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焦慮是一種可以戒掉的習慣

2020-09-05 鹿鳴心理

沒有人生來就缺乏安全感,內心滿是憤怒、無聊或抑鬱,快樂才是我們的自然狀態。

慢性不愉快——就像心理學家盧西亞尼博士在這本溫暖詼諧又乾貨滿滿的《改變自己》裡所指出的:焦慮和抑鬱只是一種壞習慣——一種能改掉的習慣。

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源於受到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化思維。就像任何一種習慣一樣,當涉及到不安全感時,你的任何一種與此有關的行動只存在助長它和削弱它兩種結果。

由不安全感所驅動的思維通常只有一個主題,即為了抗拒脆弱感、獲取更多掌控而試圖徹底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感到失控,最初往往是因為&34;受到不安全感的侵蝕而萎縮了——我們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焦慮之所以如此難纏的一個原因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那些恐懼的、不安的想法實際上是在強化焦慮這種習慣。

通過學習恢復自我信任(self-trust),個體便能夠斷除這種使我們陷入終日不得消停的疑慮、恐懼和消極的心理被動性(mental passivity),從而開始&34;焦慮或抑鬱的思維習慣。

做到這些的前提是學習一種我稱之為&34;的技巧,即將我們生活中的客觀事實與被不安全感曲解的主觀假象辨別開來。

通過主動思維,你會知道自己從來都是有其他選擇的,而不是對由不安全感所驅動催生的焦慮無能為力(被動思維)。

不安全感總是在說,&34;

自我信任則是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覺,去把握當下生活所展開的每時每刻。


誠然,每個人都有擔憂的時候。擔憂是如此普遍,以至於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動物本能。但如果它是本能的,那麼它就應該是我們進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具有適應性的部分了——例如,在原始叢林中跋涉時擔憂劍齒虎的突襲一定為我們的祖先帶來了明顯的生存優勢。

然而,我向你保證,儘管這一假設看起來可能很有說服力,但在非洲大草原上,我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擔憂而獲得什麼好處。

同樣地,擔憂也不會為今天坐在高層大廈中辦公桌前的你我帶來什麼好處——因為真正有用的不是預期性的擔憂,而是基於事實的&34;。

將擔憂作為一種策略來探究在對治焦慮方面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擔憂(worry)和擔心(concern)之間的區別。

擔憂是對可能出錯之處的片刻不停的反芻性猜疑——也即一種對混亂局面的預期。

一切的起因可能是過去發生的一次不幸:如果她感到被冒犯了呢?她可能會在工作中說我壞話; 或者預期中將會發生的不幸: 如果感染之後人就這麼沒了呢?那父母/孩子該怎麼辦?


擔憂是一種自我折磨,最貼切的描述是&34;式思維。另一方面,擔心則是對實際危險的一種經過測算的考量和評估。

對比來說,擔憂是對問題和事情出錯、失控的一種預期,而擔心則更多地基於事實,並聚焦於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

當遭遇生活挑戰時,你採取的態度是哪一種呢?是面對現實(擔心)還是耽於假想(擔憂)? 下面是一些可供參考的擔憂與擔心的例子:


擔憂-如果長胖了褲子不合身該怎麼辦?

擔心-如果要穿這條褲子,我得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了。


擔憂-如果對方拒絕怎麼辦?

擔心-不管對方同意還是拒絕,我都要盡力。


擔憂-奇怪,這裡怎麼會這麼痛?要是問題很嚴重怎麼辦?

