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起源於唐代崇奉道教,既是渴望生命延續,也是追求現世幸福

2021-01-07 魚兒讀書會擺尾

唐代以前文獻還沒有發現有關中秋節的記載。唐代相對其他朝代,史料翔實一些,但關於中秋的史料也是蹤跡皆無《唐會要》中收集唐代資料非常豐富,其中,關於節日,提到了寒食、上巳、端午、重陽、中和節等節日與千秋節(天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慶陽節、壽昌節、嘉會節、乾和節等諸帝誕節,但沒有記載中秋節。在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等,均未發現有中秋節的相關記載。但是,在唐代詩文中留下了大量吟詠中秋或八月十五的名詞佳句,遠遠超出唐之前各朝。

這些詩篇的寫作背景是自盛唐始,中秋玩月之風日盛。例如,「蘇頲與李乂對掌文誥,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字之酒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畫,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玄宗也喜歡中秋賞月,天寶中,「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可見不是偶一為之。但當時玩月僅局限於宮廷與文人學士,是一種風雅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在玩月風習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有關玄宗遊月宮的神話傳說。例如《唐逸史》中記載了道士羅公遠開元年間中秋侍明皇登月宮的故事。「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裡,精光奪目,寒色襲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明皇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且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這個故事有多種版本。在《集異記》中,羅公遠被改為葉法善,且記載投金錢於潞州城中。柳宗元的《龍城錄》中,伴遊者又改為申天師和鴻都道士。

玄宗遊月宮的故事與玄宗朝濃厚的崇道氛圍緊密相連。唐玄宗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植道教。玄宗極力提高道教有關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經典;優待道士、女冠;廣交道士,對其深加禮遇;廣興道觀廟宇,屢度道士,遍封靈山仙跡;迷戀於長生術等各種道術。

玄宗神話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並認為道教具有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等妙用。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響下,道教勢力空前發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嬪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風盛極一時,神仙怪異之風十分猖獗。

其實,除去政治因素,道教重視肉體生命的特色也深受玄宗青睞。玄宗作為無所不能的帝王,唯一無法主宰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對永恆幸福的嚮往自然衍生出對生命長久的渴望。唐玄宗曾作《與寧王憲等書》,明確記載了玄宗以煉製的仙藥分賜兄弟之事,玄宗在信中寫道,「頃因餘暇,妙選仙經,得此神效方,古老云:『服之必驗。』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

在道教看來,月宮正是仙界的象徵。月宮中,嫦娥是人們熟知的神話人物,她能飛身月宮,是因食用了西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仙藥。玉兔被認為是長壽之物,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講:「虎及鹿兔,能壽千歲。壽滿五百者,其毛色白。能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早在漢晉時期,兔已入駐月宮,馬王堆帛畫的月宮中就有玉兔、蟾蜍,晉傅玄《擬天問》中國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徐州出土漢畫像石中還有玉兔看守丹鼎,煉製仙藥的畫面。唐人視玉兔為神,柳宗元《天對》說:「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唯神是類。」蟾蜍與玉兔同居月宮,漢代《樂府詩集》中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的句子,說明二者均與製作仙藥有關。杜甫更明確肯定二者長生久視,不死不滅的神異性特徵,「入河蟾不滅,搗藥兔長生」。李白《古朗月行》也說過:「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至於月中桂樹,古稱娑羅,也被唐人認為是吉祥神物。就連伐桂不止的吳剛也是因學仙有過,謫令伐桂。由此觀之,玄宗遊月宮,意味著他能夠自由出入長生不老的神仙的世界。

玄宗遊月宮的記載,表面看是唐代道教界出於抬高道教地位的目的,杜撰了道士作法,使玄宗遊月宮並作霓裳羽衣曲的神話,但這種杜撰卻非憑空產生,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社會現實基礎之上,即玄宗時並存的中秋玩月之風尚與崇道求仙之渴望,神話的杜撰將二者密切結合。月宮作為長生永年之地的象徵,尤其是中秋月,因了玄宗的加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唐劉禹錫在《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中寫道:「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年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詩中點出了玄宗對「光景久」的祈盼,也揭示了月宮意味著長久與幸福。換言之,長生觀念是玄宗晚年重道、修道的最根本原因。他將崇道求仙的願望寄託於中秋圓月的意象中。他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對帝王而言,不僅僅是對生命延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對現世幸福的完美追求,這深深影響著當時社會的心理結構。

