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小改變,人生的大成就.

2021-02-15 魏靜Echo

 

本文共5433字,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建議大屏閱讀

大家好,我是魏靜。 

今天我們介紹一本去年很火的關於如何養成好習慣的書籍叫《掌控習慣》。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 副標題是「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中文版沒看過,翻了一些書評,發現還有寫的空間。

我們先從標題開始說,《Atomic Habits 》, 直譯是原子習慣,副標題的意思是小改變可以帶來大成就。 

這句話在書籍中會反覆提到, 因為在文章展開的過程中, 你會發現改變習慣不難, 它可以順其自然, 有時候只是兩分鐘的改變或者擺放位置的調整, 就能強烈地改變一個行為習慣。

為什麼叫原子習慣? 因為原子是分子的組成部分, 一個好的習慣就像生命的原子一樣, 細小卻很重要,是人生偉大成就的基石。所以, 成功不在高處, 不在遠處 ,在你每天的每個好習慣中, 它們在為你積攢力量。 

喜歡本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英文表述的好, 一邊看文章一邊學英文吧。哈哈,借用友人的一句話「學好英語,走遍天下都不怕」。

「Habits are like the atoms of our lives. Each one is a fundamental uni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lives. They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remarkable results.」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好習慣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2. 怎麼養成好習慣?

3. 有個好習慣的壞處是什麼?

其實,整本書讀下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最讓我吃驚的。世界上寫養成好習慣的書數不勝數,方法論好學, 但是發現底層規律,還告訴你壞處的沒幾本。

當我們提到習慣的時候, 你想到的是什麼?

瘦20斤?每年讀書50本?每天跑步5km?工作被晉升?

注意!這些不是習慣, 這些是在制定目標。

 真正的習慣不是制定目標,更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的活動。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行為習慣的改變會帶來哪些影響?

作者認為,任何一個習慣的改變都會在三個層面產生變化。

l 第一個層面: 改變你的結果(outcome)。這個階段的的大多數人都把習慣等同於目標, 比如瘦了多少,或者出了一本書, 甚至贏了一場比賽。

l 第二個層面: 改變你的過程(process)。這個階段是和改變習慣、系統有關。比如說增加一個健身的程序, 養成冥想的習慣。也是與習慣養成最有關係的層面。

l 第三個層面: 最深的一個層面 ,和你的個人身份有關(identity)。這個習慣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可能需要改變你的世界觀,你的價值觀, 你對自我的認知。我跑馬拉松的督導常常問我的問題是:「你跑馬拉松的目的是什麼?」 我還在探索中。

由此,作者總結了兩種行為習慣改變的方式。一種是從外向內, 一種是從內向外。

從外向內的改變就是結果為導向的改變, 而從內向外是以身份的改變為導向的方式。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結果導向和身份導向在習慣改變上的不同.

舉個吸菸的例子:當你邀請某人抽菸的時候

差別在哪兒呢?

l 結果為導向的人聽起來還在抽菸, 而且他內心認可自己是個吸菸的人。

l 身份為導向的人,則認為抽菸根本不是他做的事情。

將來,以結果為導向的人更容易復吸, 而身份為導向的人,已經根本不認同也不接受吸菸的身份, 所以,這類人吸菸的可能性很低。

另外, 當一個人吸菸的時候, 他在想什麼?他不是在吸菸,而是在享受吸菸帶來的釋放感。用身份認同的方式, 人們容易戒掉壞習慣。但,其實,身份認同還可以成就你。

村上春樹在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提到,

「 每天都跑步, 戒菸便是自然而然。戒菸誠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你沒法一邊吸菸一邊堅持跑步。』還想跑得更多』這一自然的想法, 成了戒菸的重要動機, 還成了克服脫癮症狀的有效手段。戒菸,仿佛跟從前生活訣別的象徵。」

跑步的過程就是塑造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形象的過程。在這樣的人格形象下, 吸菸從信念上就不被接受。戒菸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別小看這一點點的變化,它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還記得開頭說的副標題嗎?

