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演說家,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2020-09-05 葵香媽媽

一個人可以面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也就是說你能夠跟多少人達成共鳴,你的領導力就有多大,你的邊界就有多大。--------英國首相邱吉爾

邱吉爾是英國首相,也是世界著名的演說家,可是小時候的邱吉爾卻是口吃,從一個口吃的小孩變成世界著名的演說家,邱吉爾經歷了無數次的練習,所以演說才能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的。

前幾天同學小娟打電話說,孩子上三年級了,可以參加學校大隊委的競選了,她和老公都鼓勵孩子參加競選,競選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演說的機會。可是孩子就是不去,不敢在學校大禮堂那麼多人面前講話。可是同學說,看著孩子平時在家裡又說又唱的,咋就在外面不敢說話了呢?

最近讀了吳瓊老師的《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看完書我明白了,為什麼一個口吃的小孩子會成為世界著名演說家,而在家裡被稱為「話癆」的聰明孩子,在外面咋就不敢說話了呢?不是孩子不會說,而是家長沒有激發和引爆孩子演說內驅力。

《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是吳瓊老師的作品。吳瓊是青少年演講力導師、「吳瓊青少年口才訓練營」品牌創始人。《黃金口才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系統訓練,讓孩子走出當眾說話的恐懼,逐漸變得愛說話,會說話,敢說話。

一、孩子為什麼在公眾場合不敢講話?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天生就沒有演說能力,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主要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跟教育無關。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孩子的語言就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

1、家長剝奪孩子選擇和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孩子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說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經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很多時候,家長往往不允許孩子說不,家長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給孩子貼上了「好孩子」的標籤。孩子每次做事,總會想媽媽會不會喜歡,我做了這件事媽媽會不會生氣。

還有更多的孩子會表現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問媽媽,不會自己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

小娜家的寶貝真真,每次去超市,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只是看,從來不說要。小娜看出孩子想要這樣東西,就問孩子,你是不是想要?孩子說:「這些是垃圾食品,我不能吃,對不對媽媽?」

小娜說:「你可以在這裡面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真真卻說:「媽媽幫我選。」

小娜忽然覺得,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會表達自己,也許是自己對孩子管理得過於嚴厲了。孩子每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吃什麼零食,小娜都不讓孩子自己做主,都是自己說了算,因為她覺得孩子選擇的衣服不好看,選擇的飯也沒有營養,從來不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吳瓊老師在書中說過:「不」是最美的內在語言,因為它代表著自我意志,代表著內心最真實的自己。當孩子說出這個字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孩子自己說了算。

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愛好,如果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就失去了表達自己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聽話,但是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管理得過於嚴厲,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導致孩子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會說。

2、家長忽視演說的真正價值,孩子不樂意去演說。

為了鍛鍊孩子的演說能力,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為了每天讓孩子打卡演說或者提升演說質量,媽媽經常會用很多方法,比如鼓勵表揚、或者是承諾給孩子買零食、買心愛的玩具,用來鼓勵孩子。

然而這些方法用兩個字來總結就是「操縱」,家長用自己的方法來引誘孩子採取行動,孩子不是主動去說,這會讓孩子忽視演說的真正價值。孩子練習演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演說,這是兩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練習演說,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開始演說打卡,演說會讓你特別會講話,變得很厲害,如果你能堅持21天打卡,媽媽就帶你去買你喜歡的汽車模型。」

另一個媽媽則是跟孩子說:「媽媽不斷學習是為了活出更精彩的樣子,所以白天上班,晚上看書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鍛鍊演說能夠讓語言表達更清楚,也更容易和別人溝通。所以媽媽每天堅持演說打卡,你願意和媽媽一起打卡,變成更優秀的自己嗎?」

兩種方式似乎都是讓孩子去演說,但是給到孩子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要演說的能力,而是演說的信念,是我們傳遞給孩子不斷變得優秀的信念,家長也是孩子的榜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會願意主動地跟你一起努力,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

3、沒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導致孩子膽小不敢說。

3歲孩子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激情地、熱烈地表達。很多時候孩子膽小不敢說,是因為孩子沒有安全感。在親子教育的時候,家長應該重視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小時候,我們都會被一樣東西嚇到過,也許是未曾謀面的大灰狼,也許是大老虎。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經常會搬出很多讓孩子恐懼的動物或者是人。

前幾天就有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看病,孩子見了醫生和護士就開始哭,媽媽說孩子只要見了穿白大褂的人就會哭。以前,只要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就會說,「你不好好吃飯,醫生就給你打針。」

