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2020-09-14 小希源媽媽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物質條件,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之外,還可以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形成「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3種依戀類型

最理想的依戀關係只有1種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用實驗的方法對嬰幼兒的依戀做出了研究。

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1、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雖然會對和父母的分離表現出傷感,但並不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

2、反抗型依戀:

反抗型依戀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刻會警惕媽媽是否離開,當媽媽陪伴在身邊時還會注意觀察媽媽的動向。

3、迴避型依戀:

媽媽在不在場並不會對這類孩子產生影響。當媽媽離開時,他們並沒有緊張或者焦慮的表現,當媽媽返回時,也往往不予理會。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

嬰幼兒時期是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

依戀是指嬰兒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人)之間形成的強烈情感聯結。

其發展通常經歷四個階段:前依戀階段(出生至六周)、依戀開始形成階段(6周至6-8個月)、依戀形成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互惠關係形成階段(18個月至2歲及2歲以後)。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0-18個月左右的孩子處於嬰兒前期,經歷著信任對懷疑的心理衝突。

這一時期的嬰兒容易產生不安感,對成人的依賴最大,他們需要時刻都能跟給他們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如果撫養人(特別是母親)能在這一時期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滿足,能及時呼應孩子的需求,將幫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就能促進良好的依戀關係形成。

母子之間建立了良好安全的依戀關係,母親所承擔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可見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礎。

安全型依戀關係應該如何建立?

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家庭內部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爸爸媽媽得這樣來:

1、經常與孩子進行親密的肢體接觸:

父母與孩子肌膚的親密接觸會讓他感受到愛,讓他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

摸摸孩子的頭、拉拉孩子的手,這些細微的小動作都能讓孩子浸潤在愛意當中。

當父母經常擁抱孩子時,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的肢體行為來感知愛,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多抱抱孩子真的不會寵壞他,孩子的成長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他不會是一直賴在我們懷中的小孩子,他需要我們抱抱的時間只有這麼短短幾年。

給孩子擁抱不代表寵溺,擁抱是親子關係的連接,是溫暖與愛的傳遞。

孩子從來就沒有被抱壞的,不要等他成長到不需要我們的擁抱時,再徒生後悔。

2、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不論是生理需求還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積極回應孩子,那麼孩子就不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尤其是對於0-1歲的嬰兒來說,他們此時正處於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階段,不會表達、聽不懂話語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有當我們及時回應了,才能幫助孩子緩解祛除恐懼、緊張、不適等負面情緒。

當面對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時,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用語言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他的要求則視情況而定。

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時,我們應該先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和他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這個要求對不對?到底該不該做?這樣既能使孩子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又不至於慣壞孩子令他需求無度。

在你的孩子感到恐懼或者希望分享喜悅時,請確保他們可以得到你的關注。尤其是在他們希望分享喜悅時。情緒支持不僅僅是在不好的事情降臨時才需要。對他們的積極情緒有所反應也同樣重要。

孩子的個性在他們的依戀類型形成中發揮著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容易焦慮,他們可能需要你理解這種焦慮,這樣他們就更可能成為自信的探索者。

3、用積極的心態去傳遞愛:

當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偏激、不焦慮、不驚慌時,就會為孩子創造出一個祥和平靜的氛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充滿友愛和溫情的,內心就不會惶恐。

溫馨、和睦、互助、民主的家庭環境對於兒童健康成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相反冷漠、疏遠、拒絕、暴力,會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時無法獲得關愛,產生迴避型依戀風格。

除了肢體行動外,我們也可以多多用語言去向孩子表達愛。當孩子有明顯進步時,我們可以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讚美。

4、鍛練孩子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培養獨立自信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自立,當吃飯、穿衣、喝水、如廁等可以獨立完成時,孩子會變得獨立而自信;同時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TA通過視觸覺感知大自然,學會觀察於思考。獨立自信的孩子對於媽媽的過度依戀會大大減少。

5、撫平分離給孩子帶來的痛苦

如同成年人一樣,與親密的人長時間的分離,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容易忍受分離呢?

