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焦慮、抑鬱,從改變與環境的關係開始。

2020-08-26 睿易情商教育輝哥

簡單聊聊抑鬱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產生。

說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說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環境,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法逃脫,任何人都無法逃離家庭環境對你成長的影響,這個影響包括兩個大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成長,一個是精神層面心智的成長。這裡有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家庭文化生活氛圍、當時社會文明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些。雖然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我們的獨立的個體逃脫不了這些對我們造成的限制和影響。在這裡我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也就是說心智的成長,我們的底層心智形成,底層意識形態就是在這些基礎上構建出來的。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環境,你的成長環境促成你的心智、意識形態的形成。

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你的成長生存環境無形中限制了你心智的形成,在這個獨特的環境中,你形成了與眾不同。你的與眾不同,表現在你的心智上,以他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判斷方式、處事方式和你的生存能力等等。

我把這個稱之為底層的心智或者底層的意識形態。

你的底層的意識形態,來自於屬於你自己獨特的,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感知。是真實生活體驗的集成,不論這個意識形態是什麼方式,都是你獨有的。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說你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在這裡不討論在特定環境下所促成的你的心智,而這心智是否成熟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只說明的是,底層意識形態的追溯源,它來自於你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成長環境基礎下培養出來或者是構建出來的意識形態,包括思維、處理、判斷、思考等等,智商和情商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的出現是與你當時所生存的環境相匹配的,非常適應你當時成長環境,你用它來保持與環境的平衡和安全。不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來與環境相處,在這個環境裡,你都能找到安全感和平衡的方式。

在成長過程中,個體不可避免地會主動或者被動的進入不同的生存環境。注意一個問題,心理疾病一般是在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出現的,心理疾病的產生基在於此。當生存環境或者生活環境改變時。你原先具備的或者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的判斷、思維、處理問題的方式,能否對已經悄悄變化的環境相適應,也就是說你原有的心智能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思維、你的判斷,你與環境相處的方式,你能否迅速的調整你的心智,與變化的環境相匹配,你的心智是否意識到原有的平衡和安全已經打破了。

這個打破就是心理疾病產生的源頭。

簡單的說,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抑鬱或者心理疾病是,其心智對生存環境的一種適應過程或者一個過渡過程。表現為,適應、過度適應或者是無法適應。

在這裡我們說說心理疾病或者一些心理疾病的名詞,比如抑鬱等等。這些名詞只是心理學家或醫學人士給予某種情緒的命名。我們在這裡清楚,這些命名只是一個名詞,並非是一個什麼可怕的東西。正如開心和憤怒是一樣的,這些名詞是與環境相匹配的。我這樣說,不知道能明白嗎?比如說開心,你是因為某件事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某事或某物刺激了你的情緒,讓你的心情愉悅,這叫開心。那麼開心這個名詞是與這個環境相匹配的,它與環境之間具有時效性。抑鬱也是一樣,也是個名詞。它也是與你特定的環境及與你的心智狀態是相匹配的。並不是一個什麼非常可怕的事情,是你的心智在處理你與環境之間的匹配平衡或是安全問題,你用這樣的心理狀態與當前相處的環境相匹配。以之達到保持平衡或維持安全感。

我在這裡用安全和平衡。所以說抑鬱它是一個狀態,一種情緒的反應,心理層面的一個狀態。反映出你的思維方式和判斷方式,以及對你對環境感知的處理方式。同樣有時效性。這個時效性維持的長短不一。

抑鬱是一個名詞,有時效性。它是你心智與環境協調的一個鬥爭或困惑期。並不是什麼壞事。你是用這種方式來調整你的意識形態,使之與環境相匹配。你在為下一步做準備。這是心智成長的一個過程。

任何心理活動,簡單的來說,是維持一種與心智相吻合的,合理以及平衡和安全的心理感知狀態。

這裡有個問題。當出現這種破平衡或安全感的態勢出現時,你是什麼感知的?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當一個人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說抑鬱或者失去一些心理平衡時。也許在別人眼裡認為他很有問題,但他自我感知沒什麼問題,我能處理呀。若對於個體而言,他處於這種狀態,或是心境,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個體在一個自我調整、自我與環境相適應,嘗試與新的環境建立另外一種平衡和安全感,所以說這是沒有問題的。

只有當他本人意識到他無法去處理這種平衡,不知如何去獲得再平衡再安全的感覺的時候,因為這個人已經失去了能力,使他的心智與環境相適應,這才是一個問題。這就需要專業的人士幫助他們嘗試走出這個困境。幫助他們,培養他們內心的力量,讓他們自己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

