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好媽媽都是一個好的HR,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2020-08-27 一塊行走的五花肉

我是一名從事人事工作15年的HR,也是一個擁有兩個寶寶的職場媽媽。前些天大寶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菲菲因為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而退學了。去年春天幼兒園家長群組織了一個舞蹈興趣班,聘請專業的老師教小朋友舞蹈,到幼兒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登臺表演。大寶和菲菲都屬於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而且協調性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我在徵詢了大寶的意見後放棄了參加舞蹈班。菲菲的母親堅持要菲菲參加舞蹈班,不顧菲菲撕心裂肺的哀求。

新年的時候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匯演,菲菲本來就緊張,在臺下的時候我就看到孩子的雙手緊緊地攥著,臉上也不停地冒汗。結果上臺的時候,菲菲忘記了一些動作,剛下臺菲菲媽媽過去就是一巴掌「你怎麼那麼笨,連個動作都記不住,你上臺就是為丟人現眼的嗎。」菲菲眼淚不停地掉下來,菲菲媽卻說「你還有臉哭,憋回去。」我本想上前勸說菲菲媽,但是誰也無法阻攔一個瘋狂的女人。從那以後本來就性格內向的菲菲更加少言寡語,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經常一個人躲在教室的角落裡哭泣。後來幼兒園老師反映菲菲經常在午睡的時候醒來哭泣。在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的艱難勸說下,父母才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結果菲菲得了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和學習。

剛開始做HR的時候,前輩告訴我們要做一名好的HR首先要學會看到員工,看到員工行為和語言背後的真實原因和想法,才能助力他們在職場上取得成功。心理學家認為,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兩個最基本的訴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際關係中被對方看見。然而,現實中活生生的悲劇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從小被「看見」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智,活出自我;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容易取得成功;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獲得幸福。正如《童年不缺愛》裡作者心心媽所說的:作為母親,首先要「看見」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看見」自己的孩子?如何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

一、為什麼要看見我們的孩子

1.被「看見」的孩子才能釋放天性,更容易獲得成功

演員楊冪從出道以來一直自帶人氣和流量,時尚界的寵兒,演藝圈的冪姐。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其父母對她的「看見」密不可分。作為土生土生的北京女孩,在別人家的孩子們都學鋼琴、學跳舞、學書法的時候,小時候的楊冪卻學什麼東西都靜不下心來。但是她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怪她,而是帶她去報名參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召開兒童影視表演培訓班。 結果年齡不足的楊冪卻被招生老師破格錄取。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演藝之路。4歲的楊冪出演了《唐明皇》裡的鹹宜公主,5歲的楊冪就在香港動作喜劇片《蘇狀元蘇乞兒》中飾演周星馳的女兒。2005年,更是以專業成績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

作為HR,只有看見每個員工的獨特之處,才能將其放到最適合其的崗位,才能發揮其優勢,讓員工和企業都獲得成功。「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會發現員工的HR。」作為母親,更要「看見」孩子的獨特之處,釋放其獨有的天性,支持和幫助其發揮其天性,這樣的孩子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才能造就我們的孩子。

2.被「看見」的孩子,具有強大的內心。

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王陽明

誰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正如我們常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我們面對困難,身處低谷時,只有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才能帶我們走出困境。而人在職場,我們難免會被人誤解、誤會,甚至有時還要面對流言蜚語,而那些擁有強大內心的員工才能不被他人所擾,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更容易獲得成功。

楊冪出道以來,無論是戀愛、結婚、生子、離婚一直處於風口浪尖,黑料不斷,緋聞連綿,但是對於流言蜚語她總是一笑而過。甚至在瑞麗25周年刊慶時楊冪採訪稿的標題也是《一笑已是風雲過》。在訪談節目中,楊冪說到:工作與專業才是最重要的,作為演員演好每一部戲才是最重要的。也正是擁有這樣強大的內心,才能讓她一直專注自己的演藝事業,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演藝圈立於不敗之地。楊冪的強大內心和其家庭的氛圍密不可分。楊冪自曝父母一直尊重她的選擇,家裡也很平等,甚至稱呼自己的父親為「曉琳哥」。

在愛與尊重下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面對外界的風起雲湧時,專注最重要的事情,獲得成功。

3.被「看見」的孩子更容易具有同理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馬克思


演員鄧倫雖然出道時間不長,但是在業界的人緣極好。無論是在綜藝節目中,還是在拍攝劇目的時候都能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很大的原因是其真正的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具有同理心。在綜藝節目中因為隊友恐高,不敢挑戰鄧倫主動上前安慰,並告訴隊友失敗沒有關係不敢跳就不跳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雞湯式的鼓勵和說教是沒有用的,還會給對方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尊重別人的弱點,理解和包容別人的弱點,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包容。



