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後接到眾多諮詢集中在10-15歲學生的社交性焦慮障礙上,學生的表現是不上學,不出戶, 不交流,不交往。另外加上父母的指責與不理解導致了例如:厭學、逃學、網癮、對抗等情緒與行為、學習障礙的出現。
社效性障礙如何在不同階段表現的呢?
焦慮的的孩子
一、案例實例
1、成人逃避社交行為
一位公司白領,平時工作勤奮認真的,業績不錯,但只要參加公司的年會和聚會活動總要找千般理由推辭,同事們認為這人不願與人交往,很奇怪;他本人自己也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
2、中學生的社交煩惱
14歲女孩小梅,除了學校教室、家中臥室之外,基本不參與任何活動,包括學校體育活動。甚至也不與父母多交流,讓父母很是擔心的;
3、小心的人際交往逃避行為
10歲的小米,在學校不與同學交往,在小區也默默無聞,內心很想有好朋友,但也怕他人拒絕,總是旁觀他人的活動與玩耍,不參與。
焦慮的成人
其實以上案例都與兒童時期的社交性焦慮障礙有關,而兒童社交性焦慮障礙指兒童面對性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和迴避的行為。對陌生人的警惕在半歲到一歲時是正常現象。在童年早期當兒童遇到新的、陌生的或具有社會威脅的情景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擔心或焦慮也是正常的。患此障礙的兒童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持久或反覆的害怕和(或)迴避,這種害怕可主要針對成人或同伴,或兩者兼有,並伴正常的選擇性依戀父母或其他熟知者。
1.遺傳因素
許多研究發現情緒障礙有家族聚集性,對不熟悉刺激產生過度抑制性行為的「壓抑型」氣質的嬰兒,成年後易產生社交性焦慮障礙。
2.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家庭功能、父母的養育方式、依戀類型對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生有影響。父母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和控制、家庭不良的溝通方式等等。
焦慮的中學生
主要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持久或反覆的害怕和迴避,主要害怕對象是針對成人或其他同伴,並伴對父母或其他主要養育者的依戀,處於所害怕的社交場合,可能表現為哭鬧、發脾氣、緊張或退縮等,而且患兒一般都設法避免這種場合,否則便以極度的焦慮或痛苦忍耐著。同時這種害怕和迴避已引起養育者的關注和擔心,影響了患兒的日常生活,或患兒本人對具有這種恐懼感到痛苦和煩惱。還可伴發多種軀體症狀,如臉紅、口乾、心慌、出汗、胃部不適等。患兒與家人或熟悉者在一起時社交關係良好。
1.兒童在面對陌生人,包括同齡人的社交場合存在持久的焦慮,表現出社交迴避行為。
2.與陌生人交往時,兒童對其行為是否恰當有自我意識,表現出尷尬或過分關注。
3.顯著影響社交關係,導致交往受限;在進入新的社交環境或被人強拉到某種社交場合時,明顯的痛苦和不適,表現出哭喊、自發言語或緘默。
4.患兒與熟悉的人存在滿意的社交關係。
5.障礙的發生同步於特定的發育期,在此發育階段這類焦慮反應被認為是恰如其分的。程度的異常、時間的延續及其伴發的損害必須表現於6歲以前。
6.不符合兒童廣泛焦慮障礙的診斷。
本病的治療應採用綜合治療的方式,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採取相應的抗焦慮藥物治療。
1.藥物治療;
需經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出處方。
2、心理治療;
針對患者的不同個性特徵,選用適合患兒的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包括」滿灌「」脫敏「」暗示「」情緒管理「認知調整「」元認知潛意識幹預「等,但在治療時與患者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尤為重要,對患兒給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引導患兒去適應環境,增強克服情緒障礙的信心。
3、環境層面;
應儘量消除環境中的不良因素,避免太多家庭和學校環境變遷等大的社會環境變化。
1、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員關係,溫馨的信任家庭環境;
2、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機制,勿對孩子太多的指責。尤其是中學生,如果過多的指責和不信任只會讓孩子病症表現更嚴重。
3、家校共育體系中,是相互合作的關係,不是只找孩子的問題點,這樣易讓孩子處於低自尊狀態,脫離學校的家庭的情況會更嚴重。
幸福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