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假結束前,應做這3件事,減少育兒焦慮

2020-08-28 小魚媽媽日記

馬伊琍在接受訪問時坦言:家庭和事業無法平衡,所謂平衡只是表面上的,大局上的,一定是某個時候,事業對家庭讓了步,或者某個時候,家庭對事業讓了步。這段話,道盡了一個職場媽媽背後的辛酸。

是啊,工作和陪伴孩子之間從來沒有什麼完美平衡,那只不過就是個美麗的謊言。職場媽媽可以放下「為什麼別人能做到,而我做不到」這種包袱,而是立足現實,回歸職場前,我能為寶寶做些什麼,讓他更好地適應和成長。


提前以遊戲的方式演練「分離」,減輕分離焦慮

藍冰今年23歲,女兒剛滿1歲,每次出門,女兒就想一起,跟她鬧,都是等奶奶把女兒抱進房間,她就趕緊溜,回家後,女兒就會抓住她的小手讓她抱,吃飯也要抱著。



這種現象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研究發現:0-6月齡的寶寶,與媽媽之間仍然延續「共生關係」,即寶寶感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從6月齡至3周歲,他們對媽媽的依賴開始逐步減少,與此同時,共生關係逐步轉化為正常的親子關係,也有人把這個階段稱作「分離期」。

媽媽重回職場時,寶寶一般處於「共生關係」的末期或「分離期」的初期,對媽媽有著特別的依賴,他們不能區分「分離」與「完全消失」,當媽媽離開寶寶的視野時,寶寶就會覺得自己和媽媽分開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於是便會產生分離焦慮。

讓寶寶知道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媽媽平常就可以跟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開始可以拿寶寶熟悉的物品在寶寶面前晃動,然後,藏在身後,停留一下,再出現,慢慢再加長停留的時間,讓寶寶逐漸建立物的分離概念。最後再把這個遊戲過渡到媽媽,方法是一樣,目的就是讓寶寶明白,媽媽只是暫時離開,會回來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媽媽離開前要記得跟寶寶打招呼,告訴他大概需要多久回,不要認為寶寶聽不懂,他能從媽媽的語言和神態感受媽媽的愛,回家後第一件事也是先抱寶寶,再處理其他事情

其實,分離焦慮不僅是寶寶有,媽媽也有,媽媽與寶寶分離時內心的糾結,上班時擔心孩子餓了、哭了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分離焦慮的症狀,但無論怎樣,媽媽一定要堅持原則,出門時無論多捨不得,也不要表現出與孩子過多的親暱,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母乳的真相,所有的堅持都值得

藍冰在母乳餵養女兒的時候,所有的罪都遭了一遍。剛開始沒有奶,不停要追奶,不停喂,後來奶水上來了,又漲奶,像石頭一樣,吃也吃不下,還因堵塞發燒去醫院,再後來乳頭又被咬破了,想了無數次戒奶,都被她否決了,她一直用「既然別的媽媽能做到,我覺得我也能做到」來鼓勵自己。

藍冰的選擇是有科學依據的,母乳有先天優勢,吃母乳的寶寶,6個月以內不用餵水、果汁、飲料等東西,母乳中的水分能夠滿足。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嬰兒滿6個月後,應該在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甚至更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至少應該堅持母乳餵養到寶寶滿一周歲,只要母親和嬰兒都願意,1歲後仍然可以繼續母乳餵養。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的產假是4、5個月(如果有更好的產假福利,大家一定要主動爭取),月齡這麼多的寶寶,需要最多的還是吃和睡。關於睡,經過這麼長時間,相信已經養成了習慣,下面就來說說哺乳。

很多公司都給寶寶在1歲的員工哺乳假,媽媽們也需要提前了解相關政策,做好相關安排。

為了讓寶寶吃上天然綠色的母乳,很多職場媽媽會選擇背奶。重返職場前,準備一些專業的吸奶、儲奶器具帶到公司,利用工作間隙完成吸奶、冷藏、保存,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

而這個時期寶媽對營養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對蛋白質的需求,所以寶媽們可以為自己準備營養均衡的工作餐,增強寶媽自身抵抗力的同時,滿足寶寶所需,提供更好的母乳。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添加輔食了,媽媽們可以準備磨牙棒等小零食,給寶寶磨牙,也可以有效預防寶寶咬乳頭。