擔心-如果明天我不舒服,就去看醫生。沒必要設想最糟的情況自己嚇自己。


擔心和擔憂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正如你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的,如果你把擔憂與擔心相比較,結果一目了然——擔心,是可採用的、具有建設性的思維方式,它讓你能真正應對生活的挑戰;而擔憂,則是一種閉合的、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給生活帶來的是壓力、焦躁或恐慌。



前者是環境驅動型,後者則是不安全感驅動型。

一言以蔽之,擔憂,不安全感驅動——由裡及表——於己有害;擔心,環境驅動——由表及裡——於己有利。

&34;

如果你本身就是焦慮體質,容易產生擔憂的想法,那麼你也許無法阻止第一個擔憂的想法突然閃現在你的腦海中,但你無疑可以阻止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以及之後的想法。

焦慮始於一個令人不安的、具有觸發性的想法,比如A:&34;然後B:&34;,C:&34;等等。

如果你想要改掉焦慮的習慣(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是一種由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你就必須停止從A到B、再到C等一連串由不安所激發的憂思進程。



為了有效應對反芻和焦慮思維,你必須認識到,在你之中同時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習慣化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即不安全感發出的聲音),另一個則是理性的聲音。

當一個具有觸發性的想法突然出現在你的腦海裡(想法A),你的習慣化聲音就會開始運行一系列的&34;進程。

與任何習慣一樣,這種進程通常會條件反射式地發生——往往在你的意識層面之下,很少被察覺。

通過將自己的反芻性的習慣傾向帶入意識層面,你可以開始更關注自己理性的聲音,並堅持在運行到字母表的第一排之前停止&34;進程。

所以,要如何中止這個進程呢? 用任何你能夠想到的方法!

比如分散注意力,告訴自己習慣化聲音閉嘴,又或者警惕到你的習慣聲音在擠兌你、你的理性聲音,以便從憂思A跳到B,等等。

你得明白,焦慮思維能夠肆無忌憚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你任其發展,調小了理性聲音。

