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身邊有些人不是在學這就是在學那的。其實很多人學習其實是在應對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焦慮以後就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安心,基於讓自己變好就可以應對不確定性。
然後就什麼都想學,因為學習是應對一些焦慮,讓人感覺踏實一些。焦慮的特點就是不知道麻煩會從哪兒來,感覺哪兒哪兒都可能來麻煩,不知道麻煩怎麼來就只能什麼都去學,然後自己身心俱疲。如果有這種情況的,需要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學習,而是應對焦慮的策略。
這裡我舉個例子,其實焦慮這在家長身上發生的最多了,現在的孩子課外班都是報的非常滿的。主要有這兩種焦慮,第一種是我也不知道哪個技能學的對孩子未來有用,那多學一點萬一將來要用到就會,這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生存的焦慮。第二種是別的孩子都學了,我的孩子不學未來不就被淘汰,這是比較型焦慮。現在的孩子基本就是被家長的這兩種焦慮逼著學,學的喘不過氣。
職場和親子的區別是,職場上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焦慮買單學習,親子是孩子在給家長的焦慮買單學習。
其實適度的焦慮是有利的,我們經常說考試前要保持70分的焦慮。因為你完全不焦慮就不重視考試了,那就不會去複習了。所以職場上我們也要保持70分的焦慮,這份焦慮讓我們認真對待工作和做好職業規劃。
我們要警惕的是80分甚至是85分以上的焦慮。如果焦慮開始影響我們的睡眠,情緒變得煩躁,親近的人開始無辜躺槍。那我們就要開始警覺我們的焦慮有點脫離正常水平了,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一下自己的焦慮。
當然每個人處理焦慮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和朋友傾訴,有人喜歡獨處聽歌,有人喜歡出去玩,有人喜歡購物,有人喜歡旅行脫離一下環境,我們要思考一下哪些方法都自己是有效的。
就拿英語來說,堅持學英語到底是為了給朋友圈裡的人留一個自己很好學的印象呢,還是學英語是一個完整計劃裡的一步呢?比如準備考研所以要學英語,這是英語成為計劃的一部分。
比如之前的一個同事,通過下班時間去學了在職研,她目的很清楚,學什麼無所謂,她是做董秘的,需要這個學歷,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學的,因為這個東西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關於職場的焦慮,自己要思考一下哪些方法都自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