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聊抑鬱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產生。
說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說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環境,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法逃脫,任何人都無法逃離家庭環境對你成長的影響,這個影響包括兩個大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成長,一個是精神層面心智的成長。這裡有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家庭文化生活氛圍、當時社會文明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些。雖然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我們的獨立的個體逃脫不了這些對我們造成的限制和影響。在這裡我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也就是說心智的成長,我們的底層心智形成,底層意識形態就是在這些基礎上構建出來的。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環境,你的成長環境促成你的心智、意識形態的形成。
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你的成長生存環境無形中限制了你心智的形成,在這個獨特的環境中,你形成了與眾不同。你的與眾不同,表現在你的心智上,以他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判斷方式、處事方式和你的生存能力等等。
我把這個稱之為底層的心智或者底層的意識形態。
你的底層的意識形態,來自於屬於你自己獨特的,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感知。是真實生活體驗的集成,不論這個意識形態是什麼方式,都是你獨有的。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說你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在這裡不討論在特定環境下所促成的你的心智,而這心智是否成熟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只說明的是,底層意識形態的追溯源,它來自於你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成長環境基礎下培養出來或者是構建出來的意識形態,包括思維、處理、判斷、思考等等,智商和情商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的出現是與你當時所生存的環境相匹配的,非常適應你當時成長環境,你用它來保持與環境的平衡和安全。不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來與環境相處,在這個環境裡,你都能找到安全感和平衡的方式。
在成長過程中,個體不可避免地會主動或者被動的進入不同的生存環境。注意一個問題,心理疾病一般是在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出現的,心理疾病的產生基在於此。當生存環境或者生活環境改變時。你原先具備的或者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的判斷、思維、處理問題的方式,能否對已經悄悄變化的環境相適應,也就是說你原有的心智能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思維、你的判斷,你與環境相處的方式,你能否迅速的調整你的心智,與變化的環境相匹配,你的心智是否意識到原有的平衡和安全已經打破了。
這個打破就是心理疾病產生的源頭。
簡單的說,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抑鬱或者心理疾病是,其心智對生存環境的一種適應過程或者一個過渡過程。表現為,適應、過度適應或者是無法適應。
在這裡我們說說心理疾病或者一些心理疾病的名詞,比如抑鬱等等。這些名詞只是心理學家或醫學人士給予某種情緒的命名。我們在這裡清楚,這些命名只是一個名詞,並非是一個什麼可怕的東西。正如開心和憤怒是一樣的,這些名詞是與環境相匹配的。我這樣說,不知道能明白嗎?比如說開心,你是因為某件事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某事或某物刺激了你的情緒,讓你的心情愉悅,這叫開心。那麼開心這個名詞是與這個環境相匹配的,它與環境之間具有時效性。抑鬱也是一樣,也是個名詞。它也是與你特定的環境及與你的心智狀態是相匹配的。並不是一個什麼非常可怕的事情,是你的心智在處理你與環境之間的匹配平衡或是安全問題,你用這樣的心理狀態與當前相處的環境相匹配。以之達到保持平衡或維持安全感。
我在這裡用安全和平衡。所以說抑鬱它是一個狀態,一種情緒的反應,心理層面的一個狀態。反映出你的思維方式和判斷方式,以及對你對環境感知的處理方式。同樣有時效性。這個時效性維持的長短不一。
抑鬱是一個名詞,有時效性。它是你心智與環境協調的一個鬥爭或困惑期。並不是什麼壞事。你是用這種方式來調整你的意識形態,使之與環境相匹配。你在為下一步做準備。這是心智成長的一個過程。
任何心理活動,簡單的來說,是維持一種與心智相吻合的,合理以及平衡和安全的心理感知狀態。
這裡有個問題。當出現這種破平衡或安全感的態勢出現時,你是什麼感知的?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當一個人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說抑鬱或者失去一些心理平衡時。也許在別人眼裡認為他很有問題,但他自我感知沒什麼問題,我能處理呀。若對於個體而言,他處於這種狀態,或是心境,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個體在一個自我調整、自我與環境相適應,嘗試與新的環境建立另外一種平衡和安全感,所以說這是沒有問題的。
只有當他本人意識到他無法去處理這種平衡,不知如何去獲得再平衡再安全的感覺的時候,因為這個人已經失去了能力,使他的心智與環境相適應,這才是一個問題。這就需要專業的人士幫助他們嘗試走出這個困境。幫助他們,培養他們內心的力量,讓他們自己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
這裡又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當孩子出現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家長認為有問題,但孩子認為沒有問題。
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