換句話說,之所以會憂思不安,是因為你的理性聲音——無論是出於無知、倦怠還是被動——在習慣化聲音面前退後了一步,才致使你陷入人們稱之為焦慮的泥潭。

要改變這種窘況,不妨試試從今天開始,多關注理性的聲音,隨時留意自己那伺機而動、習慣化的出自不安全感的思維,意識到你有一個選擇——中止運行字母表進程的選擇。

要有所改變當然不容易,但或許比你想像中的簡單許多。

基於作者盧西亞尼博士35年來幫助來訪者們消除破壞性反射思維的經驗,《改變自己》一書提供了規避各種心理、情緒陷阱的全套工具。在完成書中給出的大量自我測查、自我訓練與潛能激發練習後,你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更加輕盈、自由而內心強大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要想拯救自卑和焦慮,就要戒掉這五件事
    我想告訴你,擺脫焦慮和自卑,首先就要學會正視它,告訴自己,這樣的情緒其實並不可怕,然後,找到正確的方法去改變自己,去克服壞情緒。那麼,要如何拯救?我給你一些建議,先從戒掉這五件事開始吧。你看,其實討好型人格這個問題也不難糾正,就是你要找到一種方式來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做不到像蔣方舟這樣換個生活環境,那麼你可以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彼此內心非常坦誠的說出自己想法,你會發現你離真實更近一步,而真實也不會損害你的形象,慢慢的,你就會從討好型人格中走出。
  • 焦慮與緊張居然可以改變
    BBC的一個紀錄片,探討人類性格是否可以被改變,結論很積極。當然事情都有兩面性,性格既可以往好的方向改變,自然也會往壞的方向發展。芝加哥某大學做了一個跟蹤五十年的實驗,選取某個小鎮上的一千多個五十歲以上的人。先做一份問卷調查,確定這個人屬於樂觀性格還是悲觀性格,然後跟蹤他們的生活,最終的統計數據很有意義,樂觀性格的人群平均壽命高於悲觀性格的人群七年半。
  • 《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很多時候,那些負面情緒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出現了,尤其在萬物凋零、日光漸短的秋天: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麼陷入了焦慮或者抑鬱——無能為力、無法抗拒、無路可退。然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使得焦慮和抑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凡是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下面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一書的導讀。
  • 如何讓自己變強大?戒掉這5個壞習慣,讓你遇到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曾說過:「不要因為害怕痛苦和未知,拒絕改變自己」。戒掉壞習慣是跳出舒適圈,讓自己變優秀的一個過程。不改變雖然暫時會獲得幸福,但時間久了就會被社會所嫌棄,往後的生活會變得比較痛苦;堅持改變雖然暫時是痛苦的,如果你能一直堅持,成功後會收穫長久的幸福。
  • 幾歲給寶寶戒掉尿不溼 寶寶有這4個行為 可以給寶寶戒掉尿不溼
    有研究表明,在寶寶1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給寶寶戒掉尿不溼,換上小內褲了。 寶寶出生後對媽媽是十分依賴的,也是很需要媽媽的精心照顧。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寶寶要開始適應自己的改變,媽媽要給予鼓勵和培養。 比如戒掉尿不溼就是一個寶寶學習改變的過程,因為隨著寶寶的長大,穿尿不溼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開始給寶寶掌握如何上廁所的習慣了。
  • 看痊癒者如何通過訓練改變焦慮、抑鬱的病態習慣?
    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譜資訊一、焦慮、抑鬱是一種習慣,一種由於不安全感而滋生出來的習慣,而習慣可以通過訓練進行擺脫。幾個要點:1、生活本身不會產生焦慮和抑鬱,它們是我們選擇應對外界壓力的一種思維模式,是長期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孩子氣的思維方式的不斷演練,所導致的習慣。2、焦慮和抑鬱在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 早於這個月準媽媽需反思,兩個習慣儘快戒掉
    如果你從這個月就顯懷,那可就需要注意了,兩個壞習慣越早戒掉越好。早於這個月準媽媽需反思,兩個習慣儘快戒掉老家有一個堂姐,以前身材非常苗條,追求堂姐的人絡繹不絕,求親的媒人們,都快把堂姐家的門檻給踏平了。
  • 有哪些生活小習慣,慢慢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培養這個習慣花了好幾年時間,這個習慣是時間管理中一入門就要做的,剛開始時可以按小時來記錄,當時你記錄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時間到底哪去了,真實的反應出自己把時間都花在哪了。人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如何努力,表現還行,當你開始記錄和統計自己的時間花銷之後,才會真正認識到一天中真正花在有意義事情的時間少得可憐,一不小心就會浪費很多時間。
  • 在行動中改變焦慮,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情
