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群易患焦慮障礙 高校新生和職場新人尤需警惕

2020-12-19 東方網

  東方網9月24日消息:眼下正是高校新生入學、職場新人初入社會的高峰期。全新的環境、接踵而來的各種不適應,令處在這個階段的青年人倍感壓力,心理問題頻發。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主任醫師吳文源教授指出,控制焦慮障礙的發病率,是全社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要重視青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強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早識別、早治療,以減少焦慮障礙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諮詢部張海音主任介紹說,自身角色的轉換和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常常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緊張,出現偶爾的焦慮情緒無傷大雅。但是,如果焦慮的嚴重程度與客觀事件或處境不相稱,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在大多數人不會緊張的情況或場所突然感到強烈恐懼,就可能是焦慮障礙的徵兆,需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的精神專科就醫。

  有數據顯示,80%-90%的焦慮障礙在患者35歲以前發病,其中,又以10-25歲為發病的高峰期。國內相關研究顯示:59.1%的大學新生焦慮水平高於全國18至29歲青年的平均水平。他們既要承受學習壓力、又要學會獨立應付日常起居,甚至還要面臨情感上的困擾,焦慮抑鬱時有發生。而曾經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步入職場,面對接踵而至的緊張工作節奏、複雜的人際關係等,也會感到難於應對。

  近年來,我國報告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這種精神障礙可表現為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主要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症、驚恐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社交焦慮障礙,都會引起極度的恐慌或擔憂。

  「焦慮障礙是一種真實、嚴重的疾病,但也是可以治療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臨床心理科林國珍主任介紹說,儘早發現並求診精神科醫生,經過專業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重新開始幸福的生活。

