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場的焦慮的那些事

2020-10-19 玩轉職場圈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身邊有些人不是在學這就是在學那的。其實很多人學習其實是在應對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焦慮以後就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安心,基於讓自己變好就可以應對不確定性。

然後就什麼都想學,因為學習是應對一些焦慮,讓人感覺踏實一些。焦慮的特點就是不知道麻煩會從哪兒來,感覺哪兒哪兒都可能來麻煩,不知道麻煩怎麼來就只能什麼都去學,然後自己身心俱疲。如果有這種情況的,需要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學習,而是應對焦慮的策略。

這裡我舉個例子,其實焦慮這在家長身上發生的最多了,現在的孩子課外班都是報的非常滿的。主要有這兩種焦慮,第一種是我也不知道哪個技能學的對孩子未來有用,那多學一點萬一將來要用到就會,這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生存的焦慮。第二種是別的孩子都學了,我的孩子不學未來不就被淘汰,這是比較型焦慮。現在的孩子基本就是被家長的這兩種焦慮逼著學,學的喘不過氣。

職場和親子的區別是,職場上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焦慮買單學習,親子是孩子在給家長的焦慮買單學習。

其實適度的焦慮是有利的,我們經常說考試前要保持70分的焦慮。因為你完全不焦慮就不重視考試了,那就不會去複習了。所以職場上我們也要保持70分的焦慮,這份焦慮讓我們認真對待工作和做好職業規劃。

我們要警惕的是80分甚至是85分以上的焦慮。如果焦慮開始影響我們的睡眠,情緒變得煩躁,親近的人開始無辜躺槍。那我們就要開始警覺我們的焦慮有點脫離正常水平了,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一下自己的焦慮。

當然每個人處理焦慮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和朋友傾訴,有人喜歡獨處聽歌,有人喜歡出去玩,有人喜歡購物,有人喜歡旅行脫離一下環境,我們要思考一下哪些方法都自己是有效的。

就拿英語來說,堅持學英語到底是為了給朋友圈裡的人留一個自己很好學的印象呢,還是學英語是一個完整計劃裡的一步呢?比如準備考研所以要學英語,這是英語成為計劃的一部分。

比如之前的一個同事,通過下班時間去學了在職研,她目的很清楚,學什麼無所謂,她是做董秘的,需要這個學歷,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學的,因為這個東西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關於職場的焦慮,自己要思考一下哪些方法都自己是有效的。

