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環境後抑鬱、焦慮、惆悵?可能是適應障礙在作怪

2020-12-13 貴州網

換環境後抑鬱、焦慮、惆悵?可能是適應障礙在作怪

  一位37歲的已婚男性Z,在國內知名公司任職,有一6歲的兒子。 3個月前,因業務發展需要Z被派往該公司的外地分公司任職,同時升任業務副總經理,妻子則帶孩子在原居住地上學。在新公司工作1個月後,由於工作觀點和和思路不一樣,Z與總經理及另一名副總經理常常發生衝突,感到很難推進工作,因為職位的遷升,Z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這一崗位。他自己調整了2個月,但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工作時有明顯的無力感,下班後待在家裡不想動,因為沒有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在身邊,甚至有時只能靠飲酒來排解自己的情緒,睡眠狀況和工作效率均受到了明顯的影響。於是Z到心理科就診,考慮診斷為「適應障礙」。Z先生怎麼也沒想到,升職為他帶來了這樣的煩惱。

  隨著新的一年到來,很多人面臨著變換工作、學習環境,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一類人群中可能就會出現如同Z先生一樣的困擾,也就是「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是一種主觀痛苦和情緒紊亂的狀態。一般都是因為近期有明顯的生活改變,或一些刺激性事件的發生,導致患者出現影響社會功能的一種狀態。症狀持續至少1月,但一般不超過半年。

  通常適應障礙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情緒障礙,包括抑鬱、煩躁、害怕、不知所措等。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抑鬱型,這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適應障礙類型,表現以抑鬱症狀為主,但比抑鬱症為輕,病人出現哭泣、沮喪、無望感等;

  2.焦慮型,以敏感、煩躁、緊張為主要表現;

  3.混合情緒型,同時有抑鬱、焦慮及其他情緒異常,但從症狀的嚴重程度來看,比抑鬱症和焦慮症為輕;

  4.品行異常型,這種類型多見於青少年,主要表現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或法律規範的行為,如偷竊、逃學、破壞公物、打架、縱火等;

  5.情緒和品行混合型,即既有情緒異常,也有上述品行異常表現;

  6.軀體型,其主要症狀為疲乏、頭痛、背痛或其他不適,而這些症狀需通過檢查排除為某種軀體疾病的可能;

  7.工作抑制型,主要表現在工作能力方面,如某患者原來工作能力良好,近來突然難以進行日常工作,比如不能學習和閱讀資料,不能寫東西或不能作報告等,而患者在情緒上並無抑鬱或焦慮症狀;

  8.退縮型,表現為社會性退縮而不伴有抑鬱或焦慮情緒;

  適應障礙的病因是什麼?一般認為應激源(即明顯的生活改變或刺激性事件)的存在導致了適應障礙的發生,應激源可以是突然發生的事情,如天災人禍,也可以是緩慢發生的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法律糾紛等。

  其次,人的個性心理特點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同樣的應激源狀態下,有些人適應良好,有些人適應不良。這就說明個體的性格特點是病情發展的重要因素。

  那麼,患者應該如何治療適應障礙?

  首先,對於一些症狀較輕的人,再改變環境或消除應激源後即可恢復。

  其次,心理治療是比較常用的選擇,支持性心理治療可以對改善不良行為及恢復社會功能有所幫助。

  如果情緒異常比較明顯,為了加快症狀的緩解,可以輔助予以抗焦慮及抗抑鬱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藥物的使用需要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指導。

  總的來說,適應障礙在生活中較少受到人們的重視,多被人們冠以「思想病」「能力差」等等,如果不能正確應對,往往會演變為嚴重的情緒障礙。所以,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主動做出改變才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醫師倪開濟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豔麗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相關熱詞搜索:障礙 情緒 症狀

