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2020-12-20 愛你的家常事

市場上有大量的暢銷書都是講正向的力量。社會上不少人提倡正念,學術界流行的積極心理學,也是正向的展現其他講述人們改變和成功的故事時,也無一不談正向力量。正向力量讓人突破困境,邁向成功。身患重症的人通過正面力量走過低潮,從疾病中痊癒,甚至戰勝癌症。

有一則在網絡廣為流傳的故事,我不知道故事的真實性,但我對這則故事很感興趣,那是索羅門群島的伐樹方式,索羅門群島的原住民,不用刀剪斧鋸等工具砍樹,他們使用的是詛咒。他們集合當地的巫師,在太陽初升的早晨,聚集在樹周圍,對著樹大吼大叫,並且詛咒那棵樹。據說大約過三十天樹就會倒下來,就此失去生命力。

索羅門群島村民的理論是,當人們「詛咒」某人、對某人說壞話、說負面的事、對人又吼又叫時,會使那個人失去生命力。據說他們以此伐樹,得到百分之百的成功,只要三十天的時間,便可以殺死一棵大樹的靈魂。

刀剪斧鋸會傷害樹的骨幹,但言語與念力卻斫毀了樹的生命。我將這個結論放在教有上:棍棒體罰對孩子心靈的傷害遠勝於身體的疼痛。語言傷害的殺傷力同樣不容小覷不只是樹木。日本LHM綜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在他的著作《水知道答案》中,以高速攝影技術進行實驗,觀察意念波動與水結品變化關係「水在善良、感謝、寧靜、美麗的訊息中,呈現的水分子結品美麗,相反在怨根、痛苦、焦躁等信息中,水分子呈現扭曲醜陋的形象。

人的意識、感受與思考等狀態,影響水分子的結構。運動場上有個四分鐘跑一英裡的故事。1945年以前,醫生與科學家普遍認為:鑑於人類的跑步速度的極限,跑一英裡需時間四分鐘,當時這個最佳紀錄無人能超越。但是有位常練習跑步,並且以此得到牛津獎學金的醫學院學生羅傑·班尼斯特相信自己可以打破極限。運動員和專業人土嘲笑他大言不慚。在1954年5月6日,25歲的羅傑·班尼斯特以3分59秒跑完了一英裡,打破了一直被認為無法超越的紀錄。在羅傑·班尼斯特破紀錄之後,陸續有三百多人超越了這個「極限」。

這些故事或實驗表明:原來所謂的極限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的。「正負向」的信念與語言,對世界也會有「正負面」影響。真實也許是由意識」「信念」所決定。

在教育中,可以這麼認為正向對待孩子,是最正確的選項。只要傳遞正向的意念與語言,就能為孩子創造正向情境。

正面的信息與意識,不只是我們要傳遞給孩子,更要用方法引導孩子去意識。比如青少年失戀了,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得到愛情;孩子認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孩子覺得自己英語沒有天分;孩子認為自己沒辦法;孩子覺得自己難與人溝通:孩子覺得自己無法對抗電腦遊戲的誘惑。

這些不理性的負面信息,其實只是幾次的經驗所造成的認知,並非真正的美國著名的領導力專家約翰·馬克斯韋爾( John C。 Maxwell)說:「我無法選擇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可以選擇我要怎麼做。」

馬克斯韋爾認為正向的態度是擁有力量改變的關鍵,他客觀地指出:「抱著正面的心理態度,雖然不能成就所有事,但與負面態度比較,卻更能幫助你把事情做好。

馬克斯韋爾在《差異製造者》( The Difference Maker)一書中,歸納了個方式檢視自己:確認自己對問題的感覺、對與他人有關的感覺、對問題的想法。

這三個檢視的方法,「感覺」佔據了重要的因素,因此延伸到教育領域思考如何「覺知自己感覺」「重視孩子的感覺」「聯結自我深層感受」「聯結並啟動孩子的深層感受」,注意自己的肢體與語氣,創造孩子的寧靜感,從情感出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靈。正是以「正向好奇」導入思維,創造更開闊、更全面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的方式,我認為這是「正向力量」的教育方式既然正向教育是正確的選擇,臺灣各級學校也經常舉辦「正面管教」講座,為何大家不使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呢?還有人困惑,已經進行正面教育了,為何孩子並未正面呢?