所以整個就診的過程中,孩子都在哭,不管醫生和護士阿姨怎麼哄孩子,都無濟於事。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醫生和護士就是可怕的人。

媽媽總是這樣嚇唬孩子,很難跟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膽小,也很難相信別人。在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孩子是不可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

二、家長如何激發孩子演說內驅力,培養小小演說家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學會演說,是一項可以持續使用五六十年的資產。」持續培養孩子的演說力,是我們對孩子最重要的投資。

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孩子的演說能力需要培養,媽媽要抓住孩子3-13歲之間這個重要的時期,激發孩子演說的內驅力,培養孩子成為小小演說家。

1、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的觀點更有價值,孩子會說。

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想法,是孩子能夠主動演說的基礎。很多時候,我們強調吸收,輕視表達,這使得孩子不願意思考。

羅素說過:大多數人寧死也不願意思考。思考的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可是孩子一旦開始獨立思考,就會體會到思考的樂趣,不會再人云亦云。

學會獨立思考,應該從問為什麼開始。小佳從小就愛問為什麼,奶奶總是說,小佳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問得為什麼太多了,就會覺得孩子愛鑽牛角尖,或許也是因為我們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所以就容易打斷孩子的問題,也結束了孩子探究的熱情。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跟著「為什麼」的思路,邊問邊思考,同時也多問孩子為什麼,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問問題的習慣,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結果並不重要,學會思考才是最關鍵的。

當孩子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就會慢慢探索事物的背後的因果關係,才能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會有自己的想法,才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相應的表達也更具邏輯性和更有見地。

提問是更有條理地表達想法,一個好的問題能夠幫助孩子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那麼如何提問才能讓孩子獨立思考呢?吳瓊老師在《黃金口才》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5W1H分析法,家長可以圍繞這個方法來提問。

  • Who----這是誰再說?
  • What----孩子們在說什麼?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想法?
  • Where----孩子們在哪裡說的這些話?
  • When----孩子們什麼時候說的?是在事情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後?
  • Why----為什麼孩子們會這麼說?孩子們對自己的觀點解釋得充分嗎?
  • How----孩子們是怎麼說的?

當你問多了,孩子也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在問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思考,更加了解了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象。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就學會了表達,這是演說的基礎。

2、三個常用場景,幫助孩子打開自我,主動去說。

小康的兒子在家裡話特別的多,但是每次小康帶著兒子去參加聚會,讓兒子跟叔叔阿姨們打招呼,兒子只是說一句「阿姨好」,就再也沒有話,不喜歡說。小康覺得孩子在家裡話很多,在外面不願意說,是孩子太內向了,是性格使然。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最核心的問題是孩子在社交場合中不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

康妮在《如何培養受歡迎的孩子》一書中說,不論孩子表現出來的是冷淡還是熱情,如果只是憑藉本能或直覺,下意識地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那麼,他們內在的自我就始終是封閉的,外在的表現也會跟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媽媽可以利用三個場景幫助孩子打開自我,主動去說。

(1)在家裡,有儀式感的家庭會議讓孩子暢所欲言。

在家裡,我們可以通過開家庭會議的形式,鍛鍊孩子主動說的能力。如果家庭會議像是開會談論問題一樣,無聊無趣,孩子一會兒就跑了。給孩子的家庭會議,可以是唱歌、跳舞、講故事、玩遊戲、吃零食、看電影、幼兒園裡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等。讓孩子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把孩子的想法加入到會議的主題中,讓孩子習慣把溝通當成一種渠道。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讓吃,媽媽完全可以把這個問題放在會議上進行討論,孩子會很期待。

(2)在小區裡,我們拍個照。

3歲左右的孩子最喜歡拍照,當你給孩子拍照的時候,孩子也很喜歡給你拍照。記得一次,我拿了數位相機在樓下給幾個小朋友拍照。女兒也想拍,於是她拿相機給其他小朋友拍,其他的小朋友也給她拍,她們擺很多的姿勢,有時候拍得不好,他們就哈哈大笑,孩子融入其中,就能打開自我。

把這些照片存起來,放在相冊裡,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讓孩子講述那天的故事,他會興致勃勃地講,樂此不疲。只要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自己的想法。

(3)自然空間,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標識,讓孩子主動表達。

甜甜小時候坐車出門,每次看到大的廣告牌或者標識牌,她都會問,牌子上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跟孩子聊一聊標識背後的故事,通過聊標識牌,孩子學會了表達自己,還在無形中認識了很多字。

