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故懷疑自己染新冠?疫情後期警惕適應障礙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張燦城、王雪、蔡藝嫻)如今,大家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秩序,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衝擊可能還在持續。大眾比較熟悉、重視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而另一個由應激帶來的在這兩個月的疫情下所產生的情緒不適即適應障礙,卻容易被忽視和誤診。
擔心疫情 常常哭泣睡不著
45歲的林女士平時工作繁忙,壓力大,夜間偶有失眠。面對新冠肺炎,從2月下旬開始,她開始過分擔心疫情,逐漸表現為話少、不合群、行為古怪,常常哭泣。在家常訴頭暈、全身瘙癢、食慾差,夜間睡眠較差,因擔心自身及家人感染而反覆洗手、打掃衛生、消毒,懷疑自身感染上新冠肺炎,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3月5日,林女士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適應障礙」,給予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明顯緩解。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睡眠醫學中心潘集陽教授介紹,在面對新冠肺炎時,很多人表現出擔心自身或家人感染病毒,反覆在家中消毒、洗手,夜間睡眠較差,情緒低落等,這是適應障礙的表現,因適應障礙的表現眾多,因人而異,因此,容易被誤診為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等其他疾病。
適應障礙表現形式多樣
一般來說,適應障礙導致社會功能損害持續時間相對較短,隨著應激性生活事件的消除或個體適應能力的改善而恢復(不超過6個月)。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任何年齡皆可發生,一般認為年齡越小,發生適應性障礙的機會越多。
潘集陽介紹,適應障礙必定存在應激源或刺激源,引起發病的應激源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可以是突然而來的,也可以是緩慢發生的。應激源可以是突然發生的事情,如天災人禍,也可以是緩慢發生的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法律糾紛等。
潘集陽介紹,適應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一般與年齡有一定聯繫:如成年人多見情緒症狀以及與之有關的軀體症狀均可出現,但達不到焦慮或抑鬱的診斷標準等。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預後一般都是良好的,尤其是成年患者。
治療:心理、藥物雙管齊下
潘集陽介紹,治療上主要包括心理幹預和藥物治療,一般兩者需要雙管齊下。心理幹預的目標是通過心理輔導幫助患者正視目前正在遭受的擔憂和衝突,找到減少應激源的辦法,提高應付能力。
另外,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並結合心理輔導,有利於病人的較快康復。對以情緒異常為主的病人,可酌情選用抗抑鬱藥或抗焦慮藥,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對出現衝動行為者,可短時間給予抗精神病藥,以中小劑量為宜。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