媽媽對於小寶寶尤其重要,也因此,媽媽在這個時期特別辛苦,爸爸參與育兒,對媽媽生理和心理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主動與老公溝通上班後寶寶的安排和自己的需求

silvia是個29歲的媽媽,女兒2歲半,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快出月子的時候,月子中心讓新生兒父母去學習如何給寶寶洗澡和撫觸,結果她的老公是唯一的男性,而且是開業以來第一個去學習的爸爸,當時現場像記者發布會一樣,一堆護士在圍觀,這件事讓她幸福感爆棚。


爸爸參與育兒顯得難能可貴,但其實幾乎所有的新生兒爸爸在看到孩子媽媽在為孩子忙得焦頭亂額時,都想分擔,只是男人天生的特質,不擅長表達情感,又相對比較粗放,有時候顯得越幫越亂,他們內心也焦慮和崩潰的。為了避免紛擾,爸爸慢慢退出了育兒大軍,偶爾管一下,更加是一管就亂

可想而知,媽媽在這種情形下,將遭受多少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生理上疲憊不堪,心理上得不到老公的支持,無疑會加深焦慮。

既然知道了源頭,那麼職場媽媽可以選擇主動出擊,與爸爸商量怎麼安排好寶寶的吃喝拉撒,生病了怎麼辦,下班回來後,希望老公能承擔哪些事項,這些可以預見的問題,讓老公慢慢承擔更多,不僅讓自己輕鬆一點,也爸爸參與到育兒中,讓孩子收穫更多愛。

上班和陪伴孩子無法完美平衡,媽媽與公婆之間的養育方式也是如此,無法完全認同。有的問題,可以要求媽媽不要太糾結,但有些原則性的東西,更需要爸爸與自己的父母進行溝通,畢竟婆婦關係是千古難題,能夠維持和諧,關鍵在於孩子的爸爸。

有了爸爸的參與,媽媽就有了支持和依靠,就不再孤獨,焦慮自然也會降低。



寫在最後:

養育孩子對於所有的父母都是挑戰,職場媽媽面臨的壓力更大,做好以上的準備,將有利於降低焦慮。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會有遇到更多的問題,好在,大多數都有章可循,爸爸媽媽們可以在西瓜視頻搜索:「給爸媽的禮物」,即可獲得新手爸媽技能包!

