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從事人事工作15年的HR,也是一個擁有兩個寶寶的職場媽媽。前些天大寶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菲菲因為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而退學了。去年春天幼兒園家長群組織了一個舞蹈興趣班,聘請專業的老師教小朋友舞蹈,到幼兒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登臺表演。大寶和菲菲都屬於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而且協調性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我在徵詢了大寶的意見後放棄了參加舞蹈班。菲菲的母親堅持要菲菲參加舞蹈班,不顧菲菲撕心裂肺的哀求。
新年的時候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匯演,菲菲本來就緊張,在臺下的時候我就看到孩子的雙手緊緊地攥著,臉上也不停地冒汗。結果上臺的時候,菲菲忘記了一些動作,剛下臺菲菲媽媽過去就是一巴掌「你怎麼那麼笨,連個動作都記不住,你上臺就是為丟人現眼的嗎。」菲菲眼淚不停地掉下來,菲菲媽卻說「你還有臉哭,憋回去。」我本想上前勸說菲菲媽,但是誰也無法阻攔一個瘋狂的女人。從那以後本來就性格內向的菲菲更加少言寡語,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經常一個人躲在教室的角落裡哭泣。後來幼兒園老師反映菲菲經常在午睡的時候醒來哭泣。在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的艱難勸說下,父母才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結果菲菲得了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和學習。
剛開始做HR的時候,前輩告訴我們要做一名好的HR首先要學會看到員工,看到員工行為和語言背後的真實原因和想法,才能助力他們在職場上取得成功。心理學家認為,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兩個最基本的訴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際關係中被對方看見。然而,現實中活生生的悲劇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從小被「看見」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智,活出自我;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容易取得成功;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獲得幸福。正如《童年不缺愛》裡作者心心媽所說的:作為母親,首先要「看見」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看見」自己的孩子?如何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
演員楊冪從出道以來一直自帶人氣和流量,時尚界的寵兒,演藝圈的冪姐。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其父母對她的「看見」密不可分。作為土生土生的北京女孩,在別人家的孩子們都學鋼琴、學跳舞、學書法的時候,小時候的楊冪卻學什麼東西都靜不下心來。但是她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怪她,而是帶她去報名參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召開兒童影視表演培訓班。 結果年齡不足的楊冪卻被招生老師破格錄取。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演藝之路。4歲的楊冪出演了《唐明皇》裡的鹹宜公主,5歲的楊冪就在香港動作喜劇片《蘇狀元蘇乞兒》中飾演周星馳的女兒。2005年,更是以專業成績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
作為HR,只有看見每個員工的獨特之處,才能將其放到最適合其的崗位,才能發揮其優勢,讓員工和企業都獲得成功。「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會發現員工的HR。」作為母親,更要「看見」孩子的獨特之處,釋放其獨有的天性,支持和幫助其發揮其天性,這樣的孩子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才能造就我們的孩子。
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王陽明
誰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正如我們常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我們面對困難,身處低谷時,只有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才能帶我們走出困境。而人在職場,我們難免會被人誤解、誤會,甚至有時還要面對流言蜚語,而那些擁有強大內心的員工才能不被他人所擾,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更容易獲得成功。
楊冪出道以來,無論是戀愛、結婚、生子、離婚一直處於風口浪尖,黑料不斷,緋聞連綿,但是對於流言蜚語她總是一笑而過。甚至在瑞麗25周年刊慶時楊冪採訪稿的標題也是《一笑已是風雲過》。在訪談節目中,楊冪說到:工作與專業才是最重要的,作為演員演好每一部戲才是最重要的。也正是擁有這樣強大的內心,才能讓她一直專注自己的演藝事業,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演藝圈立於不敗之地。楊冪的強大內心和其家庭的氛圍密不可分。楊冪自曝父母一直尊重她的選擇,家裡也很平等,甚至稱呼自己的父親為「曉琳哥」。
在愛與尊重下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面對外界的風起雲湧時,專注最重要的事情,獲得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馬克思
演員鄧倫雖然出道時間不長,但是在業界的人緣極好。無論是在綜藝節目中,還是在拍攝劇目的時候都能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很大的原因是其真正的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具有同理心。在綜藝節目中因為隊友恐高,不敢挑戰鄧倫主動上前安慰,並告訴隊友失敗沒有關係不敢跳就不跳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雞湯式的鼓勵和說教是沒有用的,還會給對方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尊重別人的弱點,理解和包容別人的弱點,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包容。
