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除了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物質條件,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之外,還可以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形成「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3種依戀類型
最理想的依戀關係只有1種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用實驗的方法對嬰幼兒的依戀做出了研究。
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1、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雖然會對和父母的分離表現出傷感,但並不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
2、反抗型依戀:
反抗型依戀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刻會警惕媽媽是否離開,當媽媽陪伴在身邊時還會注意觀察媽媽的動向。
3、迴避型依戀:
媽媽在不在場並不會對這類孩子產生影響。當媽媽離開時,他們並沒有緊張或者焦慮的表現,當媽媽返回時,也往往不予理會。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
嬰幼兒時期是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
依戀是指嬰兒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人)之間形成的強烈情感聯結。
其發展通常經歷四個階段:前依戀階段(出生至六周)、依戀開始形成階段(6周至6-8個月)、依戀形成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互惠關係形成階段(18個月至2歲及2歲以後)。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0-18個月左右的孩子處於嬰兒前期,經歷著信任對懷疑的心理衝突。
這一時期的嬰兒容易產生不安感,對成人的依賴最大,他們需要時刻都能跟給他們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如果撫養人(特別是母親)能在這一時期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滿足,能及時呼應孩子的需求,將幫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就能促進良好的依戀關係形成。
母子之間建立了良好安全的依戀關係,母親所承擔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可見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礎。
安全型依戀關係應該如何建立?
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家庭內部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爸爸媽媽得這樣來:
1、經常與孩子進行親密的肢體接觸:
父母與孩子肌膚的親密接觸會讓他感受到愛,讓他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
摸摸孩子的頭、拉拉孩子的手,這些細微的小動作都能讓孩子浸潤在愛意當中。
當父母經常擁抱孩子時,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的肢體行為來感知愛,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多抱抱孩子真的不會寵壞他,孩子的成長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他不會是一直賴在我們懷中的小孩子,他需要我們抱抱的時間只有這麼短短幾年。
給孩子擁抱不代表寵溺,擁抱是親子關係的連接,是溫暖與愛的傳遞。
孩子從來就沒有被抱壞的,不要等他成長到不需要我們的擁抱時,再徒生後悔。
2、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不論是生理需求還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積極回應孩子,那麼孩子就不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尤其是對於0-1歲的嬰兒來說,他們此時正處於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階段,不會表達、聽不懂話語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有當我們及時回應了,才能幫助孩子緩解祛除恐懼、緊張、不適等負面情緒。
當面對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時,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用語言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他的要求則視情況而定。
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時,我們應該先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和他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這個要求對不對?到底該不該做?這樣既能使孩子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又不至於慣壞孩子令他需求無度。
在你的孩子感到恐懼或者希望分享喜悅時,請確保他們可以得到你的關注。尤其是在他們希望分享喜悅時。情緒支持不僅僅是在不好的事情降臨時才需要。對他們的積極情緒有所反應也同樣重要。
孩子的個性在他們的依戀類型形成中發揮著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容易焦慮,他們可能需要你理解這種焦慮,這樣他們就更可能成為自信的探索者。
3、用積極的心態去傳遞愛:
當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偏激、不焦慮、不驚慌時,就會為孩子創造出一個祥和平靜的氛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充滿友愛和溫情的,內心就不會惶恐。
溫馨、和睦、互助、民主的家庭環境對於兒童健康成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相反冷漠、疏遠、拒絕、暴力,會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時無法獲得關愛,產生迴避型依戀風格。
除了肢體行動外,我們也可以多多用語言去向孩子表達愛。當孩子有明顯進步時,我們可以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讚美。
4、鍛練孩子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培養獨立自信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自立,當吃飯、穿衣、喝水、如廁等可以獨立完成時,孩子會變得獨立而自信;同時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TA通過視觸覺感知大自然,學會觀察於思考。獨立自信的孩子對於媽媽的過度依戀會大大減少。
5、撫平分離給孩子帶來的痛苦
如同成年人一樣,與親密的人長時間的分離,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容易忍受分離呢?
最根本的原則是,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這種痛苦,不要忽視、否認或取笑孩子的痛苦。
此外,心理學家還提出了兩條簡單的建議:
(1) 給分離提供一個理由
對於孩子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這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
因此,為分離提供一個解釋就顯得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解釋越簡單,效果更好。比如,就簡單說一句,「媽媽去買菜,很快就回來。」也不需要提前幾天就告訴孩子,以免他們提前擔心。不要對孩子撒謊,也不要讓媽媽偷偷溜走。
(2) 選擇一個替代物
如果孩子離開了媽媽,還要面對陌生人和陌生地方,這樣最容易讓他們感到不安。
在分離時,給稍大一點的嬰兒和學步兒身邊一些從家裡帶來的物品,如一個絨布小動物,或者他喜歡的玩具,能減輕他們的難受。
還可以給孩子一張面容清晰的媽媽的照片,也能幫助孩子承受必要的分離。
6、經常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
雖然一般在6個月以前,孩子不太能區分陌生人與熟人。但父母還是應該儘量多帶孩子外出,在有父母的陪伴下,讓他們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和他人打交道。
6個月以後,孩子之間會出現互動,他們開始表現出對同齡人的興趣。這時,父母要多創造機會,為孩子找到同齡的夥伴,讓孩子能和家人之外的人相處。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學著掌握社交技能、適應和小朋友相處。
7、爸爸多多參與育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謝弗和埃默森在研究中發現,即使爸爸沒有經常照料孩子,孩子依然會對爸爸表現出依戀,並且爸爸對孩子行為的應答是決定依戀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親子關係中,爸爸和媽媽角色的最大不同在於,爸爸會把孩子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於母子的親密關係。
爸爸是向孩子呈現精彩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他可以激起孩子對外界的興趣,引導孩子對更廣闊的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實踐。
對於孩子來說,在0-3歲這個階段,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只有父母的愛與呵護,才令孩子的內心充盈滿滿的安全感。
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多點用心、多點關懷,就能為孩子灑下愛意的雨露,讓他們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