這裡又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當孩子出現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家長認為有問題,但孩子認為沒有問題。

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再討論。

相關焦點

  • 換環境後抑鬱、焦慮、惆悵?可能是適應障礙在作怪
    換環境後抑鬱、焦慮、惆悵?可能是適應障礙在作怪   一位37歲的已婚男性Z,在國內知名公司任職,有一6歲的兒子。 3個月前,因業務發展需要Z被派往該公司的外地分公司任職,同時升任業務副總經理,妻子則帶孩子在原居住地上學。
  • 走出抑鬱從改變行為方式開始
    為什麼說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就改變抑鬱。因為改變人們的情緒體驗的關健就是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通常,我們是內心體驗到了強烈的欲望了,才會去行動,才會去做一些事。周末休息在家,可以自由選擇,一個人如果喜歡看電影,就選擇去看電影,如果想去跟朋友玩,就會去聚會。我們這些行為,是「由內而外的行為」。行為是按自已內心意願驅動去做的。
  • 和焦慮、抑鬱說Bye bye
    全民普遍壓力大,焦慮多,找ICC尋求抑鬱援助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抑鬱症。思維的選擇根據認知觀點,快樂的人總是去關注積極信息,忽視消極信息,儘可能把模糊信息看作積極信息。快樂的人選擇快樂。抑鬱的人總保留消極思維,排斥積極思維的方式。
  • 精神心理 | 焦慮抑鬱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及治療進展
    近年來,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CVD)的關係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常見的精神心理異常包括焦慮、抑鬱、人格分裂等。精神心理異常與某些CVD的關聯是雙向的,如焦慮抑鬱可能伴隨某些CVD出現,並可能加重CVD症狀;另一方面,精神心理狀態的異常則可能是CVD的前驅症狀。
  •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焦慮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負性情緒體驗,適度的焦慮能提升人的工作學習效率,開發人的潛能。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內心出現衝突,糾結,痛苦,還會出現軀體症狀,睡眠飲食障礙,交往障礙,影響身體健康等,所以研究焦慮的特點規律和消除焦慮的方法,是心理學從業者研究解決的重點。
  • 《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很多時候,那些負面情緒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出現了,尤其在萬物凋零、日光漸短的秋天: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麼陷入了焦慮或者抑鬱——無能為力、無法抗拒、無路可退。然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使得焦慮和抑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凡是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下面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一書的導讀。
  • 看痊癒者如何通過訓練改變焦慮、抑鬱的病態習慣?
    用你自身的先天能力調整自己,達到本能的自信的狀態。只有自信,你才會自發地願意面對生活中的冒險,而不是預先演練生活。只有相信自己的本能天賦,才能真正依靠自己。焦慮、抑鬱會有基因上的傾向性,這成了很多人追本溯源後自我懷疑的理由,而作者強調:焦慮和抑鬱,不管是由先天的敏感所造成,還是由於後天反思過多而形成,又或是艱難的生活環境所造成,都沒有那麼重要,你總是有選擇權的......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 「我好像抑鬱了」:研究表明實體娃娃或可治癒抑鬱和焦慮
    所以這一切最好的事情是,可以治療和減輕因抑鬱而產生的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評估情況並做出改變。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專業幫助來緩解焦慮。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抑鬱有很多原因,心理學家將其與基因聯繫在一起,其他因素,如環境變量(動遷、離婚)是已知的抑鬱感的原因。
  •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4招走出焦慮和抑鬱,重獲快樂新生
    與焦慮症一樣,抑鬱症同樣屬於心理範疇,它們如影隨形,與環境、自身經歷、心理承受力等都有很大關係,並且治癒的可能不大,更需要病人自我的長期抗爭。不了解抑鬱症的人會嗤之以鼻,甚至有的人會覺得是因為病人自己「心理素質不過關」、「矯情」、「沒事找事」。了解抑鬱症的人,卻常常感到無力。
  • 什麼是抑鬱焦慮狀態?
    任何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壓力,不得不面對這些不可能不面對的問題或壓力,當感到自己無力應付這些問題或壓力時,會產生的一些心煩、緊張、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焦慮抑鬱症狀,人們常常通過自我調整自己的心態、放鬆心情就可以緩解,然後振作起來,一般來說,不超過 2 周;如果這些焦慮抑鬱症狀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 實體娃娃,一種解決抑鬱和焦慮的方法
