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痊癒者如何通過訓練改變焦慮、抑鬱的病態習慣?

2020-12-20 思睿明精神心理健康

請關注!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譜資訊一、焦慮、抑鬱是一種習慣,一種由於不安全感而滋生出來的習慣,而習慣可以通過訓練進行擺脫。

這個立場比較新穎,因為如果我們把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看成是病症,那我們就很容易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或者說受害心理)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消極應對的、怨天尤人的。這種看問題的角度不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這些負面情緒。

當然,作者並沒有否認生理性病因對抑鬱和焦慮的影響,在文中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一次全身體檢,配合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按本文內容進行自我

二、找到問題的根源——不安全感

在文中,作者分析了焦慮、抑鬱的起因——不安全感及不自信:

焦慮和抑鬱是生長在不安全感這片肥沃土壤上的雜草。

不安全感會導致人想要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掌控:「如果我什麼都不能相信的話,我就得揣測什麼才是安全的。」很快,你就會變得習慣於猜測而不是去適應自己的生活。你就會變得像這樣:「如果他問我在哪,我就說我生病了,如果他想知道......」好像事情還未發生前就對其有所猜測,總比未經排練就面對它更讓人有安全感一些。

焦慮、抑鬱的人容易區分不清事實與想像,活在不安、恐懼之中,活在過度猜測及演練生活之中。作者告訴我們,應該放下想像,相信我們的本能直覺,相信我們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信任自己先天直覺,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完全處於本能地對生活做出反應會讓人覺得太輕率了。但其實這根本不是輕率,這只是人們這麼覺得罷了。人類六百萬年來發展的本能與直覺足夠讓你的神經做出不會令你失望的反應,但前提是你得信任它。......用你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只有自信,你才會自發地願意面對生活中的冒險,而不是預先演練生活。

只有相信自己的本能天賦,才能真正依靠自己。焦慮、抑鬱會有基因上的傾向性,這成了很多人追本溯源後自我懷疑的理由,而作者強調:

焦慮和抑鬱,不管是由先天的敏感所造成,還是由於後天反思過多而形成,又或是艱難的生活環境所造成,都沒有那麼重要,你總是有選擇權的......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幾個要點:

1、生活本身不會產生焦慮和抑鬱,它們是我們選擇應對外界壓力的一種思維模式,是長期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孩子氣的思維方式的不斷演練,所導致的習慣。

2、焦慮和抑鬱在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3、不要穿越時空,活在對未來的焦慮想像中。活在當下,相信自己的本能直覺,用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

4、生活是無法控制的。

5、焦慮、抑鬱是一種思維習慣,所有習慣都可以擺脫,我們有選擇權和自主能力。

三、需要避免的思維陷阱

在自信心萎縮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通過控制來對抗不安全感,形成控制型人格,從而導向很多焦慮、抑鬱的行為,進入筋疲力盡、充滿煎熬的生活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會掉入一些典型的思維陷阱:

1、想當然的陳述。

「我本該是個更好的女兒。」「我本該成功的。」這類表述引起人的負罪感和挫敗感,降低自我評價,容易激發焦慮和抑鬱。

2、「要是怎樣」的思維模式。

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使我們生活在長期的擔憂之中,引發長期的焦慮,最終導致筋疲力盡。這樣的思維方式人為只有預見即將發生的生活才是安全的(可掌控的),從而使自信受損。

「自我訓練」的方式會教你如何才能安全,靠的不是擔心和想「假如怎樣」,而是鼓勵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自己的生活。

3、井底之蛙。

焦慮、抑鬱會使你的視野狹窄,看不到全貌,只選擇性地看到某些方面,最終使你失去平衡,感覺失控。(比如抑鬱的人很容易只看到自己的過錯和缺陷,忽略自己積極的品質和優點。)

要意識到生活絕不會僅限於某種觀點、某種選擇或者是某種解決辦法。

4、讀心術。

過度解讀他人的想法(實際上是陷入試圖預測和控制),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投射。

有益的做法是關注客觀的真相,提出問題而不是胡亂猜疑。不管你有多想知道,如果沒有問過,你永遠也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要是你不願意去問別人到底在想什麼,那就必須告訴自己:我不可以自己樹立假想敵!