                  「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

如圖所示:

以結果為導向的習慣

 

以身份為導向的習慣

 

以結果為導向的習慣改變是從最外面的結果開始改變,然後延伸到底層信念的改變。

與之相反,以身份改變為導向的人則是從最底層的信念和身份的改變開始, 最後自然而然出現行為的改變。

很多人的改變都是在第一個層面的, 也就是結果為導向(outcome-based habits)。But, 這個其實是短視的。而且,目標一旦達成, 便不知道方向在哪。

真正的改變應該從最底層的個人身份的改變開始(Identity-based habits)。 這個才是長久且長期主義的思考方式,因為人生就是一個永不停歇地成長過程。

身份導向的性格改變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忍不住插一下原文裡面的表述:  

「True long-term thinking is goal-less thinking. It is not about any single accomplishment. It is about the cycle of endless refin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由此, 第一部分終於有了階段性的成果, 那就是:

l 你就是你的習慣, 你的習慣改變你的身份。(You are your habits. Your habits shape your identity)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l 身份的改變就是你習慣改變的指南針:它會在你養成習慣的過程中, 告訴你方向和對錯。

l 好習慣養成的底層邏輯就是找到你想成為的人,用一點點的行動去養成好的習慣, 讓好的習慣去改變你的身份,成為最想成為的人。

當養成好習慣的「道」已經建立好了, 咱們來聊聊「術」的問題。

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四步驟模型。通過研究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再研究怎麼培養好的習慣。

下圖就是習慣養成的四步驟。

 

第一步: 提示(CUE)。這個階段的信號會引發大腦某一特定行動。

第二步: 渴求(Craving)。每個習慣背後的激勵因素。人們的某個行為習慣不是因為習慣本身帶來的好處,而是因為習慣帶來的狀態的改變所帶來的好處。比如說, 你們抽菸,其實是喜歡抽菸帶來的情緒釋放。

第三步: 反應(Response)。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 可以是一個想法也可以是個行動。

第四步: 獎勵(Reward)。從上面的反應中獲得的獎勵。很多時候這個獎勵是隱形的, 是好的,也可以是假裝的「壞」。

拆解工作時玩社交軟體的例子:

1. 提示:工作遇到了障礙。

2. 渴求:感覺工作受阻, 心情沮喪。

3. 反應:拿起手機,開始看社交媒體

4. 獎勵:這個行為會讓你感覺放鬆。所以, 檢查社交媒體就和工作遇到困難結合在一起了。

老實說,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經歷了很多次這樣的時刻。從寫純英文到再寫純中文的文章,頓時明白啥叫母語了。

習慣養成的四步驟也被稱為「習慣循環」。

 

「Every goal is doomed to fail if it goes against the grain of human nature. 」

任何違反人性的目標都註定失敗。

因此,要想養成一個毫不費力的好習慣, 根據習慣養成的四步驟, James發明了一個「行動改變的四法則」。

法則一(Cue):顯而易見(make it obvious)

法則二(Craving):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

法則三(Response):輕而易舉(make it easy)

法則四(Reward):滿足感(make it satisfying )

法則一:顯而易見

習慣養成的第一步是提示。怎麼讓好習慣的提示更加突出和明顯,可以大大增加我們開始某個行動的概率。

具體怎麼做呢?

1.做個實施陳述:闡明時間和地點會開始某個行為。比如我會明天早上6點在復興公園健身。

2.習慣疊加:新習慣和舊習慣疊加, 讓舊習慣帶著新習慣一起完成。比如,為了增加英語學習時間 ,我會在早上復興公園運動結束的路上專門練習雅思聽力。

3. 動機不重要, 環境最重要:給自己營造一個很容易堅持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社群, 家庭布置, 衣著, 工具的準備等等。可以將書籍放在包裡,出門空了記得看, 可以在臥室書桌旁邊準備鬧鐘。

舉個例子:

故事發生在波士頓一個公立醫院,醫生Anne想在不耗費任何意志力的情況下改進全院員工和訪客的飲食習慣。聽起來很難,但是她做到了。

她通過改變飲料的安放位置, 下圖展示了調整前和調整後水的擺放位置圖, 陰影是放水的地方。 

一開始, 冰箱就放在收銀臺旁邊而且裝滿了可樂。他們沒有改變這個, 取而代之的是, 在下圖中所有陰影的位置放滿了礦泉水。因為瓶裝水的數量和可獲得性得到增加,水的消耗量提升了25.8%, 同期, 可樂的消耗量降低了11.4%!

