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隔代帶娃,都是痛。細數老人帶娃多少罪,很多媽媽都不用打草稿,上來十二宗罪:
學步,砍綁腳繩,堅持孩子越早走路越好,
加鹽才有力氣、追餵、堅信養胖才是養好,
熱愛把尿,嫌尿不溼不透氣,
生病就吃藥,相信各種偏方,
一個勁的多穿,總怕孩子冷,
奶奶把尿圖
摔倒打地板,
娃玩總打斷,破壞專注力,
什麼都不能碰,
溺愛,給吃零食,
給孩子看電視,
一會愛孩子一會兇孩子,情緒走兩個極端。
讓電視帶娃
大家看完上面的「罪狀」,是不是共鳴得讓人想落淚?
隔代帶娃這麼痛,有沒有好法子破解呢?
做為一名7年帶娃2000+的情商老師,同時跟公婆同一屋簷帶娃的寶媽。我整理了6個秘訣,親測有效,分享給大家。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我們對老人帶娃很多不滿,可是還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老人帶?
用馬斯洛需求理論,老人帶娃至少達到了前兩個基礎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我們總是用後面三個需求去要求老人,當然會不滿。這也很不明智。
其實老人帶娃的目標是:省時省錢還安全。只要能做到前兩個要求的,都是超棒隊友了。
畢竟,自己帶,沒時間掙錢。育兒嫂帶一月5千,一年6萬,是很多人一年的工資了。更別提保姆帶不可控的危險等。
我們能工作,娃又安全,家還省錢。牢記三點,你會從心裡感恩老人。
對於年輕父母:省時省錢還有安全感。避免全職媽媽一人帶,會有疲勞感;
對於老年人:他們是養孩子,也是孩子在滋養老人,孩子可以讓老人的生命更有活力,生機。
最大的好處是對孩子。老人嘮叨,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方式。
我婆婆剛開始會跟我說:「我這人就是太嘮叨,總忍不住嘮叨嘮叨的。」她是先鋪墊,以後嘮叨讓我不要介意。
她沒想到的是,我超開心地說:「媽,嘮叨好啊,嘮叨對孩子特別好。你越嘮叨,孩子肯定說話又早又好。這是中科院心理所佟樂泉老教授說的,中國最權威最有名的語言學專家。媽媽,你放心去嘮叨孩子吧」。
如果你家老人特別嘮叨,5歲前的孩子,都讓他去跟孩子說。3歲前有個嘮叨的老人,是寶。我們給老人真心的肯定:「媽,孩子說話比同齡人都早,都是你的功勞。」
多元化環境給孩子更強的適應力。
4+1的模式,也給孩子提供了多元化成長環境,可以避免媽媽一個人帶大,孩子幼兒園分離感比較重。
老人更願意肯定孩子和肯花時間無限陪伴,真的是童年裡很珍貴的禮物。
每每想到這一大串好處,真心感恩。
我相信每對父母都會感恩老人,可現實的摩擦怎麼辦?看第三個秘訣。
我常常說一句話:「養娃就是全家齊心協力開公司,父母是法定人,老人是職業經理。父母做孩子的決策,老人做孩子的執行工作。」
換成老人能聽得懂的話,就是:「從誰肚子裡出來的,聽誰的。」一開始這樣說,老人肯定不好接受。老公負責多「洗腦」,你養兒子的時候,媳婦不是也沒幹涉過。
推薦一個小方法,我們在身邊找了一位人稱大明白的姥姥,帶我家奶奶去拜訪分享帶娃經驗。大明白姥姥很給力,跟我家奶奶說:「咱們給兒女帶孩子,就是幫忙,不做主的。
我給自己閨女帶娃,就是孩子今天摔到一點皮了,都要告訴年輕人。孩子是他們的,不要想做孩子的主。時代不同了,我們不管多,也不累。」
你發現,老人不聽年輕人的,但是樓下大媽說什麼,她信。
這一點,讓爺爺奶奶在大部分衝突下,都願意說你們的孩子,你們做主吧。
當然,如果一位老人的話就完全解決,也不現實。再看第四個秘訣。
