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聽見孩子會說「媽媽,我好害怕」。怕打雷、怕閃電、屋子裡黑了怕、動靜大了也怕,甚至大公雞、大鵝、黑猩猩等動物也怕。
我小時候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怕點」,怕黑黑的房間裡有鬼,怕房子裡有小偷進來,怕壞人趁我睡覺的時候把我抓走。
到底有啥好怕的?這可能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但別忘了,你們也是從怕這怕那的小朋友成長起來的,現在更應該理解他們。
一味地嘲笑他們膽小或者告訴他們要勇敢,並不會消除他們的恐懼。
孩子害怕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恐懼」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事?
其實不然,恐懼情緒會激發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只有感到恐懼,人才會懂得保護自己,就像感受到疼痛才知道是不是流血了,要及時止血。也就是說,如果人不害怕就容易讓自己處在危險的環境裡。
孩子的恐懼其實是孩子尋求幫助的一種方式。很多父母對於孩子表達害怕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別怕、沒事的,或者怕什麼,要勇敢。
其實這時候,孩子並不需要這些安慰和鼓舞的話,孩子真正的需要,是希望你看到他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他正在尋求你的幫助。
恐懼和害怕是孩子的正常現象,因為這些情緒反應了孩子對父母依賴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恐懼,恐懼會發生在他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重要的階段。
有一些恐懼特別具有代表性,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在這些恐懼時刻,我們能做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恐懼呢?
朋友家的孩子剛滿半歲,有位朋友就想去抱一抱孩子,但是孩子一到她手上就哭。這位朋友說:怎麼我一抱就哭了呢,剛出生那會沒多久,那時候膽子都挺大的呀,誰抱都可以,怎麼現在越長越大,膽子反而還變小了呢?
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對陌生人的恐懼。他們有了分辨是否是陌生人的能力,開始有能力辨認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有了安全的意識,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四五個月左右大的孩子,他們會開始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媽媽,以及媽媽身邊的人。孩子慢慢的注意到身邊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根據差別來判斷對他是否安全。處於這種意識下,他的恐懼感也就出現了。
孩子怕生
隨著寶寶開始學會爬行、蹣跚學步,對陌生人保持警惕能夠保證他們不會溜得太遠。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2歲之後。
解決方法:
兒童臨床心理學家Janine Domingues博士認為:「嬰幼兒期是寶寶與父母建立牢固依戀關係的階段。他們需要確認,父母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
父母可以擁抱、拍拍或是輕輕搖晃寶寶,並告訴他們:「一切都很好,爸爸、媽媽在這裡。」這種緊密聯繫是嬰兒時期對父母建立信任感的基礎,有助於寶寶們日後應對各種恐懼和焦慮情緒。
也要保證寶寶每天規律的作息安排,儘量保持穩定的看護人,也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感。
大約一歲左右的孩子,特別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個時候的孩子他還不能躲到什麼複雜的地方去,但是他們會簡單的用手捂著自己的眼睛。其實,這就是孩子在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釋放他的焦慮和恐懼。
對聲音出現的害怕一個原因可能是嬰兒的感官系統沒有發育完善,如果出現突然的或巨大的聲響會讓他們嚇一跳然後大哭,比如打雷的聲音、突然衝廁所的聲音、警報聲等。
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兩三歲年齡段的孩子,有他的控制感。忽然出現的某些聲音,如洗衣機、吸塵器運作的聲音,與平時不一樣的聲響,會讓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正在經歷的混亂,以及此刻無能為力的狀態。
孩子害怕聲響
解決方法:
和孩子解釋那些莫名聲音的來源,並且安慰他,給他擁抱。
理解他的秩序感,幫助孩子學會去表達自己和釋放。父母要意識到的是,我們的責任不一定是幫助孩子擺脫恐懼,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臨恐懼時候,他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辦。
據研究表明,通常幼兒會害怕體型比較大、叫聲比較響的動物。
3-4歲年齡的孩子們開始進入想像力的爆發期,腦袋中經常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當一個快速移動、又不知道是什麼的動物靠近時,孩子可能會想:「它是不是會衝過來把我撲倒,然後舔我的眼睛?」「還是會用巨大的牙齒吃掉我的整個手?」在想像力的作用下,他們覺得溫順的貓貓狗狗都要比之前變得可怕。
孩子有時候還會被想像中的「動物」嚇到,他們通過不斷觀察來確定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周圍的事物。但在黑暗中,他們根本看不見什麼東西。這時候,他們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
一旦聽到聲音或者看到影子,他們就會聯想:「那是什麼?不會是一隻可怕的大老虎吧!」
孩子害怕動物
解決方法:
陪著孩子一起體驗讓他們害怕的事情,「以毒攻毒」一步步幫助孩子打敗恐懼情緒。
如果有一條狗跑了過來,孩子很害怕。這時你可以抱起孩子,先安慰他,但是先別著急走,在原地待個一兩分鐘。
和孩子談論狗狗,可以問問狗的主人:「這隻狗狗是不是很乖呀?它都沒有叫,我們可以和它打招呼嗎?」或者你也可以伸出手背讓狗聞一聞,告訴孩子:「你看到狗狗在搖尾巴了嗎?這說明狗狗很開心。」這個過程你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感受到安全。
試著讓孩子能和狗待在一個空間裡,慢慢引導他,他會發現原來狗也沒有那麼令人害怕。如果在安全的前提下,帶孩子繼續接觸狗狗,會有助於他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獲得更大的進步。
如果讓孩子遠離一切害怕的事情,他們永遠也無法克服這種恐懼感。
對於一些孩子從未嘗試過的事情,他們也會感到害怕。第一次遊泳會很怕,第一次吃辣會很怕,第一次爬到很高的地方會很害怕。
面對未知的第一次,恐懼情緒是真實的,在家長看來很小的事,在孩子眼裡真的能讓他們感到恐懼。
還記得我第一次學遊泳時,眼睛一碰到水就大叫,好像會隨時失去生命一樣緊張,讓人哭笑不得。但對於初次接觸遊泳的孩子來說,眼睛進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
孩子害怕陌生事物
解決方法: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不應該否定這種恐懼的情緒。如果僅僅告訴孩子這就是很簡單,是一件小事,就等於否認了孩子的恐懼情緒,會讓他們更加害怕。
孩子和成人一樣,遇到困難和未知的時候,也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家長可以在旁邊說:「是的,我看到你很害怕了,確實對於第一次嘗試的人來說,是這樣的。」
接納孩子,面對未知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緩和並且冷靜下來,孩子才能理性思考如何繼續迎接挑戰。
先讓孩子嘗試自主完成,如果發現孩子遇到瓶頸時,可以詢問孩子的具體需求。比如」是不是有點害怕?哪裡讓你感覺害怕了呢?」,「感覺累了嗎?需不需要休息一會再試試?」
如果孩子遲遲不行動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拆解或者簡化步驟,給孩子做演示,或者你做讓孩子幫忙。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只在意他在能不能做到的結果。
害怕、恐懼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忽視,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分析具體的原因,逐個擊破,和他一起度過恐懼,成長為更好的人。
【圖源圖庫及網絡,侵刪】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