5、不得不做的想法。

「不得不做」的思維模式是從整體上消除了我們的選擇權。「你深信自己別無選擇,只有達到目標才能從煎熬中解脫出來。」這是所有強迫性行為的基礎。

有益的做法是要明白「不得不做」不過是為了想掌控這危險的世界而做出的無力嘗試。我們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不安全感,而是將其具體化為這樣深信不疑的觀點:通過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我們就能找到安全。然而,安全並不來自外部世界,它是內心的感受。

6、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

非好即壞、非此即彼、極端的兩極化思維是一種衝動的思維模式。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消除了生活裡的中間選擇,你也就摒棄了許多可能性。

有益的做法是學會容忍生活中模稜兩可的現象,要意識到如果在衝動下做出錯誤的決定,只會帶來更多問題。要用更客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生活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要認識到不能讓焦慮支配你的思維。不要把想法當成現實,要對自己更誠實。

7、對自己的責備

對的自己的責罵是避免焦慮的一個糟糕策略,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放棄和不自信尋找藉口。自我苛責的思維模式會吞噬自信,使生活變得更悲慘。有控制欲的人對自己很苛刻,然而控制只不過是安全的假象,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擔心和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四、擺脫焦慮、抑鬱的思維習慣:自我訓練+積極的態度+動機=成功

(一)自我交談+自我訓練原則

自我交談的三個步驟:

1、將事實與想像分開,學會傾聽。

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模式,起源於我們早期的發展階段,總是在我們腦海中勾勒積習深沉、孩子氣的思維習慣,這些都是由於缺乏安全感導致,具有破壞性。所有孩子氣的想法都是想像。認識到這些孩子氣的反應通過自我交談關掉過去的錄像,擺脫長期養成的孩子氣的反應來看世界的習慣。

2、擺脫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模式。

3、隨它去

不要過度關注和演練焦慮、抑鬱的負面感覺。

如果這些症狀,集中注意力在此,就像是在頭疼腦熱的時候過度關注自己的症狀抑鬱,痛苦會被放大。但如果你不理會這些症狀,忽略他們,隨這些想法去吧,你就能將自己從生活的折磨中寄託出來。......而另一方面,焦慮和抑鬱不過是習慣而已,如果你有系統地忽略它們,它們自己會慢慢崩潰。記住:焦慮和抑鬱的症狀需要你,你的關注,才能影響你。為了能夠持久,焦慮和抑鬱需要你全神貫注於你自己的狀態。這樣的全神貫注使不安全感將你的注意力內化,使你的頭腦中充滿了懷疑、害怕和消極,而這些情緒都是與條件反射式思維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就使你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你自己的折磨的受害者。

焦慮、抑鬱只是一種習慣,停下來,放棄,不要讓壞的思維習慣繼續滋長。

在進行自我是交談的方法時,作者提出了自我訓練的7個原則,並針對每個原則作出了詳盡的解釋:

1、人人都會有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造成焦慮、抑鬱的原因。

2、思維先於感覺、焦慮和抑鬱。

3、焦慮和抑鬱是試圖控制生活的錯誤嘗試。

4、控制不過是幻象,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5、缺乏安全感是一種習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可以擺脫的。

6、健康的思維是選擇的結果。

7、好的教練就是好的激勵者。我們都是自己的教練。

(二)積極的態度和動機(一個好的教練就是一個好的激勵者)