我歸納了幾種情況:

人們成長於負向環境

如果教育者欠缺正面的經驗,正面思考便無法落實,正面的語言也就不會表達。因為正面不是一種工具,也不是一種策略,而是一種真心的相信。教育者除了改變言行,轉換思考模式之外,必須誠實面對內在的負面情緒,譬如生氣、難過、焦慮與恐懼,並且學習正面看待自己。否則不僅容易以負面言行對孩子,也容易對自己產生批判,不能正確響應自己的情緒。當有類似情況發生,除了正面看待自己之外,也要學習整理自己情緒。

皮爾博士在《人生光明面》一書中提及:「很多人掩蓋了負面的感受,在頭腦裡面催眠正面的信息,那不是真正的正面」。因此在正面思考之餘,也要董得接觸,並且處理自己的感受

負面已經成了慣性

很多人並不想負面,而是負面已經成了慣性,脫口而出的語言,腦袋運轉思維,心裡複雜的感受,羅列的都是負面訊息。負面訊息的強大,在於運轉成為軌道,讓人們已經信以為真。

若是明白自己已習慣負面,那就多使用「停頓」,讓言行有意識地停止五秒,並且搭配深呼吸的練習,在停頓之後給自己「正面「引導作為第一個功課,才能逐漸扭轉負面習慣。

其次為讓負面意識停止,得清理腦袋裡殘存的負面思維,更需要注入正向思維的方程式,讓腦袋裡讓出空間,置入一個正向信息。比如看到孩子玩電腦,腦袋負向軌道的信息是「懶惰」,言行就會讓自己回到舊慣性應對。因此先停頓,其次為腦袋置入正向信息「遊戲」,孩子在放鬆自己,雖然方式不被我認同,但是他已經逐漸在改變了,我要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和緩寧靜地告訴他類似的語言:「你已經比較會控制遊戲放鬆的時間了。」然後轉頭離開。

孩子不相信

正向當大人正向回饋孩子時,若是孩子心裡不相信,會顯現出抗拒的言行孩子不相信自己正向,是負向教養的影響導致的。大人必須認知,孩子的負向表現,自己需負最大責任,但無須再自責了。因為長久未感受愛的孩子,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很難真正愛自己;不覺得自己擁有自由,很難為自己負責任;不接納自己的孩子,也不相信別人能接那怎麼辦呢?大人當然要持續正向的言行,並且修正自己的語氣。其次不要和孩子落入爭辯,即使爭辯中孩子是正向的,也毫無意義,教育者在回饋完正向之後,應該懂得停頓下來。因為正向的意識,並不只是在觀點的層次,更需要身心有所感覺。

不知如何應對孩子犯錯

大人必須學習,如何在孩子犯錯時,以正向眼光回饋孩子,並且支持孩子。大人必須有一個認知:人的生命處境,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除了回饋以規則之外,不要在對錯上不斷說教。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大人應學習如何「回饋孩子規則,且回饋孩子正向」不知如何應對孩子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人人耳熟能詳。但是大多數教育者,仍然習慣以成敗論英雄,或是知道這個道理,心裡仍然計較每一次成敗,頭腦卡在每次的失敗上。以至於孩子遇到挫敗時,師長習慣性檢討錯誤,要孩子彌補錯誤,要孩子繼續努力加油,殊不知這些語言透露了不接納的信息,也可能無意中透露了不接納的非語言信息。因此當孩子挫敗時,應學習找到孩子的正向,學習如何透過語言與非語言回饋。

正向要看全景,並非看單一事件,正向是朝正面脈絡行進的方向,但一般人往往忽略了脈絡,而執著於單事件的成敗。一旦孩子所做不如預期,大人便執著於眼前失敗,因此除了前一項提醒父母要在孩子失敗時,回饋孩子正向之外,還要學習從脈絡上看全景。什麼是全景?

全景就是看到孩子成長的軌跡,將視角拉到更高的層次,才不會局限在某個角度,看到的只是片段的樣貌。一旦有了全景視野,就能看到豐富的資源。寫這篇文章時,一位父親來反饋:「小樸已經進步很多了,上周有兩天沒和同學衝突,只是在學校遇到不爽的情況時,還是會跑出教室……」

小樸是一年級的孩子,從三歲起就常被父親斥喝,也經常被父親嚴厲體罰。到了上學的年紀,已經發展到無法和人專注對話,在學校不斷與同學發生衝突,醫生判斷孩子有過動傾向,來見我時也無法專注聽我說話。除了給予父母協助之外,我也邀請他們要看全貌,不要執著於孩子的錯誤,而是真正看見孩子進步。父親剛開始常來求助,尤其每遇到孩子犯錯時,便會焦急又生氣地問我:「這樣可以體罰他嗎?」我都會照顧他的情緒,給他講理由,然後否決他提出來的要求。

雖然父親數次被我否決,卻也收到我的正向回饋。一個月之後,媽媽欣慰地告訴我,父子的關係變好了。當父親傳遞上述信息給我時,我知道父親的態度已經改變,並且懂得看全景了,不會隨著孩子發生的事件起舞,真正看見孩子的正向軌跡,孩子的成長也就會更正向了。