相關焦點

  • 道教強調偶像崇拜,有特殊的講究,崇奉五嶽大帝
    道教強調偶像崇拜,有特殊的講究,崇奉五嶽大帝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道教崇拜的偶像色彩神奇。道教強調偶像崇拜。道教傳說中,其始祖老子長相怪異,神色奇特。道教崇奉的各類神靈、服飾、神物的色彩均有特殊的講究。如,《仙傳拾遺》描寫西王母的丈夫「木公,亦云東王父,亦云東王公,蓋青陽之氣,百物之先也,冠三維之冠,服九色之霞之服,亦號玉皇君,居於雲房之間,以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萬億計,各有所職,皆稟其命而朝奉翼衛,故男女得道者籍所隸焉」。
  • 納尼,韓國人說中秋節起源於韓國,那中秋節真正起源於何?
    今天是中秋節,首先祝各位中秋節快樂!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四大傳統佳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東漢在大理有名的符篆派道上還有楊波遠,八號為「神明大士」,常騎三角青牛出沒於蒼山、巍寶山、雞足山和洱海之間,傳布道教和為人禳災析福(李元陽《萬年雲南通志》)。到了唐代,南詔蒙氏王族崇奉道教,《南詔德化碑》有「闡三教,賓四門」的記載,三教即儒、釋、道三教,其中道教就是符篆派。
  • 「中秋節」3個冷知識:月餅是楊貴妃命名,中秋節起源於韓國?
    「中秋節」3個冷知識:月餅是楊貴妃命名,中秋節起源於韓國?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最盛大的當屬春節,這是一個舉國同慶,全世界華人都不會錯過的節日。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就是中秋節了,每年的八月十五,大家都會賞月,吃月餅,喝桂花酒,享受節日帶來的團圓和幸福。可很多人對於中秋節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吃月餅的層面,月餅是怎麼發明的,這個節日起源於韓國嗎?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上古祭祀活動?
    今日看到有人在網絡提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民間節日嗎?六甲番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奇怪,有誤導的嫌疑,傳統節日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這是要給傳統節日貼上什麼標籤嗎?
  • 清明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上古祭祀活動?
    今日看到有人在網絡提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民間節日嗎?六甲番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奇怪,有誤導的嫌疑,傳統節日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這是要給傳統節日貼上什麼標籤嗎?
  • 對功利主義原理來說,幸福是值得渴望的
    功利主義也沿襲了亞里斯多德這一觀念:"對功利主義原理來說,幸福是值得渴望的,也是唯一作為目的值得渴望的東西,其他任何東西如果說值得渴望,那也僅僅是作為實現幸福這一目的的手段」,在功利主義眼中,道德更是作為幸福的手段而加以利用。
  • 今日中秋節|我國各民族過中秋節有哪些特色?國外有中秋節嗎
    這與明代的道教長生密不可分!在道教看來,月亮是月神所居。道教規定八月十五舉行「祭月」,所以家家戶戶也就舉行「拜月」行為。十五的月亮非常圓,明亮好似玉盤,遙掛天邊,分外美麗。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所以,拜完月神,自然要欣賞一番,也因此自古以來留下了不少詠月的詩歌。
  • 中秋節是幸福團圓的節日,背後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秋節,也叫祭月節,月光誕等,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表達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以月圓喻人之團圓,以及祈盼豐收,幸福,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漢傳佛教中,這一天也是月光菩薩的聖誕日。由此可見,中秋節是源於古人對天體崇拜的傳統的祭月習俗,但是祭拜的只是月亮嗎?中秋節背後還有哪些故事?
  • 道教修煉文化:「丹道」探秘!
    對生命的渴望,對自我的超越,對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問,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先秦時期,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與道文化便是這種本能的外在訴求。而道文化認為肉體生命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歸宿和動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無始無終的,因此他們追求以各種方法令有限的肉身回歸無限的大道,如廣成子教導黃帝的「守一處和」之說。經過秦皇漢武的推波助瀾,仙文化在古代中國很具影響力,但對不死之藥的尋求卻如竹籃打水。
  • 中秋節吃月餅,月餅是怎麼來的?竟起源於古代一個都熟悉的女人!
    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這個說法是起源於古代的一個女人,並且這個女人也是我們現在都比較熟悉的一個古代的人物,說起來這還是一個古代的故事,月餅是圓圓的形狀,所以代表著團圓吉祥的意思,並且中秋節的時候天上的月亮是非常的圓的,所以一切現象都代表著一家人團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相信在中秋節是有月神的,所以古代的月餅除了大家來吃之外,還有一個另外的意思
  • 道教如何看生死與魂魄、輪迴、來世、今生!
    這就是人生,生老病死,有生就有死,這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想要脫離痛苦,打破生死,你就要通過修道,升華人的層次,脫胎換骨,成為得道的人。得道的人,稱為「真人」。真人是沒有生死的,他是與道一體的永恆存在。佛道兩家對生與死的體認,對現世之態度決定了二者對未來理想之設計。道教以"生為天地之大德",以生為樂,故而追求長生久視,以升清虛仙境。
  • 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 素材積累:關於「中秋節」的習俗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 中秋節的特點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心理路程的見證,是中華民族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中秋節是人們的情感和自然現象結合得最緊密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最早來源於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農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統治者的專利,老百姓選在八月半慶祝豐收是歡樂之舉,二者相輔相成日久成俗。
  • 中小學生中秋節手抄報圖片和文字內容,收藏備用
    每當中秋節這天,古代詩人們把心中的相思、團圓之情,寄情於優美的詩詞中。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小朋友們可以盡情的施展才華,揮毫潑墨,畫一幅漂亮的手抄報,表達自己對中秋節來臨的感懷之情。手抄報填寫文字:古代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月夜》 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 月圓之時話中秋——一起來聊聊中秋節的那些趣事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四大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很早。《周禮》中便曾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根據民間傳說,中秋的來歷還與嫦娥奔月的故事有關。但史學家推斷,中秋的產生應該與農業耕種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當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們為表達喜悅,約定在月圓之時舉行秋祀,慶賀豐收,由此衍生而出中秋節。
  • 中秋節:中國人的團圓情結和月亮崇拜
    中秋節的起源自古至今說法不一,但都離不開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收成。在農耕文明的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日月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內容,也是古代中國人思想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繫辭上》中有「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說法。日月這兩大天體,在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中代表著世界的兩極,「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
  • 中秋節的寓意是什麼 節日起源於我國古代習俗
    說起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受中國人民重視的節日,而且一直流傳至今,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很多小夥伴都會選擇在這一天回家一家團圓。但是大家只知道過節,關於中秋節的來,你是否也了解呢?    中秋節,也就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月亮最圓的時候,古人而且這一天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期,是五穀豐登的時節,所以被大家成為中秋月圓夜。中秋節寓意,家人團圓。
  • 中秋節到了,作為晚輩的你,真的了解老人嗎?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