技能在手,育兒更輕鬆。一起享受育兒的樂趣。

本文所有視頻

歡迎大家關注我@小魚媽媽日記,與你分享育兒乾貨、有趣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上幼兒園前做好這6件事,爸媽減少育兒焦慮,寶寶順利入園少哭鬧
    也有些娃在吃飯時明明沒吃飽也不敢跟老師說,只是選擇不停地哭……那在寶寶入園前要做到這5件事,可相對減少爸媽育兒焦慮那家長可以:1.家長要做好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如果你都是很隨意的想什麼時候睡或者起床都可以,那娃肯定不服氣,為什麼你可以這樣做而他卻不行。為了娃有規律作息,家人都要儘量在規律作息這塊保持一致。2.
  • 中青報:產假由夫妻共享 減少「喪偶式育兒」
    原標題:產假由夫妻共享 減少「喪偶式育兒」   近日,上海市婦聯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2019年擬向上海兩會提交的10份議題。議題圍繞幼兒託育、婦幼健康、生育配套制度創設、家庭養老等問題展開。其中,一條關於產假由夫妻雙方共享的建議令人耳目一新。
  • 產假即將結束,有些焦慮
    年休假,產前假,產假加在一起六個多月了,意味著即將開班。最近幾天,心裡一直焦慮總是睡眠不好。二胎,沒有刻意要,就想著順其自然。因為我覺得,要孩子是要看緣分的。二胎,不敢刻意要,因為我知道指望別人看孩子是個不確定的事,你得隨時接受人家的任性。
  • 幼兒園開學在即,幫助寶寶克服入園焦慮,建議家長多做這3件事
    而且孩子這是頭一次和家長分離這麼長的時間,孩子是一定會有一些焦慮的。所以家長想要寶寶更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僅僅只能靠幼兒園的老師,孩子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也要學會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入園焦慮。家長可以試一試,帶著孩子多做這三件事情。
  •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君:女性產假應休3年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君:女性產假應休3年 市人大代表、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幼君對記者說,「所以這次上會我專門寫了一個《關於延長女性產假、推遲女性退休、改善幼兒家庭緊張生活狀況的建議》,簡單概括建議的內容就是:延長女性的產假到3年,以哺育0至3歲的幼兒;推遲女性的退休年齡5年,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從而與男性退休年齡一致,實現男女退休制度的平等;將3歲至5歲的幼兒園教育,列入義務教育範疇。」
  • 《三十而已》顧佳:育兒焦慮這件事,精英媽媽也不會例外
    但是,鍾曉芹能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顧佳又做了很多努力,她的孩子才終於成功進入了這所著名的私校。這時候,顧佳早已察覺了許幻山出軌林有有,但她一直選擇了和許幻山來談這件事,不打算理會林有有。但是,作死的林有有卻偏偏要去招惹許子言,這就拂了顧佳身上的「逆鱗」。
  • 減少孩子上學分離焦慮,父母要做對六件事
    每到開學季,經過幼兒園就會聽到我不要的哭泣聲,其實不光是幼兒園,有些孩子剛上小一也會有分離焦慮,只是未必會用哭來表現而已。上學焦慮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吃手、咬指甲變頻繁,早上會一直賴床,早餐吃不下去,甚至抱怨肚子或頭不舒服等,這都是焦慮產生的症狀。
  • 孕媽在孕期別做這三件事,大大減少胎記發生率
    孕媽在孕期別做這三件事,大大減少胎記發生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為什麼有胎記?孕媽在孕期別做這三件事,大大減少胎記發生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二胎產假僅98天是否應延長? 專家建議提倡育兒假
    可問題是,即便拋開生二胎對她事業的影響不談,就那麼丁點產假,她哪敢生啊。  「按國家規定,生二胎產假只有98天,3個月多一點而已。先不說年齡大了產後恢復慢,這點時間連給小寶寶餵奶都不夠,還要照顧大的,到頭來沒準兩個孩子都帶不好。如果3個月後就必須回去上班,這場景,我真是不敢想。」劉意對記者說,這樣的難題不是只有她一個人有,她身邊很多準「二胎媽媽」都有這個顧慮。
  • 產假、陪產假和育兒假:189個國家和地區的比較
    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女化的背景下,生育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事,「生育成本社會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主流政策,其中包括產假、陪產假、育兒假、0-3歲的公共託育等。城市化觀察網推出的《友善生育政策觀察報告》將有助於釐清我國當前的問題和可能的改革方向。