在另一次節目中,有個小女孩因為失去了媽媽而一直靠AI科技活在還有媽媽的自我世界裡,在外人看來是個怪人,因為會自言自語,對空氣擁抱。面對兩個選擇,永久關閉系統讓小女孩面對失去母親的現實世界還是等小女孩長大後自己選擇。鄧倫說到:我不能用我以為去確定別人的人生。就像我們常說的: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現實中,太多的人會用「我是為你好」來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別人,幹涉別人的生活甚至是人生。我們都不是別人,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是同理心的另一種表現。



只有那些從小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才更容易具有同理心,尊重、理解、包容他人。而正是這種同理心,更讓他們收穫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幸福的人生。而在職場上,那些獲得更高職位和更多成功的人,往往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說,人際關係是職場和人生的助力器。

二、如何「看見」自己的孩子

看見就是我們清空固有的成見後,看到孩子獨特的性格特徵、年齡階段,以及其深藏於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童年不缺愛》

1.避免折射效應,看見孩子獨特之處

投射效應是指因為自己的某些特點,在認識他人時,以為他人與自己一樣也具有這種特點。


在《童年不缺愛》裡作者寫到,典型的折射效應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現實中,在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有很多折射效應。我們在自己的弱項或是擔心的問題上,便覺得孩子也一定是弱項或是不行。


我家大寶性格內向,但特別有耐心和毅力。偶然一次路過鋼琴教室,大寶被琴聲吸引便進去看老師教小朋友彈琴。從那以後大寶幾乎天天要求去那家教室看老師彈琴。看到大寶如此喜歡,我問大寶:你是不是也想學鋼琴?大寶高興地點點頭。這時,坐在一旁的奶奶發言了:你們都五音不全,再說我們家從來都沒有有藝術細胞的人。學什麼鋼琴,學也學不出來,別糟蹋錢。大寶一聽哭著說:媽媽,我想彈琴。不顧奶奶的反對,我們堅持讓大寶學習鋼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老師說大寶的樂感和手感明顯好於同齡的孩子,而且彈得很好。


圖片來自網絡


在書中,作者說到:投射是認知邊界不清的結果,過度投射的人分不清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首先應該放下自己的固執已見,收回自己的投射,不將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強加於孩子,將大腦中已有的想法清零,重新「看見」我們自己的孩子,「看見」孩子的獨特之處。


2.慎用評判,看清行為背後的原因

事物的現象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歪曲的。——馬克思


在書中作者寫到:因為頭腦中充滿太多理性的評判,阻礙了我們「看見」自己的孩子,錯失了理解孩子的機會。


一天,大寶正在搭積木,二寶看到後馬上爬過去。二寶拿了一塊積木想放在,不料將大寶的整個積木都弄倒了。大寶看著馬上就搭好的積木被弟弟弄壞了,大哭起來。二寶平時調皮又好動。奶奶很不高興的說二寶:你就會搗亂,看把哥哥的積木都弄倒了。為了安撫傷心的大寶,奶奶又象徵性地打了二寶屁股幾下。二寶委屈的哭了起來。我將二寶帶到另外的房間問二寶:你為什麼把哥哥的積木推倒。二寶哭著說:幫哥哥。實際上二寶並不是想搗亂而是想幫哥哥把積木搭好,結果由於力量不足結果把積木碰倒了。我安慰了二寶,又和大寶說明了事情的真相。告訴大寶,弟弟很愛哥哥很想幫助哥哥只是由於力量不足才將積木碰倒的。大寶知道後,馬上跑過去擁抱了弟弟並把自己最喜歡的變形金剛拿給弟弟,二寶被哥哥理解後也開心的笑了。


完全不做理性判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做判斷之前,先審視和觀察自己的想法,用詢問和傾聽繞過現象看到背後的原因,真正「看見」我們的孩子。那些被「看見」的孩子,在父母這裡獲得了理解,擁有這種被「看見」的體驗,長大後更容易理解和寬容他人,給予他人同樣美好的體驗。而這種具有同理心,更容易收穫更深層次、更幸福的人際關係,進而滋養餘生。


3.放棄攀比,看見孩子年齡階段

《童年不缺愛》裡寫道:拋開年齡局限談「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家長,我們都習慣將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最常見也是我們常說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然而這種盲目的攀比,讓我們忘記了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


