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對爸媽來說,暑假裡最大的挑戰,就是「誰來帶娃」。絕大多數爸媽白天要上班,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帶,而老人在家帶娃,又衍生出新問題——
暑假過半,杭州有位媽媽發現假期裡讓老人帶娃,平時給孩子培養的好習慣都要沒了,因此很是焦慮。近日,她在論壇發帖求解,引來不少網友的共鳴:
發帖網友 @heaven盾盾
最近很是焦慮。娃馬上要新二年級了。因為暑假,爺爺奶奶從老家過來住一段時間,也是很感激的,畢竟白天就不愁沒人帶了。孩子資質還不錯,記憶力、理解力都比較好,一年級成績也還可以,不過低年級成績確實看不出什麼,80%的孩子都差不多吧,除了特別差的。
我其實雞的不多,不希望孩子壓力過大。平時我帶的時候,各科也都有在學,英語在看牛津樹,語文在看繪本,數學也有學思維課。身體素質一般,從小身體很瘦弱,跑步不行,偶爾會去遊遊泳,但是現在還不放心,所以疫情以後就沒去線下遊過。
上面是前情,自我感覺對孩子要求並不高,學前過的開心、充實、有意義就好。但是因為假期,孩子在家跟著爺爺奶奶,兩人之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孩子就是放養。
孩子經常給我說在家真的真的很無聊。我也能理解,老人的能力有限,三觀差距也大。老人認為養我老公就從來沒管過,怎麼到這裡來就要求這麼高。
每天我回到家,就是看到孩子在屋裡散落的一地玩具,問他白天做了什麼,除了上課,做暑假作業(暑假作業真的不多,而且很簡單),出去玩會兒,就是看手機。每次弄得我心情很是不好。
我所期望的,是孩子能做些家務活,能收拾一下自己的玩具養成好習慣,能拿出繪本來看會兒書,能出去跳跳繩健健身,這些事情他一件都不去做,也沒用人監督他做。他看到的,就只是做家務的奶奶,躺著看手機的爺爺,出去溜達的爺爺奶奶。毫無引導,孩子也沒有了主動性,每次看他一臉茫然。
現在下班了恨不得能早點回家,陪孩子看會書,騎行、運動、下棋,培養他的閱讀習慣。但是時間真的太少太少了。只靠晚上去陪伴,想到白天他的時間大部分都在散漫中度過了,真的很焦慮。跟老人溝通了多次,無效。一輩子的生活方式,怎麼會能說改就改。
8月,英語課進入了暑期,每天只需要複習,沒有了新授,其他語文、數學、每天只有40分鐘網課,所以想了很多辦法,安排了各種學習課、健身班,希望能填充他的時間,讓他不再那麼無聊。
不知道其他的家庭,都是怎麼安排的?有心想讓老人回去,請人來幫忙帶,但是和孩子爸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以前總認為自己面對問題能去解決,現在卻頭一次感覺這麼無力、這麼無奈。發現一個家庭的環境、氛圍,真的太重要太重要,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也許以前養成的好習慣就會沒了,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有不少網友跟帖表示,自己家暑假也有類似煩惱,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與老人溝通的確會比較困難:
也有網友認為,不應該對老人提太高的要求,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主要還得靠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晚上回家及時檢查,共同參與家務勞動等等。
還有家長覺得這位媽媽不必太焦慮,暑期安排的這些任務量已經足夠,要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自主安排,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當然,帖子底下也有不少家長表示,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選擇花點錢,把孩子送進暑期培訓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還專門就此事請教了幾位小學班主任。
杭州資深班主任餘老師坦言:「隔代教養的問題真是個解不開的結。我父母在家幫忙帶娃的時候,教育矛盾也很多,所以孩子入學後就都自己帶了。一般的家庭,這種情況,要和老人溝通是很難的,觀念不一樣,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如果對老人要求太多,老人不僅做不到,而且會反感,只能各退一步。」
她的個人建議是,除了適當報一些培訓班,爸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計劃,做好一樣打勾,下班回家給予一定的獎勵。
@我們1班王悅微則認為,暑假帶娃三條路,要麼送託管班,要麼家長全職自己帶,要麼交託給祖輩,每條路都各有得失,很難有完美方案。「老人帶娃,孩子缺少玩伴,確實會無聊,但後果未必像媽媽想得那麼嚴重。一、二年級的孩子趁假期能多看書,少做點題目也沒啥。」
「或者,小區裡的家長們組織個聯盟,互助一下。假如聯盟裡有10戶家庭輪流看孩子,每戶人家兩周才輪到一次。不知道行不行。」王老師建議。
錢塘實驗小學班主任老師金詩媛認為,隔代教育有較多問題出現,不排除是因為隔代寵,以及老人缺乏教育觀念等,按照老套路來肯定是不行的。作為家長,其實有三點可以考慮:
1. 從其自身而言,不要過多焦慮,暑假本身是讓孩子放鬆的時間,不需要給孩子強加過多的訓練、學習等,最好讓他們在假期進行一些平常沒辦法進行的事。這才是假期的意義。如果假期也和平常一樣,那麼孩子一定會疲乏。
所以家長不能太焦慮,可以安排周末親子時間,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博物館、周邊小景點,親近自然,也可以讓孩子跟著老一輩去老家待幾天。
2. 和老人得進行平和地溝通。第一要讓老人們意識到孩子的學習現狀,時代不同,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同,特別要培養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第二要向老人們表示,其實他們能來,對於孩子是非常珍貴的。
老人可以帶孩子做簡單家務,做一些傳統食品,比如粽子、水餃,孩子們對於動手活動其實非常感興趣。拿煮餃子來說,在這個活動中,家長可以在前一晚和孩子討論準備清單,然後第二天請孩子帶上記錄單,跟爺爺奶奶去市場,自己買菜,並進行記錄,回家後跟著爺爺奶奶做。做的過程中也要去了解要幹什麼,要注意什麼。等家長回家,先一個勁兒地表揚孩子,然後和孩子聊聊,今天買菜的過程中發生的事與感受;聊聊包餃子的步驟和感受,在聊的過程中,孩子就在對一天進行了總結。
3. 與孩子達成協議,協議可以是親子協議,孩子監督家長做一件事,家長監督孩子做好一件事,都能完成,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也可以制定一日計劃,一周計劃。但是計劃一定要有獎懲,孩子也一定要參與,參與感越足,計劃的執行力越強。
對於低段的孩子,可以用挑戰的形式進行,激發他們的興趣。每天安排學習、家務、閱讀、體育、音樂、美術等各方面。因為這個階段孩子體能較弱,體育鍛鍊也是一定要的。在家可進行的鍛鍊也不少,跳繩,坐位體前屈等等都可以安排。形式要多樣,各方面的活動安排下來,一天也就充實了。
注意在計劃執行過程中一定要落實到位,孩子靜不下心,可以讓他玩益智類的玩具,比如華容道、魔方、磨尺、拼圖、樂高等等。這些能讓孩子靜下心,同時提升思維邏輯能力。此外,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歡看電視,那麼電視內容一定要有選擇,科普之類為首選。
「其實我覺得暑假在家,我們要做的是幫他們保持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對自然的敏感度,加強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金老師說,「平和的心態,有趣的串聯式活動,有計劃地進行,孩子們的暑假就會是充實的。也不要太在意要讓孩子各方面做得完美,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很多方法使用的時候效果也不一樣。老師們的建議僅供參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