比如,當看到紅綠燈時,就給孩子講,紅燈停綠燈行。鼓勵孩子深入地了解語言,運用語言理解世界運行的規則。在新的環境裡,孩子越是能夠利用標識,就越有掌控感,這樣的掌控感會幫助孩子打開自我,加入對話或者討論。

3、建立安全感,滋養演說環境,為孩子的演說打下基礎。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有效陪伴。我們經常會因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親子閱讀。孩子最喜歡跟媽媽一對一的互動,而讀繪本就是愛與互動中最好的工具之一。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曾經說過:「經典繪本取決於有多少豐富的語言,有多少富有內涵的存在感的語言,有多少讀者和聽者發自內心產生共鳴的語言。」

所以繪本不在多,而在於運用。抓住一本繪本中,孩子感興趣的人、事、物,可以做相關情景拓展。比如孩子喜歡託馬斯,在孩子和小朋友起衝突的時候,在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你可以問問:「如果你是託馬斯,你會怎麼辦呢?」

經典的繪本可以重複閱讀,只要孩子喜歡。我曾經在《 》一文中寫過,什麼才是有營養的繪本,如何幫助孩子愛上閱讀,親子閱讀是最關鍵的。

文章中指出,3-6歲兒童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因此,紫、藍、綠、黃、橙、紅等色彩鮮豔的讀物最容易引起學齡前兒童的視覺感受 。所以,媽媽如果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做到高效的陪伴,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子閱讀繪本。

通過親子閱讀,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向孩子傳達:在孩子的世界裡,媽媽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在孩子的心裡,媽媽一直都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與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會敢於表達,為孩子的演說打下基礎。

口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口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極為重要。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家長們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激發孩子演說內驅力,培養一個小小演說家。

