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的這波兒職場焦慮,該如何打破?

2021-01-12 網易

  

  過了元旦,2020的陰曆年也即將要畫上句號,這段時間我們習慣於反思自己,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見面後談論的話題,總是會繞到年底業績和2021年規劃,言談之中夾雜著一絲焦慮:對比不甘,未來不確定!

  「年終焦慮症」又成為網絡熱詞,開始活躍起來,其中「職場年終焦慮」尤為突出……

  年初時信誓旦旦地定下職業發展規劃,年末總結時卻突然發現忙碌一年,自己好像還在原地踏步,陷入自我否定;常常加班到很晚,卻發現並沒有顯著的成績;工作換來換去,卻始終找不準合適自己的定位.....

  以上從「埋怨」中體現出來的焦慮,其實都是內心好強的結果。因為內心是極其渴望逐漸變好的,有了進步的決心,接下來只要掌握技巧,新年的目標還愁去完成不了麼!

  

  分享幾個高薪人士的職場秘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01

  圍繞自己的優勢,規劃職業路徑

  我們大多數人面對五花八門的工作挑花了眼,不確定自己的優勢,別人在職場積累時,你還在沒有目標性的頻繁跳槽。

  每個人的優勢都不同,但是都包括才幹、知識和技能,甚至包括你的價值觀等。我們今後的職業路徑也要圍繞才幹的積累、知識體系的搭建和技能的提升上規劃。

  比如,我的職業目標是要做到運營總監,那接下來我就會梳理自己的才幹適不適合做這份工作,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了什麼狀態,技能上是否還有短板。

  這樣才會在行業和崗位選擇上遊刃有餘,是選擇現在跳槽還是在幹幾年,是選擇先去大平臺還是創業公司,是追求高薪安逸還是衝在一線繼續提升技能。

  

  02

  職場就是職場,不是「試錯場」

  這個「試錯」分兩部分來講,一部分是在職業規劃上我們試錯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一個是在入職之後拿著公司的資源「試錯」。

  第一種,我們在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去嘗試不同的工作,但是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期限,不要錯過職場積累期。

  我們的職業生涯也就是30-50年,最重要的是前10年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我們會經過職場試錯、職場定型、職場積累、職場紅利4個時期。

  有的人試錯時間太長,頻繁地跳槽換工作,到了而立之年發現已經沒有了年輕資本,而且某個行業崗位還不如實習生適合,這個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所以,這種跳槽找工作試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個明確時間,不知道及時止損。

  第二種,是我們都想著拿著公司的資源去試錯,卻忽略了公司是追求成本的。請不要過分相信網上的「職場不怕犯錯」、「錯在哪裡就從哪裡爬起來」、「搶做工作比不做好」。要知道「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如果自己能力達不到請及時告知不要幻想。

  所以,不要把崗位當成「試錯場」,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自己的能力及時止損,畢竟公司是需要創造價值的員工。

  

  03

  避免成為只會執行的小白兔

  如果我們接到上級一個任務,只執行不思考,很難做到領導眼裡的優秀。還是那句話,公司資源有限,不養閒人,只會考慮創造價值的員工。

  如果你長期處在執行的階段,你應該思考做出改變,考慮這份任務的前因後果,自己能夠在裡面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從而做出針對性的處理。

  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自己是不自知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原地踏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擺動式職業軌跡。

  這種情況下,可能自己什麼都會,但是可能也什麼幹不好,因為在同一個水平上來回擺動,不但會被人打上毫無專業度可言,更不會被公司委以重任。

  

  04

  職場喜歡高效率的人

  人的時間經驗是有限的,必須要對所有事情進行分類處理,如果做事不分輕重緩急或是對別人的要求無差別對待,必將手忙腳亂。

  二八定律我們一定聽說過,但是高效地工作只靠劃分輕重緩急是辦不到的。我們需要打造自己的「沉浸式系統」。

  大家都有過晚上刷手機到凌晨1點的經歷,這就是專注,而「沉浸」是為了更好地專注,「系統」將幫我們持續的專注。

  怎麼打造「沉浸式系統」呢?我們需要單位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儘量流程化,而且要給自己一個觸發按鈕,比如正式工作時喝杯咖啡,聽首歌,用鋼筆寫字…

  

  寫在最後

  職場人困惑和焦慮的主要根源來自於:「擔心不能再創造價值而失去生存的能力。」

  身為職場人的我們,應具有改變固有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保持「創造價值」、「審時度勢」的能力,及時抓住身邊那些稍縱即逝的機遇,創造價值,走的更遠,減少焦慮。

  面對職場危機,只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不斷精進自己,你就能從容面對,不被擊倒!

