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驚訝的是,醫院員工幾乎從不討論這些孩子們可怕的日常生活體驗,或者創傷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感覺,思考和自我對調解的。相反,他們醫療記錄裡面充滿了診斷標籤,對那些憤怒的、反叛的小孩兒,就給他們貼上品行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或者是雙向障礙的標籤。ADHD幾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這些暴風雨一般的診斷遮蔽了底下隱藏的創傷嗎?《身體從未忘記》
孩子出現問題,正確的面對方式就是不逃避。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的問題推得一乾二淨,有一個家長來諮詢。直接說我和媽媽都沒有問題,我們婚姻幸福,工作順利,我們原生家庭非常完美,那麼,孩子有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種根本不是解決問題,完全是逃避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沒有誰的工作會一帆風順,也沒有誰的婚姻裡不出現衝突,越是不出現衝突的婚姻,很可能是病態的婚姻。真正的婚姻一定有真實的表達,只有虛假的婚姻沒有衝突。每個人都偽裝是高興的,我從來不會生氣。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會生氣,那麼這個人本身就是有病的。隱藏才會讓一個人變得麻木,變得沒有感知,那麼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和諧下隱藏了多少不和諧。
對於一個青春期或者一個成人來說,我們很難記得五歲之前,更不要說更小的時候了。所以早期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孩子的好與壞,與早期如何被照顧,和父母和諧的互動,從父母那裡獲得舒適和力量有直接的關係。
從以下三點,來看不同的孩子對父母的不同的反應。
一、安全依戀,孩子是有選擇的,他們可以做自己,即使自己受傷害,媽媽也很快的安慰。
在早期中小孩兒受到驚嚇或者傷害,如果母親能夠很快來安慰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和媽媽的關係很快變得協調,會從破裂的關係互動關係中,馬上高興起來。當嬰兒感到飢餓哭泣時,乳房和奶瓶應該馬上就送到。當孩子感到恐懼時,家人應該馬上去抱著並安慰她直到她安靜下來。
有安全依戀的孩子能學會什麼是可以讓他們感覺良好,他們能夠表達出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就敢表達,自己就敢去追求。從小在安全家庭長大的孩子,很早就能夠走出家門。因為他認為世界是安全的,就和我的家一樣。
所以這個類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建立朋友關係。在工作中也是一樣,他積極向上努力。自己得到愛的人,他就會把愛分享給別人。相反,自己得到傷害的人,對別人處處設防,總是掩蓋自己的脆弱和恐懼。怕別人走到身邊,怕別人發現真正的自己,是如此脆弱,如此自卑,如此不堪。
二、迴避性依戀,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衝動和需求,嬰兒就學會如何成為母親心中的嬰兒。
大多數母親都可以與他們的嬰兒進行很好的情緒協調,我們不需要特別的天賦就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可是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嬰兒就會學會如何成為母親心中的嬰兒。孩子一定會優先滿足媽媽的需要,這樣就壓抑了孩子自己真正的需要。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需要是錯誤的,所以很多真實和快樂就被掩蓋了。
孩子們有與生俱來的依戀傾向,他們沒有選擇,無論他們的父母或者養育者是充滿關愛的,還是疏離的遲鈍的,拒絕的,孩子們為了滿足基本需要,他們都會發展出對應的依戀關係。迴避依戀在嬰兒期,嬰兒表現得好像無所謂。媽媽離開的時候不會哭鬧。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忽略他。這類母親看起來好像不喜歡和他們的孩子接觸,他們不會。抱緊嬰兒,他們也不能用面部表情和聲音來和孩子進行快樂的交流。
當這類孩子長大,他們也會迴避和別人的關係。他們自己一個人才覺得安全,遇到問題,他們不願意看到事物真相。因為他們害怕問題,看到真相就容易衝突,容易引起自己的憤怒。所以這類人處處表現出一種高冷,表面上是我不想交朋友,實際上是我不會交朋友。
三、焦慮性依戀,這類孩子總是通過大哭大鬧大叫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注意
焦慮性依賴的嬰兒,他們總是通過大哭大鬧尖叫來獲得媽媽的主意。在他們的心裡,除非我把事情鬧大,否則父母是看不到的。他們不是為了問題而解決問題,有的時候完全是為了發洩。我想要一個冰淇淋,當自己真正哭鬧的時候,媽媽即使把冰淇淋拿到自己手裡,孩子也會扔掉。
我要什麼你就馬上滿足我,如果晚了,給我,我也不要了。你早幹什麼去了?為什麼要惹我生氣?所以,焦慮的兒童會變成焦慮的成年人,迴避兒童會變成迴避的成年人。有些人雖然沒有變成焦慮症,可是他們一著急就要啃指甲,有的會習慣性咬嘴唇,甚至把自己咬出血,都是焦慮的表現。
這類孩子長大了也是一樣,既希望和母親親近,又害怕和母親親近。心理學家把這種依戀叫做混亂的依戀,他們也會把這種關係帶到戀愛之中。我想要愛人親近我,愛人親近我的時候,我又煩,當他遠離我的時候,我更生氣。遇到問題不解決問題,總是歇斯底裡的大喊大叫,哭鬧。他們總是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如果嬰兒無法真正被他們的母親理解和覺察,他們在成年就無法理解和覺察別人。
很多人總說孩子青春期出了問題,一個成年人有問題,實際上在嬰幼兒時間就存在了。所以當一個好媽媽不容易,當一個快樂的媽媽更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有工作,生活中各種挫折。每個人都傳承上一代的痛苦,然後把這種痛苦傳遞給自己孩子。每一代都是如此,即使被害者也是加害者,所以學習絕不簡單,是學生的事情,更是家長的事情,因為他關係到你給社會帶來的是一個花朵還是一個雜草。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催眠師,今日頭條籤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