在另一次節目中,有個小女孩因為失去了媽媽而一直靠AI科技活在還有媽媽的自我世界裡,在外人看來是個怪人,因為會自言自語,對空氣擁抱。面對兩個選擇,永久關閉系統讓小女孩面對失去母親的現實世界還是等小女孩長大後自己選擇。鄧倫說到:我不能用我以為去確定別人的人生。就像我們常說的: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現實中,太多的人會用「我是為你好」來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別人,幹涉別人的生活甚至是人生。我們都不是別人,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是同理心的另一種表現。
只有那些從小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才更容易具有同理心,尊重、理解、包容他人。而正是這種同理心,更讓他們收穫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幸福的人生。而在職場上,那些獲得更高職位和更多成功的人,往往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說,人際關係是職場和人生的助力器。
看見就是我們清空固有的成見後,看到孩子獨特的性格特徵、年齡階段,以及其深藏於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童年不缺愛》
投射效應是指因為自己的某些特點,在認識他人時,以為他人與自己一樣也具有這種特點。
在《童年不缺愛》裡作者寫到,典型的折射效應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現實中,在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有很多折射效應。我們在自己的弱項或是擔心的問題上,便覺得孩子也一定是弱項或是不行。
我家大寶性格內向,但特別有耐心和毅力。偶然一次路過鋼琴教室,大寶被琴聲吸引便進去看老師教小朋友彈琴。從那以後大寶幾乎天天要求去那家教室看老師彈琴。看到大寶如此喜歡,我問大寶:你是不是也想學鋼琴?大寶高興地點點頭。這時,坐在一旁的奶奶發言了:你們都五音不全,再說我們家從來都沒有有藝術細胞的人。學什麼鋼琴,學也學不出來,別糟蹋錢。大寶一聽哭著說:媽媽,我想彈琴。不顧奶奶的反對,我們堅持讓大寶學習鋼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老師說大寶的樂感和手感明顯好於同齡的孩子,而且彈得很好。
圖片來自網絡
在書中,作者說到:投射是認知邊界不清的結果,過度投射的人分不清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首先應該放下自己的固執已見,收回自己的投射,不將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強加於孩子,將大腦中已有的想法清零,重新「看見」我們自己的孩子,「看見」孩子的獨特之處。
事物的現象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歪曲的。——馬克思
在書中作者寫到:因為頭腦中充滿太多理性的評判,阻礙了我們「看見」自己的孩子,錯失了理解孩子的機會。
一天,大寶正在搭積木,二寶看到後馬上爬過去。二寶拿了一塊積木想放在,不料將大寶的整個積木都弄倒了。大寶看著馬上就搭好的積木被弟弟弄壞了,大哭起來。二寶平時調皮又好動。奶奶很不高興的說二寶:你就會搗亂,看把哥哥的積木都弄倒了。為了安撫傷心的大寶,奶奶又象徵性地打了二寶屁股幾下。二寶委屈的哭了起來。我將二寶帶到另外的房間問二寶:你為什麼把哥哥的積木推倒。二寶哭著說:幫哥哥。實際上二寶並不是想搗亂而是想幫哥哥把積木搭好,結果由於力量不足結果把積木碰倒了。我安慰了二寶,又和大寶說明了事情的真相。告訴大寶,弟弟很愛哥哥很想幫助哥哥只是由於力量不足才將積木碰倒的。大寶知道後,馬上跑過去擁抱了弟弟並把自己最喜歡的變形金剛拿給弟弟,二寶被哥哥理解後也開心的笑了。
完全不做理性判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做判斷之前,先審視和觀察自己的想法,用詢問和傾聽繞過現象看到背後的原因,真正「看見」我們的孩子。那些被「看見」的孩子,在父母這裡獲得了理解,擁有這種被「看見」的體驗,長大後更容易理解和寬容他人,給予他人同樣美好的體驗。而這種具有同理心,更容易收穫更深層次、更幸福的人際關係,進而滋養餘生。
《童年不缺愛》裡寫道:拋開年齡局限談「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家長,我們都習慣將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最常見也是我們常說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然而這種盲目的攀比,讓我們忘記了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
一天,家裡來客人,奶奶考大寶和二寶數學題,十以內的加減法二寶和哥哥一樣對答如流,而當奶奶問到兩位數的加減法的時候,二寶答不出來了。這時客人就說:還是哥哥聰明,二寶就是笨。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表達自己觀點的人,但是看到二寶紅紅的小眼睛,於是說到:二寶還不到三歲,能會十以內的加減法已經很聰明了,上周還因為算數都對得到小紅花了呢。客人也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也說到:是呀,二歲多的小朋友能會這些已經很棒了,二寶真棒。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拋棄我們固有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真正「看見」我們孩子所處階段的局限,並且在一些被「攀比」被「比較」的時候站出來保護我們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她們最親近、最在乎的父母是如何「看見」她們的。這種來自父母的確定的認知和肯定會讓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作為你的母親,我全然地看見你,盡我所能的理解你,然後不帶任何預設地支持你,讓你活出自己最想要的人生。——《童年不缺愛》
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關乎孩子的一生。作為一個母親,清空我們固有的已見,放下無謂的攀比心,與孩子換位思考,「看見」我們的孩子。看見孩子獨特的性格、年齡、行為背後的原因,用自己的愛助力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的愛構建孩子強大的內心,讓每個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這就是作為母親這個職業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