    所以這一切最好的事情是,可以治療和減輕因抑鬱而產生的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評估情況並做出改變。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專業幫助來緩解焦慮。不管怎樣,以下是一些擺脫抑鬱和焦慮的步驟:評估你的習慣——你的一些習慣,比如花太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可能會讓你與周圍的環境隔絕。
  • 如何才能減少焦慮呢?感覺自己最近要抑鬱了?
    如何才能減少焦慮呢?感覺自己最近要抑鬱了?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事情的擔心,焦慮是指向未來的,並且有具體的目標,自己分析一下,究竟都擔心什麼,把這些擔心一一列出來,並且按焦慮高到等級劃分,分析一下這些焦慮,真的有必要嗎,如果是大家都覺得有必要的擔心,比如擔心考不好,那就去學習,擔心工作做不好,就認真工作,並不斷提升工作能力。
  • 低健康水平與較高的抑鬱和焦慮風險相關
    抑鬱和焦慮是常見的精神障礙,它們會增加身體健康風險,並且是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有幾種身體健康形式可能是常見精神障礙的可改變危險因素。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通過增加阻力的固定自行車來測試他們的基線有氧適能,同時通過握力測試來測量他們的肌肉適能。他們還完成了關於抑鬱和焦慮症狀的問卷調查。
  • 焦慮和抑鬱的根源
    焦慮和抑鬱的根源來自於哪裡?是煩惱嗎?是每個人的原因不一樣嗎? 是因為人們總是想要控制那些不受我們控制的事情。 那有些人說,那不是廢話嗎?就是因為有不受控制的,才有煩惱,才會讓人精神受傷啊 可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控的事情了,如果你無法清晰地認知到自己的有限,承認大多的不可控,那麼就會永遠無法逃離焦慮和抑鬱,那麼就會一直處於比較不好的精神狀態。承認有限,並不是攤手放棄的意思,而是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 如何走出抑鬱焦慮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越來越多的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困擾,這其中以抑鬱、焦慮等情緒最多,當我們長期深陷其中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造成諸多不良影響。輕則影響工作效率、家庭幸福。重則整個人從精神上垮掉,幾乎變成一個廢人。那麼如何才能從抑鬱焦慮中走出來呢?
  • 產前抑鬱與季節有關係?有什麼樣的表現你知道嗎?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產前抑鬱隨之來襲,煩悶、焦慮、抱怨丈夫關心不夠,再加上強烈的妊娠反應,讓孕婦感到既委屈、傷心,又煩悶、氣憤。面對產前抑鬱這種生理和心理問題,專家指出,產前抑鬱,嚴重時會累及胎兒性命。可以在大腦生物反饋的幫助下,很快適應激素變化、孕期反應、飲食習慣、心理和生理等,快速調整身體,順利分娩。
  • 失眠是由於抑鬱還是焦慮?怎麼辦?
    /焦慮是一種密切的雙向關係國外調查顯示,平均每三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存在睡眠問題,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大概有45.5%,睡眠問題中最主要也最常見的是失眠障礙。像本文開頭碰到的患者,感覺自己越失眠,越抑鬱,或者越焦慮就越睡不著,那麼失眠與抑鬱/焦慮之間有沒有聯繫呢?
  • 產前抑鬱與季節有關係?都有這些表現,快來看一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產前抑鬱隨之來襲,煩悶、焦慮、抱怨丈夫關心不夠,再加上強烈的妊娠反應,讓孕婦感到既委屈、傷心,又煩悶、氣憤。面對產前抑鬱這種生理和心理問題,專家指出,產前抑鬱,嚴重時會累及胎兒性命。可以在大腦生物反饋的幫助下,很快適應激素變化、孕期反應、飲食習慣、心理和生理等,快速調整身體,順利分娩。
  • 在行動中改變焦慮,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情
    醫生建議使用大腦生物反饋有助於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改善焦慮和抑鬱,睡眠的恢復,調整大腦腦電波。,當大腦內α波產生紊亂時,會造成焦慮情緒;當大腦內的β波紊亂時,會造成抑鬱情緒以及失眠。腦電活動的節律及振幅與情緒、注意力等有密切的聯繫,通過現代生理化科學儀器去改變大腦的局部電生理代謝環境,促進腦部微循環,改善神經遞質傳導功能,達到改善睡眠、調節情緒、促進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達到訓練的效果。
  • 產後抑鬱怎麼辦?用這3種方法,可以幫你擺脫情緒焦慮
    產後發生嚴重的抑鬱情緒怎麼辦?70%-80%產後新媽媽產後消沉的情況。在寶寶出生後2-3天甚至分娩前,他們開始感到抑鬱、焦慮、心煩意亂。很多人可能會沒有明確的原因便哭泣,在睡眠、飲食及抉擇方面出現問題,還可能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照顧好寶寶。類似的情形是常見的,一般未經治療,產後消沉可在幾個小時或一兩個星期之後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