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好怕」,每個被迫勇敢的孩子,都有一個"失職"的母親

2020-09-04 成長中的Elva老師

你是不是經常聽見孩子會說「媽媽,我好害怕」。怕打雷、怕閃電、屋子裡黑了怕、動靜大了也怕,甚至大公雞、大鵝、黑猩猩等動物也怕。

我小時候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怕點」,怕黑黑的房間裡有鬼,怕房子裡有小偷進來,怕壞人趁我睡覺的時候把我抓走。

到底有啥好怕的?這可能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但別忘了,你們也是從怕這怕那的小朋友成長起來的,現在更應該理解他們。

一味地嘲笑他們膽小或者告訴他們要勇敢,並不會消除他們的恐懼。


孩子害怕

恐懼對孩子來說是好是壞?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恐懼」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事?

其實不然,恐懼情緒會激發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只有感到恐懼,人才會懂得保護自己,就像感受到疼痛才知道是不是流血了,要及時止血。也就是說,如果人不害怕就容易讓自己處在危險的環境裡。

孩子的恐懼其實是孩子尋求幫助的一種方式。很多父母對於孩子表達害怕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別怕、沒事的,或者怕什麼,要勇敢。

其實這時候,孩子並不需要這些安慰和鼓舞的話,孩子真正的需要,是希望你看到他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他正在尋求你的幫助。

恐懼和害怕是孩子的正常現象,因為這些情緒反應了孩子對父母依賴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恐懼,恐懼會發生在他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重要的階段。

有一些恐懼特別具有代表性,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在這些恐懼時刻,我們能做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恐懼呢?

1. 對陌生人的恐懼

朋友家的孩子剛滿半歲,有位朋友就想去抱一抱孩子,但是孩子一到她手上就哭。這位朋友說:怎麼我一抱就哭了呢,剛出生那會沒多久,那時候膽子都挺大的呀,誰抱都可以,怎麼現在越長越大,膽子反而還變小了呢?

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對陌生人的恐懼。他們有了分辨是否是陌生人的能力,開始有能力辨認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有了安全的意識,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四五個月左右大的孩子,他們會開始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媽媽,以及媽媽身邊的人。孩子慢慢的注意到身邊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根據差別來判斷對他是否安全。處於這種意識下,他的恐懼感也就出現了。


孩子怕生

隨著寶寶開始學會爬行、蹣跚學步,對陌生人保持警惕能夠保證他們不會溜得太遠。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2歲之後。

解決方法:

兒童臨床心理學家Janine Domingues博士認為:「嬰幼兒期是寶寶與父母建立牢固依戀關係的階段。他們需要確認,父母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

父母可以擁抱、拍拍或是輕輕搖晃寶寶,並告訴他們:「一切都很好,爸爸、媽媽在這裡。」這種緊密聯繫是嬰兒時期對父母建立信任感的基礎,有助於寶寶們日後應對各種恐懼和焦慮情緒。

也要保證寶寶每天規律的作息安排,儘量保持穩定的看護人,也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感。

大約一歲左右的孩子,特別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個時候的孩子他還不能躲到什麼複雜的地方去,但是他們會簡單的用手捂著自己的眼睛。其實,這就是孩子在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釋放他的焦慮和恐懼。

2. 對某些響聲特別害怕

對聲音出現的害怕一個原因可能是嬰兒的感官系統沒有發育完善,如果出現突然的或巨大的聲響會讓他們嚇一跳然後大哭,比如打雷的聲音、突然衝廁所的聲音、警報聲等。

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兩三歲年齡段的孩子,有他的控制感。忽然出現的某些聲音,如洗衣機、吸塵器運作的聲音,與平時不一樣的聲響,會讓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正在經歷的混亂,以及此刻無能為力的狀態。


孩子害怕聲響

解決方法:

和孩子解釋那些莫名聲音的來源,並且安慰他,給他擁抱。

理解他的秩序感,幫助孩子學會去表達自己和釋放。父母要意識到的是,我們的責任不一定是幫助孩子擺脫恐懼,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臨恐懼時候,他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辦。