  以上,共勉!願所有的職場願望在新的一年都能實現……

  — THE END —

  博思尊重原創也樂於分享,所推送文章僅作交流學習非商業用途,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我們尊重每位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分享!

  您知道大量的高薪職位在等著您嗎?博思獵頭專注高級人才獵頭服務,專業的獵頭團隊為你的職業發展保駕護航,助你擁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機會。從此,職業發展的道路上不再孤單前行,博思獵頭的職業發展顧問全程與你相伴……

  博思是中國高端人力資源服務品牌,始創於1995年,專注企業獵頭、諮詢培訓、人才測評、背景調查、靈活用工等服務。獵頭團隊專注房地產、醫藥與生命科學、IT網際網路、高端製造、快速消費品、金融、教育等行業;諮詢培訓圍繞增長型人才梯隊建設和教練型領導梯隊建設開展。以「博攬天下英才,思考企業未來」的經營理念,為客戶持續發展提供高效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如果對35歲的求職者來說,唯一的劣勢是「生理年齡」,那大可不必過於焦慮。
  • 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精英大多是這性格,如何自我減壓
    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安於現狀,但還有的人長期處於「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中。這是為什麼呢?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存在心理學上的「A型性格」,或者直接受到了「A型性格」者的影響。失眠的禍首原來是職場焦慮一天下午,心理門診來了位自稱「快崩潰了」的失眠患者。
  • 網易郵箱x壹心理:治癒職場焦慮 從用心溝通開始
    所以同事之間到底該保持怎樣的距離?拉近關係是必然的嗎?一定要討好所有人嗎?」 「今年真的是太難的一年,一點都接受不了回家裡工作,目前秋招已經結束了。只能等來年看有沒有什麼好職位可以去了~想去以及差不多想去的地方是再也去不了了~就差一年真的天差地別。」 …… 這些一段段讓人黯然神傷的留言,出現在網易郵箱剛剛推出的「用心溝通,治癒職場焦慮」的活動中。
  • 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是危機還是轉機?
    壓力無處不在,焦慮如影隨形很多曾經被工作所累,被無休止的加班束縛的職場人,沒時間兼顧家庭,享受生活,心中難免會有焦慮,想著能天天啥都不做,在家躺著該是多麼舒服愜意;等到隔離在家,長時間脫離社會與奔波忙碌的工作,才發現只是吃吃喝喝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愉快,看著日益縮水的銀行存款及雪片一般的開銷與帳單,又會焦慮,開始每天盼望著早日復工復產
  • 如何打破焦慮、抑鬱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
    如何打破焦慮症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很多焦慮、抑鬱的朋友在自我調整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相似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按照『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去接納,但是自己的焦慮症狀卻沒有減輕?」這是森田正馬提出的關於治療神經症的核心理念。這句話本來很簡單,但是由於是日語翻譯到中文,這個中間就出了偏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根據意思翻譯過來的,也叫意譯。也就是翻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改變了詞彙。聽起來文辭是優美了,結構也對上了,但是意思卻更晦澀了,以至於很多人在理解上產生了偏差。比如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做了,症狀沒有減輕呢?
  • 「容貌焦慮」上熱搜,顏值時代的職場女性該如何面對「標準美」?
    圖片來源:《魔鏡》網絡截圖女主也意識到這是個看臉的時代,不光要看臉,還要看胸、看腰、看屁股,甚至看腳後跟,顏值似乎成了某種話語權。她在劇中疑惑的問自己:一定得是巴掌臉嗎?一定得是九頭身嗎?一定得是筷子腿嗎?是誰定義了美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又是為誰而定?
  • 全球有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需要面對焦慮,打破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影響所形成的,同時自己內心的脆弱,以及擔心形成的焦慮的不斷蔓延和擴散。然而經過新冠肺炎的發展,研究與抗疫工作等,一些國家取得了防疫的基本成功。這說明你當時的無比焦慮,經過與事物的接觸和抗爭,在最後實際上也只是一件小事兒,如果你沒有平和的看待,過度的焦慮下去,那麼你的生活和工作如何開展?
  • 讀MBA真的可以打破職場天花板嗎?丨上財MBA職場論道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金融市場運行方式,更對現行監管體系提出挑戰,這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持續學習的要求——如何更高效合規地實現業務需求的技術落地並做好部門整體業務系統的長期規劃成了他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正式入學上財MBA之前,胡浩華多了一個新身份——銀行間市場技術標準工作組專家組成員,擔負著國家金融標準化管理體制的科學與系統進展的重任,他意識到管理技能是自己目前職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 失眠、焦慮、易怒 年輕人初入職場該如何適應