相關焦點

  • 睡眠障礙可能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楊玲玲「並不是所有睡眠障礙都會進展為精神類疾病,有的只是單純的睡眠障礙。但需重視,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例如入睡困難通常是焦慮為主,如果是早醒並伴有情緒低落,則可能是抑鬱的早期表現。」李豔介紹,「在我們睡眠專科門診中,有一半是單純的睡眠障礙,約1/3或1/4屬於由某些內科疾病激發的睡眠問題,剩下的一部分則屬於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精神障礙。」李豔分析,不同年齡段差別較大,跟每個人的體質差異也有關係。
  • 【DSM-5】廣泛性焦慮障礙
    關於擔憂疾病可能更好地用分離焦慮障礙或強迫症來解釋。氣質的:行為抑制,負面情感(神經質),以及對傷害的迴避,與廣泛性焦慮障礙相關。環境的:儘管兒童期負性事件和養育中的過度保護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關,但不確定是否有環境因素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特定關聯,做診斷時,環境因素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充分的。
  • -寫給焦慮抑鬱障礙患者的家人 (下)
    ​很多焦慮抑鬱障礙患者的家屬經常會在門診問我這樣的問題:「大夫,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因此,儘管臨床工作很忙,我仍舊擠出時間來,想給焦慮抑鬱障礙的家人一點簡單的指導。期待我的這些臨床感悟,能幫助那些家人朋友在焦慮抑鬱障礙康復這個系統工程中,發揮他們應有的能量和作用。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鬱自殺輕生的個案頻發,各類因精神疾病而放棄生命的新聞不絕於耳。「適度焦慮是生活中的一個正常部分。」廣東省神經心理學組組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指出,「當焦慮嚴重幹擾每天的生活,持續存在、不合理且無法抵抗,影響個體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交時,便有可能是焦慮障礙,需要引起重視。」
  • 焦慮抑鬱患者康復經驗,如何才能去掉睡眠障礙中的噩夢
    將內心深處的自卑從潛意識升華到意識層面,面對接受並和解大部分抑鬱焦慮的人都受睡眠障礙的困擾這些標準可以來自我們最親,最敬重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長輩,學校裡面的老師,又可以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的如社會集體意識,民族特性,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等等;這些盲從其實是只打壓自己的靈性,違背否認一個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定個體,在這種自我打壓之下,隨選擇的增多,不斷地加深自己內心的衝突,讓人痛苦不堪,他後面所走的路也會證明這一點,許多學生高考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麼專業,也不知道自己愛好是什麼
  • 抑鬱、焦慮、強迫症,中國人的三大精神障礙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然而世界範圍內的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卻愈發嚴重。精神衛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越發到大眾的關注,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精神類疾病也逐漸從邊緣地帶走入了大眾視線。其實抑鬱、焦慮、強迫等都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但是通過自我調節一般很快就能從中走出。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
  • 青年人群易患焦慮障礙 高校新生和職場新人尤需警惕
    全新的環境、接踵而來的各種不適應,令處在這個階段的青年人倍感壓力,心理問題頻發。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主任醫師吳文源教授指出,控制焦慮障礙的發病率,是全社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要重視青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強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早識別、早治療,以減少焦慮障礙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 換新工作有適應障礙?1分鐘速檢
    工作愈換愈好?精神科門診發現,有的人在年後轉職,卻出現後遺症,甚至出現身心壓力症狀,包括:心悸、失眠、心情低落,以及工作時腹瀉或便秘等「職場適應障礙」問題。   職場適應障礙需治療 避免併發症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來因「職場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求診的患者激增2倍。
  • 抑鬱障礙復發的危險因素
    在一項歷經 4 年的縱向研究中觀察到,抑鬱復發患者背外側前額葉(dlPFC)的皮質厚度減小,這種體積變化與精神病藥物治療或抑鬱的嚴重程度無關,而僅有一次抑鬱發作的患者該區域無明顯變化。海馬與重度抑鬱障礙的起病和發展密切相關,海馬體積可能是辨別重度抑鬱障礙臨床特徵(復發次數、嚴重程度及治療難易程度)的標誌。某些抑鬱復發的個體可能先天海馬體積較小。
  • 抑鬱障礙的十條自助方法,望收藏
