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中,父母要上班,老人是帶孩子的主力軍。
如果說有什麼事情讓人苦惱,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養育觀念衝突,肯定位列前茅。
在享受老人幫忙帶孩子便利的同時,因為育兒理念、生活習慣的不同,時不時的吐槽隔代養育成為寶媽們的共同心聲,有的家庭甚至上演育兒大戰。
關於帶娃的理念方面,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建構健全的人格等等,兩代人的理念確實存在很多偏差。
讓人頭疼的「隔代育兒」矛盾,到底該如何化解?
01育兒責任在父母,不能全推給老人
孩子吃飯習慣不好,那麼自己在家的時候就不用老人喂,儘可能的培養孩子自主進食的好習慣。孩子有實質上的進步了,老人看在眼裡也會認可,才可能慢慢配合我們的育兒觀。
孩子有不好的習慣,比如打人搶東西等。發現老人的處理方法不對後,我們多在日常留意,遇到孩子有跡象時就不斷用正確方法引導,跟孩子說清楚這些壞習慣的壞處等。
如果總是想著指揮老人按我們的理念去教育孩子,不大可能。孩子不好教,老人不服氣聽我們的,都是因素。
但是如果是我們從一點點小事自己去落實,強化對孩子的正面引導,使得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懂得是非對錯,老人也才有可能跟著我們改變。
依戀理論創始人約翰·鮑比認為,一個人童年時對父母的依戀是最強烈的。孩子和媽媽之間有著天生的連接。而孩子對於真善美也有著比成人更執著的肯定。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忽略了自己對孩子正面引導的影響力。我們一定要清楚,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傳遞給孩子的力量是積極的,引導孩子的方向是正向的,就不用太擔心孩子被老人或是其他什麼人「帶歪」了。
02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求同存異
嬰幼兒的身心發展分為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等五個方面。
如果老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發育過程中應有的訓練,溺愛孩子,凡事包辦,就會錯過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其實,老人並不是非要傷害孩子,也並不是非要與媳婦作對,只是當年他們帶孩子就是這樣帶過來的,「你們小時候我就是這樣做的」這句話經常掛在老人的嘴邊。
舉個例子:對於用尿布還是用尿不溼這事來說,孩子父母說:「這是我的孩子,應該我說了算。」而爺爺奶奶卻說:「你懂什麼,你當年就是這樣養大的。」
他們不知道曾經對的那條路不適合現在了,或者說經過科學育兒的普及,原來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已經被逐漸糾正。
但在他們生活那個年代來說,他們的很多育兒經驗也曾是保護我們好好長大的一道盔甲。
我知道,要扭轉錯誤的觀念大家會很為難,堅持正確的育兒方式,勢必要承受很多的苛責和不理解。這條「逆行」的路上,每個媽媽都很辛苦,都應該被包容和體諒。
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讓老人們接受新觀點需要時間,一味地質疑也會讓他們委屈難過。
我們為人父母,他們同樣也是我們的父母啊。
03解決矛盾,講究技巧
隔代撫養更講究人際溝通的藝術,比如提前溝通、相互尊重、換位思考。
年輕一代的父母應當肯定和感激祖父母對自己的支持、付出,理解老人在撫養過程中傾注的情感、承受的壓力、積攢的委屈。
大家都是出於同一個目的,都是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老人是我們育兒路上一起打怪升級最得力的助手。
平時多誇誇她帶娃的功勞,老人的心情好了,溝通起來自然也就順暢。然後再委婉的說出你給他的建議,相信這樣一來,老人會比較容易接受。
如果覺得老人帶娃確實有問題,卻又溝通不了的情況下,儘量自己多做一些,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義務,讓老人看到效果才能真正的認同。
隔代育兒的矛盾永遠都存在,不可能完全消失,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緩解矛盾,找到一個平衡點。
畢竟我們因為愛同一個小寶貝而聚在一起,把我們維繫在一起的並不是沒有感情的知識,是愛,是血緣,是互相依靠著的親情。
另外,親密良好的家人關係,和睦的家庭氣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