但是一般人來尋求協助,往往期望一下子就看到成效,想看見孩子立刻改變,那就會忽略全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現實中孩子的情況、正面管教下孩子的情況這三種情況構成了全景的脈絡。

一是一般人期望的孩子成長曲線。當父母或教師決定更改負向對待,選擇正向教養孩子時,一般人往往期待孩子就此改變,我常覺得這個期待只是想「直上青天攬明月」。這個期待遙不可及,在教養過程中孩子立刻改變的比例之又少,人們因此陷入一種痛苦,重新選擇回到舊慣性,卻仍舊想找方法解央,焦慮與憂愁就會「抽刀斷水水更流」了。

二是現實中孩子常出現的成長曲線。大人懷抱著孩子立刻改變的期待,期待往往得不到滿足的居多,大人便失去了耐性,也失去了信心,立刻回到舊慣性。孩子當然也失去耐性,也失去對自己的信心,狀態就會原地打轉,甚至更不好的曲線圖形是劇烈往下。

三是正向應對出現的全景曲線。當大人正向應對,孩子負向的慣性仍然存在。孩子的成長脈絡,應是震蕩走高的曲線圖形,若是大人了解成長曲線的必然,便不會在孩子犯錯、失敗與墮落的時候,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因而衍生出過多焦慮、憤怒與難過,也就不會在那個時刻回饋負向。大人應該學習的是當孩子呈現負向狀態,應如何看見孩子的正向,並且回饋給孩子,不要以一事件檢驗,而是看孩子發生事件的頻率、如何願意並努力轉變、正向習慣如何堅持的(即使孩子只有一天正向),來啟動孩子正向的資源。孩子的成長軌跡。

雖然會震蕩起伏,但仍然邁向彼此的目標,便能逐漸擺脫舊習慣,形成新習慣。正向不是看數據、成績與表面,而是看到全景、渴望與資源史丹福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指出:「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就一定做得到。

