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當我跟隨凱蒂進入到治療階段,關係進入到安全穩定的狀態時,我發現自己也進入到自我療愈的階段。
我通過心理學習自我成長走過十年,開始階段是在充滿共情陪伴溫情的團體中成長,然後開始接受精神動力的分析,當我逐步回到童年,我發現所有的問題來自於幼年時期的依戀關係。
這樣我接受加拿大漢娜老師的三年系統的兒童遊戲治療,深入了解兒童心理,課程中涉及到依戀理論的部分。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一本自我療愈的書,也是一本很好的養育兒童手冊。
通過這本書結合我所學,療愈自己,幫助我修復我的孩子的依戀創傷,也確定我今後的諮詢方向:以依戀關係理論為主的兒童遊戲治療。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五歲的凱蒂從出生開始遭受父親的虐待,母親的忽視,而後被兒童安全中心收留,先後被送到三個寄養的家庭,因為凱蒂曾經被虐待的經歷讓她無法信任任何人,不斷用破壞的方式讓所有人對她無計可施,不得不放棄她。
最終,她遇到傑姬,她人生中最後一個媽媽,在心理治療師的共同努力下,凱蒂最終相信自己是「好孩子」,不是「糟糕的孩子」,傑姬領養她,成為她正式法律意義的媽媽,她們建立真正長久的關係。成年後凱蒂成為一名海洋專家,也有自己幸福的家庭。
依戀創傷的傷害比單純的創傷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這意味著兒童無法與人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這樣的兒童內心深處的感覺是「我很糟糕」,「都是我的錯」,「我不值得擁有好的」。
在這樣的驅動下,有依戀創傷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中以破壞的方式去毀掉關係,雖然這樣很痛苦,卻無法做到停止,不斷重複著錯誤。
如何去治療依戀創傷?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有依戀創傷的問題又怎麼辦?
那就是「態度」,養育者的態度。
這裡的態度指的是PACE,包含有四個內容:好玩,接納,好奇,共情。
如何去理解這四個內容?
好玩:學會遊戲,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一起參與玩耍是建立安全信任的最好方式,通過遊戲跟孩子一起建立規則,設立邊界,孩子在愉悅安全的方式中學到自律,學到社會交往,學會如何發展自我,玩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成人的我們學會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我們會玩才有能力跟孩子一起玩。
接納:兒童在依戀關係中不斷地去嘗試挑戰界限,試探成人的接納程度,看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在成人的眼光中去確定自己是「好的」還是「壞的」。
依戀關係的理論是:對兒童無條件的接納。
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縱容,而是用態度告訴孩子:無論你做錯什麼,我都是愛你的。用溫情堅定而平和的態度告訴孩子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去接納的態度去引領孩子形成自律。
好奇:孩子為什麼總是哭鬧?為什麼總是失控?發脾氣?為什麼總是不能按照我們的期待去做?為什麼總是跟我們對抗?
放下內心對孩子的評判,通過孩子的行為去發現背後潛藏的需求。好奇是一種探索發現,當我們能夠很好的理解看到孩子,就有機會去修正他們錯誤的行為模式,從而走向正向積極的表達。
共情:共情是我與你有同樣的感受,你痛我也痛,我能理解你。
共情很難,依戀關係的問題就是因為無法做到共情導致。是不是經常會感到: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這就是共情出現問題。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幫助孩子表達出來內在情感,幫他們說出情緒感受,這就是共情。
幾天前女兒發信息告訴我:爸爸不信任她,跟蹤她。當時我沒有共情她,而是直接幫她解決問題,讓她理解爸爸,爸爸對她安全著想。
這時候女兒出現了信任危機,情緒立刻激動起來,說我們都不相信她,不如去死。
我馬上共情她:你感覺爸爸不相信你,讓你很難過,你很害怕,擔心爸爸媽媽想你不好,不愛你了是嗎?爸爸媽媽愛你,永遠愛你,也相信你是好孩子。
孩子的情緒很快就平復下來。
共情是依戀關係裡最重要的,很好的共情可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很多人的問題都來自依戀關係,依戀關係是人一生發展的基礎。重視依戀關係,修復依戀關係,擁有真正美好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