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空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段東北小女孩與媽媽「互懟」的視頻吸引了廣大網友的目光。
媽媽在輔導女兒作業時因為女孩的頂嘴,沒忍住脾氣,朝女兒吼了一通。
沒想到自家女兒開始了又理有據令人哭笑不得的抗議:
「你現在這態度,能教我學習嗎?你都這麼教我了,我還能會嗎?」
媽媽問:「我怎麼教你了啊?」
小女孩學著媽媽的樣子:「你就嗷嗷喊,不會是吧,不會是吧!」
接著小女孩邊哭邊說:「就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你這麼教我,我還怎麼會啊?」
「我還都會啥啊?從今以後,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你以後別說小美女上車了。」
正和她說話的母親被自己女兒搞得又好氣又好笑,到嘴邊教育女兒的話給硬生生給咽了回去。
我們乍一看是這個小女孩和媽媽頂嘴了,但是之所以吸引網友的注意,是看到這個小女孩跟媽媽頂嘴的話並非是壞情緒無理由的宣洩,反而還有理有據,讓人不禁思考:「頂嘴?真的是不好的嗎?」
很多父母在平時生活當中,面對孩子頂嘴不聽話時,都深感無奈並且十分厭惡。但其實這個關於孩子愛頂嘴的現象不是不好的,這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標誌。
只要父母妥善引導,孩子依然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頂嘴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伊能靜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爆料,自己和大兒子頂嘴經歷。伊能靜希望兒子哈利去學編劇課,可哈利想學剪輯課。
兒子哈利當時這樣說,「你用你知道的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伊能靜回憶起來感嘆道,「兒子的一番話,像一棒子打在自己頭上一樣。」
伊能靜用自己知道的去給兒子建議,並認為這是最好的。可是,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孩子逐漸長大,也漸漸擁有了自我意識,有了事物判斷能力,甚至有了自己的需求,當他們思考一件事不符合心中所想或自己所需要,他們就會反抗和拒絕。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行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覺得說他們反抗和拒絕是不好的,要學會耐心聆聽孩子心理的聲音,給予理解和尊重。
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跟蹤觀察2—5歲的孩子,直到他們的青年時期。結果發現:
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孩子,84%長大後意志堅強、有主見,獨立性好;
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僅有26%長大後意志堅強,74%長大後遇事缺乏獨立性。
頂嘴,其實是孩子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
每一個頂嘴懂得說「不」的孩子,都是極其聰明的,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個性。
孩子愛頂嘴,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說明孩子開始擁有自我意識了。
二、錯誤對待孩子頂嘴,會讓孩子「錯覺」缺愛。
前不久,在海南萬寧,一名父親抱著遍體鱗傷的女兒衝進市人民醫院。孩瘦弱不堪,呼吸微弱,緊閉著眼,腦袋重重垂下來,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父親後悔不已,對著鏡頭哭訴著說:
女兒是因為寫作業時被責罵,頂了幾句嘴,激怒了自己,而被他用皮帶、掃把、衣架,一下下抽打至死的。
女孩才6歲,被父親狠狠抽打了一個半小時,這樣的虐待成年人都受不了,更何況一個小女孩!
這位父親令人髮指的暴行其根源是他對於孩子的頂嘴行為有根本上的排斥。
父母需要清楚,孩子在發育過程中,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意願,當和父母有意見分歧時,就會就難免會和父母頂嘴。
切記,那時頂嘴的孩子內心往往是敏感且脆弱的,大人動手打了他,以暴制暴,通常大人是無心的,可敏感的孩子不會這麼想,會覺得說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不愛我了,有了輕生的念頭。
無獨有偶,一個11歲的男孩小文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衣服褲子,全身就剩一條內褲和一雙襪子。就這樣被一整公交車的人看著,一直坐到終點站。
事情的起因經過是這樣的,媽媽去接小文放學,問他:「為什麼沒做作業,又招老師批評了?」
小文頂了一句:「我成績好,不用寫作業。」
公交到他們家了,媽媽下車,回頭一看小文沒有下車。媽媽一氣之下,再上了公交,把兒子的衣服褲子全扒光。全車人都在看戲,小文不知所措地站著。
非常理解當時那位母親的心情,可是將心比心想一下,站在那男孩的角度,這樣的事情之後,他還要怎麼繼續生活啊?怎麼去面對眾人異樣的眼光?!
