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至少6個月的多數日子裡,對於諸多事件或活動(例如,工作或學校表現),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和擔心(焦慮性期待)。
B. 個體難以控制這種擔心。
C. 這種焦慮和擔心與下列6種症狀中至少3種有關(在過去6個月中,至少一些症狀在多數日子裡存在):
註:兒童只需1項。
1. 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動或緊張。
2. 容易疲倦。
3. 注意力難以集中或頭腦一片空白。
4. 易激惹。
5. 肌肉緊張。
6.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狀態,或休息不充分的、質量不滿意的睡眠)。
D. 這種焦慮、擔心或軀體症狀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E. 這種障礙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濫用的毒品、藥物)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F. 這種障礙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來更好地解釋。例如,像驚恐障礙中的焦慮或擔心發生驚恐發作,像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中的負性評價,像強迫症中的被汙染或其他強迫思維,像分離焦慮障礙中的與依戀對象的離別,像創傷後應激障礙中的創傷性事件的提示物,像神經性厭食中的體重增加,像軀體症狀障礙中的軀體不適,像軀體變形障礙中的感到外貌存在瑕疵,像疾病焦慮障礙中的感到有嚴重的疾病,或像精神分裂症或妄想障礙中的妄想信念的內容。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基本特徵是對於諸多事件或活動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擔心(焦慮性期待)。緊張度、持續時間或焦慮和擔心出現的頻率都與現實可能性或預期事件的衝擊不成比例。個體發覺很難控制擔心的情緒,難以令擔心的想法不打攪注意力,無法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成年人經常擔心常規的生活情況,例如,可能的工作責任、健康狀況和財務帳目、家庭成員的健康、擔心不幸的事兒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或一些很小的事情(例如,做家務或約會遲到)。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兒童傾向於過分擔心他們的能力或表現的水準。在這個障礙的病程中,擔心的焦點會在不同主題之間遷移。
用來鑑別廣泛性焦慮障礙與非病理性焦慮的特徵為:
第一,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關的擔心是過度的,且通常顯著幹擾心理社交功能,然而日常生活性的擔心不過度且更可控,當更為緊急的事情出現時,可以暫時放下。
第二,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關的擔心更廣泛、明顯、令人痛苦,病程更長,在沒有促發因素的前提下頻繁發生。一個人對生活狀況的焦慮越廣泛(例如,財務情況、孩子的安全、工作業績),他的症狀就越可能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
第三,日常的擔心伴隨軀體症狀(例如,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煩躁不安)的可能性較小。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會報告由於持續的焦慮和相關的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受損所致的主觀痛苦。
除了焦慮和擔心外,還需具備下列額外症狀中的至少三種: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煩躁,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困難或思維出現空白,易激惹,肌肉緊張,睡眠紊亂;而在兒童身上,只需具備一種額外症狀即可。
與肌肉緊張有關,可能出現震顫、抽搐、感覺顫抖、肌肉酸痛。許多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也經歷過軀體症狀(例如,出汗、噁心、腹瀉)和過度的驚跳反射。自主神經過度覺醒的症狀(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眩暈)在廣泛性焦慮障礙中不如其他焦慮障礙中明顯(例如,驚恐障礙)。那些與應激有關的其他疾病(例如,腸易激症候群、頭痛)頻繁伴隨廣泛性焦慮障礙。
美國普通社區的青少年12個月的廣泛性焦慮障礙患病率為0.9%,成年人為2.9%。在其他國家,該障礙12個月的患病率為0.4%-3.6%。終生患病的風險為9.0%。女性經歷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概率可能是男性的2倍。患病率在中年達到頂峰,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降低。
歐洲人後裔比非歐洲人後裔(例如,亞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更容易經歷廣泛性焦慮障礙。而且,來自發達國家的個體比非發達國家的個體報告在他們的一生中曾經歷過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症狀的可能性要大。
許多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報告他們在整個生命中都感到焦慮和緊張。廣泛性焦慮障礙起病的中位年齡為30歲,而起病年齡的跨度很大。這一障礙起病的中位年齡比其他焦慮障礙更晚。過度擔憂和焦慮的症狀可能發生在生命早期,但後來表現為焦慮的氣質。該障礙很少在青春期之前起病。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症狀傾向於是慢性的,在一生中有加重和減輕,經常在該疾病的臨床症狀和亞臨床症狀的形式之間波動,完全緩解的概率非常低。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臨床表現在一生中相對穩定。在不同年齡群體間最主要的差異是個體擔憂的內容。兒童和青少年更多地擔憂學業和體育成績,而老年人更多地擔憂家庭的幸福和他們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個體擔憂的內容與其年齡相符。年輕人比老年人經歷的症狀更為嚴重。
