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媽媽的三種依戀模式,看一個孩子的今天就知道他的過去

2020-09-02 三清心理感悟


令我驚訝的是,醫院員工幾乎從不討論這些孩子們可怕的日常生活體驗,或者創傷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感覺,思考和自我對調解的。相反,他們醫療記錄裡面充滿了診斷標籤,對那些憤怒的、反叛的小孩兒,就給他們貼上品行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或者是雙向障礙的標籤。ADHD幾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這些暴風雨一般的診斷遮蔽了底下隱藏的創傷嗎?《身體從未忘記》

孩子出現問題,正確的面對方式就是不逃避。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的問題推得一乾二淨,有一個家長來諮詢。直接說我和媽媽都沒有問題,我們婚姻幸福,工作順利,我們原生家庭非常完美,那麼,孩子有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種根本不是解決問題,完全是逃避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沒有誰的工作會一帆風順,也沒有誰的婚姻裡不出現衝突,越是不出現衝突的婚姻,很可能是病態的婚姻。真正的婚姻一定有真實的表達,只有虛假的婚姻沒有衝突。每個人都偽裝是高興的,我從來不會生氣。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會生氣,那麼這個人本身就是有病的。隱藏才會讓一個人變得麻木,變得沒有感知,那麼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和諧下隱藏了多少不和諧。

對於一個青春期或者一個成人來說,我們很難記得五歲之前,更不要說更小的時候了。所以早期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孩子的好與壞,與早期如何被照顧,和父母和諧的互動,從父母那裡獲得舒適和力量有直接的關係。


從以下三點,來看不同的孩子對父母的不同的反應。

一、安全依戀,孩子是有選擇的,他們可以做自己,即使自己受傷害,媽媽也很快的安慰。

在早期中小孩兒受到驚嚇或者傷害,如果母親能夠很快來安慰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和媽媽的關係很快變得協調,會從破裂的關係互動關係中,馬上高興起來。當嬰兒感到飢餓哭泣時,乳房和奶瓶應該馬上就送到。當孩子感到恐懼時,家人應該馬上去抱著並安慰她直到她安靜下來。

有安全依戀的孩子能學會什麼是可以讓他們感覺良好,他們能夠表達出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就敢表達,自己就敢去追求。從小在安全家庭長大的孩子,很早就能夠走出家門。因為他認為世界是安全的,就和我的家一樣。

所以這個類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建立朋友關係。在工作中也是一樣,他積極向上努力。自己得到愛的人,他就會把愛分享給別人。相反,自己得到傷害的人,對別人處處設防,總是掩蓋自己的脆弱和恐懼。怕別人走到身邊,怕別人發現真正的自己,是如此脆弱,如此自卑,如此不堪。


二、迴避性依戀,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衝動和需求,嬰兒就學會如何成為母親心中的嬰兒。

大多數母親都可以與他們的嬰兒進行很好的情緒協調,我們不需要特別的天賦就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可是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嬰兒就會學會如何成為母親心中的嬰兒。孩子一定會優先滿足媽媽的需要,這樣就壓抑了孩子自己真正的需要。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需要是錯誤的,所以很多真實和快樂就被掩蓋了。

孩子們有與生俱來的依戀傾向,他們沒有選擇,無論他們的父母或者養育者是充滿關愛的,還是疏離的遲鈍的,拒絕的,孩子們為了滿足基本需要,他們都會發展出對應的依戀關係。迴避依戀在嬰兒期,嬰兒表現得好像無所謂。媽媽離開的時候不會哭鬧。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忽略他。這類母親看起來好像不喜歡和他們的孩子接觸,他們不會。抱緊嬰兒,他們也不能用面部表情和聲音來和孩子進行快樂的交流。

當這類孩子長大,他們也會迴避和別人的關係。他們自己一個人才覺得安全,遇到問題,他們不願意看到事物真相。因為他們害怕問題,看到真相就容易衝突,容易引起自己的憤怒。所以這類人處處表現出一種高冷,表面上是我不想交朋友,實際上是我不會交朋友。


三、焦慮性依戀,這類孩子總是通過大哭大鬧大叫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注意

焦慮性依賴的嬰兒,他們總是通過大哭大鬧尖叫來獲得媽媽的主意。在他們的心裡,除非我把事情鬧大,否則父母是看不到的。他們不是為了問題而解決問題,有的時候完全是為了發洩。我想要一個冰淇淋,當自己真正哭鬧的時候,媽媽即使把冰淇淋拿到自己手裡,孩子也會扔掉。

我要什麼你就馬上滿足我,如果晚了,給我,我也不要了。你早幹什麼去了?為什麼要惹我生氣?所以,焦慮的兒童會變成焦慮的成年人,迴避兒童會變成迴避的成年人。有些人雖然沒有變成焦慮症,可是他們一著急就要啃指甲,有的會習慣性咬嘴唇,甚至把自己咬出血,都是焦慮的表現。