母親這麼做會極大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愛他了。
頂嘴孩子的內心往往是聰穎且敏感的,父母如果通過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孩子頂嘴的問題,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
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面對孩子不聽話頂嘴時,千萬不要讓自己不好的情緒,讓孩子造成「缺愛的錯覺」
三、面對孩子頂嘴時,聰明的父母懂得這樣做。
大量研究證實,常常與父母爭辯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具有潛質。但是作為家長要懂得如何去引導孩子,把孩子的頂嘴、叛逆變成他們的優勢,而不是成為一個人人厭惡的熊孩子。
所以在面對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們需懂得做好這幾點。
1、父母要學會認錯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學會放下面子,有錯就認,語氣平和的和孩子溝通。
《媽媽是超人3》裡,有一回,劉苪麟和劉苪伊兩個小朋友來嗯哼家做客。沒玩多久,嗯哼和劉苪麟就因為一個玩具吵了起來。
劉苪麟想玩嗯哼的恐龍,嗯哼卻很不高興地說:「不像話!」就又把玩具搶回來。
霍思燕很生氣,對嗯哼說:「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客人是第一位的?」
嗯哼不搭腔,氣衝衝地說:「我知道,但是誰先拿的?」
霍思燕大聲喊道:「玩具自己會跑的嗎?給好朋友玩一會兒,你要是這麼小氣的孩子,媽媽……」
嗯哼非但沒有聽話,反而不甘示弱地頂嘴:「反正長大了,也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
霍思燕聽到這一句,覺得嗯哼生氣了,並沒有繼續高姿態地教訓他,而是轉個彎說:「因為我剛剛說話聲音大了是嗎?」
看到嗯哼平靜下來,霍思燕知道就是這個原因,繼續解釋說:「今天媽媽要帶三個孩子,媽媽其實有點緊張,有點焦慮,所以說話聲音才大的!」
就是要像霍思燕媽媽這般,學會承認自己錯誤,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結果就是嗯哼聽了之後,立刻就放下疙瘩,笑著把玩具分享給兩個小朋友。
這樣對於孩子頂嘴的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2、改變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相對於愛說教的父母,孩子喜歡更有趣的父母。有些家長習慣性帶著焦慮和孩子溝通。
比如叫孩子起床時,會滿是抱怨地說:「還不起床,磨蹭什麼呢?上班都快遲到了。」
此時,家長如果換成這種說法,「小懶蟲該起床啦,不然你會害得媽媽上班遲到」,孩子的牴觸心理便會少很多。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變得有趣點,孩子會更容易聽進去。當孩子在父母的話裡聽見的不是「麻煩」,自然也就沒有了「被命令」的感覺。
父母的命令少了,孩子的頂嘴也就少了。
3、不妨做個「懶家長」。
什麼是「懶家長」就是看到孩子不聽話時,自己的建議明明是為他好的,卻要裝作視而不見。因為終有一天,他們會自己朝著對的方向走去。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上不妨逆其道而行之,與其告訴孩子怎麼做,不如讓他嘗嘗試錯的滋味,讓他自己去經歷去感受。自己經歷過摔跤,才能更好的爬起來。
當然我說的懶也是有限度的,要在可控範圍之內,比如:讓孩子犯錯、遲到、挨凍、受點小傷。
這裡的懶不如說是「狠」,在孩子試錯的過程中,我們無需與他爭辯什麼,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孩子自然會懂得
在面對孩子頂嘴時,父母先不要急著打壓,你應該感到高興與欣慰,因為你有一個機敏獨立的孩子,好好引導,未來必定會發光發亮!
父母對「頂嘴」行為的處理態度,可以讓孩子銘記一生。
允許孩子頂嘴,他會在你的包容下綻放萬丈光芒。引導孩子合理爭辯,才是讓他在正確的路上完美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