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孩子累,其實我們中國的媽媽們更累,最辛苦的當屬又要上班又要管娃的職場媽媽們。上班的時候,只要閒下來就得想幾秒娃:「娃在學校/家怎麼樣了?」,正想著,沒準就湊巧被老師騷擾一下,看著老師們的電話,這些媽媽們心裡就開始打鼓:「神啊,這又發生了啥?」;看到老師的微信發消息過來,恨不得多讀幾遍,不能漏掉一絲一毫的信息,內心還想著能否讀出點其它意味深長的東東來?!……
媽媽們為了孩子的遠大前程也是拼了,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從孩子剛出生就不惜代價的為孩子花錢報班,上課陪學,操碎了心,可即便如此,孩子為何還是沒有變成內心期待的樣子?為何自己仍然難以疏解內心的著急和焦慮?
焦慮,是很正常的一種情緒狀態
焦慮本身不是問題,但如何對待焦慮、緩解焦慮就是我們每位職場媽媽必須面對和學會的問題。
孩子教育引發的焦慮,代表著媽媽們對教育的一種內心的積極渴望,她們期待孩子們可以做的更好,但自己又沒有方法,學而不得又求而未得。
社會上的某些教育機構也正是通過不斷的消費父母的這種焦慮,來深挖孩子們在學業上的表現,各種學習輔導班滿天飛。但如果問我們的媽媽,您是否因為孩子上了輔導班就因此而變得不再焦慮了呢?答案確又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反而更多的媽媽因為孩子上了這麼多輔導班還沒有效果,而表現的更為焦慮。
媽媽們對於孩子的愛是偉大的,又是自私的
每一個媽媽都非常的愛她們的孩子,為了教育好孩子,她們拼命的賺錢,又為了孩子不惜代價的花錢,再說花點錢算什麼,媽媽們為了孩子,命都願意豁出去。
現在的媽媽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她們特別熱衷於各種育兒知識的學習,逢課必聽,逢書必看。我接觸過的一個小學2年級的媽媽,據說已經看了60多本教育相關的書了……你們說這母愛有多偉大?
不過很多媽媽對於孩子的愛又是自私的,很多媽媽們不太關注孩子的內心到底需要的是什麼。總之,我要讓你做到我想讓你做到的,我要讓你參與我想讓你參與的,你應該喜歡我所給你的一切,因為我真的都是為你好。不過,經常事與願違。最後,很多媽媽們會發出感嘆:我如此愛你,你確如此待我?
知識學習的成果,不應是我們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對於學習,我們首先一起來界定下學習的概念,因為提到學習,我們習慣性的就默認是孩子學習學校知識,而且更會聚焦到學科知識。這樣的現狀,也就讓我們把更多的目光都關注到了我們孩子的學習成果上,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校知識之外的學習與成長,比如孩子們的興趣開發,能力培養,習慣養成等的關注。
從前兩天我和一個朋友的對話聊起,當天她二年級的兒子放在了我家,下午2點鐘左右時蹦出了一條微信的消息:
她說:如果他有空的話就讓他錄一段唱歌的視頻,傳給我,我給老師發過去。
我回:寫完作業了,我讓他看加菲貓呢。(英文版)
她說:再讓他寫點解決問題,回家今晚語文課的作業還沒寫呢!
我回:他知道了
她說:知道容易做到難,需要做到
我回:我們說好了,2點半開始寫。
她說:OK
我回:不要著急,不要著急,專注的狀態和興趣培養和知識面也很重要,比多做幾道算術問題還要重要……
這個媽媽其實已經是學習大咖,培訓界的大拿,但是碰到自己的兒子教育問題仍是沒逃脫出同樣的問題,孩子只要是閒下來,內心就覺得各種不安和不舒服,是不是可以再做做這個,是不是還能再練練英語?
很多媽媽和我的這個朋友一樣,期待我們的孩子無時無刻都是充滿鬥志的樣子,都是熱愛學習的模樣……
很多家長們已經習慣了焦慮孩子當下的知識學習,我承認,學習真的很重要,重要到其實完全不需要再用具體語言描述它的重要性,已經根植到每一個媽媽的心裡,那是孩子通往夢想之路,是孩子未來精彩人生的保障,怎麼能允許我們的孩子在這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怠慢或厭煩?