這類孩子長大了也是一樣,既希望和母親親近,又害怕和母親親近。心理學家把這種依戀叫做混亂的依戀,他們也會把這種關係帶到戀愛之中。我想要愛人親近我,愛人親近我的時候,我又煩,當他遠離我的時候,我更生氣。遇到問題不解決問題,總是歇斯底裡的大喊大叫,哭鬧。他們總是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如果嬰兒無法真正被他們的母親理解和覺察,他們在成年就無法理解和覺察別人。


很多人總說孩子青春期出了問題,一個成年人有問題,實際上在嬰幼兒時間就存在了。所以當一個好媽媽不容易,當一個快樂的媽媽更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有工作,生活中各種挫折。每個人都傳承上一代的痛苦,然後把這種痛苦傳遞給自己孩子。每一代都是如此,即使被害者也是加害者,所以學習絕不簡單,是學生的事情,更是家長的事情,因為他關係到你給社會帶來的是一個花朵還是一個雜草。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催眠師,今日頭條籤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相關焦點

  • 3歲前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3種依戀模式
    俗語說:「3歲看大」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和最初撫養他的人建立的情感紐帶,將會成為他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和人格發展的基礎。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會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有一點需要注意,這裡所說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泛指直接撫養我們的那個人。
  • 媽媽慶幸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心理學家: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就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但小文也慢慢發現,3歲的孩子本應該特別粘人,但女兒卻表現得「十分乖巧」,不吵不鬧,甚至有些冷漠。當小文從女兒身邊走過的時候,孩子並沒有看媽媽,只是默默地走開了,而且女兒也不會刻意地去挽留小文,表現出了一個3歲孩子不應該有的淡定。
  • 孩子哭鬧讓媽媽走,又讓媽媽抱?了解下四種依戀關係,這種最糾結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聊聊孩子依戀關係的那些事兒。 如果媽媽今天心情好,寶寶亂扔東西的時候就會給他講道理,並且耐著性子陪孩子一起收拾。若媽媽心情糟糕,也許就會衝著孩子一頓吼叫,甚至動手。
  • 寶寶喜歡纏著媽媽就是戀母情結?正確的依戀模式會讓孩子一生幸福
    10歲的大男孩,毛茸茸的頭髮已經毫不費力的抵住了我的下巴,雙手一環,就能夠緊緊的摟著我的脖子;不過他更喜歡環上我漸漸發胖的腰,抱抱之後,不忘和我逗樂:「媽媽,你的腰又粗了一點點哦!」惹我連翻白眼,他卻樂不可支!「媽媽,我有一首好聽的歌和你分享一下吧!」「媽媽,我們今天又考試啦!
  • 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安全感?看寶寶與媽媽的相處模式就行啦
    新生兒出生前三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孩子的智力發育、性格傾向等影響終生的重要因素都在出生後的前三年打下重要基礎,而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父母在孩子出生前三年必須處理好的一項事宜。為能判斷媽媽是否能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有心理學家做了相關研究,將寶寶和媽媽之間的相處模式分為三類,即迴避型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模式和矛盾型依戀模式。1、迴避型依戀模式有的寶寶似乎很「獨立」,媽媽在身邊時他常常像是沒看到一樣自己玩自己的,而媽媽有事離開他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反應,最多是在媽媽返回後看上兩眼,並不在意媽媽是否在身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 「三歲看老」孩子對母親的4種依戀類型,影響未來婚姻和親子關係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心理學上的實驗。媽媽帶著一歲大左右的孩子在房間裡玩一些玩具。這時進來一個陌生人和媽媽坐在一起。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媽媽起身離開幾分鐘,這個時候來觀察一下孩子與陌生人待在一起的反應。媽媽短暫分離後就會表現出不安煩躁,會很想念媽媽。 當媽媽回來時,孩子會衝過去抱上媽媽,與媽媽互動尋求身體的接觸。很快從不安中平靜下來,然後繼續一個人回去玩他的玩具。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對陌生人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怕生戒備,也可能會試圖去接近陌生人表示友好。第二種孩子進入遊戲室開始玩兒後。對於媽媽是否和他在一起並不在意。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我立刻回應一句:這叫安全型依戀關係,你要學習了,媽媽!婆婆咂咂舌,轉身走了。我們家鄉有句土話:孩子看見娘,沒事都要哭一場。很多孩子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可是一看到媽媽,立刻成為了襁褓裡的小嬰兒,各種撒嬌賣萌,像個小小跟屁蟲。所以身邊人總是將「看不見他媽媽一點事沒有,一看見就哭鬧不聽話」掛在嘴邊。
  •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奇特的「愛好」來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不知道有的寶媽是否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後,睡覺總會留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毛病」。有的寶寶喜歡摸著媽媽睡,有的寶寶喜歡拽著媽媽的耳朵睡、還有的寶寶喜歡吮吸媽媽的下巴睡……各種各樣的癖好,可以說有的也的確很「奇特」。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可以分為4種類型,第4種需要特別注意
