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生來就缺乏安全感,內心滿是憤怒、無聊或抑鬱,快樂才是我們的自然狀態。
慢性不愉快——就像心理學家盧西亞尼博士在這本溫暖詼諧又乾貨滿滿的《改變自己》裡所指出的:焦慮和抑鬱只是一種壞習慣——一種能改掉的習慣。
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源於受到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化思維。就像任何一種習慣一樣,當涉及到不安全感時,你的任何一種與此有關的行動只存在助長它和削弱它兩種結果。
由不安全感所驅動的思維通常只有一個主題,即為了抗拒脆弱感、獲取更多掌控而試圖徹底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感到失控,最初往往是因為&34;受到不安全感的侵蝕而萎縮了——我們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焦慮之所以如此難纏的一個原因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那些恐懼的、不安的想法實際上是在強化焦慮這種習慣。
通過學習恢復自我信任(self-trust),個體便能夠斷除這種使我們陷入終日不得消停的疑慮、恐懼和消極的心理被動性(mental passivity),從而開始&34;焦慮或抑鬱的思維習慣。
做到這些的前提是學習一種我稱之為&34;的技巧,即將我們生活中的客觀事實與被不安全感曲解的主觀假象辨別開來。
通過主動思維,你會知道自己從來都是有其他選擇的,而不是對由不安全感所驅動催生的焦慮無能為力(被動思維)。
不安全感總是在說,&34;
自我信任則是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覺,去把握當下生活所展開的每時每刻。
誠然,每個人都有擔憂的時候。擔憂是如此普遍,以至於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動物本能。但如果它是本能的,那麼它就應該是我們進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具有適應性的部分了——例如,在原始叢林中跋涉時擔憂劍齒虎的突襲一定為我們的祖先帶來了明顯的生存優勢。
然而,我向你保證,儘管這一假設看起來可能很有說服力,但在非洲大草原上,我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擔憂而獲得什麼好處。
同樣地,擔憂也不會為今天坐在高層大廈中辦公桌前的你我帶來什麼好處——因為真正有用的不是預期性的擔憂,而是基於事實的&34;。
將擔憂作為一種策略來探究在對治焦慮方面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擔憂(worry)和擔心(concern)之間的區別。
擔憂是對可能出錯之處的片刻不停的反芻性猜疑——也即一種對混亂局面的預期。
一切的起因可能是過去發生的一次不幸:如果她感到被冒犯了呢?她可能會在工作中說我壞話; 或者預期中將會發生的不幸: 如果感染之後人就這麼沒了呢?那父母/孩子該怎麼辦?
擔憂是一種自我折磨,最貼切的描述是&34;式思維。另一方面,擔心則是對實際危險的一種經過測算的考量和評估。
對比來說,擔憂是對問題和事情出錯、失控的一種預期,而擔心則更多地基於事實,並聚焦於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
當遭遇生活挑戰時,你採取的態度是哪一種呢?是面對現實(擔心)還是耽於假想(擔憂)? 下面是一些可供參考的擔憂與擔心的例子:
擔憂-如果長胖了褲子不合身該怎麼辦?
擔心-如果要穿這條褲子,我得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了。
擔憂-如果對方拒絕怎麼辦?
擔心-不管對方同意還是拒絕,我都要盡力。
擔憂-奇怪,這裡怎麼會這麼痛?要是問題很嚴重怎麼辦?
擔心-如果明天我不舒服,就去看醫生。沒必要設想最糟的情況自己嚇自己。
擔心和擔憂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正如你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的,如果你把擔憂與擔心相比較,結果一目了然——擔心,是可採用的、具有建設性的思維方式,它讓你能真正應對生活的挑戰;而擔憂,則是一種閉合的、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給生活帶來的是壓力、焦躁或恐慌。
前者是環境驅動型,後者則是不安全感驅動型。
一言以蔽之,擔憂,不安全感驅動——由裡及表——於己有害;擔心,環境驅動——由表及裡——於己有利。
&34;
如果你本身就是焦慮體質,容易產生擔憂的想法,那麼你也許無法阻止第一個擔憂的想法突然閃現在你的腦海中,但你無疑可以阻止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以及之後的想法。
焦慮始於一個令人不安的、具有觸發性的想法,比如A:&34;然後B:&34;,C:&34;等等。
如果你想要改掉焦慮的習慣(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是一種由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你就必須停止從A到B、再到C等一連串由不安所激發的憂思進程。
為了有效應對反芻和焦慮思維,你必須認識到,在你之中同時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習慣化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即不安全感發出的聲音),另一個則是理性的聲音。
當一個具有觸發性的想法突然出現在你的腦海裡(想法A),你的習慣化聲音就會開始運行一系列的&34;進程。
與任何習慣一樣,這種進程通常會條件反射式地發生——往往在你的意識層面之下,很少被察覺。
通過將自己的反芻性的習慣傾向帶入意識層面,你可以開始更關注自己理性的聲音,並堅持在運行到字母表的第一排之前停止&34;進程。
所以,要如何中止這個進程呢? 用任何你能夠想到的方法!
比如分散注意力,告訴自己習慣化聲音閉嘴,又或者警惕到你的習慣聲音在擠兌你、你的理性聲音,以便從憂思A跳到B,等等。
你得明白,焦慮思維能夠肆無忌憚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你任其發展,調小了理性聲音。
換句話說,之所以會憂思不安,是因為你的理性聲音——無論是出於無知、倦怠還是被動——在習慣化聲音面前退後了一步,才致使你陷入人們稱之為焦慮的泥潭。
要改變這種窘況,不妨試試從今天開始,多關注理性的聲音,隨時留意自己那伺機而動、習慣化的出自不安全感的思維,意識到你有一個選擇——中止運行字母表進程的選擇。
要有所改變當然不容易,但或許比你想像中的簡單許多。
基於作者盧西亞尼博士35年來幫助來訪者們消除破壞性反射思維的經驗,《改變自己》一書提供了規避各種心理、情緒陷阱的全套工具。在完成書中給出的大量自我測查、自我訓練與潛能激發練習後,你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更加輕盈、自由而內心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