3.害怕某些動物

據研究表明,通常幼兒會害怕體型比較大、叫聲比較響的動物。

3-4歲年齡的孩子們開始進入想像力的爆發期,腦袋中經常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當一個快速移動、又不知道是什麼的動物靠近時,孩子可能會想:「它是不是會衝過來把我撲倒,然後舔我的眼睛?」「還是會用巨大的牙齒吃掉我的整個手?」在想像力的作用下,他們覺得溫順的貓貓狗狗都要比之前變得可怕。

孩子有時候還會被想像中的「動物」嚇到,他們通過不斷觀察來確定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周圍的事物。但在黑暗中,他們根本看不見什麼東西。這時候,他們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

一旦聽到聲音或者看到影子,他們就會聯想:「那是什麼?不會是一隻可怕的大老虎吧!」


孩子害怕動物

解決方法:

陪著孩子一起體驗讓他們害怕的事情,「以毒攻毒」一步步幫助孩子打敗恐懼情緒。

如果有一條狗跑了過來,孩子很害怕。這時你可以抱起孩子,先安慰他,但是先別著急走,在原地待個一兩分鐘。

和孩子談論狗狗,可以問問狗的主人:「這隻狗狗是不是很乖呀?它都沒有叫,我們可以和它打招呼嗎?」或者你也可以伸出手背讓狗聞一聞,告訴孩子:「你看到狗狗在搖尾巴了嗎?這說明狗狗很開心。」這個過程你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感受到安全。

試著讓孩子能和狗待在一個空間裡,慢慢引導他,他會發現原來狗也沒有那麼令人害怕。如果在安全的前提下,帶孩子繼續接觸狗狗,會有助於他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獲得更大的進步。

如果讓孩子遠離一切害怕的事情,他們永遠也無法克服這種恐懼感。

4.害怕沒做過的事

對於一些孩子從未嘗試過的事情,他們也會感到害怕。第一次遊泳會很怕,第一次吃辣會很怕,第一次爬到很高的地方會很害怕。

面對未知的第一次,恐懼情緒是真實的,在家長看來很小的事,在孩子眼裡真的能讓他們感到恐懼。

還記得我第一次學遊泳時,眼睛一碰到水就大叫,好像會隨時失去生命一樣緊張,讓人哭笑不得。但對於初次接觸遊泳的孩子來說,眼睛進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


孩子害怕陌生事物

解決方法: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不應該否定這種恐懼的情緒。如果僅僅告訴孩子這就是很簡單,是一件小事,就等於否認了孩子的恐懼情緒,會讓他們更加害怕。

孩子和成人一樣,遇到困難和未知的時候,也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家長可以在旁邊說:「是的,我看到你很害怕了,確實對於第一次嘗試的人來說,是這樣的。」

接納孩子,面對未知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緩和並且冷靜下來,孩子才能理性思考如何繼續迎接挑戰。

先讓孩子嘗試自主完成,如果發現孩子遇到瓶頸時,可以詢問孩子的具體需求。比如」是不是有點害怕?哪裡讓你感覺害怕了呢?」,「感覺累了嗎?需不需要休息一會再試試?」

如果孩子遲遲不行動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拆解或者簡化步驟,給孩子做演示,或者你做讓孩子幫忙。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只在意他在能不能做到的結果。

害怕、恐懼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忽視,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分析具體的原因,逐個擊破,和他一起度過恐懼,成長為更好的人。