    依戀發生的時間因人而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影響,但依戀發展的基本模式一致,它是隨著嬰兒的生理成長循序漸進增長而逐漸地複雜化的,具有一定階段性的發展。第四階段與依戀對象建立確定關係,3歲以後嬰幼兒與媽媽或其他依戀對象已形成永久聯繫,能考慮媽媽的需要,預測其行為,從而調整自己的行動。安斯沃思在鮑爾比理論的基礎上,設計了「陌生情境」實驗。在實驗中,安斯沃思等人將幾十個1~2歲的幼兒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讓這些幼兒分別與母親分離,和陌生人在一起。
  • 「不要媽媽,要抱抱!」孩子讓你走還是留?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
    別人越哄,哭得越帶勁兒,但是只要媽媽一抱,馬上就恢復平靜。我想我說的這種情況,應該不少家庭都有親身體會。所以我們今天就要聊聊孩子依戀關係的那些事兒。寶寶依戀發展路徑雖說寶媽懷胎十月,和孩子之間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關係。但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也迎來了自己的新生,要全新地認識這個世界。
  • 養育路上必須知道的「依戀理論」,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然後放置了兩個人造媽媽,一個鐵絲做成的媽媽帶著奶瓶,一個是有毛毯覆蓋著舒服的媽媽,但是沒有奶瓶。分為下面四種:安全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表現的不安害怕,媽媽回來後積極的迎接。佔65%-70%。迴避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不會有明顯失望的情緒,媽媽回來後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佔20%。矛盾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崩潰,當媽媽回來後,表現出生氣並拒絕媽媽的安撫。
  • 「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家長別錯過「安全依戀」培養關鍵期
    "依戀類型"的四種模式"依戀類型"最初是由鮑爾比提出的,在鮑爾比看來,依戀系統在實質上是要"詢問"這樣一些根本性問題: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他接受我嗎?他關注我嗎?如果孩子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為"是",則孩子會感到被愛、安全、自信,並會從事探索周圍環境、與他人玩耍以及交際的行為。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同事又說,這就對了,你老是騙孩子,她當然不信任你了。小娟卻說,之前奶奶和鄰居們都說孩子太嬌氣了,出門不能告訴他。我看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的啊!同事說很多人都做錯了,家長這樣的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可見依戀關係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息息相關。但是依戀關係又不僅僅和安全感相關。
  • 原生家庭之依戀模式
    在安全型依戀關係中,孩子願意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母親,母親也會以平等的方式給予孩子恰當的反饋與幫助。因為母親是依戀關係的重要參與者,母親的童年經歷,母親被養育的方式直接影響母親與孩子的依戀模式建立。我分析自己的依戀模式,我與母親應該是安全型依戀模式。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我最想回到媽媽身邊,我覺得只要看到媽媽,我就有力量繼續面對困難了。
  • 如何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
    01這次我們還是討論一個跟標籤有關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前段時間有位單身女性找我諮詢。她和我說:我有一種很奇怪的狀態,就是我對一些異性有好感時,反而會刻意迴避跟他們走的很近。我看了心理學的書,書上的解釋是,迴避型依戀模式。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什麼是依戀關係?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 依戀被滿足,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前提
    首先,做母親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長變化是有一個節奏的,媽媽要做好準備「與時俱進」。但是這有個前提,就是在兩歲半之前,他跟媽媽的依戀行為、依戀模式必須要好。依戀模式越好,他向外的探索行為就越好。這個時候的孩子跟媽媽的關係就是這麼既獨立又依戀的複雜衝突的一個關係。
  • 為什麼孩子對爸爸會有依戀感?
    雖然爸爸是一家之主,他是這個家裡偉岸的泰山堅強的臂膀,但是在女兒面前,只要「小情人」稍微撒撒嬌,嚴肅的爸爸立馬就會變成一個有愛的溫情男人,因為他們對於女兒的撒嬌,沒有什麼免疫力。一邊準備打,一邊還衝著她喊道:「你今天在家裡是不是沒有聽媽媽的話,那爸爸要懲罰你哦」!看著爸爸的巴掌就要打下來,女兒頓時一臉懵逼,不過這個小傢伙在轉動了一下眼睛之後,靈機一動,突然往爸爸的胸口上趴了下去,然後對爸爸露出一個甜蜜溫柔又乖巧的笑容,那一臉討好的模樣,連媽媽都看不過去了。
  • 孩子3歲前,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非常重要,家長別掉以輕心
    它一般從孩子第六到八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出現,而怕生和容易焦慮的表現就是依戀關係初形成的標誌。依戀關係的種類依戀關係主要有三種,每一種形成的原因都與彼此之間的溝通互動有直接的關係。第三種、"焦慮反抗型"依戀關係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情感缺失,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被喜歡的,嚴重的話會產生自卑甚至自閉心理,進而反抗父母的教育。形成這種關係的往往是缺乏家長溝通和照顧的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