在生命越早期體驗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症狀的個體,可能會有更多的共病,也可能在功能上造成更嚴重的受損。慢性軀體疾病的出現可以成為老年人過度擔心的嚴重問題。在那些體弱的老年人中,因為擔憂安全(特別是跌倒),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活動。在那些早期認知受損的個體中,似乎會更過度地擔憂。例如,那些看起來過度擔憂東西的位置的個體,考慮到其認知損害,應該被認為是現實的擔憂。
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經常焦慮和擔憂他們在學校或運動會上的成績或能力,即使當他人並未評價他們的成績。他們可能存在對準時的過度在意。他們也可能擔憂災難性事件,例如地震或核戰爭。有該障礙的兒童可能過度遵守紀律,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不確定,傾向於對不完美表現過度不滿而一再返工。他們經常過分熱衷於尋求確認和被贊同,對自己的成績和其他擔憂之事需要過多的反覆確認。
在兒童中,廣泛性焦慮障礙可能被過度診斷。當考慮兒童是否可診斷為這一障礙時,需對兒童期其他焦慮障礙和其他精神障礙進行全面的評估,以確定這些擔憂是否可以更好地用其他障礙來解釋。分離焦慮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通常伴隨著擔憂,他們與廣泛性焦慮障礙中所描述的擔憂相似。例如,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兒童可能擔憂在學校的成績,因為害怕被羞辱。關於擔憂疾病可能更好地用分離焦慮障礙或強迫症來解釋。
氣質的:行為抑制,負面情感(神經質),以及對傷害的迴避,與廣泛性焦慮障礙相關。
環境的:儘管兒童期負性事件和養育中的過度保護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關,但不確定是否有環境因素與廣泛性焦慮障礙有特定關聯,做診斷時,環境因素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充分的。
遺傳與生理的:經歷廣泛性焦慮障礙風險的個體有三分之一是遺傳的,這些遺傳因素與神經質風險重疊,與其他焦慮和心境障礙共享,尤其是重性抑鬱障礙。
在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表現上,存在相當多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軀體症狀在障礙表現中很突出,反之,在另外一些文化中,認知症狀更為突出。初始表現比後期表現在這一差異中更為明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更多症狀被報告。尚無信息顯示過度擔憂的傾向是否與文化有關,儘管被擔憂的主題可以有文化的特異性。重要的是,當評估有關特定情境的擔憂是否過分時,需考慮社會和文化的語境。
臨床環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表現為該障礙的個體中大約55%-60%為女性)。流行病學研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個體是女性。經歷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女性和男性似乎擁有相同的症狀,但是表現為不同的共病模式,在患病率上也體現出性別差異。女性中,共病很大程度上限於焦慮障礙和單相抑鬱;而男性中,似乎更多地並發物質使用障礙。
不論在家庭中還是在工作中,過度擔心損害了個體快速高效處理事務的能力。擔憂會耗時、耗力;與肌肉緊張有關的症狀,緊張或焦躁不安的感受,倦怠,難以集中注意力,以及睡眠紊亂都會加重損害。重要的是,過度擔憂可能會損害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鼓勵其孩子的自信的能力。
不考慮共病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也與顯著的殘疾和痛苦有關,絕大多數不在養老機構居住的個體為中度到重度殘疾。在美國,每年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殘疾天數達到1.1億天。
由於其他軀體疾病所致的焦慮障礙:如果基於病史、實驗室檢驗或體格檢查,可判斷個體的焦慮和擔憂是其他特定軀體疾病(例如,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生理效應,就應診斷為與其他軀體疾病有關的焦慮障礙。
物質/藥物所致的焦慮障礙:將物質+藥物所致的焦慮障礙與廣泛性焦慮障礙相鑑別,可通過判定一種物質或藥物(例如,濫用的藥物、接觸毒素)是否與焦慮在病因學上相關。例如,只在飲用大量咖啡後才產生的嚴重焦慮將被診斷為咖啡因所致的焦慮障礙。
社交焦慮障礙: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通常有預期焦慮,集中於即將到來的社交情境,那時他們必須表演或被他人評判,然而,無論是否被評判,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都會擔憂。
強迫障礙:有幾個特徵可以將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的過度焦慮與強迫症的強迫性思維相區分:在廣泛性焦慮障礙中,焦慮的焦點是即將來臨的問題,是對未來事件的非正常的過度擔憂。而在強迫症中,強迫思維是不恰當的觀念,體現為侵入性或不想要的想法、衝動或畫面。
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適應障礙:焦慮在創傷後應激障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焦慮與擔憂可以被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更好地解釋,就不能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適應障礙中也可能存在焦慮,但只有當不符合任何其他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時,才能使用這個診斷。而且,在適應障礙中,焦慮的產生是對能確認的應激源的反應,在應激源產生後的3個月內起病,在應激源或其後果終結後,持續不超過6個月。
抑鬱、雙相與精神病性障礙:廣泛性焦慮/擔憂是抑鬱、雙相和精神病性障礙常見的相關特徵,如果過度的擔憂只發生於這些疾病的病程中,那就不能獨立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
那些表現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也可能符合或同時符合其他焦慮和單相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與這些共病模式有關的神經質或情緒的易變性,和這些障礙共享氣質和遺傳以及環境風險因素,儘管也有可能獨立存在。與物質使用、品行、精神病性、神經發育和神經認知障礙的共病較少見。
往期回顧:
第1期:【DSM-5】社交焦慮障礙
第2期:【DSM-5】失眠障礙
第3期:【DSM-5】創傷後應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