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面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也就是說你能夠跟多少人達成共鳴,你的領導力就有多大,你的邊界就有多大。--------英國首相邱吉爾
邱吉爾是英國首相,也是世界著名的演說家,可是小時候的邱吉爾卻是口吃,從一個口吃的小孩變成世界著名的演說家,邱吉爾經歷了無數次的練習,所以演說才能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的。
前幾天同學小娟打電話說,孩子上三年級了,可以參加學校大隊委的競選了,她和老公都鼓勵孩子參加競選,競選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演說的機會。可是孩子就是不去,不敢在學校大禮堂那麼多人面前講話。可是同學說,看著孩子平時在家裡又說又唱的,咋就在外面不敢說話了呢?
最近讀了吳瓊老師的《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看完書我明白了,為什麼一個口吃的小孩子會成為世界著名演說家,而在家裡被稱為「話癆」的聰明孩子,在外面咋就不敢說話了呢?不是孩子不會說,而是家長沒有激發和引爆孩子演說內驅力。
《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是吳瓊老師的作品。吳瓊是青少年演講力導師、「吳瓊青少年口才訓練營」品牌創始人。《黃金口才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系統訓練,讓孩子走出當眾說話的恐懼,逐漸變得愛說話,會說話,敢說話。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天生就沒有演說能力,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主要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跟教育無關。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孩子的語言就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
1、家長剝奪孩子選擇和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孩子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說。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經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很多時候,家長往往不允許孩子說不,家長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給孩子貼上了「好孩子」的標籤。孩子每次做事,總會想媽媽會不會喜歡,我做了這件事媽媽會不會生氣。
還有更多的孩子會表現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問媽媽,不會自己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
小娜家的寶貝真真,每次去超市,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只是看,從來不說要。小娜看出孩子想要這樣東西,就問孩子,你是不是想要?孩子說:「這些是垃圾食品,我不能吃,對不對媽媽?」
小娜說:「你可以在這裡面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真真卻說:「媽媽幫我選。」
小娜忽然覺得,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會表達自己,也許是自己對孩子管理得過於嚴厲了。孩子每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吃什麼零食,小娜都不讓孩子自己做主,都是自己說了算,因為她覺得孩子選擇的衣服不好看,選擇的飯也沒有營養,從來不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吳瓊老師在書中說過:「不」是最美的內在語言,因為它代表著自我意志,代表著內心最真實的自己。當孩子說出這個字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孩子自己說了算。
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愛好,如果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就失去了表達自己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聽話,但是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管理得過於嚴厲,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導致孩子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會說。
2、家長忽視演說的真正價值,孩子不樂意去演說。
為了鍛鍊孩子的演說能力,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為了每天讓孩子打卡演說或者提升演說質量,媽媽經常會用很多方法,比如鼓勵表揚、或者是承諾給孩子買零食、買心愛的玩具,用來鼓勵孩子。
然而這些方法用兩個字來總結就是「操縱」,家長用自己的方法來引誘孩子採取行動,孩子不是主動去說,這會讓孩子忽視演說的真正價值。孩子練習演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演說,這是兩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練習演說,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開始演說打卡,演說會讓你特別會講話,變得很厲害,如果你能堅持21天打卡,媽媽就帶你去買你喜歡的汽車模型。」
另一個媽媽則是跟孩子說:「媽媽不斷學習是為了活出更精彩的樣子,所以白天上班,晚上看書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鍛鍊演說能夠讓語言表達更清楚,也更容易和別人溝通。所以媽媽每天堅持演說打卡,你願意和媽媽一起打卡,變成更優秀的自己嗎?」
兩種方式似乎都是讓孩子去演說,但是給到孩子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要演說的能力,而是演說的信念,是我們傳遞給孩子不斷變得優秀的信念,家長也是孩子的榜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會願意主動地跟你一起努力,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
3、沒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導致孩子膽小不敢說。
3歲孩子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激情地、熱烈地表達。很多時候孩子膽小不敢說,是因為孩子沒有安全感。在親子教育的時候,家長應該重視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小時候,我們都會被一樣東西嚇到過,也許是未曾謀面的大灰狼,也許是大老虎。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經常會搬出很多讓孩子恐懼的動物或者是人。
前幾天就有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看病,孩子見了醫生和護士就開始哭,媽媽說孩子只要見了穿白大褂的人就會哭。以前,只要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就會說,「你不好好吃飯,醫生就給你打針。」
所以整個就診的過程中,孩子都在哭,不管醫生和護士阿姨怎麼哄孩子,都無濟於事。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醫生和護士就是可怕的人。
媽媽總是這樣嚇唬孩子,很難跟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膽小,也很難相信別人。在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孩子是不可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學會演說,是一項可以持續使用五六十年的資產。」持續培養孩子的演說力,是我們對孩子最重要的投資。