 

法則二:具有吸引力

這個法則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新習慣不可抗拒。

 一個習慣越是吸引人越是容易形成習慣。(不好意思,忍不住想笑, 感覺和談戀愛的邏輯是一樣的。請把養成一個好習慣想像成談戀愛吧。)因為,談戀愛是一個多巴胺主導的反饋循環。 

當多巴胺分泌多的時候, 我們的動力也組。更神奇的是, 想像一個結果的達成也是能夠分泌多巴胺的,不一定非要完成。(所以,暗戀的時候也是快樂的。)

作者提供了兩種提高吸引力的方法:

1. 加入一個組織:你想要改進的行為習慣在這裡是常態的組織。 

比如:讀書俱樂部, 馬拉松俱樂部,早起俱樂部等。以我自己為例, 我參加了早起、讀書、和跑馬拉松的俱樂部。在組織氛圍的影響下,逐步養成了一些好習慣。

2. 誘惑綁定:把想做的和已經有的習慣結合。


舉個例子:

(1) 看電視(你想做的)可以和騎自行車(你必須做的)結合在一起, 一邊看電視一邊騎自行車, 自行車也就沒那麼難了。

(2) 每次拿出手機, 就做十個波比跳(必須做的), 做完之後,再看社交軟體(你想做的)。

我現在第一個方法用的多, 每要養成一個新習慣就找個新組織。為了跑步不枯燥,也都會聽書。

想想,你生活中還有啥可以誘惑綁定的。(竊喜)

法則三:輕而易舉

輕而易舉的意思不是習慣的整個過程輕鬆,而是要開始很輕鬆, 最好兩分鐘內能解決。因為所有的行動或者思想都要消耗能量,而大腦總是容易選擇消耗能量最少的方式。

所以, 我們要利用大腦的這個操作習慣, 把每個習慣的開始做得越容易越好。

作者發明了一個叫「兩分鐘法則」的東西, 也就是把每個習慣簡化到兩分鐘就可以開始。比如說:

 睡前讀書可以簡化為睡前讀一頁紙

去健身房前先打個計程車

從做30分鐘的瑜伽到拿出瑜伽墊

後面的行動也許難,但是開始的兩分鐘是容易的。用英文的說法就是「gateway habits」,打個不好的比方,老外在辯論是否要大麻合法化的時候, 主要的反對意見就是,大麻是「gateway drugs」。 也就是說,吸大麻的危害不如吸菸,但是習慣了大麻之後,對更厲害的毒品的接受度就高了。

回到養成習慣這件事, 放棄完美主義的想法, 從最簡單最容易的開始,保持一個頻率就好。當兩分鐘習慣養成了, 再逐漸考慮更難的習慣。

法則四:滿足感

前面三個法則講的都是增加一個行為發生的頻次, 第四個法則講的是如何讓這個行為重複。

想想什麼樣的東西會讓你復購?

是不是好吃、好喝、好玩的呀!

底層是啥?

開心,快樂!

同理,想要讓好的行為重複下去, 就是要讓它帶來愉悅感。

商業上,對這個原理的應用特別廣泛。舉個口香糖的例子:

早在18世紀初,口香糖就開始賣了。但是一直到18世紀底,吃口香糖才成為全球性的習慣。一開始的口香糖雖然好嚼,但是不好吃。當箭牌增加了薄荷和果汁味之後, 口香糖就一躍成為暢銷品。

好吃且口齒留香帶來了即時的愉悅感,是誰不會上癮呢?

這就是行為改變最基本的法則:帶來愉悅感的行為會一再被重複,但是被懲罰的行為則會迴避。

可是, 問題來了, 對於長期習慣, 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怎麼即時滿足呢?

答案就是讓過程產生更多的愉悅感。 

利用視覺手段,比如每次完成一個活動, 可以用在慣記錄表上打叉。但是,我覺得彈珠和回形針也好用。

 準備兩個玻璃瓶, 100個彈珠或者回形針, 每完成一次就在玻璃瓶裡面放一個。看著瓶子一點點裝滿, 很有成就感,比打叉還有意思。

現在,還有各種打卡工具, 完成一次打個卡,發到朋友圈, 每個點讚都是一份鼓勵,或者加入特定的社群, 求點讚也行。哈哈。

第二部分就此完結, 下面是我最喜歡的抬槓環節。哈哈。

第三部分:養成好習慣的壞處。

在圍棋的世界裡,當你對基礎的走棋瞭然於胸的時候, 當它們已成為默認模式的時候,你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了。圍棋如此,任何形式的努力亦然。

1. 為什麼說好習慣也是有壞處的呢?