其實老人不聽年輕人,聽老人。總還有一個大原因,老人比我們有經驗。
要樹立在育兒在絕對權威,我們就釜底抽薪,直接超越老人的經驗值。父母總覺得自己的科學育兒好,好在哪?要讓老人看得見。
我家兒子出生後,我們對自己有兩個要求:孩子晚上必須跟父母睡;每天陪玩半小時不玩手機,玩手機就看育兒文。
實在是學了很多方法後結果是:
小寶月子裡哭不停,奶奶說我來,哄不住,我們用6S法輕鬆哄睡。
1歲半愛說「不要、不要」,不要吃飯,天冷不要穿襪,有時候用講故事,有時候用遊戲力,搞定。
我家寶寶從一夜醒5次,哄睡哄到懷疑人生,後來我引導寶寶成功實現自主入睡、吃飯一定坐在寶寶椅,2歲不到愛讀繪本、自己穿鞋脫襪,奶奶帶起來很輕鬆。
現在每次我帶寶寶時,爺爺奶奶都站旁邊。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在「偷師」。如果年輕父母搞定娃有絕招,老年人也會心裡欣賞。
這就夠了嗎?要讓老人聽話,關有權威還不夠,還要同心。怎麼做?下一條告訴你。
過去,隔代之間特別容易成為敵我雙方。因為把孩子放中間,雙方開戰。
其實,我們把孩子需要改的問題放在對面,我們和老人站一面。統一戰線,把老人和我們牢牢綁定在同一個戰壕裡。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不是都怪你給孩子吃零食。正確的站隊是,這個問題真討厭,爸爸媽媽,我們一起想辦法搞定它。
這就夠了嗎?要真正同心,一定是因為真正懂得。隔代養娃最需要下面一條秘訣。
這是我最想分享給你們的秘訣,不要在家裡講道理,要講感情,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隔代之間。
很多媽媽是在生孩子後,才有機會跟婆婆公公一個屋簷相處;就算是公公姥姥來帶,你們原生家庭也許也不會相處之道。
在養娃的路上,老人也需要我們的愛。愛老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
我在兩年的時間,有空跟老人吃飯的時候,就總愛問爸爸媽媽過去的事。最長的一次,聽了2個多小時,有的故事聽了三遍。
因為聽得實在太多了,我差不多知道了:他們是介紹認識的,見兩面就結婚了,婆婆一輩子沒聽幾句浪漫的話;
我知道奶奶生第一個孩子是女孩,生出來4斤多要住保溫箱,要交70塊錢,她被婆婆嫌棄;
我知道家裡最窮的時候,10個孩子,只有稀飯吃,最後一個去的,就沒吃的了,只能撈到水;
雞蛋是最高級的營養品,給孕婦和生病的小孩子吃.......
我看得到,她才55多歲,一半白髮。
後來,我理解了很多事。為什麼她拼命塞孩子吃雞蛋?為什麼她一個快遞紙箱都要留下賣錢?為什麼她要孩子用尿不溼,怕孩子冷,拼命加衣服?因為曾經的窮,曾經的不容易。
我們一起做過幾件事,帶媽媽染髮燙髮,買人生第一件商場的風衣,媽媽過生日第一個蛋糕是我送的;爸爸媽媽33年結婚紀念日,我和老公準備了一大束粉色玫瑰,全家一起開燭光夜談,聽過去的故事。
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給到隔代相處,我認為,跟老人之間,有恩才有愛。一定要多去創造有恩的回憶。
養娃不易,且帶且珍惜。養孩子的過程,是收集愛的過程。
老人帶娃,使用以上6大秘訣,造一個愛的城堡給孩子。
你家老人帶娃怎麼樣?歡迎在留言區討論哦。我是中科院婚姻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科班出身,有7兒童情商教育經驗,是家長喜歡的金牌情商老師。願第一次做爸媽的路上,有人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