  然而,與患病率不斷上升呈鮮明對比的是,對於焦慮障礙公眾的知曉度不高。日前發布的京、湘、滬三地公眾知曉度調查顯示,90%的公眾對於焦慮障礙的認知仍然存在較大的偏差。由於對焦慮抑鬱障礙是由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和生物學因素共同導致大腦內化學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一組精神疾病認識不足,焦慮患者常常就各種情緒相關的軀體症狀反覆求診於臨床各科室,在獲得正確診斷前進行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針對公眾將焦慮與抑鬱區分的現狀,吳文源教授說,通常焦慮對應的是「總是很擔心」,抑鬱更接近於「老是開心不起來」。「而提高公眾對於焦慮障礙的正確認知,及早獲取專業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可減少焦慮障礙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年輕人如何擺脫角色轉換焦慮
    金秋九月,高校新生和職場新人如何面對全新的環境?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王向群教授呼籲:「一定要重視青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高校新生、職場新人處於焦慮障礙的高發期,需要加強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出現症狀儘早識別,及時進行專業的心理和藥物治療,以減少焦慮障礙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 職場女性更易患高血脂,出現這些異常症狀應警惕!
    不少人都會覺得高血脂只有老年人會患上,但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也會發生高血脂情況,而且職場中的女人患上高血脂的風險會更高一些。 那麼為什麼這類人會更容易患上高血脂呢?一起來看看下文,詳細的了解下吧。
  • 個體化的治療失眠和焦慮障礙
    當天,廣東首個「失眠與焦慮障礙診療中心」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揭牌成立。該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範長河教授指出,此次「失眠與焦慮障礙診療中心」的成立,將為失眠、焦慮障礙患者提供系統綜合診療服務,幫助恢復正常生活。其實,大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亞健康和輕性心理障礙,應當關注輕症、防微杜漸,才能真正預防和減少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 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如何緩解?
    醫學心理科醫生介紹,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多發生於入校後1-3個月內,以情緒異常和行為異常為主。情緒異常包括憂慮、煩惱、抑鬱、焦慮、害怕等情感症狀,行為異常包括退縮、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還可能出現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頭痛、腹部不適、胸悶、心慌等。一旦出現這類問題,大一新生應及時與老師、家長溝通,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 這六大人群易患胰腺癌,出現三大危險信號需要警惕
    1、胰腺癌的發病原因    據統計,一個家族中如果有1人罹患胰腺癌,那麼該家族中的其他人患胰腺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果家族中有2個人罹患胰腺癌,則家族中的其他人患胰腺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群的12倍;若家族中有3個人罹患胰腺癌,則家族中其他人患胰腺癌的機率將比一般人群高出40 倍。
  • 警惕!睡眠障礙可能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楊玲玲「並不是所有睡眠障礙都會進展為精神類疾病,有的只是單純的睡眠障礙。但需重視,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圖/視覺中國這幾類人群更易發生睡眠障礙新時代下,睡眠障礙患者的情況更複雜。
  • 杭州新生植髮:脫髮人群增多 3D植髮成為植髮界新寵
    脫髮問題,似乎成經成了一種「流行病」,伴隨著焦慮、壓力,頻頻刺痛著年輕人敏感的神經末梢。據《中國脫髮人群調查報告》,我國脫髮人群現有約 2 億,男性脫髮率近20%,成年男性中平均每 6 人就有 1 人脫髮,其中以 20 至 40 歲為主, 30 歲左右發展最快,這比上一代人的脫髮年齡提前了 20 年。杭州新生植髮專家表示,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不健康作息和過大的心理壓力等原因導致了 90 後這一代人的脫髮問題來得比以往要早。
  • 走近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
    在中國,焦慮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高達7.57%,是各類精神障礙中最高的。但現實中焦慮障礙的識別率和治療率並不理想,很多患者飽受數年痛苦後才走進精神科診室。因此我們有必要提高對焦慮障礙的認識。如果您看過本公眾號題為 「焦慮障礙,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用連結的形式)的科普文章,那您已對焦慮障礙有了初步認識。今天,我們再來詳細介紹一下焦慮障礙中兩個代表性的疾病: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
  • 職場新鮮人的「新人心計」
    文/王美 新精英生涯規劃師 7月是個熱鬧的月份,既有「千軍萬馬」衝過高考爭奪各個大學的入門「門票」,也有無數的大學生「出門」成為職場新鮮人,這一出一進,都意味著變化,而變化常常代表著未知和不安。
  • 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這兩類人最容易患上失眠障礙!
    ,語氣往往充滿無奈和焦慮。對於職場人士來說,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失眠,給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據調查顯示,在被問及最影響自己工作效率的因素時,至少有四成的職場人回答是失眠。「晚上睡不著,白天昏沉沉」,是現代職場人士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失眠,通常在醫學上被稱為睡眠障礙。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一直以來,人們對焦慮和抑鬱的認識普遍存在偏差。據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日前發布的焦慮抑鬱大眾知曉度調查顯示,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焦慮障礙不過是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或情緒波動。其實,在精神心理科專家看來,焦慮障礙是人群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和生物學因素會引發大腦內化學物質變化,導致焦慮障礙產生,因此,需要合適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
  • 職場新人在公司沒有融入感,怎麼辦?
    有的人入職第一天就可以和同事打成一片,下班相約蹦迪。也有的人工作大半年,和同事們的聊天框裡只有「收到謝謝」。如果你是以下兩種類型的職場新人,那你最好提前為「融入危機」做好準備:1)內向的「社恐患者」對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來說,任何場合的社交都是一場「硬仗」。
  • 職場新人如何度過成長焦慮期
    是你陷入了職場成長的焦慮期。01、焦慮是職場的常態「你想一想你是誰,你會啥,公司怎麼可能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你?這樣你就不焦慮了!」李誕的這句話直抵人心。深以為然。人類最深層次的痛苦來源於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 筆記|《變態》C6 焦慮障礙(中)
    四、恐怖症(一)臨床表現與診斷1.廣場恐怖症廣場恐怖症的臨床表現(1)焦慮症狀,患者擔心在公共場所中昏倒而無親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無法迅速離開;(2)焦慮均在特定情境中發生,多數場合是擁擠人群、封閉場所、難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3)迴避行為
  • 警惕交友購物兼職中的「雷」,青年已成網絡受騙高風險人群
    電信網絡詐騙中,青年群體已成新晉高風險人群。據上海警方介紹,青年群體(16—24歲)受騙案件較為多發,犯罪方式涉及青年群體交友、購物、兼職、助學金、考試、社會實踐等方方面面。在上海電信網絡詐騙既遂案件中,青年群體被害人在刷單類詐騙案中佔35%左右,在貸款類詐騙案中佔26%左右,在冒充購物客服類詐騙案佔25%左右。
  • 十類人群易患腦中風 牢記口訣是關鍵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通訊員洪霞十類人群易患腦中風腦中風又稱「腦卒中」,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兩種。通俗來講:一種是血管破了出血;一種是血管堵了缺血。哪些人易患腦中風?胡志兵介紹,具有以下危險因素中1條或多條的人易患中風,且隨著符合的條數增多,中風的風險越高:①高血壓病;②糖尿病;③心臟病(房顫、心瓣膜病、心肌梗死等);④血脂異常(高脂血症);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⑥吸菸;⑦酗酒;⑧明顯超重或肥胖;⑨頸動脈硬化、斑塊、狹窄;⑩有腦缺血發作史或腦卒中家族史。
  • 關於職場的焦慮的那些事
    其實很多人學習其實是在應對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焦慮以後就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安心,基於讓自己變好就可以應對不確定性。然後就什麼都想學,因為學習是應對一些焦慮,讓人感覺踏實一些。焦慮的特點就是不知道麻煩會從哪兒來,感覺哪兒哪兒都可能來麻煩,不知道麻煩怎麼來就只能什麼都去學,然後自己身心俱疲。如果有這種情況的,需要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學習,而是應對焦慮的策略。
  • 上班不認真 頻繁跑廁所 精神科醫生說:職場適應障礙惹的禍!
    趕緊陪他到精神科就醫檢查,經評估確診為職場適應障礙惹禍!適逢畢業季,許多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對於職場的生活與環境必須予以適應,因而承受比在校時期更大的壓力,常出現失眠、心悸、肌肉無力及腸胃不適等職場適應障礙症狀。
  • 脈脈職場報告:字節跳動秋招再擴大,成網際網路新人首選公司
    近日, 脈脈數據研究院發布的網際網路行業職場新人就業報告顯示,儘管受到新冠肺炎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但得益於新興業務的發展,網際網路企業仍然保持了強勁的用人需求。其中,手握頭條和抖音兩大現象級產品的字節跳動成為網際網路職場新人的首選去處。
  • 疫情期後的學生社交性焦慮障礙
    焦慮的成人三、學生社交性焦慮障礙起因 其實以上案例都與兒童時期的社交性焦慮障礙有關,而兒童社交性焦慮障礙指兒童面對性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和迴避的行為。對陌生人的警惕在半歲到一歲時是正常現象。在童年早期當兒童遇到新的、陌生的或具有社會威脅的情景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擔心或焦慮也是正常的。患此障礙的兒童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持久或反覆的害怕和(或)迴避,這種害怕可主要針對成人或同伴,或兩者兼有,並伴正常的選擇性依戀父母或其他熟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