【圖源圖庫及網絡,侵刪】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

相關焦點

  • 《法蘭基,我的愛》:每個幸福的孩子,都有一位「愛撒謊」的母親
    當母親的我們總教育孩子要誠實,而自己卻常常為了孩子,費盡心思編織謊言,成了真正的匹諾曹。電影《法蘭基,我的愛》裡的利茲就是這樣的母親,她對自己的孩子法蘭基撒了一個謊,一個關於父親的謊。利茲告訴法蘭基,他的父親是一位勇敢樂觀的水手,雖常年遠航卻無時無刻不思念法蘭基。
  • 為母則強,每個女人的勇敢都是媽媽給的
    與其說是諒解,倒不如說是理解,當了媽媽才算真正長大,感受到很多事情其實是不得已。生活不是簡單的機制,為求安穩,必須做出很多妥協跟讓步。直到角色轉換, 才發現成長過程裡,媽媽其實給得夠多、夠努力了……二十五歲的她懷了Q,而Q在二十六歲那年,迎接女兒來到人生。是同輩縱情玩樂的年紀,Q決定要生下孩子的勇敢,足以對抗整個世界。聽到懷孕消息,我很清楚這女人是來真的。
  • 每個沒完成假期作業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失職的家長
    萬萬沒想到,2020年的國慶8天,孩子竟然沒完成作業。九點半還在「加班!」。而我這幾天,天天送孩子出去玩。孩子一大早就起床去打羽毛球,然後下午就出去某些公園去逛。最終,到了今天,本來說要做作業,居然跟我說了一聲,我說可以,整個下午不在家。
  • 媽媽是我的媽媽,母親是大家的母親……
    這張照片裡,我看到三寶第一次胎動的樣子,,這是他在媽媽肚裡最寧靜的十個月,我看著妹妹走路困難,坐立難安,但當我拍到孩子胎動,她興奮的說:「頭在這,啊,過來了過來了,頭又跑這裡了」我知道。這種喜悅是除孕媽媽以外的人無法體會的,但這喜悅絕不是唯一的情緒,她們要經歷孕吐,便秘,忌口,等等她們會有很多的憂慮,所以懷孕抑鬱,產後抑鬱的人大有人在。我不想去強調一個媽媽有多難,以至於母愛是需要偉大來形容的。
  •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兩個媽媽的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人生
    導讀:當孩子說:媽媽,我怕,兩個媽媽的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人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媽媽,我怕,兩個媽媽的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人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每個好媽媽都是一個好的HR,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我是一名從事人事工作15年的HR,也是一個擁有兩個寶寶的職場媽媽。前些天大寶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菲菲因為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而退學了。去年春天幼兒園家長群組織了一個舞蹈興趣班,聘請專業的老師教小朋友舞蹈,到幼兒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登臺表演。大寶和菲菲都屬於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而且協調性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我在徵詢了大寶的意見後放棄了參加舞蹈班。
  • 母親性格影響孩子一生,孩子最「怕」這3種媽媽?看看有你嗎
    文丨小淼(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爸爸媽媽們轉發分享)在美國,曾經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是跟人類的關鍵期有關。在實驗中,對象選擇的是剛出生的小猴子,而它的母親有兩個,但兩個都是假的,一個是用鋼鐵打造的,一個是用柔軟的帶有毛的布做的。這個柔軟的「母親」沒有奶水,強硬的「母親」則是有奶水的,由此觀察,到底什麼對小猴子來說是更重要的。
  • 每個男孩身後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媽媽
    小男孩每天在樓道裡跳繩完成假期作業,繩子敲打著樓道,加上雙腳跳起落下的聲音,在這個暑假的每個早晨,成了叫醒我們一層樓的獨特鬧鐘。有一次,出門上班剛好趕上小男孩大聲喊「還有幾分鐘?」我想他應該是在計時跳。就在這時,跳繩不小心敲打到牆壁,屋裡傳來男孩媽媽的聲音「你在幹嘛?」男孩這時顯然生氣了,用憤怒的聲音吼,聲音都有些氣的沙啞:「我在幹嘛,你說我在幹嘛?」
  •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我的穆穆也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咬著我的衣服睡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後來在網上諮詢了一下,才知道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孩子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屬於母親的東西上,也就是說當孩子不能和母親一起睡覺的時候,他就會選擇另一個與母親接近的物件,因為有媽媽的味道,這樣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其實,我是知道的,他咬衣服睡覺的這件事情,究其原因是斷奶的時候落下的「毛病」。給孩子斷奶的時候我和他特意分開睡的,我老公帶著他在一個臥室睡,我在另一個臥室裡睡。
  •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家長不同的回答,造就不同的孩子
    當一個小孩充滿焦慮和擔憂地站到你面前,說:「媽媽,我怕」,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接納,傾聽,並且真誠地告訴孩子:我在。,都出自過分保護的家庭,或者有一個特別神經兮兮的家長。:「媽媽,我怕」,父母僅僅是「接納」、「傾聽」和「不焦慮」是不夠的。
  • 「媽媽,求你給我買一個吧」,母親的回覆讓孩子陷入自卑
