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2020-09-24 穆穆媽咪

不知道有的寶媽是否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後,睡覺總會留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毛病」。

有的寶寶喜歡摸著媽媽睡,有的寶寶喜歡拽著媽媽的耳朵睡、還有的寶寶喜歡吮吸媽媽的下巴睡……各種各樣的癖好,可以說有的也的確很「奇特」。

我的穆穆也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咬著我的衣服睡覺……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說實話,他的這種愛好讓我一度非常的困擾,一方面覺得特別不衛生,另一方面衣服被他咬的一個個小洞洞也沒辦法再穿了。

起初我用了好多辦法去嘗試來改正他這個毛病,可是結果卻是他開始睡不安穩,晚上老是用手到處摸索著,摸不到衣服就醒了,有時候還會大哭起來。

穆穆的這個「毛病」還曾讓我一度懷疑孩子是不是有「戀衣癖」,心也焦急萬分。後來在網上諮詢了一下,才知道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孩子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屬於母親的東西上,也就是說當孩子不能和母親一起睡覺的時候,他就會選擇另一個與母親接近的物件,因為有媽媽的味道,這樣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其實,我是知道的,他咬衣服睡覺的這件事情,究其原因是斷奶的時候落下的「毛病」。

給孩子斷奶的時候我和他特意分開睡的,我老公帶著他在一個臥室睡,我在另一個臥室裡睡。晚上他找不到我大哭不止,也不喝奶粉,頭兩次斷奶都前功盡棄了。後來老公提議把我的衣服放在孩子身邊試試,果然這招奏效了,他抓著我的衣服肯喝奶也能入睡了,斷奶也總算成功了。就是後來慢慢的孩子就落下了「咬衣服」睡覺的毛病。

穆穆特別喜歡我的一個睡衣,都已經咬了好多小洞洞了,他還是視若「珍寶」,讓我感觸頗深。每一個孩子最依賴的就是媽媽,最依戀的也是媽媽。除了睡覺這件事情還有一件讓我感觸最深的事,就是他出生的那天。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因為是剖腹產,孩子是先被推出去的,我是最後回到病房的,據說孩子回到病房後就不停地哭,哭的嗓子都有點啞了,剛剛榮升為姥姥和奶奶的兩位老人也都無計可施了。

我回來後,孩子的爸爸把他放在我身邊,他立馬就不哭了,當時大家也都很驚訝的,我的內心更是「震撼」不已,是的,是震撼,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震驚和感動。以前都是聽別人說「母子連心」,當時我才真正地體會到,那麼小的孩子閉著眼睛竟也能知道誰是媽媽。

隨著穆穆慢慢的長大,他這個「咬衣服」睡覺的毛病慢慢地被「改造」成了「拽著衣服」睡覺。我也曾試著把這個「癖好」直接改掉,可是他總會想辦法找一件我的衣服「拽著」,讓我也哭笑不得。

等穆穆稍大一點的時候,我也曾經問過他,為什麼要拿著媽媽的衣服睡覺呢?他很認真的回答:「因為喜歡啊,媽媽的衣服上有一種細香味。」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孩子所說的「細香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味道,我想這是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可以聞到的味道吧,這是一個讓他依戀的味道,是屬於媽媽的味道!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後來我就不再強制的去改變孩子這個「愛好」了,我會把睡衣洗乾淨,這不是縱容,只是我想總有一天他會不需要的。現在他是把對媽媽的依戀轉移了一部分到我的衣服上,每次看著他手裡緊緊摟著我的衣服,睡的甜甜的樣子,心裡竟也有一種異樣的「存在感」和「需要感」在飄蕩,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是我和孩子彼此心心相通的母子情——一份沒有人可以代替的情感。

寶媽們如果也遇到了有「癖好」的寶貝,請不要急著去制止和責怪,也不要覺得那些在你的認知屬於「不好」的愛好有多麼難堪。先去弄清楚原因,然後慢慢地引導,在孩子的世界裡是沒有「醜惡」的,有時候他們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表達他們的情感而已。

都說孩子是天使,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他們的感情更加單純和熱切。看著他們熟睡的面龐和微微翹起的嘴角,美夢裡也一定有媽媽的陪伴……

