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長大後更易遠離緊張、焦慮、無助、煩躁、抓狂、痛苦、恐懼、抑鬱與絕望。
導入:
前幾天幼兒園開學,家長們聚在一起閒聊,孩子三歲左右,都剛上小班,大家內心無比焦慮。其中一個寶媽小莉抱怨道,自己和孩子爸爸工作都很忙,孩子只好交給婆婆來帶。婆婆覺得孩子還小,擔心他自己吃飯吃不飽,就喜歡餵孩子吃,小莉看見後當著孩子的面說過她幾次,但婆婆總是不聽,有一次急了竟然很嚴厲的說小莉不像親媽,不疼孩子。小莉見老人如此固執,擔心自己再提意見很可能會激化婆媳矛盾,並且在孩子面前起衝突的話,影響不好,所以之後就選擇了視而不見。誰成想這種狀況愈演愈烈,甚至蔓延到其他很多方面,結果導致孩子至今生活無法自理,幼兒園生活恐怕很難適應。
寶寶,該吃飯了,奶奶餵你啊~
其實不只是小莉,其他很多寶媽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大家明明知道和老人的育兒理念不一致,無奈工作原因,還是請來老人幫忙。當照看孩子的方法產生分歧時,不說吧不行,說不好也不行,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婆媳矛盾,進而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孩子的安全感也逐漸喪失。
怎麼才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呢?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給出了解決方案。心心媽(原名:項目),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本書是她多年育兒實戰經驗的結晶。
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經由父母愛上整個世界的。
一、與老人合作帶娃衝突不斷的原因
1.兩代人之間觀念、習慣的差異。
即使婆媳關係再好,也架不住兩代人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代溝」,很難輕易改變。
就拿餵孩子吃飯這件事來說,老人就覺得這麼小的寶寶,哪能跟大人似的規規矩矩吃飯?早晚把孩子餓壞了!而我們的觀點就是必須讓孩子早早養成獨立吃飯的習慣,不吃的話就先餓著,堅決不給喂。在我們眼裡,老人的做法是溺愛孩子,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而老人會覺得我們家長心太狠。就這樣大家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2.帶著「有色眼鏡」視人,投射效應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投射」,投射會讓人戴上一副「有色眼鏡」視人,透過它,任何人和事物都被印上底色,看到的世界都是不真實的。
我也是一個二寶媽,二寶不到6個月,有一天婆婆拿著一盒維生素D滴劑問我「你是不是一直給孩子吃這個?是藥三分毒,你可不能胡亂給孩子吃藥!」,聽了我連忙解釋:「這是醫生給開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戶外活動較少,單純靠母乳餵養,很容易造成孩子維生素D缺乏,長期攝入不足會引發佝僂病,醫生建議最好補充到1歲多呢。」
婆婆聽完滿臉狐疑的走開了,我當時心裡很不舒服,但也沒再繼續說什麼,沒想到第二天婆婆竟然當著我的面,自己給孩子餵藥,一邊嘴裡還念叨著「得按時吃哈,咱可不能得佝僂病……」。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婆婆當時的表情分明在說「你是不是在瞎說?之前養孩子哪有讓吃過這個東西?」我感覺她在嚴重質疑我,這就是我的「投射」,但事後發現她只是因為詫異,自然的流露出不解的表情而已,幸好我沒再多做爭辯,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誤會。
3.看不到彼此的付出,關係僵化。
人都習慣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往往會覺得對方的做法不可理喻,其實有孩子的家庭,特別是孩子比較多的,每個人身上的擔子都很重,都不容易。
就像我們家,大寶三歲多,今年剛上幼兒園,二寶才不到半歲,正是比較粘人的時候。我對象老家是鄉下的,家裡還有個身體不太好的公公,婆婆不放心,只能兩邊跑,很是辛苦。雖然我們的育兒方法不一樣,但是婆婆對整個家庭的付出我是看在眼裡的,每天起早貪黑,對孩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的,也正是因為她的付出,我才有經歷搞搞副業,賺點零花錢補貼家用,所以我對她更多的是感恩。
4.沒有及時溝通以及溝通方式有問題,育兒方式無法達成一致。
(1)溝通不及時,矛盾日積月累,最後很難控制。
在我國,婆媳關係從古至今一直是個大熱門的話題,婆媳關係處理不好,整個家庭的氛圍就會很緊張。所以很多時候,明知道老人做法不對,但為了避免引起家庭矛盾,就選擇忍氣吞聲。有了分歧不及時溝通,一方面使得矛盾積壓的越來越多,形成一個不定時炸彈,說不準哪天就爆了,更嚴重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解決,身為母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寶貝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2)溝通方法不對,效果適得其反。
拿小莉來說,當著孩子的面說婆婆,後者心裡肯定會不舒服,擺明了對老人不尊重嘛。另外別以為孩子小,不懂得這些,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就會聰明地鑽空子,不僅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改善,反而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他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怎麼化解與老人的育兒衝突?
1.接納「養育合伙人」,勇敢承擔選擇帶來的生活不完美。
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相信大家選擇和老人合作帶娃,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的決定。既然這樣,就要心甘情願的承擔選擇帶來的「好」與「不好」的後果。這就要求我們擺正好姿態,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勇於接納生活的不完美。
2.警惕投射,摘掉「有色眼鏡」,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婆媳之間的摩擦本身就很多,如果我們再帶上有色眼鏡,只能增加不必要的誤會,徒添煩惱。那麼怎麼避免這副「有色眼鏡」影響我們呢?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1)判斷之前,先觀察和審視自己的想法。
當和老人產生分歧時,先不要急著反駁,停下來思考一下,會否因為慣性才覺得自己是對的呢?其實老人也不盡然全錯,畢竟是過來人,有些經驗還是可取的。
(2)睡前反思,尋求更好的回應方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解決不了問題。和老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妨暫停一下,等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平心靜氣的聊一聊,都是講道理的人,只要控制好情緒,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3.以尊重對方為前提,學會換位思考。
不管是否有分歧,大家的初心都是好的,都希望能照顧好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非要論出「誰的教育理念更科學」。所以不管對方具體怎麼做,都是值得尊重的,然後我們要有同理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育兒衝突就得以輕鬆化解。
另外空閒時間可以多陪老人聊聊天,多溝通,多交流,不會不懂的多請教,也可以偶爾給婆婆買個小禮物,學會感恩,你尊重她了,她也會尊重你,這樣即使遇到衝突解決起來也很容易。
4.注重及時雙向溝通,避免單方面說服。
衝突產生的過程就好比燒水的過程,如果說衝突顯現的時候是水沸騰的瞬間,那麼在這之間,一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意見向左的事件在持續不斷的讓「水」升溫。
有了矛盾一定要及時溝通,不能冷戰,否則矛盾積累的越來越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並且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想著試圖說服對方,因為每個人都是固執的,站在制高點上去指手畫腳,對方一般聽不進去,問題解決不了,反而會激化矛盾。
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共情,表達理解和感恩,不妨先聽聽對方的觀點和考慮,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顧慮,這樣大家都容易接受,一旦矛盾緩和下來,雙方就可以理智的協商,共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三、結語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選擇了讓老人幫助帶孩子,就要勇於接納由此帶來的不完美後果。不只是和老人,人和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多少都會有矛盾,關鍵是我們要看清楚這種家庭矛盾的本質,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處理好與家人的關係,營造一個良好的養育環境,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使其得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