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孩子的演說能力需要培養,媽媽要抓住孩子3-13歲之間這個重要的時期,激發孩子演說的內驅力,培養孩子成為小小演說家。
1、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的觀點更有價值,孩子會說。
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想法,是孩子能夠主動演說的基礎。很多時候,我們強調吸收,輕視表達,這使得孩子不願意思考。
羅素說過:大多數人寧死也不願意思考。思考的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可是孩子一旦開始獨立思考,就會體會到思考的樂趣,不會再人云亦云。
學會獨立思考,應該從問為什麼開始。小佳從小就愛問為什麼,奶奶總是說,小佳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問得為什麼太多了,就會覺得孩子愛鑽牛角尖,或許也是因為我們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所以就容易打斷孩子的問題,也結束了孩子探究的熱情。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跟著「為什麼」的思路,邊問邊思考,同時也多問孩子為什麼,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問問題的習慣,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結果並不重要,學會思考才是最關鍵的。
當孩子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就會慢慢探索事物的背後的因果關係,才能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會有自己的想法,才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相應的表達也更具邏輯性和更有見地。
提問是更有條理地表達想法,一個好的問題能夠幫助孩子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那麼如何提問才能讓孩子獨立思考呢?吳瓊老師在《黃金口才》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5W1H分析法,家長可以圍繞這個方法來提問。
當你問多了,孩子也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在問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思考,更加了解了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象。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就學會了表達,這是演說的基礎。
2、三個常用場景,幫助孩子打開自我,主動去說。
小康的兒子在家裡話特別的多,但是每次小康帶著兒子去參加聚會,讓兒子跟叔叔阿姨們打招呼,兒子只是說一句「阿姨好」,就再也沒有話,不喜歡說。小康覺得孩子在家裡話很多,在外面不願意說,是孩子太內向了,是性格使然。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最核心的問題是孩子在社交場合中不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
康妮在《如何培養受歡迎的孩子》一書中說,不論孩子表現出來的是冷淡還是熱情,如果只是憑藉本能或直覺,下意識地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那麼,他們內在的自我就始終是封閉的,外在的表現也會跟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媽媽可以利用三個場景幫助孩子打開自我,主動去說。
(1)在家裡,有儀式感的家庭會議讓孩子暢所欲言。
在家裡,我們可以通過開家庭會議的形式,鍛鍊孩子主動說的能力。如果家庭會議像是開會談論問題一樣,無聊無趣,孩子一會兒就跑了。給孩子的家庭會議,可以是唱歌、跳舞、講故事、玩遊戲、吃零食、看電影、幼兒園裡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等。讓孩子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把孩子的想法加入到會議的主題中,讓孩子習慣把溝通當成一種渠道。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讓吃,媽媽完全可以把這個問題放在會議上進行討論,孩子會很期待。
(2)在小區裡,我們拍個照。
3歲左右的孩子最喜歡拍照,當你給孩子拍照的時候,孩子也很喜歡給你拍照。記得一次,我拿了數位相機在樓下給幾個小朋友拍照。女兒也想拍,於是她拿相機給其他小朋友拍,其他的小朋友也給她拍,她們擺很多的姿勢,有時候拍得不好,他們就哈哈大笑,孩子融入其中,就能打開自我。
把這些照片存起來,放在相冊裡,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讓孩子講述那天的故事,他會興致勃勃地講,樂此不疲。只要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自己的想法。
(3)自然空間,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標識,讓孩子主動表達。
甜甜小時候坐車出門,每次看到大的廣告牌或者標識牌,她都會問,牌子上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跟孩子聊一聊標識背後的故事,通過聊標識牌,孩子學會了表達自己,還在無形中認識了很多字。
比如,當看到紅綠燈時,就給孩子講,紅燈停綠燈行。鼓勵孩子深入地了解語言,運用語言理解世界運行的規則。在新的環境裡,孩子越是能夠利用標識,就越有掌控感,這樣的掌控感會幫助孩子打開自我,加入對話或者討論。
3、建立安全感,滋養演說環境,為孩子的演說打下基礎。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有效陪伴。我們經常會因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親子閱讀。孩子最喜歡跟媽媽一對一的互動,而讀繪本就是愛與互動中最好的工具之一。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曾經說過:「經典繪本取決於有多少豐富的語言,有多少富有內涵的存在感的語言,有多少讀者和聽者發自內心產生共鳴的語言。」
所以繪本不在多,而在於運用。抓住一本繪本中,孩子感興趣的人、事、物,可以做相關情景拓展。比如孩子喜歡託馬斯,在孩子和小朋友起衝突的時候,在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你可以問問:「如果你是託馬斯,你會怎麼辦呢?」
經典的繪本可以重複閱讀,只要孩子喜歡。我曾經在《 》一文中寫過,什麼才是有營養的繪本,如何幫助孩子愛上閱讀,親子閱讀是最關鍵的。
文章中指出,3-6歲兒童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因此,紫、藍、綠、黃、橙、紅等色彩鮮豔的讀物最容易引起學齡前兒童的視覺感受 。所以,媽媽如果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做到高效的陪伴,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子閱讀繪本。
通過親子閱讀,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向孩子傳達:在孩子的世界裡,媽媽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在孩子的心裡,媽媽一直都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與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會敢於表達,為孩子的演說打下基礎。
口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口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極為重要。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家長們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激發孩子演說內驅力,培養一個小小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