最根本的原則是,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這種痛苦,不要忽視、否認或取笑孩子的痛苦。

此外,心理學家還提出了兩條簡單的建議:

(1) 給分離提供一個理由

對於孩子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這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

因此,為分離提供一個解釋就顯得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解釋越簡單,效果更好。比如,就簡單說一句,「媽媽去買菜,很快就回來。」也不需要提前幾天就告訴孩子,以免他們提前擔心。不要對孩子撒謊,也不要讓媽媽偷偷溜走。

(2) 選擇一個替代物

如果孩子離開了媽媽,還要面對陌生人和陌生地方,這樣最容易讓他們感到不安。

在分離時,給稍大一點的嬰兒和學步兒身邊一些從家裡帶來的物品,如一個絨布小動物,或者他喜歡的玩具,能減輕他們的難受。

還可以給孩子一張面容清晰的媽媽的照片,也能幫助孩子承受必要的分離。

6、經常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

雖然一般在6個月以前,孩子不太能區分陌生人與熟人。但父母還是應該儘量多帶孩子外出,在有父母的陪伴下,讓他們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和他人打交道。

6個月以後,孩子之間會出現互動,他們開始表現出對同齡人的興趣。這時,父母要多創造機會,為孩子找到同齡的夥伴,讓孩子能和家人之外的人相處。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學著掌握社交技能、適應和小朋友相處。

7、爸爸多多參與育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謝弗和埃默森在研究中發現,即使爸爸沒有經常照料孩子,孩子依然會對爸爸表現出依戀,並且爸爸對孩子行為的應答是決定依戀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親子關係中,爸爸和媽媽角色的最大不同在於,爸爸會把孩子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於母子的親密關係。

爸爸是向孩子呈現精彩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他可以激起孩子對外界的興趣,引導孩子對更廣闊的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實踐。

對於孩子來說,在0-3歲這個階段,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只有父母的愛與呵護,才令孩子的內心充盈滿滿的安全感。