相關焦點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專家把家長和孩子都害慘了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家庭教育專家言之鑿鑿。家長聽了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原來我的孩子不成才,都是我的錯,我是罪魁禍首。一心一意為了孩子,為他付出了所有,未曾想到反而害了他。我活不下去了,唯有以死謝罪。孩子聽了專家的話,終於找到了失敗的緣由。原來我不成才,不是我的問題,是因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孩子變得理直氣壯。當父母苦口婆心教育他時,他把專家的話當成了尚方寶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你們問問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嗎?
  •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人都認為養育孩子誰都會,沒什麼可研究的。然而你的孩子是成功的嗎?你的理想和希望實現了嗎?你的付出得到回報了嗎?可能很多人並沒有想過,等看到結果的時候,自己會抱怨,為什麼我拼命的工作賺錢?想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就是不爭氣,什麼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有些人看似沒怎麼拼搏?也沒怎麼付出?可是人家的孩子就能成名成業呢。這些就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育兒錦囊請收藏
    很多家長都是在抱怨著自己家的孩子怎麼這麼笨,不論怎麼教都教不好,其實教育孩子真的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只不過大家不知道罷了。說到教育孩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方法,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說,這種方法對於自己家的孩子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讓小寶媽媽感覺到比較心煩的是,它的寶貝兒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但是學習成績仍然比較差勁。
  • 孩子天生不會說假話,謊言止於「源頭」
    他非常坦然地說:「昨天就考完了。」我相信了。回家才翻到一張數學試卷,只有60分。我很憤怒。不是因為他的分數低生氣,而是氣憤他在說謊,震驚於他那一臉的坦然。什麼時候他需要說謊了?無比的心痛。這一段時間他考試成績一直不太好,我和他爸爸都很著急,臉色也不太好看了。
  • 家庭環境塑造良好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春花育兒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比較刻板或者片面,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未必在施行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傾聽,可以說大部分成長的問題都是來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更重要的是父母犯錯而不自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是延續的自己兒時被教育的方式,但這些方式有可能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和老師!高明的賞識教育方法
    在教育中,有兩種孩子特別讓家長和老師頭痛欲裂:一種是「笨」孩子,不管教什麼,怎麼教,總感覺慢半拍,甚至學不會,學了就忘;另一種是「壞」孩子,不管就不學,管著就學一點,經常心不在焉,從來不會主動學習。這兩種孩子,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不會學、不愛學,實際上究其根本,是教育方法的問題。
  • 沒有天生愛學習的孩子?錯了,是只有不會正確指引孩子的家長!
    生活中有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有時候他們的家長是很佛系的類型,會用很輕飄飄的語氣說著什麼「哎呀,這孩子跟我小時候一樣,都不是學習的料」「現在還不開竅呢,等長大點就好了」……咳咳,我想為孩子們正下名哈,其實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是跟父母的態度及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 家庭環境塑造良好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比較刻板或者片面,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未必在施行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傾聽,可以說大部分成長的問題都是來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更重要的是父母犯錯而不自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是延續的自己兒時被教育的方式,但這些方式有可能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爸爸,爸爸必須給孩子的8種品質
    導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爸爸,爸爸必須給孩子的8種品質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爸爸,爸爸必須給孩子的8種品質!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請不要對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說是的,還沒等我問有什麼事的時候,對方的一句話猶如一聲驚雷直接擊在了我的天靈蓋上。「我家孩子這次怎麼考得這麼差,一年級那個老師教的時候不這樣啊?」如果說沒有後半句,我一定會耐心地給她分析一下孩子的試卷,後半句是一個有素質的家長說出的話嗎?我還是看了一眼她的試卷,八十多分,這對於100分滿分的試卷的確算不上好。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怎麼現在不說了
    這句話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們閒暇時刻還經常喜歡自我調侃的話有很多,比如:「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等,為何身為教師,卻經常對喜歡自我嘲笑、互相調侃呢?想來也許是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罷了。受本學校周邊教育環境影響,我所在的學校終於也耐不住性子,開始在招生中設置快慢班。
  • 沒有天生的天才,只有更懂孩子的父母
    多元智能測評的來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曾說過:每個人都與生俱有多元智能1、家長能夠清楚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智能發展情況;2、找到自己教育方式的缺失與不足;3、對孩子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育;4、對孩子的強項和弱項進行不同維度的培養,提升孩子綜合智能。如何對孩子進行多元智能測評?
  • 孩子不是天生「不會說」!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表達力強,更樂觀
    一般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很活潑,且能擔任班幹部之類的,更喜歡交朋友,自信心特別的好,而有些「嘴笨」的孩子不僅內向,而且不會表達自己所想,甚至發現誤會的時候,說也說不清,容易被誤解之類的,時間一長,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愛到打擊。一、孩子不是天生「不會說」!
  • 舉一反三,不是每個人都懂,教會孩子,不會再有「雞飛狗跳」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會不會「雞飛狗跳」?老師是不是認為「笨學生」不好教?看看下面的寓言,也許會明白些什麼。果園的主人就說了:「我種的芒果,又甜又好吃,沒有不好的,你嘗一個就知道了。」 等到稱好芒果以後,這個僕人每拿一個芒果,就咬一口,邊吃邊說:「主人讓我嘗過了再買,只嘗一個,我怎麼知道其它芒果怎麼樣?每個都咬一口,我就知道芒果是不是都甜,都好吃了。」 僕人拿芒果回家後,長者見到每個芒果上的牙印,哭笑不得,就都給扔了。
  • 孩子不合群被幼兒園勸退:孩子不懂表達,家長不會引導
    最近一段聊天截圖,在家長朋友圈刷屏。一位家長發現,老師發在家長群的視頻裡沒有她的孩子,和老師溝通才知道,自己孩子總是搶小朋友東西,而且道理講不通。 理察·泰普勒曾說:「沒有心懷惡意的孩子,只有心懷樂意的行為;沒有自私的孩子,只有自私的動作。」
  • 良知老師怒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現在還認可這句傳統教育觀點,遭到有良知老師的怒懟,認為才是正確的。因為這句話的觀點已經不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反而是對老師極其嚴重的偏見。1、「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教育最大的騙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01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昨天,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坐地鐵的時候,旁邊有兩個媽媽各自帶著小孩。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情緒發洩還是教育失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原南京師範學院校長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意思是說學生都是可以通過教育取得進步的,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這裡的"教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學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會因智商、環境、家教等因素的不同,產生學習效果的差異。
  • 如何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陳鶴年老先生提出的。當年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有特定背景的,僅僅只是針對當時的幼兒教師,目的是強化幼兒教師的責任感而發出的感慨。也許是對她們的支持與鼓勵而說的。這是在特定時間、針對特定事情、在特定環境下,說出這句話,本身沒毛病。但是,後來卻被人誤讀了這句話,甚至把這句話用於整個教育界,並且多用來對教師的指責,顯然貽笑大方了。
  • 女兒頂嘴被父親抽打,沒有愛頂嘴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
    你都這麼教我了,我還能會嗎?」媽媽問:「我怎麼教你了啊?」每一個頂嘴懂得說「不」的孩子,都是極其聰明的,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個性。切記,那時頂嘴的孩子內心往往是敏感且脆弱的,大人動手打了他,以暴制暴,通常大人是無心的,可敏感的孩子不會這麼想,會覺得說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不愛我了,有了輕生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