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孩子都被老人慣的不成樣子了。」「那你為什麼不自己帶呢?」「上班哪有時間帶孩子,再說,現在不都是老人帶娃嘛!」
當今社會,有一種理所當然叫「老人帶娃」,媽媽只管生,養的義務完全交給了老人,而往往受累不討好,帶著帶著就帶出了「婆媳矛盾」,原因無非是因為兩代人教育觀念的不同。
媽媽帶孩子和老人帶孩子,到底有哪些差別呢?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青青草:「兒子從出生到上學一直都是我自己帶,從小就培養他良好的習慣,給他樹立規矩,在我面前從來不會無理取鬧。暑假的時候婆婆想孫子,就去住了半個月,等回來以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淘氣調皮,起床還要我給他穿衣服,經常提各種無理的要求,不滿足就哭給你看。
差別一:規則意識
媽媽由於思想意識超前,對孩子的教育格外注重,給孩子灌輸好的思想和理念,對孩子會更有原則,面對孩子哭的時候也能正確對待,讓孩子明白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讓孩子提前適應初會規則。
而老人對孩子比較寵愛,對孩子的教育意識薄弱,只看重孩子的外在需求,他們最看不得孩子哭,一哭就心軟,因此不管什麼要求都統統答應。長期如此,孩子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差別二:自理意識
媽媽帶孩子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己動手的能力。會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吃飯。獨立自主的能力強了,孩子上學後才能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
而老人由於對孩子的寵溺,經常會包辦孩子的一切。什麼都不捨得讓孩子做,他們會給孩子穿衣服、餵飯。長期如此,孩子什麼都不會做,也不想做,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上學以後也很難適應裡面的生活。
差別三:健康意識
媽媽帶孩子會經常陪孩子玩耍,探索新鮮事物,挖掘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大腦更活躍,同時也會鍛鍊孩子的運動能力,無論心理素質還是身體素質都會非常健康,孩子性格也會更加活潑開朗。
而老人帶孩子生怕孩子磕磕碰碰,受到傷害,所以每天都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區域內,不帶孩子出去適當鍛鍊,孩子長期接觸不到新鮮事物,而且也沒有運動能力,身體健康也會出現問題。
由此可見,媽媽帶孩子是最佳選擇,家有這幾類老人,媽媽最好自己帶娃!
1、身體狀況差的老人
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普遍都晚,而生孩子隨之也會推遲,而老人到了一定歲數,身體都會或多或少出現問題,精力也不會那麼旺盛,他們帶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和孩子交流,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因為長期不懂怎麼和別人溝通,導致性格內向。
2、有封建迷信的老人
老一輩的人大多都會有封建迷信思想,果果的奶奶就是典型的例子:家裡經常供著神像,如果有哪裡不舒服就趕緊找神婆「頂神」,給自己「指點迷津」。久而久之,果果也變得非常迷信,有一次腿磕破了,趕緊讓奶奶去菩薩面前「念叨念叨」。長期在這樣封建迷信的環境下成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3、沒有文化的老人
孩子正在探知階段,對什麼事情都比較好奇,而且上學以後也會遇到很多不會的問題,如果交給沒有文化,不識字的老人帶,很可能會耽誤了孩子的教育。老人只知道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面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愧疚,會更寵溺孩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很可能變得自私,自大。
4、有婆媳矛盾的老人
媽媽和奶奶如果經常發生矛盾,這時候孩子由奶奶帶,很可能會經常聽到奶奶對媽媽的不滿和牢騷。有可能還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錯誤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媽媽確實很差勁,久而久之也會對媽媽產生不滿,並越來越疏離。破壞母子間的親密關係。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本該承擔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的責任,因此,不要認為老人帶娃是本分。自己的責任還是自己承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