    醫案:小張,30歲,失眠+焦慮 小張剛過30歲,卻已失眠4年多。小張研究生畢業後順利入職,焦慮卻隨之而來,擔憂自己無法勝任工作、擔憂與同事的關係等等,整夜無法入睡,需長期服用安眠藥助眠。平時稍微一點動靜,就很容易被驚嚇到。出汗多,偶爾還頭暈。
  • 《跳出猴子思維》:我們該如何打破內心焦慮,停止餵養焦慮之猴?
    瑪麗婭的焦慮與恐怖與日俱增,心中那個小猴子,一點點在被她的焦慮餵養長大。猴子思維之下,我們不停的妥協,去尋找我們自認為的"安全策略"其實,這是一種投餵焦慮之猴的做法。不停的在我們認為的"安全地帶"實施我們認為的"安全策略"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認識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 職場轉換跑道,如何應對反覆不斷的焦慮
    茉莉的朋友小美,最近跳槽到出版行業做新媒體工作,其實小美有一年多的時間都是自由撰稿人,這不,現在收入減少了很多,所以就找了一份固定上班的工作,工餘時間再接點小單做一下。這樣既能完成任務,也能逐步的減少應對新工作的焦慮。3.學會與焦慮相處面對了具體項目後,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平日裡和焦慮細水長流的關係維護。誠如我們交朋友一樣,其實焦慮本來就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種,所以它會一直與我們相處,還不如及早開始維護大家的關係。
  • 跳出猴子思維:安撫內心的小猴子,打破焦慮、恐懼擔憂的無限循環
    當你感覺到自身收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威脅時,焦慮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是人類的一種求生模式,希望可以擺脫困境。焦慮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它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應激反應,當你產生焦慮時,一定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了某種你覺得受到威脅的事情。這是對你現在的一種提示,運用得當,它是一個很好的幫手,而如果焦慮過重,則會出現嚴重的危害。
  • 國慶假期綜合症: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
    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安於現狀,但還有的人長期處於「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中。 這是為什麼呢?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存在心理學上的「A型性格」,或者直接受到了「A型性格」者的影響。 失眠的禍首原來是職場焦慮 一天下午,心理門診來了位自稱「快崩潰了」的失眠患者。
  • 你已經把焦慮當成習慣了?學會滿足,克服焦慮心理
    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焦慮?我們如何減少或克服焦慮?焦慮實際上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表現將對我們未來的事情的不確定性。克服焦慮心理,抗焦慮與養心安神。焦慮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來。
  • 拒做焦慮的職場媽媽,培養孩子自主成長的好習慣
    都說中國孩子累,其實我們中國的媽媽們更累,最辛苦的當屬又要上班又要管娃的職場媽媽們。上班的時候,只要閒下來就得想幾秒娃:「娃在學校/家怎麼樣了?」,正想著,沒準就湊巧被老師騷擾一下,看著老師們的電話,這些媽媽們心裡就開始打鼓:「神啊,這又發生了啥?」;看到老師的微信發消息過來,恨不得多讀幾遍,不能漏掉一絲一毫的信息,內心還想著能否讀出點其它意味深長的東東來?!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三個方法助你打破焦慮
    二、如何打破焦慮重要的是我們努力的過程,這才是提升我們做事經驗的重要之物。結果是好的,那麼過程叫精彩;結果是不好的,那麼過程就是一場完美的經歷。當我們遇到糟糕的結果時,與其焦慮,不如整理好過程進行復盤,為下次的成功做規劃。
  • 職場老實人如何在職場上拼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職場老實人,在職場上大約是怎樣的一個形象?不怎麼說話,內向,存在感很弱,工作做很多,但是晉升總是輪不到自己。這樣的一個透明度高的角色又如何逆襲呢?職場上機會總是稍瞬即逝的,對於這樣的可能,職場老實人卻不會把握,即使已經在自己的面前的機會都與可能拱手讓人,這才是職場老實人最大的缺點,不懂做事兒。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關於職場的焦慮的那些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身邊有些人不是在學這就是在學那的。其實很多人學習其實是在應對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焦慮以後就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安心,基於讓自己變好就可以應對不確定性。然後就什麼都想學,因為學習是應對一些焦慮,讓人感覺踏實一些。
  • Lily女裝打破圈層壁壘 打造職場新女性正合適的職場表達
    她們熱衷二次元新文化潮流,追逐自由、不願受限,「個性girl」成為了她們的代名詞,即便是步入職場,穿什麼衣服,畫什麼妝都需要能表達「我是誰」,傳統的職場文化和二次元之間的割裂感必然需要彌補。  為此,作為商務時裝的代表品牌,LILY適時將JOY系列與POP MART跨界碰撞,向新生代職場女性喊話:二次元精神與職場同在,打破傳統才能創造更有趣味的職場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