1、將缺乏安全感的、片面的態度,調整為懷有希望、自我信任的態度,習慣說自我鼓勵的話語,挑戰條件反射式思維。

2、記錄訓練日誌

五、自我訓練:對特殊人格對症下藥

1、自尋煩惱型人格

2、刺蝟型人格

3、烏龜型人格

4、變色龍型人格

5、完美主義型人格

相關焦點

  • 《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很多時候,那些負面情緒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出現了,尤其在萬物凋零、日光漸短的秋天: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麼陷入了焦慮或者抑鬱——無能為力、無法抗拒、無路可退。然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使得焦慮和抑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凡是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下面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一書的導讀。
  • 《改變自己》:焦慮是一種可以戒掉的習慣
    沒有人生來就缺乏安全感,內心滿是憤怒、無聊或抑鬱,快樂才是我們的自然狀態。慢性不愉快——就像心理學家盧西亞尼博士在這本溫暖詼諧又乾貨滿滿的《改變自己》裡所指出的:焦慮和抑鬱只是一種壞習慣——一種能改掉的習慣。 從自我訓練的角度來看,焦慮源於受到不安全感驅動的習慣化思維。
  • 自信當眾講話——說話如何改變焦慮變得自信(豆瓜)
    ,自信當眾講話——說話如何改變焦慮變得自信呢?更悲哀的是,總體而言,與知足者相比,選擇最佳者過得相對不幸福,心態更悲觀、自卑,生活滿意度更低,並且更容易後悔、自責和抑鬱。自信當眾講話——說話如何改變焦慮變得自信(豆瓜)大量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完美主義心態導致抑鬱和焦慮,降低生活質量。
  • 是不是天天感到焦慮?這是當代社會普遍現象,但需注意病態焦慮
    焦慮通常分兩種:正常焦慮和病態焦慮。正常焦慮並不是心理疾病,而病態焦慮則要引起重視,很可能發展成嚴重心理問題。正常焦慮正常焦慮是對威脅性處境的有利反應。病態焦慮常常是無緣無故,沒有明確焦慮對象和內容。這種焦慮是指向未來,似乎某些災難即將來臨,但是患者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病態焦慮與正常焦慮情緒最大區別是,它持續時間很長,常常表現為一年以上。
  • 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鬱?
    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鬱?在日常的心理諮詢中,心理諮詢師要幫助來訪者緩解焦慮,教給來訪者緩解焦慮的方法。焦慮是對未來不確定事情的擔心,抑鬱是長期焦慮看不到希望導致的。所以核心就是緩解,降低,消除焦慮,一個強迫症患者,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別人都是告訴他,這個病好不了,只能帶著症狀生活,他想這輩子痛苦下去,那有希望,就有抑鬱情緒。一個疑病症患者,得不到正確的幫助,總有症狀,全身難受,到哪治療效果都不好,也會產生抑鬱情緒。
  • 焦慮伴抑鬱又是什麼症狀?
    什麼是焦慮抑鬱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抑鬱會輕生,焦慮不會,一般症狀兩者都會相結合和伴隨。焦慮伴抑鬱以持續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徵。心情沮喪,鬱悶,對生活中的事缺乏興趣,認為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自責自罪,不願與人主動交往等。也沒有確定對象和具體固定的內容的提心弔膽和恐懼,還會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震顫或發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難等。
  • 「我好像抑鬱了」:研究表明實體娃娃或可治癒抑鬱和焦慮
    根據研究,抑鬱和焦慮是當今世界人類的兩個主要敵人。那麼實體娃娃可以幫上忙嗎?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抑鬱,被他們的朋友,家人忽視。儘管這不是他們想要的,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治療或正常生活。所以這一切最好的事情是,可以治療和減輕因抑鬱而產生的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評估情況並做出改變。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專業幫助來緩解焦慮。
  • 高壓、抑鬱、焦慮、分心,這些扼殺現代人的困境,要如何改變?|第六...
    總結來說,在慢性壓力中,身體應激反應引發的連鎖反應不但會導致諸如焦慮和抑鬱等全面的心理失常,還會升高血壓、增加心臟病和癌症的發病率。慢性壓力甚至還會破壞大腦的結構。 那麼,運動到底是如何狙擊壓力的?
  • 實體娃娃,一種解決抑鬱和焦慮的方法
    根據研究,抑鬱和焦慮是當今世界人類的兩個主要敵人。那麼實體娃娃可以幫上忙嗎?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抑鬱,被他們的朋友,家人忽視。儘管這不是他們想要的,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治療或正常生活。研究表明,超過50%的抑鬱和焦慮症患者由於擔心身份曝光而沒有得到必要的幫助。那麼,抑鬱和焦慮如何影響個人?一切始於對孤獨的恐懼,被遺棄和不確定的緊張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並發展為存在性焦慮,本質上是一種持續的空虛和脆弱感。
  • 焦慮和抑鬱在心理學上的差異
    在心理健康知識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我們經常會聽到焦慮和抑鬱的概念。也確實,在日益競爭激烈,人們的欲望也不短攀升的年代,焦慮症和抑鬱症也成了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種常見病。據統計,僅僅焦慮症,就佔道了我們基本心理門診日常就診數的50%。雖然經常聽說,但焦慮和抑鬱究竟有何不同呢?
