抑鬱,我感到心情沉重、有些壓抑,一想到抑鬱症患者數量逐年攀升、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深陷抑鬱,也會感到心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抑鬱,而抑鬱也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接納和認可,是追求自我完美的一種外顯。孩子的抑鬱很多時候是家長在追求完美,關於孩子抑鬱這樣的話題,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字,我們另外找一個時間來說。
  • 自我訓練——我自己就能治好焦慮症抑鬱症?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種新的開創性的療法,大家稱之為「自我訓練」(強調「自我」)。在闡述這個治療計劃的具體起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對焦慮和抑鬱的一些常見誤解。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有點焦慮或者抑鬱,這在人生中是很常見的。生活中,因為赴約要遲到而緊張,或是因為和朋友發生爭執而沮喪,都是不可避免的。
  • 自我訓練如何打敗焦慮症抑鬱症
    昨天的文章中,我們談到了,焦慮和抑鬱來源於你的不自信。不管你是為了減肥而鍛鍊,或是為了健康而快走,還是像運動員一樣為了參加大的體育賽事而訓練,有一點是共同的:你都必須進行有效的訓練,包括一系列有效的重複動作和循序漸進的努力。心理訓練也是如此,也需要重複和循序漸進的努力。
  • 焦慮和抑鬱的人,大多處於一個基礎邏輯
    近來幫助處理焦慮和抑鬱的人,發現大多處於一個基礎邏輯,就是情緒陷於過去的怨懟和對未來的恐懼波動中循環反覆,有些人雖時時能覺知到,但又無力改變。焦慮症狀嚴重時,出現手臂麻和頭皮麻的狀態,情緒無法控制。但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沒有任何外在的事物可以真正幫我們改變曾經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往事的看法和態度,悲傷也好歡喜也罷,如果知道它們都是一樣的生命波動,也許我們會開始一條不向外求之路。
  • 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鬱?
    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鬱?在日常的心理諮詢中,心理諮詢師要幫助來訪者緩解焦慮,教給來訪者緩解焦慮的方法。焦慮是對未來不確定事情的擔心,抑鬱是長期焦慮看不到希望導致的。所以核心就是緩解,降低,消除焦慮,一個強迫症患者,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別人都是告訴他,這個病好不了,只能帶著症狀生活,他想這輩子痛苦下去,那有希望,就有抑鬱情緒。一個疑病症患者,得不到正確的幫助,總有症狀,全身難受,到哪治療效果都不好,也會產生抑鬱情緒。
  • 實體娃娃,一種解決抑鬱和焦慮的方法
    在最初的幾天裡,幾乎不可能注意到抑鬱和焦慮導致的行為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可能會注意到正常的睡眠習慣受到影響:由於腦海中不斷出現的模糊和不安的想法而導致失眠。你突然變成一個性格內向的人,當與人交往時,尤其是那些不在你圈子裡的人,會突然變得緊張。
  • 和焦慮、抑鬱說Bye bye
    全民普遍壓力大,焦慮多,找ICC尋求抑鬱援助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抑鬱症。思維的選擇根據認知觀點,快樂的人總是去關注積極信息,忽視消極信息,儘可能把模糊信息看作積極信息。快樂的人選擇快樂。抑鬱的人總保留消極思維,排斥積極思維的方式。
  • 「我好像抑鬱了」:研究表明實體娃娃或可治癒抑鬱和焦慮
    在最初的幾天裡,幾乎不可能注意到抑鬱和焦慮導致的行為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可能會注意到正常的睡眠習慣受到影響:由於腦海中不斷出現的模糊和不安的想法而導致失眠。你突然變成一個性格內向的人,當與人交往時,尤其是那些不在你圈子裡的人,會突然變得緊張。
  • 離職,焦慮,抑鬱,HEAL療愈法幫你走出困境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這本書中就有提到焦慮和抑鬱其實是無法消除的,只能通過調節來達到平衡。而HEAL療愈法就是傾向於培養積極的想法來對抗消極情緒。就拿我求職這件事來說,雖然投的簡歷都沒有回應,但換個角度想,仍有不少獵頭打電話來推薦職位,這說明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還是得到認可的。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適當渠道進行排解。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克服焦慮、抑鬱情緒的根本宗旨,是允許、接納,是對當下的負面情緒不控制、不打壓,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在和負面情緒抗爭時,負面的情緒就會逐漸的減弱到消失。
  • 調整焦慮、抑鬱,從改變與環境的關係開始。
    你的與眾不同,表現在你的心智上,以他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判斷方式、處事方式和你的生存能力等等。我把這個稱之為底層的心智或者底層的意識形態。你的底層的意識形態,來自於屬於你自己獨特的,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感知。是真實生活體驗的集成,不論這個意識形態是什麼方式,都是你獨有的。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克服焦慮、抑鬱情緒的根本宗旨,是允許、接納,是對當下的負面情緒不控制、不打壓,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再和負面情緒抗爭時,負面的情緒就會逐漸的減弱到消失。聽上去很簡單,但要做到,絕非易事,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已經習慣了多慮、敏感的思維模式,所以要改這種慣性思維我們需要一種讓心能停止妄想、糾纏,得以關注在當下的方法。
  • 改變人生,不再焦慮,只需要三個階段
    之前在寫「你活得焦慮,不是「娛樂項目」的錯」那篇文章中,有提到後期會給大家分享史丹福大學「意志力科學」這問課程,幫助大家提升自控能力,破除焦慮,改變人生。其實每次大家看到我寫的每一篇乾貨文章,都是要經過最少一天的時間進行內容的反覆提煉打磨,才能將最核心最乾貨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 在行動中改變焦慮,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情
    醫生建議使用大腦生物反饋有助於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改善焦慮和抑鬱,睡眠的恢復,調整大腦腦電波。這種人的心理素質較低,對任何刺激都敏感,稍微有點事就想不開容易做出過激反應,無法承受壓力,自我保護意識太強。大腦生物反饋能夠較好的幫助腦電波的恢復,穩定維持在正常的波段與頻率,因而可使進大腦內部腦電整節率正常,使人放鬆,減輕憂慮,讓心靈平靜 安撫情緒、釋放壓力、幫助睡眠。壓力、疲勞等因素引起焦慮、抑鬱和失眠,嚴重影響學習、記憶、睡眠障礙、快波睡眠減少、神經衰弱等。
  • 焦慮和抑鬱的根源
    焦慮和抑鬱的根源來自於哪裡?是煩惱嗎?是每個人的原因不一樣嗎? 是因為人們總是想要控制那些不受我們控制的事情。 那有些人說,那不是廢話嗎?就是因為有不受控制的,才有煩惱,才會讓人精神受傷啊 可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控的事情了,如果你無法清晰地認知到自己的有限,承認大多的不可控,那麼就會永遠無法逃離焦慮和抑鬱,那麼就會一直處於比較不好的精神狀態。承認有限,並不是攤手放棄的意思,而是讓你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