一天,家裡來客人,奶奶考大寶和二寶數學題,十以內的加減法二寶和哥哥一樣對答如流,而當奶奶問到兩位數的加減法的時候,二寶答不出來了。這時客人就說:還是哥哥聰明,二寶就是笨。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表達自己觀點的人,但是看到二寶紅紅的小眼睛,於是說到:二寶還不到三歲,能會十以內的加減法已經很聰明了,上周還因為算數都對得到小紅花了呢。客人也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也說到:是呀,二歲多的小朋友能會這些已經很棒了,二寶真棒。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拋棄我們固有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真正「看見」我們孩子所處階段的局限,並且在一些被「攀比」被「比較」的時候站出來保護我們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她們最親近、最在乎的父母是如何「看見」她們的。這種來自父母的確定的認知和肯定會讓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總結:

作為你的母親,我全然地看見你,盡我所能的理解你,然後不帶任何預設地支持你,讓你活出自己最想要的人生。——《童年不缺愛》

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關乎孩子的一生。作為一個母親,清空我們固有的已見,放下無謂的攀比心,與孩子換位思考,「看見」我們的孩子。看見孩子獨特的性格、年齡、行為背後的原因,用自己的愛助力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的愛構建孩子強大的內心,讓每個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這就是作為母親這個職業的KPI。