  • 分離焦慮嚴重的狗狗,主人離家前不要做這3件事情
    分離焦慮的狗狗一般會有這些表現:無精打採、沒有食慾、焦慮不安、會一直嚎叫,甚至是撕咬主人的家具等。所以對於分離焦慮嚴重的狗狗,主人離家前這3件事情不可以做。很多主人以為這樣子做,是為了狗狗好1、給狗狗準備玩具打發狗狗會有一部分的主人是會給狗狗買好玩放在家裡面,自己不在家的時候,讓狗狗跟玩具玩。主人一般是會買:球、玩偶等一些玩具。
  • 帶孩子是誰的事?(附:各國產假介紹)
    那麼,這就引申出本期標題所提出的問題:帶孩子是誰的事?讓我們看看國外是怎麼做的吧。湯姆在這裡援引新華網的報導:*美國是唯一不實行帶薪休假的發達國家,聯邦與各州的規定也有所不同。*紐西蘭產婦可享受16周帶薪假、52周無薪假。*法國則是生的孩子越多,產假時間越長。
  • 媽媽產假結束了,寶寶吃奶怎麼辦?
    相信很多身處職場的新手媽媽們都有一樣的困惑:漫長的產假即將結束,可母乳量和寶寶的飯量剛剛平衡,上班之後寶寶每天吃什麼呢,是不是該準備配方奶了?對于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來說,寶寶吃飯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放棄母乳不甘心,工作又實在太忙,怎麼辦呢?淘寶媽咪分享下自己的一點經驗,或許能為即將回到職場的媽媽們提供一點借鑑。
  • 產假結束要上班,背奶媽媽需特別注意這幾件事
    一直在堅持母乳餵養,可是我的產假馬上就要結束了,工作單位離家有點兒遠,中午不能按時回家餵奶。我還是想繼續母乳餵養,所以想到了背奶這個方法。我想請教一下老師,背奶要注意什麼?在哺乳期的媽媽,既要工作好,還要堅持母乳餵養,所以越來越多的媽媽走上了背奶這條路。雖然辛苦,但是為了寶寶能獲得更好的營養,還是值得的。1、什麼是背奶媽媽?
  • 每天做6件事 過個快樂的產假
    產假期間除了休息養身體,照顧寶寶,我想對於很多職場媽媽來說,有時候還是很無聊的。那麼如何充實的來度過這個珍貴的產假呢?不妨來試試這幾件事情。很多新媽媽擔心回到工作崗位的第一天會見到一個滿滿的收件箱和數十個需要馬上聯繫處理的項目,因此新媽媽們認為利用產假時間處理一點工作會有所幫助。但是,你只有這一次跟寶寶在一起的機會,試著把照顧寶寶作為產假期間的全職工作吧。 2.餵奶時可以做的事情 雖然第一點講了要停止多任務處理,但是給寶寶餵奶的時候做其他事情是可以接受的。
  • 「產假可以休滿一年」遭網友吐槽?我們想要的真的不是更多產假!
    在讓媽媽們感到孤獨的所有原因中,排名前兩位都跟「爸爸缺位」有關,也就是這幾年已經被吐槽到爛大街,但實際卻沒有任何改善的「喪偶式育兒」問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對於延長產假,媽媽們的抗議聲蓋過了點讚聲。媽媽們對於生育問題的焦慮和困擾,並不在於生育本身,而是由生育問題引發的一系列負面影響。職場歧視,養育疲勞,輿論指責,這幾個問題的致因全部指向一點——「喪偶式育兒」。
  • 產假將延長!新增育兒假至孩子周歲
    近日,國務院發布有關0-3歲嬰幼兒照護及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方政府試行育兒假、產休假,以確保我國嬰幼兒安全和健康的成長。,針對照顧嬰幼兒的父母,支持其重返工作崗位,支持企業在工作場所,為員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三、今年8月底前,住建部將制定社區嬰幼兒配套設施的建設標準。
  • 德國產假可休三年 育兒假可向政府申請補貼(圖)
    產假休多長時間合適?德國人認為,孩子出生頭3年最需要父母陪伴,應創造更多機會,讓初為人父母者與孩子在一起。因此,孩子3歲之前,父母都可以休「產假」。  德國「產假」分為母親個人的生育假和父母兩人的育兒假,最長可以休至孩子滿3歲。其中,大約一年為有償假期。  母親生育假共14周:分娩前6周、分娩後8周。前6周,除非孕婦明確同意,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其工作。後8周,無論產婦是否有意願工作,都必須休假。如果遇到早產、多胞胎等情況,產後休假時間可延長至12周。
  • 育兒焦慮導致流鼻血、心悸,暖心網友:與孩子一起往前邁步!
    有很多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後,會出現焦慮甚至抑鬱的現象,無法與身旁的人訴說,多數人選擇咬牙苦撐,導致育兒壓力沒有出口。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會藉助產假,在家調養身體、照顧寶寶,更有些甚至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辭掉工作當起全職媽媽!
  • 「建議夫妻合休產假」?嶽陽人,你怎麼看
    男士在休假期間,每天應該精心護理產婦,儘量減少產婦的精神壓力和勞動壓力,每天做飯、洗衣、換尿布,給媽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有利於產婦身體的恢復和身心健康。生一個小孩非常不容易,作為爸爸更應該全程參與。我老婆懷孕前,都是我做飯。小孩出生後,換尿片、餵奶,再長大點做輔食等都是我來做的,我並沒有覺得累,反而覺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