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譜資訊一、焦慮、抑鬱是一種習慣,一種由於不安全感而滋生出來的習慣,而習慣可以通過訓練進行擺脫。
這個立場比較新穎,因為如果我們把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看成是病症,那我們就很容易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或者說受害心理)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消極應對的、怨天尤人的。這種看問題的角度不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這些負面情緒。
當然,作者並沒有否認生理性病因對抑鬱和焦慮的影響,在文中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一次全身體檢,配合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按本文內容進行自我
。
二、找到問題的根源——不安全感
在文中,作者分析了焦慮、抑鬱的起因——不安全感及不自信:
焦慮和抑鬱是生長在不安全感這片肥沃土壤上的雜草。
不安全感會導致人想要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掌控:「如果我什麼都不能相信的話,我就得揣測什麼才是安全的。」很快,你就會變得習慣於猜測而不是去適應自己的生活。你就會變得像這樣:「如果他問我在哪,我就說我生病了,如果他想知道......」好像事情還未發生前就對其有所猜測,總比未經排練就面對它更讓人有安全感一些。
焦慮、抑鬱的人容易區分不清事實與想像,活在不安、恐懼之中,活在過度猜測及演練生活之中。作者告訴我們,應該放下想像,相信我們的本能直覺,相信我們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信任自己先天直覺,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完全處於本能地對生活做出反應會讓人覺得太輕率了。但其實這根本不是輕率,這只是人們這麼覺得罷了。人類六百萬年來發展的本能與直覺足夠讓你的神經做出不會令你失望的反應,但前提是你得信任它。......用你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只有自信,你才會自發地願意面對生活中的冒險,而不是預先演練生活。
只有相信自己的本能天賦,才能真正依靠自己。焦慮、抑鬱會有基因上的傾向性,這成了很多人追本溯源後自我懷疑的理由,而作者強調:
焦慮和抑鬱,不管是由先天的敏感所造成,還是由於後天反思過多而形成,又或是艱難的生活環境所造成,都沒有那麼重要,你總是有選擇權的......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幾個要點:
1、生活本身不會產生焦慮和抑鬱,它們是我們選擇應對外界壓力的一種思維模式,是長期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孩子氣的思維方式的不斷演練,所導致的習慣。
2、焦慮和抑鬱在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3、不要穿越時空,活在對未來的焦慮想像中。活在當下,相信自己的本能直覺,用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
4、生活是無法控制的。
5、焦慮、抑鬱是一種思維習慣,所有習慣都可以擺脫,我們有選擇權和自主能力。
三、需要避免的思維陷阱
在自信心萎縮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通過控制來對抗不安全感,形成控制型人格,從而導向很多焦慮、抑鬱的行為,進入筋疲力盡、充滿煎熬的生活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會掉入一些典型的思維陷阱:
1、想當然的陳述。
「我本該是個更好的女兒。」「我本該成功的。」這類表述引起人的負罪感和挫敗感,降低自我評價,容易激發焦慮和抑鬱。
2、「要是怎樣」的思維模式。
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使我們生活在長期的擔憂之中,引發長期的焦慮,最終導致筋疲力盡。這樣的思維方式人為只有預見即將發生的生活才是安全的(可掌控的),從而使自信受損。
「自我訓練」的方式會教你如何才能安全,靠的不是擔心和想「假如怎樣」,而是鼓勵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自己的生活。
3、井底之蛙。
焦慮、抑鬱會使你的視野狹窄,看不到全貌,只選擇性地看到某些方面,最終使你失去平衡,感覺失控。(比如抑鬱的人很容易只看到自己的過錯和缺陷,忽略自己積極的品質和優點。)
要意識到生活絕不會僅限於某種觀點、某種選擇或者是某種解決辦法。
4、讀心術。
過度解讀他人的想法(實際上是陷入試圖預測和控制),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投射。
有益的做法是關注客觀的真相,提出問題而不是胡亂猜疑。不管你有多想知道,如果沒有問過,你永遠也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要是你不願意去問別人到底在想什麼,那就必須告訴自己:我不可以自己樹立假想敵!