    但是媽媽卻有些不想帶著他去,怕的是孩子到了超市就要這要那,給她添麻煩。這一天媽媽又要去超市,本來想躲著兒子的,但還是被他發現了,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帶著孩子一起去。到了超市裡孩子直奔玩具區,指著一個玩具告訴媽媽要買它,求你給我買一個吧。儘管孩子的眼神裡充滿了期待,但母親還是冷漠地告訴孩子不買,並轉身離開。沒想到孩子直接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了起來,嘴裡還嚷嚷著我要買,我要買。
  • 老舍《我的母親》: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有些孩子氣
    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些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我的姥姥出生在大戶人家,後來家道中落,成了落魄的大小姐,與我姥爺結婚多年並沒有做過什麼活,家中也不怎麼收拾,每天摸摸花牌,趕趕集市,做做飯便是一整天的事情。對比明顯的是我的父母,在我家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小公主,而我的父親既要扮演好騎士的角色,還要兼任洗衣工、廚師、園丁、菜農這樣的角色。
  •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母親的眼界決定孩子的高度
    在每個人的生命當中,母親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一位母親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正,是否教子有方,都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母親對孩子單是空洞的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要大。縱觀古今中外,每一位有建樹、取得成功的名人,大都深受母親的影響,從而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有遠見的媽媽,自有一套教育方式。
  • 「媽媽,我怕」,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第一種幾乎每個孩子都有
    聽到周圍有動靜,立馬浮想聯翩。 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像我這樣害怕的人有很多。 根據年齡的不同,孩子害怕的東西也會不一樣,一般來說,這些東西常會使孩子感到害怕。
  • 《隱秘的角落》:如果每個孩子都有爸爸媽媽就好了
    今天看完了《隱秘的角落》,三個親情缺失的孩子度過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暑假。朱朝陽,數學天才,父母離異;普普,在福利院長大,不知父母在何處;嚴良,父親入獄。他們撒謊,他們打架,他們威脅別人,他們精明算計,他們直面看見過死亡,他們被捲入一場殘忍的風暴裡。可是他們還只是孩子啊,如果,他們都有愛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他們本該開心地上學,玩遊戲,吃零食,度過一個美好的童年。
  •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家長不同的回答,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現在,他跟鄰居家的狗狗還是好朋友。我相信,很多孩子發展過程中,都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害怕跟焦慮。當一個小孩充滿焦慮和擔憂地站到你面前,說:「媽媽,我怕」,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都出自過分保護的家庭,或者有一個特別神經兮兮的家長。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要給家裡賺錢,當然陪孩子的時間就少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孩子有他媽媽陪還不夠麼,再說我脾氣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驚喜,是母親先發現的;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母親開口讀的;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母親照顧陪伴的。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 孩子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 孩子為什麼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在教育上有什麼失職?當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時,父母又該怎麼辦?
  • 隔著一個子宮,我給孩子寄去第一封信:謝謝你讓我成了你的母親
    隔著一個子宮,我給孩子寄去第一信:謝謝你孩子讓我成了你的母親 【你的暱稱】翰墨馨香【你的金句】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震驚之餘,我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我能想像孩子的母親有多麼絕望和痛苦,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每個母親最珍貴的禮物,是母親們千辛萬苦十月懷胎拼著性命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生下來的,是母親心尖尖上的寶貝。
  • 激勵與呵護讓孩子勇敢
    相信許多孩子都有類似的經歷:一遇到陌生人就躲在父母后面不出來;在幼兒園從不當眾表現自己;不願意用淋浴洗澡;不敢玩滑梯,不敢騎兒童車等等。有些是需要父母的激勵與讚揚,有些是需要呵護與鼓勵。就拿我的兒子吉吉來說吧,他兩歲以前很少與生人說話,在外邊與小朋友玩也不說話,在家裡卻很能說。比如我的同學來家裡玩問他「幾歲了,叫什麼名字」他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