相關焦點

  • 你相信誇獎孩子的方式,可以改變他的思維方式嗎?
    研究發現,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主要由思維模式決定,「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各有特點,「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容易擁抱成功,他們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也因此,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 從倫敦政經畢業後來到雲南鄉村支教,她相信教育可以給孩子改變未來...
    「我在美麗中國支教做的事,就是讓鄉村孩子的未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我相信出身不會完全決定命運,教育至少會給他們帶來能夠為自己拼搏奮鬥的能力和機會。」這位院長說,我希望你們在這裡學到知識,然後會分散到世界各地,去影響更多的人,改變這個世界。 用學到的知識去影響更多的人,改變世界,這或許是每位畢業生步入社會的初衷和願景。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駱馳選擇了通過教育來改變這個世界,為鄉村孩子帶來更多的人生選擇。 教育是什麼?
  • 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了,孩子也跟著改變了! 多年來幫助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家長自己改變的過程,那些「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的家長」學習的結果竟然是「孩子改變了」!那些「盯著孩子改變的家長」卻收效甚微。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當這個小生命一天一天長大,你和愛人希望孩子度過怎樣的幼兒時光和童年時光?陪伴成長的過程中,你和愛人展現給孩子的是「天使的一面」還是「惡魔的一面」,哪一面更多一些?你和愛人想過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來面對孩子嗎?相信看到以上需要回憶的問題時,我想我們的心中已經得到了所有問題的答案,當然也包括最重要的那個問題的答案。
  • 假如一個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一個人的性格在特定的教育和環境中形成之後,就比較難以改變,因此才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但是性格並非無法改變,既然性格是教育和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是一種循序漸進地過程,這就決定了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性格是自己決定的。假如一個成年人願意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 始終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自己拼力去改變,就一定可以改變
    我始終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你自己拼盡全力去改變,就一定可以改變。今天為大家分享一本非常非常勵志的書《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的作者莉絲·默裡可以說是糟透了。莉絲·默裡出生在紐約貧民窟,父母吸毒,她從小就在在毒品、愛滋、飢餓中度過童年。
  • 為何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多半是因為過度相信別人的話
    當時覺得這樣毫無效果,畢竟自信是主觀意識行為,怎麼能夠被幾句客觀口號改變呢?然而升級為父母之後,我也時常會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女兒。但有些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評價,始終都是負面消極的「我不行,我做不到」。無論父母如何鼓勵,甚至激將法,他們的自信心始終無法被喚醒。
  • 教育的觀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你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1978年,美國教授做了一項實驗,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拼圖開始時很簡單,後來變得越來越難。實驗之前,教授就預料到,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有不同的反應。
  • 改變孩子,從自己開始
    關於子女教育的問題,大部分的家長們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把孩子改變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孩子是我們生的我們養的,出現問題,我們更多的應該是找自己身上的問題,而不是找孩子身上的問題。兩個人在一起談戀愛時,覺得對方啥都好,就算看到彼此身上的缺點,也感覺不是什麼大問題,可以接受。但是結婚後,就會發現自己忍受不了對方身上的那些缺點,感覺看哪兒都覺得不是很舒服,以至於我們想要改變對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會發現,寶寶剛降臨的時候舉家歡慶,但是寶寶哭鬧不止時我們的情緒就會變得異常煩躁。為什麼?
  • 相信自己,方得始終
    小小的一隻鳥,都不害怕樹枝突然折斷,因為它可以相信自己的「能力」,所謂的能力就是自己折不斷的翅膀。小鳥尚且如此,然而我們呢?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相信別人,依賴別人;而不是相信自己,改變自己;事事都想著依靠別人,別人如果倒下了,我們就去抱怨,而不是反省自己,如何把自已變強大,只有自己變強大了,有「能力」了,一切的美好才會如約而至。
  • 孩子變得急功近利?可能是想要表現自己,這些方法可以改變孩子
    難道使用題海戰術就可以讓孩子考試成績變好麼?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急功近利的,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疑惑,為什麼孩子的身上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其實都有著其中的原因存在的。所以為了改變這一點,他們必須要變成一個急功近利的人,這樣才能讓身邊的人看到自己的存在。所以這類孩子一般而言都會主動進攻的,想要不停的散露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變得急功近利一些,也是值得的。
  • 如今好多人不相信真理相信街頭算命先生,相信算命可以改變人生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生活滿意度不斷降低,只有不斷攀比沒有去努力改變現狀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狀態。寧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命運的安排,於是就不按常理出牌,去尋找街頭的算命先生,來給自己算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到底是什麼樣的,以後的命運自己就好掌控。
  • 做稱職的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孩子出現的問題,根源在家庭。是因為自己做父親不合格、家庭不和睦才導致了孩子的逆反,通過沉溺網絡、打群架等方式來表達對家庭的不滿;是因為自己不懂教育、用錯誤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把孩子推向了這一步。陪伴孩子讀書,給賈容韜留下了大量可以支配的時間,他將這些實踐充分利用起來,進行廣泛的閱讀,惡補各種教育知識,不停地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徹底的改變。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需要去問路時,我和愛人就會互相依賴,後來我發現:倆孩子每次都瞪著眼兒,看著我們嬉笑著互相推搡。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性格,有些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出外旅行,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我們的今天就是孩子們的明天,我和愛人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改變,需要從自己改變開始!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
    當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呱呱落地,嗷嗷待哺,每個孩子基本都是相同的,餓了要吃奶,困了便呼呼大睡。隨著父母們的養育,有的孩子變的活潑可愛,而有的孩子變的調皮搗蛋。看到別的孩子乖巧懂事,有上進心,一看自家孩子,許多父母總會說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看看你。其實與我們孩子朝日相處的父母則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自然是深刻相信的,自然會去模仿。所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你相信命運嗎?你相信命運能改變嗎?
    你真的相信,這一切都是命嗎?你真的相信,命運不可更改嗎?說到命運,及改變命運不得不提到《了凡四訓》這本書。《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思想就是講「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並講明了「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5種鼓勵孩子的方法,用對了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他媽媽邊看邊流淚,然後大聲讀給孩子聽:「你的孩子是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以訓練他,請你自己教導他。」愛迪生讀了,他非常激動,直到後來他在自己的日記上這樣寫著:「愛迪生是一個有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為世紀的天才!」
  • 慢養孩子,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的事,很多人心存恐懼和缺乏耐心,因而,傳授如何快速做事的理念很受歡迎,比如如何快速成功和致富、快速獲得一段感情和友誼、快速學會一種技能等,不一而足。養育孩子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與人們追求「快」的理念不符,因而人們不願花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如何慢養孩子。如果有什麼快養孩子的秘籍,想必會受到人們歡迎。
  • 《改變自己》:焦慮是一種可以戒掉的習慣
    我們感到失控,最初往往是因為&34;受到不安全感的侵蝕而萎縮了——我們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通過主動思維,你會知道自己從來都是有其他選擇的,而不是對由不安全感所驅動催生的焦慮無能為力(被動思維)。不安全感總是在說,&34;自我信任則是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覺,去把握當下生活所展開的每時每刻。
  • 如何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
    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困惑。心理學理論幫我們找到了很多小時候的原因,比如我現在這樣是因為我三歲以前怎麼怎麼樣,但是找到原因好像也沒辦法,因為已經發生的事就是已經發生了,也不可能說回到三歲重新再來一次。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其實這種所謂的原因,它還算不上是原因,就像我們昨天講過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