5、不得不做的想法。
「不得不做」的思維模式是從整體上消除了我們的選擇權。「你深信自己別無選擇,只有達到目標才能從煎熬中解脫出來。」這是所有強迫性行為的基礎。
有益的做法是要明白「不得不做」不過是為了想掌控這危險的世界而做出的無力嘗試。我們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不安全感,而是將其具體化為這樣深信不疑的觀點:通過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我們就能找到安全。然而,安全並不來自外部世界,它是內心的感受。
6、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
非好即壞、非此即彼、極端的兩極化思維是一種衝動的思維模式。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消除了生活裡的中間選擇,你也就摒棄了許多可能性。
有益的做法是學會容忍生活中模稜兩可的現象,要意識到如果在衝動下做出錯誤的決定,只會帶來更多問題。要用更客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生活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要認識到不能讓焦慮支配你的思維。不要把想法當成現實,要對自己更誠實。
7、對自己的責備
對的自己的責罵是避免焦慮的一個糟糕策略,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放棄和不自信尋找藉口。自我苛責的思維模式會吞噬自信,使生活變得更悲慘。有控制欲的人對自己很苛刻,然而控制只不過是安全的假象,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擔心和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四、擺脫焦慮、抑鬱的思維習慣:自我訓練+積極的態度+動機=成功
(一)自我交談+自我訓練原則
自我交談的三個步驟:
1、將事實與想像分開,學會傾聽。
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模式,起源於我們早期的發展階段,總是在我們腦海中勾勒積習深沉、孩子氣的思維習慣,這些都是由於缺乏安全感導致,具有破壞性。所有孩子氣的想法都是想像。認識到這些孩子氣的反應通過自我交談關掉過去的錄像,擺脫長期養成的孩子氣的反應來看世界的習慣。
2、擺脫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模式。
3、隨它去
不要過度關注和演練焦慮、抑鬱的負面感覺。
如果這些症狀,集中注意力在此,就像是在頭疼腦熱的時候過度關注自己的症狀抑鬱,痛苦會被放大。但如果你不理會這些症狀,忽略他們,隨這些想法去吧,你就能將自己從生活的折磨中寄託出來。......而另一方面,焦慮和抑鬱不過是習慣而已,如果你有系統地忽略它們,它們自己會慢慢崩潰。記住:焦慮和抑鬱的症狀需要你,你的關注,才能影響你。為了能夠持久,焦慮和抑鬱需要你全神貫注於你自己的狀態。這樣的全神貫注使不安全感將你的注意力內化,使你的頭腦中充滿了懷疑、害怕和消極,而這些情緒都是與條件反射式思維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就使你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你自己的折磨的受害者。
焦慮、抑鬱只是一種習慣,停下來,放棄,不要讓壞的思維習慣繼續滋長。
在進行自我是交談的方法時,作者提出了自我訓練的7個原則,並針對每個原則作出了詳盡的解釋:
1、人人都會有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造成焦慮、抑鬱的原因。
2、思維先於感覺、焦慮和抑鬱。
3、焦慮和抑鬱是試圖控制生活的錯誤嘗試。
4、控制不過是幻象,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5、缺乏安全感是一種習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可以擺脫的。
6、健康的思維是選擇的結果。
7、好的教練就是好的激勵者。我們都是自己的教練。
(二)積極的態度和動機(一個好的教練就是一個好的激勵者)
1、將缺乏安全感的、片面的態度,調整為懷有希望、自我信任的態度,習慣說自我鼓勵的話語,挑戰條件反射式思維。
2、記錄訓練日誌
五、自我訓練:對特殊人格對症下藥
1、自尋煩惱型人格
2、刺蝟型人格
3、烏龜型人格
4、變色龍型人格
5、完美主義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