相關焦點

  • 孩子對媽媽的三種依戀模式,看一個孩子的今天就知道他的過去
    ADHD幾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這些暴風雨一般的診斷遮蔽了底下隱藏的創傷嗎?《身體從未忘記》孩子出現問題,正確的面對方式就是不逃避。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的問題推得一乾二淨,有一個家長來諮詢。直接說我和媽媽都沒有問題,我們婚姻幸福,工作順利,我們原生家庭非常完美,那麼,孩子有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種根本不是解決問題,完全是逃避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 孩子哭鬧讓媽媽走,又讓媽媽抱?了解下四種依戀關係,這種最糾結
    」當你真的站起來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又抱著你不讓走,有時候還會說:「媽媽,抱抱。」 這樣的場景不少寶媽都向我講述過,大部分人都覺得孩子是不是哭傻了,到底是讓走還是要抱?當寶媽們在講述孩子哭鬧時的表現時,總會在不經意之間表達出對孩子行為的不理解。
  • 別再對孩子說「不許哭」,破壞親子「依戀情結」,換種表達會更好
    表達能力問題哭是孩子出生後就會的唯一表達,當孩子年齡過小或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欠缺時,哭是孩子慣用的表達方式,到孩子發現自己表達不清,家長無法理解是,常會情緒焦躁哭泣。②鼓勵孩子表達,當孩子有說話語欲望時,要認真聆聽,並在言語上鼓勵引導。③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平時大人間說話要注意內容和表達。④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多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建立話題。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每一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從性格上還是其他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小孩子小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表現出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而這個時期的小孩子喜歡的東西,可能千奇百怪,部分的孩子還會對某一樣特定的事物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之後,就會變成&34;。
  • 「不要媽媽,要抱抱!」孩子讓你走還是留?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
    文|全文共2173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你們在帶娃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被媽媽訓斥過後哭鬧不止,嘴裡一邊喊著:「壞媽媽,媽媽走開,不要媽媽!」當你真的站起來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又抱著你不讓走,有時候還會說:「媽媽,抱抱。」這樣的場景不少寶媽都向我講述過,大部分人都覺得孩子是不是哭傻了,到底是讓走還是要抱?
  •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愛好
    愛好,和工作是不一樣的,你不需要像工作一樣,每天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只需要在工作之餘留給他很少的時間就好了。成年人的世界是忙碌的,在很多時候也是枯燥無味的,如果有一個良好的興趣愛好作為枯燥生活的調劑,無疑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抹亮色。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我立刻回應一句:這叫安全型依戀關係,你要學習了,媽媽!婆婆咂咂舌,轉身走了。我們家鄉有句土話:孩子看見娘,沒事都要哭一場。很多孩子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可是一看到媽媽,立刻成為了襁褓裡的小嬰兒,各種撒嬌賣萌,像個小小跟屁蟲。所以身邊人總是將「看不見他媽媽一點事沒有,一看見就哭鬧不聽話」掛在嘴邊。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世界上的孩子各有各不同,有的孩子獨立自信落落大方,而有的孩子卻十分依戀父母,尤其是媽媽,做什麼事都想圍繞在媽媽周圍,一刻也不想離開。只要父母離開一會兒,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更有甚者不吃不喝。對這種孩子,父母們很是頭疼。
  • 在寶寶三歲之前,媽媽和寶寶應該建立哪種依戀關係更好呢?
    果果什麼都不會做,吃飯要靠媽媽餵;刷牙、洗臉、穿鞋,媽媽不伸手,他就一直等著。果果還有個習慣,只要媽媽在家,絕對不讓別人管他。如果去上幼兒園可怎麼辦呢?豆豆是一個2歲半的女孩,特別依戀媽媽。媽媽經常說:「我女兒在別人面前是豆豆,在我面前是公主,得伺候著。」在奶奶家,到點就睡覺,出門跟著奶奶走,還能自己坐在餐桌前吃飯;回到了家,媽媽不抱著轉1個小時,絕對不睡覺!
  • 孩子跟你不親了?父母千萬別理解錯了,孩子的依戀類型有四種表現
    古語有云「母子連心」,母親與孩子之間在心靈上總是存在著一些微妙的感應,媽媽會為孩子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而孩子們則會全心全意地依賴著媽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些孩子並沒有那麼黏著媽媽,難道是孩子不喜歡媽媽?
  • 媽媽慶幸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心理學家: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在父母眼中,有一個乖巧懂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但每一種期望的背後,都要付出同等的回報。但很多家長只是單純地希望,並沒有採取過實際行動,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過於乖巧時,就可能錯誤地認為孩子很有安全感,不存在「分離焦慮」。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 「媽媽,陪我一起玩!」孩子總粘著媽媽,要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留言裡,有一些寶媽吐槽,孩子整天粘著自己不放,導致不能去做一些家務活或者自己的事情,本想讓孩子自己玩一會兒玩具,不到2分鐘,他又鬧著:「媽媽,陪我一起玩!」
  • 孩子摸乳房、依戀毛巾、抱毛絨玩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走向獨立
    跟我家孩子一樣,身邊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長頭條睡覺,有的孩子對毛絨玩具情有獨衷,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五歲了還蓋著嬰兒時蓋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讓換,換成別的被子就大哭大鬧。
  • 孩子實現獨立真的有那麼難嗎?安全依戀是基石,得體退出是條件
    孩子剛出生,是整個生命最脆弱的時候,自身的一切生存活動都需要成人的幫助。所以他會哭,希望通過哭聲得到父母的關注。有經驗的父母也會通過哭聲來判斷孩子的需求,比如是餓了、尿布溼了或者是累了等等。能夠與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會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有足夠的安全感支撐其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意願,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會像一個安全基地一樣保護著我。」而這種安全依戀關係的形成,卻並非依賴於時時刻刻地親暱。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演說家,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天生就沒有演說能力,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主要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跟教育無關。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孩子的語言就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1、家長剝奪孩子選擇和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孩子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說。
  • 「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家長別錯過「安全依戀」培養關鍵期
    他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風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孩子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與恐懼型。安全依戀型這種模式是孩子感到可以依賴他們的照顧者來滿足他們親近需求、情感支持和保護需求,是一種最好的依戀模式。安全型的人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樂觀外向,並且願意參加社交活動。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出現三種依戀關係,在每種關係中,孩子的表現都是不同的。通過媽媽離開他們身邊時孩子的表現,便能夠大致判斷出他們的依戀類型。 三種依戀類型 1、安全依戀型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面對媽媽的離開,會有焦慮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不同的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他們的主要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不一樣。
  • 寶寶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4種「依戀關係」,看穿孩子內心世界
    獨自帶孩子的寶媽應該都經歷過帶娃上廁所的尷尬,孩子幾乎一天24小時黏在媽媽身上,媽媽想去上個廁所,還沒走到洗手間門口,看不見媽媽的孩子就開始大聲哭鬧,無奈媽媽只能抱著孩子去洗手間。這種狀況確實讓寶媽們很無奈,也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看不見媽媽就會大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