但,我們對於孩子的評價,決不能只停留在學業表現這一件事情上,我們要擴展我們的評價維度,豐富我們的評價標準,來幫助我們的孩子成長。孩子們需要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這些知識的學習,目的是幫助孩子打開興趣的大門,讓孩子們形成內心的目標和動力,從而推動自己的自我學習與管理成長。父母的大格局,父母的偉大籌劃,才能給我們的孩子更多的未來可能。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呢?找到真正焦慮的原因很重要
我認為不外乎就兩大原因,內憂和外患:
第一個原因:內憂
1. 缺少做父母的知識和經驗,孩子成長的知識和經驗
我們孩子的成長是有其客觀規律的,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特定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0-3歲,我們應該關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3-6歲,我們需要通過遊戲去幫助孩子學習,小學階段我們的重要任務則是要培養孩子的習慣!
很多父母知識豐富,缺乏的是到底我該怎麼做的具體方法。
2. 對孩子的培養缺乏長遠目標,自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希望孩子長成什麼樣?也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們當下心態的關鍵。,也是我們做什麼教育決定的關鍵。沒想清這一點,我們能做的,只會是走一步看一步,步步緊追他人步伐。於是產生了跟隨的焦慮,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內心怎麼會安穩呢?
這個時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太殘酷了,面臨各種知識的信息爆炸,選擇什麼,怎麼做,很容易產生焦慮。
我們內心沒有主心骨兒,不篤定,不獨立思考,勢必會造成隨波逐流,被迫跟隨,追隨著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教育步伐向前走,但為什麼走,願不願意走,已經顧不上思考了,這期間,很可能跟不上大家的腳步,看到自己的前面還有那麼多人的背影需要追逐,實在心慌著急,何況有時手裡還領著一個總想往後退的娃,於是各種的心力憔悴,各種的追趕跟風,各種過程中對孩子發瘋。
媽媽們真的需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到底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孩子又是什麼樣的特點和喜好?我們現在做的到底是不是在幫助孩子朝著那個未來目標努力?這個問題問下來,我想我們很可能就不會焦慮與眼前了。
第二個原因:外患
1. 知識太雜不系統,且具體方法太少
知識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大量的教育專家、教育書籍、教育節目、教育文章,將媽媽們淹沒在了如何教育孩子信息的海洋中,面對這些紛繁複雜的內容,我們很多人感覺到了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該使用哪一套教育理論?到底該嘗試哪一種方法?而這些專家所提供的方法應用場景和如何靈活運用也不夠具體。
於是,不斷嘗試,可當這些方法都嘗試後沒有效果,我們又開始迷茫,內心對於專家也產生了懷疑?
2. 周圍人的著急與焦慮
人最是環境的動物,我們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人對於教育的選擇,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我們,只是程度或大或小。當我們看到周圍的孩子都去上了奧數,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當看到其他人都在學舞蹈,我們就讓我們的孩子也要學,看到其他人的孩子都在打羽毛球,我們的孩子也得去選項運動。別人說培養能力重要,我們又都跑去培養能力。完全已經忙碌在了隨波續流的過程中。
3. 孩子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很多媽媽會說,之所以我很難停止焦慮,是因為孩子確實不聽話,不愛學習,拖拖拉拉,沒事還總犯脾氣…..孩子的各種問題都不是問題,很多時候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是相關聯的,比如我們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本身就很難做到超棒的自我管理!
4. 只是在做救火父母
如果只是當孩子行為問題出現或者當他意識到孩子心理和能力發展受到障礙或者影響到他人才會想到解決問題,這樣的父母一定是會經常抓狂的, 誰也做不到每天都當救火隊員還能保持心態平靜。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時刻關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需要,跑在孩子前面,引領孩子的行為和思考,根據孩子年齡和孩子成長中需要,來給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持。
拒絕焦慮,職場的父母們應該知道與做到:
1、 幫助自己成長與改變,充分發揮我們自身對於孩子成長的正向影響力
2、 接受每一個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個體的不同,讓您的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與被支持
3、 放眼長遠,不只糾結於眼前孩子的成敗得失
4、 對孩子的教育要有自己篤定的長期規劃,以終為始的培養孩子
5、 孩子們的人生是由無數個習慣的像素組成,務必從小關注孩子們行為習慣的塑造與養成
6、 高質量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做好每一次的親子溝通
我們作為家長,慢下來,放輕鬆,把我們自已對孩子教育的私心、貪慾放下,才能真正和平、平等的和家庭中那個小生命好好相處。你們需要彼此相愛!作為媽媽的你,要給孩子方向、理解孩子、引領思考、幫助他們成長!
想真正的幫助孩子,最重要的是幫助自己成長,讓自己從此不再焦慮,教育從容。
想真正的幫助孩子,最重要的是幫助自己成長,讓自己從此不再焦慮,教育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