    在網友的反饋下,我準備了一些有關於對抗抑鬱障礙的自助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能自己、或者在親友、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做到。一、睡眠一定要充足看診時我常遇到病人回診時說:「醫師,我這星期睡得很好,心情就好很多了!」
  • 你可能焦慮障礙了
    在醫院通過檢查後,排除了傳染病,精神活性藥物攝入以及心臟、甲狀腺和腦部器質性病變之後,考慮診斷為焦慮障礙。在現在社會大環境下,方方面面的壓力,焦慮變成了普羅大眾最常見的情緒。首先,焦慮障礙通常焦慮情緒持續時間更長,並且所擔心、焦慮的程度與其遭遇的現實情況並不相符,甚至當誘發焦慮情緒的事件和環境已經結束,焦慮情緒仍然存在;其次,焦慮障礙除了情緒焦慮外,還伴有軀體焦慮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並且,焦慮障礙影響社會功能,患者通常感覺痛苦和煎熬,常伴有易怒、易激惹,入睡困難、不思飲食等,對生活、學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 疫情期後的學生社交性焦慮障礙
    一、疫情期後的學生社交性障礙 疫情期後接到眾多諮詢集中在10-15歲學生的社交性焦慮障礙上,學生的表現是不上學,不出戶, 不交流,不交往。,而兒童社交性焦慮障礙指兒童面對性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和迴避的行為。
  • 「我好像抑鬱了」:研究表明實體娃娃或可治癒抑鬱和焦慮
    圖片來源:網絡談論抑鬱和焦慮的汙名化,以及它是一種精神障礙的謬論所以這一切最好的事情是,可以治療和減輕因抑鬱而產生的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評估情況並做出改變。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專業幫助來緩解焦慮。
  • 睡眠障礙、焦慮、抑鬱?出現心理問題,這樣調整自己
    疫情給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還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睡眠障礙很多人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導致睡眠質量變差。也有人受到左鄰右舍的影響,個人生物鐘發生改變,睡眠節律打亂了。第二.
  • 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如何緩解?
    原標題: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如何緩解?   有一些大一新生卻一時不適應新環境。醫學心理科醫生介紹,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多發生於入校後1-3個月內,以情緒異常和行為異常為主。情緒異常包括憂慮、煩惱、抑鬱、焦慮、害怕等情感症狀,行為異常包括退縮、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還可能出現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頭痛、腹部不適、胸悶、心慌等。一旦出現這類問題,大一新生應及時與老師、家長溝通,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 實體娃娃,一種解決抑鬱和焦慮的方法
    圖片來源:舒瑞寶Sulrebor談論抑鬱和焦慮的汙名化,以及它是一種精神障礙的謬論,使受害者更難尋求幫助。所以這一切最好的事情是,可以治療和減輕因抑鬱而產生的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評估情況並做出改變。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專業幫助來緩解焦慮。不管怎樣,以下是一些擺脫抑鬱和焦慮的步驟:評估你的習慣——你的一些習慣,比如花太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可能會讓你與周圍的環境隔絕。
  • 疫情後期警惕適應障礙
    疫情後期警惕適應障礙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張燦城、王雪、蔡藝嫻)如今,大家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秩序,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衝擊可能還在持續。大眾比較熟悉、重視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而另一個由應激帶來的在這兩個月的疫情下所產生的情緒不適即適應障礙,卻容易被忽視和誤診。
  • 老年期抑鬱障礙危害大
    是指大於60歲以上老年人出現的抑鬱障礙,其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障礙,在伴發軀體疾病患者中患病率可能更高,不僅損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而且也增加照料者負擔。(4) 誘發因素,如環境、成員變故,家庭結構的改變,社交圈縮小,日常活動減少,應激事件,慢性疾病等。
  • 孩子在別人面前不說話,可能是焦慮障礙
    這種情況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焦慮障礙裡面的一種,表現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一言不發,例如學校,但孩子的言語功能是正常的。孩子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安靜一點是正常的,面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的確需要一個適應期。不過也有幾種情況,需要家長留意並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