相關焦點

  •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孩子需要被「看見」
    每一次看到未成年人跳樓、跳橋……的新聞,都會想起這句話:每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也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至於。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相比較於培養一個學霸,一個孩子,首先是成為一個正常的,能夠跟自己、跟他人、跟世界好好相處的人,他有自己的個性、喜好、情感,有屬於青春、孩童的神採,他是熠熠發光的。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我們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覺醒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要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而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要做到:看見孩子!
  • 每個生命都需要被看見,被尊重
    我這個班主任該多輕鬆呀……」但是,這只是美好的想像,讓我從想像中回到現實中來,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我沒有任何特權,決定孩子們的去留,假如我真有這種特權,我也不能這樣做。我能做的就是接納,接納班上的每個孩子,盡心盡職教育好每個孩子。通過老師的教育,孩子能不能成長好,這是好多因素共同決定的。
  • 成長丨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每一次,她忽然解鎖了一項新技能,新玩法,或者看到一個新物體,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我們的「定義」,並會重複這樣的新花樣很久。我們通常都會準確地告訴她,並且與她一起持續關注著。她因此常常得意洋洋,不斷探索著新的方式,嘗試新的領域,好讓我們繼續關注。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看見孩子。
  •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
    我覺得每個孩子就像這部電影的名稱《地球上的星星》,一閃一閃,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需要我們用心去看見。伊翔,就是這部影片的小小主人公,一個活在自己靈動世界的快樂的小男孩。他的腦袋裡,藏著豐富多彩的故事。他可以在看數學題目時候,腦袋裡構思跳躍的符號。他可以在洗澡的時候,和水打架。他可以看英文課本上字母在跳舞。
  • 《不可思議的旅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無論如何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積極地回應他,因為父母的回應對孩子來說,就是愛的表現。03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兒童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對於孩子情感需求未能做出足夠的回應。
  •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被看見的媽媽
    他告訴法官:倆人相愛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了女兒;他體諒妻子養孩子不易,他向朋友取育兒經;他安撫妻子情緒,他每個雙休日都在家幫著帶孩子;他還主動提出讓自己的母親過來幫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都回家了,你還想讓我怎麼樣?他的確安撫妻子的情緒,卻從來不夾雜作為父親的責任:「每一個媽媽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你再忍。」
  • 寶寶每一個階段的養成,聰明媽媽都要發現一個好的「契機」
    每一個初為人母的我們都不容易,養娃路上困難重重,我們經常很細緻很貼心然後又很焦慮。所以欣喜之餘,也希望分享我的一些育兒經驗給所有媽媽,讓大家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多一份從容。對孩子有多無微不至、也不需要媽媽們為孩子提供多好的物質,需要的只是媽媽們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做好一個觀察者,時刻做好準備,找準每一個契機,加上一點點堅持,孩子的培養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 ——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點體會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因為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教育方法的背後,是「人」,是「獨一無二的世界」。 這下終於讓我恍然大悟:天下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故而也就很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或模式。
  •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羅德尼
    怎樣可以把字寫好,如何愛上閱讀,被欺負了怎麼辦?孩子面臨的很多問題,需要很多個與之相匹配的方法去解決。但是我們會發現,無論怎樣的未雨綢繆,眼疾手快,伴隨著每一個問題的結束,都另一個問題的開始(當然,也可能是這個問題還沒結束,另一個或幾個問題就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溫柔媽媽的背後,都有一個好爸爸
    每一個女孩在成為母親之前都很溫柔每個女孩在成為媽媽之前,性格都很溫柔,也會幻想著自己對孩子會很溫柔,看到別人對孩子沒有耐心,很嚴厲,就會想著自己以後一定不要這麼對孩子。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如此。一位女教師對班上的學生說,你們的媽媽在結婚之前都不常愛發脾氣的,她們曾經都很溫柔,很耐心,她們也不想對你發脾氣。後來,她講了自己姐姐的一個故事,讓學生明白原來做媽媽需要消耗這麼多的耐心和負情緒。
  • 蔬果藝術擺拍第二期: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
    有一種植物很特別,叫空氣鳳梨,也叫「紅精靈」,她是唯一生活在空氣中的植物,不需要泥土、水,就能茂盛生長。一寧老師說,空氣鳳梨會灑水變色,現場演示,灑水後變紫色,孩子們都驚嘆地張大嘴巴。後來又有幾個孩子來,我重新介紹那些植物,當介紹到尤加利時,那個小男孩脫口而出「綠精靈」,在場的成人都驚呆了。我們能糾正孩子嗎?誰說尤加利就一定叫「尤加利」?誰說「尤加利」不能叫「綠精靈」?孩子的想像力需要被呵護,於是,「尤加利」有了一個新名字「綠精靈」。
  • 「媽媽我好怕」,每個被迫勇敢的孩子,都有一個"失職"的母親
    你是不是經常聽見孩子會說「媽媽,我好害怕」。怕打雷、怕閃電、屋子裡黑了怕、動靜大了也怕,甚至大公雞、大鵝、黑猩猩等動物也怕。我小時候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怕點」,怕黑黑的房間裡有鬼,怕房子裡有小偷進來,怕壞人趁我睡覺的時候把我抓走。到底有啥好怕的?
  • 每一個愛發脾氣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爸爸
    看著孩子軟軟糯糯的樣子,她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好媽媽,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可是後來,面對永遠做不完的家務,面對長輩的不信任,面對老公的不理解,她再也憋不住了。她開始嘮叨,開始發脾氣,開始吵架。沒有人理解她脾氣背後的無助和恐懼。沒有人可以告訴她,你太累了,休息一下吧!她聽到的永遠是:「不就看個孩子,有什麼好辛苦的。」
  • 《結過一次了》:宋家的每一個孩子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媽媽樂了
    每個周末追劇是最大的快樂。今天來分享一下韓劇《結過一次了》最新的進展。對於宋英達老闆來講,籠罩在宋家頭頂的陰雲慢慢散去了,每一個孩子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老闆娘開心得合不攏嘴了。大哥宋俊善的武行公司事業步入了正軌,所拍的第一部電視劇也開播了。
  • 《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給孩子需要的
    【書籍信息】書名: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書號: 978-7-5086-3536-1作者: 安妮特?創作了這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在全球暢銷百萬冊的實用育兒寶典。【內容簡介】倔強孩子的對抗行為、急躁孩子的衝動行為、靦腆孩子的分離恐懼……面對孩子形形色色的行為問題,初為父母者該如何應對?是無論何事,都與孩子鬥智鬥勇,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底?還是一味心疼孩子,只要孩子高興,一切隨孩子心願?
  • 好媽媽,都在和孩子「談戀愛」
    有時候,帶孩子就得拿出談戀愛的勁兒頭,給孩子細心溫柔的呵護,及時體察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適當的時候還要低頭示弱,十八般武藝都得用上,現在這些當媽的,一個個都快八項全能了。首先你得多少懂點心理學吧,對孩子的各項表現不能太遲鈍了,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 陳若儀和媽媽的對話,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在最新的《婆婆和媽媽》裡,陳若儀和媽媽這段對話看完瞬間淚崩......陳若儀獨自在婆婆家招呼林志穎媽媽的姐妹團們,忙得團團轉,還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向阿姨們說「阿姨們的媳婦都很優秀,家裡都照顧得很好」,然後默默低下了頭。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如果每個父母都能聽到叛逆背後的吶喊,就不會簡單的跟孩子對立,堵死溝通的情感渠道了。飯桌上,一個男孩要喝可樂,媽媽卻一把搶過可樂,遞去一瓶杏仁露。孩子生氣的吼道:「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光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不管旁人怎麼勸,媽媽沒有一絲商量的餘地:「可樂沒營養,喝那幹嘛?」「啪」的把杏仁露打開,而孩子,則氣哼哼地拒絕用餐。尹建莉指出,媽媽的強勢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實際是保證自己的權威不可侵犯。
  • 你願意給孩子找一個好老師,還是自己做一個好媽媽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第一句話是媽媽教的,第一次學走路也是媽媽教的……等等很多的第一次都離不開媽媽。要做一個合格、優秀的好媽媽,光有愛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教養方式,並且為孩子營造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也許每一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並能贏得成功的人生。期望都是美好的,我們應怎樣付出實際行動去完成這個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