因為當一個行為已經進入默認模式, 對每次行為的反饋已經不夠敏感的時候, 人們容易陷入無意識的重複中。錯誤就更容易被忽視。也就是說,當你已經足夠好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想怎麼卓越了。

對於一些日常的行為「自動駕駛」模式是好的, 比如刷牙、洗臉、繫鞋帶。但是, 如果在其它領域, 比如健身、打球、某個學術領域, 簡單的重複不會讓你成為大師。

下圖解鎖了成為大師的正確姿勢:(嘿嘿)

 

圖片的標題是:掌握一個習慣就是掌握一個領域。橫坐標是重複,縱坐標是技能。 意思是在成為大師的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地提高一個又一個技能。每個技能都是下一個技能的墊腳石, 每完成一個技能的訓練就會解鎖下一個技能。 這是一個沒有盡頭, 螺旋式上升的循環。

所以, 我們要對習慣定期檢查和調整。

大部分不需要到大師的級別, 能把一兩個習慣堅持下去就行。但是,有了大師的成長之路在前面, 你是不是覺得當下的事一點都不難了呢?

就像有人讀了3000本書一年,你的100本也就是小兒科了。

2. 好習慣讓你無法全面地看待問題。


好習慣帶來的兩大壞處是:

所以 ,無論是堅持早起, 還是鍛鍊的習慣, 都要看情況而定。

比如說, 最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我選擇了晚睡正常起。嘿嘿。只是,堅持了早起後, 發現一點也不難。等工作效率提升了, 再回歸早睡早起模式。別忘了,習慣是為你服務的。(哈哈,別把它當做藉口就好。)

最後, 我想用文章的副標題結尾, 祝福大家:

「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用的話, 歡迎轉發點讚,或者添加作者微信交流。

相關焦點

  • 改變人生的不是雞血,而是習慣
    1壞習慣,會殺死你的生活所謂習慣,就是每個人每天理所當然做的事,於是才構成了生活,構成了生活中一個流水式的標準。因此習慣很小,但力量很大,日復一日,就成了你的人生縮影。我們在這幾年會尷尬地發現,很多人的人生縮影變成了:被手機綁架的一天。
  • 2021年,跳出習慣的陷阱,成就有收穫的人生!
    有人之所以制定的目標完成度很低,是因為一直待在舒適圈裡,陷入了安逸的習慣陷阱。要想在年終總結時成績亮眼,就需要跳出舒適圈,重新審視自己。《習慣陷阱》,作者椎原崇,就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察覺並捨棄舊的思維模式,通過多個捨棄練習和認知練習,幫助我們真正實現思維模式轉換,清空錯誤的觀念,重新認識自己,實現人生的躍遷成長。
  • 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 習慣是克服惰性最好的法門。 那些優秀的人並不是毅力多強,天資多高,只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就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難在克服習氣。」要改變一個人,變化他的氣質,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會變成一個人的性格,進而成為一個人的命運。
  • 王陽明: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阿里巴巴曾經陷入危機,整個團隊上下都在尋找新的出路。事後證明當時的做法基本都是錯誤的。但是馬雲卻說:做錯了,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因為不斷尋找出路,就意味著還有翻盤的可能,不去做,就只能一點點沉淪。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 王陽明: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儒家】
    習慣,是一種動力電腦鍵盤發明初期,二十六個字母的排序與如今的排序那是大相逕庭。經常要用的一些字母被排在中間。那時的鍵盤屬於機械結構,由於打字員太熟悉常常打字很快,導致鍵盤卡鍵。因此後來有人把這26個字母的順序打亂,還把經常用的那幾個字母掉了反方向。這樣下來使用極不方便,也就大大減慢了人們打字的速度。慢慢地人們習慣了這樣的設計編排,如此彆扭難以操作的鍵盤也就使用到了今天。
  • 一方小書桌 成就大夢想
    這個是張紅俊同學的書桌,不僅收拾得利利落落,旁邊還放了幾盆小多肉呢。由此可見,他也是一個心中充滿愛,熱愛生活的同學。疫情期間,學校給各位同學分發書籍時,張紅俊同學積極參與到「發書小分隊」行列,為他點讚!
  • 人生想有大成就,就必須有大格局
    可以說,我的爺爺是我人生的導師。爺爺經常跟我說:如果把人生當做一盤棋,那麼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棋局的贏家往往是那些有著先予後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裡的方略與氣勢的棋手。爺爺說: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患得患失,看智慧;做大做小,看格局!
  • 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就更好的自己
    養成良好的習慣 成就更好的自己——從「為什麼」開始引言:大家好!很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共同探討關於「幼小銜接」的話題。我的題目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就更好的自己——從「為什麼」開始》。孩子上小學,家長們心情也是特別激動興奮的,我們一般會思考,準備要做什麼,或者該怎麼去做,而在這裡卻提出從為什麼開始。
  • 養成良好習慣 成就美好人生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為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皖智高復班主任於9月7日開展了關於「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的主題班會。
  • 人人都需要懂點經濟學:習慣經濟學,習慣裡孕育著大商機
    以前買東西習慣付現金,現在買東西則習慣性的拿出手機掃碼付款。所有這些習慣的改變,都孕育著大商機,購物方式的改變成就了淘寶,出行方式的改變成就了滴滴,吃飯習慣的改變了美團,支付習慣的改變成就了支付寶。習慣裡孕育著無限商機習慣的改變對於企業來說是巨大的商機,但是習慣有不容易改變,怎麼能讓人改變習慣並創造出巨大的商業機會呢?其實,讓人改變習慣有3個原則,只要把握好這些原則就能發現很多商業機會。
  • 提高記憶能力,成就智慧人生
    眾所周知,大智慧的人都具有超強的記憶力, 都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眼睛掃一遍或聽一次就記住了,日後需要時開口即說,提筆就寫。在學校裡,那些學霸聽老師講課輕鬆自如,一聽就懂,一點就通,就是能隨時提取之前的記憶,做到了融會貫通。也有的學生專心致志地聽講,精神高度緊張,課後卻一塌糊塗。
  • 人生的成就從來不在起點
    這句話,讓很多家長失去了理智,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不惜花費重金,只為讓孩子更早開始認字、更早會彈鋼琴、更早說一口流利英語……但是,人生的成就真的只與生命的起點有關嗎?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能成功嗎?愛因斯坦4歲才學會說話;愛迪生小時候,由於成績不好,差點被學校開除;牛頓的小學成績幾乎都是C;託爾斯泰到大學了成績依然不好,被學校勒令退學……事實上,人生的成就從來不在起點。
  • 《原子習慣》 | 細微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UP讀書會分享臺灣出版、很多人推薦閱讀的《原子習慣》。書的封面寫道,細微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讓我們知道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
  • 【知行合一】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祝福自己能夠蛻變重生!
    慢慢地人們習慣了這樣的設計編排,如此彆扭難以操作的鍵盤也就使用到了今天。習慣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能讓你堅持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很久。若是你不願意讀書,不願意運動,卻又渴望豐富自己的頭腦,健壯自己的身體。那麼只要你能堅持二十一天,將讀書和運動成為一種習慣。那些優秀的人並不是毅力多強,天資多高,只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就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要改變一個人,變化他的氣質,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 教育成就人生,知識改變命運!
    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材,離不開讀書學習,才能提高人生的價值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這隻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人間最寶貴的是知識,知識就是財富。是當代最先進的生產力!
  • 《習慣的力量》:初入職場不適應?巧用習慣迴路,改變學生思維
    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基於以上三個組成部分,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習慣的力量,也就是習慣迴路。通過巧妙使用工具「習慣迴路」,用職業習慣替代學生思維,就能真正畢業,開啟職業發展之路。三、如何利用習慣迴路改變學生思維?
  • 那些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小習慣
    有很多人都渴望改變自己,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養成的改變自己的小習慣有哪些呢?1.微笑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換句我們中國的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3.讀書(學習)「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能完美地詮釋讀書(或者學習)對我們的改變。
  • 是什麼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人生?
    心態看似無關痛癢,實際上卻像木偶背後的線一般,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人生。淡然的心態成就素雅的人生陶淵明是一位聞名遐邇的大文學家,而令他如此出名的並非是了不起的功績或是華麗至極的辭藻。而是那種在他的詩文的字裡行間溢出的一絲絲淡然與脫俗。
  • 心量大,福氣才大,掌握這些擴大心量的方法,成就非凡
    為什麼有很多人明明很努力,但是卻始終走不出低谷,人生得不到突破?就是因為他的心沒有改變,他整個人的認知和觀念仍是有局限,自然難以超越以前的成就。心的轉變,才能給自己人生帶來轉機,因此古人說:「量大福大。」這個「量」,就是心量,心量大了,好運才會來。掌握這些擴大心量的方法,必能成就非凡。
  • 能徹底改變人生的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普通如我的人,是靠習慣生活的,道理一般是用來指導生活。能徹底改變人生的不是你聽過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01  道理不是萬能鑰匙幾十年的一生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期間我們聽過老師或長輩講給我們聽的道理如天上繁星,數也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