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多點用心、多點關懷,就能為孩子灑下愛意的雨露,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既要分離,又不能分離過早,但也不能分離過晚,如何把我度:有一個孩子3歲多,上幼兒園扔東西打人,媽媽覺得孩子有問題,但是實際上是媽媽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可是別人不管怎麼說她,她都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一直在指責孩子和別人,所以沒辦法青春期之前的十餘年中,缺少充足的涵容或保護屏障被嚴重損毀的孩子,通常會在未來發展出焦慮、人格障礙等心理病症。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父母與孩子在關鍵期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能讓孩子受用一生
    一,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安全感,而且安全感的建立是越早越好。那麼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嬰兒從出生開始,被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照料、互動,就會和他們形成一種最基本的依戀關係。如果嬰兒在有需求的時候,養育者能及時而積極的做出回應,而且他們之間的互動良好,嬰兒就會和養育者形成良好的親密聯結,他就會感到安全。
  • 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
  • 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幸福習習社: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大家好,我是幸福習習社沐言。,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心理學家把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兩種。 如果孩子粘媽媽,喜歡跟媽媽在一起,媽媽離開就想哭,媽媽回來後,又可以跟媽媽親親抱抱,馬上恢復狀態,這都是很正常的,屬於安全型依戀。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是寶寶開始對經常照顧者產生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其中不安全依戀可分為反抗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這類孩子沒有和父母建立起特殊的親情關係,不喜歡和父母親近,對媽媽視而不見,喜歡自己玩。安全型依戀可以更好地發展孩子的認知、社會交往能力,使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信任他人、具備頑強自信的性格。
  • 孩子總粘著媽媽,要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指的是孩子離開了父母也能正常活動。孩子不會過分依賴媽媽,在家是媽媽的好寶寶,到了幼兒園也能和老師、同學相處愉快。性格外向、沉穩,不會任性、胡鬧,情緒波動較小。不安全型依戀,包括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媽媽們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親子依戀關係有三種,安全依戀型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1、短暫不安後能自行平靜,這種親子依戀關係也叫安全型依戀關係這個類型的孩子在父母準備離開時會表現出戀戀不捨,並在離開後的初期表現出難過的情緒。
  • 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型依戀」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 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的「依戀對象」 (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 , 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哭鬧沒有反應,甚至經常性地打罵、斥責孩子,孩子就會形成迴避型依戀,他把自己蜷縮起來規避傷害。如果父母雙方對孩子的養育存在不同的觀點,或者情緒多變,一會親熱孩子,一會冷落他,或者經常性地更換看護者,孩子就會建立起焦慮型依戀關係。3、依戀關係對孩子能力的發展影響很大。
  • 建立「安全型依戀」有多重要?父母這樣做,孩子贏在起跑線
    ,當父母與孩子建立好互相信任的關係這種情況便會好轉。那麼該怎樣與孩子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呢?這個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甚至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一、孩子可能會出現的依戀關係?二、為什麼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1、 安全型依戀關係可以提供最好的心理狀態孩子對學習保持渴望,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良好的關係,能更好地融入集體。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三種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反映出的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對於和父母的分離會表示傷感,但並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將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媽媽在他們就感到非常安全,即使進入陌生的環境也能情緒穩定、積極探索,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
  • 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類型
    有的孩子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父母,只要一下子沒有母親在身邊,孩子就會焦慮煩躁,冷靜不下來,這樣就不是安全型的依戀。安全依戀類型的孩子與母親在之間的相處是一個非常安全的距離,母親即使不在孩子身邊,孩子也能自己找到探索世界的方式,遇到困難也能自我思考如何解決。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其實萍萍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和他們建立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要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就意味著父母必須要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當然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也不能過度,否則也會適得其反,那麼父母究竟如何把握分寸呢?
  • 0-3歲是建立「安全依戀模式」的關鍵期,關係孩子的成長和幸福
    不得不說,現在很多父母都忙,既要面對工作生活等現實壓力,還得把孩子撫養、教育好,培養他們長大成才。雖然這麼忙碌,但還是有很多過來人建議,孩子能自己帶就自己帶,這是為什麼?其實,幼兒時期是孩子建立&34;的關鍵期,無論是生活環境的頻繁變動,還是看護人的忽視,都可能導致孩子性格壓抑,關係到成長和幸福。
  • 養育路上必須知道的「依戀理論」,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乾貨不說了,只需要明白,這個嬰幼兒時期所的依戀關係將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人際交往的關係,情感的交流。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會是一個自信,樂觀,充滿正能量的孩子,一定要關注自己跟孩子的關係。分為下面四種:安全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表現的不安害怕,媽媽回來後積極的迎接。佔65%-70%。迴避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不會有明顯失望的情緒,媽媽回來後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佔20%。矛盾型依戀:當媽媽離開後崩潰,當媽媽回來後,表現出生氣並拒絕媽媽的安撫。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最初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安全型的寶寶會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現,他們會有些警惕,但是不會煩躁不安。
  • 孩子3歲前,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非常重要,家長別掉以輕心
    尤其是在孩子三歲之前,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與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沒有健康的依戀關係,不論之後再給孩子培養更多的技能也難以起作用。什麼是依戀關係呢?在發展心理學上,所謂依戀關係就是指:孩子與家長在互動中形成的一種情感聯結,也就是孩子在早期的生活中產生的最為重要的社會關係。
  • 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孩子情感發育更好
    其實4月的寶寶習慣了媽媽的「味道」,但還沒和媽媽建立起情感依戀關係,所以只認媽媽的一件衣服不「認」人。別擔心,隨著寶寶情感發育的越來越好,和媽媽建立起情感依戀關係,就不會出現只認衣服不認人的情況,那麼4個月的寶寶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