  • 如何走出抑鬱焦慮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越來越多的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困擾,這其中以抑鬱、焦慮等情緒最多,當我們長期深陷其中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造成諸多不良影響。輕則影響工作效率、家庭幸福。重則整個人從精神上垮掉,幾乎變成一個廢人。那麼如何才能從抑鬱焦慮中走出來呢?
  • 戰時心理防護:用理性+理解 共護痊癒者回歸平靜生活
    然而,回歸平靜生活的過程,有人一帆風順,有些卻不那麼平穩,有痊癒者感慨:「躲過了病毒卻被當成了病毒」:鄰居惶恐冷淡、同事忐忑疏遠、單位觀望迴避。這樣的處境給痊癒者帶來的心理損傷更甚於軀體傷害,既妨礙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今天,湖南公安民警心理服務中心跟大家分享如何用理性和理解,共護新冠肺炎痊癒者回歸平靜生活。 首先,源於對疾病的無力感和對死亡的恐懼。
  • 焦慮與緊張居然可以改變
    BBC的一個紀錄片,探討人類性格是否可以被改變,結論很積極。當然事情都有兩面性,性格既可以往好的方向改變,自然也會往壞的方向發展。芝加哥某大學做了一個跟蹤五十年的實驗,選取某個小鎮上的一千多個五十歲以上的人。先做一份問卷調查,確定這個人屬於樂觀性格還是悲觀性格,然後跟蹤他們的生活,最終的統計數據很有意義,樂觀性格的人群平均壽命高於悲觀性格的人群七年半。
  • 如何打破焦慮、抑鬱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
    如何打破焦慮症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很多焦慮、抑鬱的朋友在自我調整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相似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按照『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去接納,但是自己的焦慮症狀卻沒有減輕?」還有很多朋友會問到:「活在當下就可以遠離焦慮抑鬱。感覺說得好有道理,可是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卻無法辦到,怎麼辦?……」你是否也被以上的問題所折磨呢?特別是對於某些喜歡看書的朋友,對於以上問題的困惑應該會更深。字都認識,意思好像也明白,可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有心無力」。我們就用大白話,幫助大家來一一破解以上問題。先說,「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焦慮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負性情緒體驗,適度的焦慮能提升人的工作學習效率,開發人的潛能。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內心出現衝突,糾結,痛苦,還會出現軀體症狀,睡眠飲食障礙,交往障礙,影響身體健康等,所以研究焦慮的特點規律和消除焦慮的方法,是心理學從業者研究解決的重點。
  • 或許,抑鬱,是生命的一件禮物
    我的意見是,雖然大家習慣稱之為抑鬱症,但我們還是不要把抑鬱看成一種病。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是這樣,如果曾經到醫院做過檢查,醫生明確鑑定為抑鬱症的人,當然還是積極配合治療。而如果只是自我感覺存在抑鬱的情緒,或者,自己在網上做過相關的檢測,結果顯示存在抑鬱症狀,那麼我建議不要把抑鬱當成一種病,甚至不要使用抑鬱症這個名詞。
  • 安思定治療焦慮、抑鬱、失眠「三步曲」
    在2002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准進入中國以來,在治療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等方面獲得了權威醫療機構的認可,也為國人治療嚴重失眠、焦慮、抑鬱帶來了非藥物治療的希望。  據中華醫學會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約有1億人患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而其中約90%的未診斷和治療。城市人群的患病率明顯高於農村。
  • 抑鬱:病態的完美主義者,大多會迷失自我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抑鬱情緒,聊一聊病態的完美主義。我們都知道,病態的完美主義者,總覺得自己應該是理想中的那個完美的自己,而不應該是現實中那個失敗的不堪的自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病態的完美主義者,不喜歡照鏡子,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鏡子中自己真實的長相,和他們想像中相差太大,他們不忍去直視。很多時候,他們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會突然感覺很陌生,他們很難相信,這真的是我嗎?我怎麼可以長成這個樣子?病態完美主義者不敢面對現實這個特點,從這件小事中就能夠看的很清楚。
  • 總是被焦慮、抑鬱纏身?試試這四招
    相信不管是任何人,生活中時常都會遇到壓力,遇到壓力就會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當焦慮抑鬱情緒長期無法得到排解,繼續發展就會產生焦慮症或者抑鬱症,從而導致大腦無所專注,便會像野馬漫無目的,煩惱的同時還會對生活逐漸失去興趣。
  • 你已經把焦慮當成習慣了?學會滿足,克服焦慮心理
    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焦慮?我們如何減少或克服焦慮?焦慮實際上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表現將對我們未來的事情的不確定性。克服焦慮心理,抗焦慮與養心安神。焦慮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