    精神容易緊張焦慮,主要沒有明確的客觀對象出現,焦慮、煩躁、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它是一種人們生活中發生特殊刺激的應激反應,是一種心理反應。這是一種平靜思考危險的本能,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的表現,焦慮症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健康,還會使人們的認知能力變差,主要是認知思維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
  • 如何戒掉吸菸的習慣——以及類似的成癮行為
    他努力了很久想要戒掉吸菸的習慣,可總是斷斷續續。他為此找了很多替代的方法,比如電子香菸,比如想吸菸的時候找東西吃,可是仍然會在想問題的時候找煙抽,記得他和我說,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寧可放下眼前的緊急問題,也要跑很遠的路買一包煙,吸上兩口才可以平靜下來思考問題。為此,他也找了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給了他一下訓練方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 如何幫孩子戒掉「奶嘴」?家長可試試這幾招,讓孩子心甘情願戒掉
    如果孩子快三歲吃安撫奶嘴的習慣還沒改掉,那麼孩子的牙齒就會受到影響。有寶媽聯繫我,自己的寶寶快2歲了還特別依賴安撫奶嘴,儘管自己想過很多方法,比如將安撫奶嘴藏起來,可孩子一沒有奶嘴就哭鬧,有什麼妙招可以讓孩子戒掉奶嘴?
  • 如何戒掉寶寶吃手指的習慣
    我們怎樣讓寶寶吃手指的習慣有效的戒掉呢?吃手指的危害1、手指變形寶寶長時間的把手放在口中,又咬又吮吸,就容易腫脹,破皮。同時,寶寶的身體還處於發育期,手指的骨骼比較稚嫩,寶寶吃手指的情況如果不及時阻止,就會使寶寶的手指發生變形。
  • 迷茫焦慮,卻又無可改變?一個微習慣法則,教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原先的他也和我們常人一樣,渴望變化,但卻又總是無法堅持自己的計劃,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策略,一小時的鍛鍊計劃無法堅持,那如果是一個伏地挺身呢?2000字的寫作計劃無法實施,那如果是50字呢?作者用這樣的想法,改變了他的人生,《微習慣》就是他改變自己具體方法的綜述。所以,你是否也徘徊在迷茫焦慮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又是否再在一次次改變後因為無法堅持而懊悔不已?
  • 寶寶睡前總吃手家長用管嗎,如何幫寶寶戒掉吃手習慣?
    很多寶寶可能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在睡覺時會用吃手來安撫自己,半夜醒來時,也會吃吃手讓自己更快重新進入睡眠。寶寶為什麼愛吃手?比如寶寶在入睡時稍微吃吃手就平靜下來自己睡了,接覺的時候再把手放進嘴裡吃一會兒,深淺睡眠轉換之後又安穩地睡下並把手放出來了,這樣其實完全不需要家長幹預和焦慮。2、需要幹預——影響睡眠或健康那麼哪種情況下的睡前吃手需要家長考慮幹預呢?
  • 堅持多久就可以戒掉香菸了?
    很多人已經經常性的抽菸了,有著很長的煙齡了,讓他們一時半會的戒菸也不是很簡單的,很多人也知道戒菸對自己對家人都是好的,但是就是堅持不下去,忍不住的想要抽菸,畢竟已經這麼長時間的抽菸已經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了。據了解很多人都是戒菸好多次才可以徹底的戒掉。最少要五次,最多的達到十次以上的。
  • 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Maxwell)說:「我無法選擇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可以選擇我要怎麼做。」馬克斯韋爾認為正向的態度是擁有力量改變的關鍵,他客觀地指出:「抱著正面的心理態度,雖然不能成就所有事,但與負面態度比較,卻更能幫助你把事情做好。
  •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這3種習慣,活得更高級
    真正厲害的人,都養成了自己的好習慣,早就戒掉了這3種壞習慣,活得更高級。1戒掉了熬夜的習慣,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當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擁有的不僅有美好的過程,還有無限的成果。早睡早起,能讓你用更好的精神面貌面對每天的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2戒掉了自我放縱的習慣,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 咬指甲多為心理因素 戒掉僅需小方法
    咬指甲多為心理因素 戒掉僅需小方法 時間: 2014-09-11 15:24  來源: 瀋陽晚報   編輯:
  • 10個循序漸進戒掉壞習慣方法
    認清自己的壞習慣專家稱「要了解自己的行為,才能有效改變它。」要改善自己的壞習慣,先要認清自己有什麼壞習慣。停下來想想,自己的壞習慣何時會出現,為甚麼會出現,再想一個可行的改善方法。首先讓壞習慣的頻率減半,再漸漸去除在開始戒除壞習慣的時候,不必太嚴厲的強逼自己。可以先讓壞習慣的頻率減半,再漸漸完全去除。例如你想戒掉每天喝凍飲的習慣,你可以先將喝凍飲的頻率減半,由每天變隔天,再改成一星期喝一次。
  • 咬指甲也遺傳,讓孩子戒掉咬指甲,比打罵效果好的小竅門
    其實,我自己的寶寶也是這樣的,每次給孩子修剪指甲的時候,都發現已經被她咬到見肉了,根本沒有修剪的餘地。下面,我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應該如何讓孩子戒掉咬指甲呢?我發現孩子咬指甲的時候,應該是墨墨3歲多的時候。那時候我每次準備給她剪指甲的時候,發現指甲已經很短了,有的都流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