相關焦點

  • 國慶假期綜合症: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
    像這樣的焦慮情緒或者焦慮狀態,不少職場人都經歷過,並對此深有感觸。社會的發展,快節奏的生活,以及不進則退的職場環境,都激勵著人們去適應和奮鬥。 我們不是說只要焦慮就會生病,而是說慢性持續的焦慮會讓人增加患病風險。 精英多與「A型性格」有關 從心理學上看,職場精英也是有性格偏好的。很多企業家、管理者和業務骨幹,都是A型性格者。關於這一點,在文獻上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數據,但在經驗上是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
  • 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是危機還是轉機?
    一個史無前例的加長版春節假期,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所有職場人內心原本就有的焦慮情緒。一切照舊的作息,工作壓力的回歸,再次讓人感到窒息,再次陷入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情緒。職場打拼,壓力的產生在所難免,久之久之便會滋生出心理上的焦慮情緒。其實,職場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遭遇,而且焦慮本身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心理學家麥可•辛克萊博士表示:有時候,焦慮是適應性的和有幫助的。適度的職場焦慮可以幫助職場人集中精力,自我調節,提升自身實力,進而促進和推動工作表現。
  • 「未滿20歲,年賺100萬,我很焦慮」,職場人,3招化解焦慮
    未必,職場中,很多人努力到感動了自己,最終卻成了人下人,所以就出現了出現越努力,越焦慮的現象。職場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來自外界的刺激。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就馬上去處理,遇到問題就去找方法解決,遇到刺激就立馬回應,而從來沒有去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步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借用「黃金思維圈」先去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如果對35歲的求職者來說,唯一的劣勢是「生理年齡」,那大可不必過於焦慮。
  • 關於夜奶的那些事
    在生命的早期 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愛,才能和世界建立起信任,乳房就是媽媽給孩子最溫暖的愛,奶睡是一件特別好的事 ,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強烈的安全依戀,讓孩子終身受益。一歲的孩子開始到個體分化期,開始學習走, 開始離開媽媽 ,媽媽是孩子的充電基地,孩子出去探索世界晚上回到媽媽的乳房上充電。
  • 聊聊焦慮那些事兒
    從前也感受過短暫的焦慮,兒時父母上班我被反鎖在家,總是擔心他們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這種感覺逐漸在懂事後消失了。後來就是考試前,但是也通常不會持續很久。最近我居然持續的嚴重失眠,原因是我太想要做好每件事了,然而職場,母親,妻子,女兒的角色讓我無縫銜接,更別說我還想要好好學習寫作了。
  • 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精英大多是這性格,如何自我減壓
    精英多與「A型性格」有關從心理學上看,職場精英也是有性格偏好的。很多企業家、管理者和業務骨幹,都是A型性格者。關於這一點,在文獻上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數據,但在經驗上是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M·H·弗裡德曼等人研究心臟病時把人的性格分為兩類:A型和B型。
  • 聊聊職場那些事
    職場,有人稱之為戰場、有人稱之為舞臺,更有人比喻職場像一部現實版的甄嬛傳,在我看來卻更像是職場版肖申克的救贖…你怎麼看? 有些誇大但是不是有點雞精的味道!
  • 湖北衛視《包公來了》揭秘「職場那些事」
    本期微電影主題揭秘「職場那些事」 。《下屬的逆襲》發奮女白領慘遭職場潛規則,不滿陪酒應酬百萬合同化泡影,隱忍?反抗?究竟如何應對?《玩笑開大了》美女遭遇同事性騷擾,化身小三以牙還牙,小玩笑竟惹出大麻煩,孰對孰錯?
  • 收到「令人心動的offer」,職場那些事你懂了嗎?
    進入2020年,第一批90後也已經迎來而立之年,這就意味著更多年輕的血液開始湧入職場。 在前幾天剛剛收官的職場觀察類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裡,就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關於職場的討論。
  • 「打工人」梗爆火的背後,源於容易忽視的職場焦慮
    焦慮,是職場人繞不開的話題。但最近關於焦慮的討論卻正在發生變化。職場人似乎已經不再沉溺於「販賣焦慮」的討論中,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將焦慮變為成長的動力。而根據智聯招聘《2019年職場人年中問卷調查數據》顯示,74.2%的職場人存在焦慮情緒。由此可見,職場焦慮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任何行業,任何單位都有可能出現。
  • 如何破解焦慮?先要了解關於焦慮之苦的3個真相
    票市場的全線飄綠,種種問題讓人們異常焦慮,但又束手無策。猶如困獸猶鬥的我們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不作為的機構,不道德的人,似乎精神上的宣洩可以讓我們稍稍好受一點。但是似乎並沒有,回歸平靜的我們也重新歸於空虛。我們又開始祈福於白衣戰士們儘快戰勝冠。狀。病。毒恢復我們的正常生活。
  • 田樸珺《那些錢解決不了的事》:對職場新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田樸珺《那些錢解決不了的事》:對職場新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澎湃新聞記者 高梓軒 實習生 劉易欣 2018-07-25 09:41
  • 職場無小事:職場的那些事,其實很簡單
    職場和生活是分不開的,要想完全拎得清,很少有人能做到。生活中倘若我們處理不好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職場裡面更是如此,職場無小事,但是弄懂了裡面的東西,就很簡單了。那些跟隨他的人又不是傻瓜。所以,好好工作,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職稱無小事,處理得好,工作環境也會讓我們喜歡。處理得不好,會影響我們的前途和工作,祝各位在工作生活中都能解開職場密碼。
  • 職場焦慮,平時多注意學習緩解焦慮的方法,臨場更加應對自如
    當焦慮不那麼嚴重了,自己能夠承受的程度,自我刺激就可以停止了。訓練自我放鬆法一般來說,急性焦慮可以在短時間內慢慢恢復。如果症狀一直無法緩解,可以嘗試用自我指導的方式將注意力轉向新的事物,讓心理產生的全新體驗,用以驅逐並取代焦慮。
  • 面對疫情很焦慮?如何破解焦慮?先要了解關於焦慮之苦的3個真相
    看著全國疫情報告還在增加的確診人數,醫用口罩N95口罩一罩難求,部分超市爸爸們還不給開倉放糧,以及股票市場的全線飄綠,種種問題讓人們異常焦慮,但又束手無策。猶如困獸猶鬥的我們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不作為的機構,不道德的人,似乎精神上的宣洩可以讓我們稍稍好受一點。但是似乎並沒有,回歸平靜的我們也重新歸於空虛。我們又開始祈福於白衣戰士們儘快戰勝冠狀病毒恢復我們的正常生活。
  • 9成職場人支持「準點下班」 脈脈職場報告顯示:工作是最大焦慮源
    事實上,以加班為主要表現的困境,已經成為職場人心中難以逃避的焦慮源。在脈脈 "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中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57.5%的職場人 "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而焦慮源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其次是 "積蓄";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焦慮源中位居第三。  近九成受訪者反對加班
  • 年末的這波兒職場焦慮,該如何打破?
    過了元旦,2020的陰曆年也即將要畫上句號,這段時間我們習慣於反思自己,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見面後談論的話題,總是會繞到年底業績和2021年規劃,言談之中夾雜著一絲焦慮:對比不甘,未來不確定!  「年終焦慮症」又成為網絡熱詞,開始活躍起來,其中「職場年終焦慮」尤為突出……  年初時信誓旦旦地定下職業發展規劃,年末總結時卻突然發現忙碌一年,自己好像還在原地踏步,陷入自我否定;常常加班到很晚,卻發現並沒有顯著的成績;工作換來換去,卻始終找不準合適自己的定位.....  以上從「埋怨」中體現出來的焦慮,其實都是內心好強的結果。
  • 分享10條關於職場的小感悟
    熹裡話:我們這一輩子,要在職場裡花掉大幾十年的時光。所以你一定會在職場裡學到或者悟到什麼。作為我們人生的大部分,關於職場,這裡有10條小感悟想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文 | 捲毛維安來源 | 維安記(ID:weiannote)得知我初入職場,認識多年的前輩分享了一條她的職場準則:她見證我從大學走到現在,說我平時工作和生活的時候仿佛兩個人,一個比我目前的年齡要長十歲,一個比我目前的年齡要小十歲。
  • 產假結束前,應做這3件事,減少育兒焦慮
    這段話,道盡了一個職場媽媽背後的辛酸。 是啊,工作和陪伴孩子之間從來沒有什麼完美平衡,那只不過就是個美麗的謊言。職場媽媽可以放下「為什麼別人能做到,而我做不到」這種包袱,而是立足現實,回歸職場前,我能為寶寶做些什麼,讓他更好地適應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