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常常令父母們心力交瘁,心力交瘁的父母常有,能輕鬆把問題解決的父母卻不常有。當孩子哭叫、喊鬧、打人或咬人時,苦惱的父母們是否知道,這其實是孩子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當父母們採取措施幫助(懲罰、鼓勵)孩子時,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能對症下藥的努力,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症狀。《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打開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新思路,書中提供的成功案例,也許能讓更多困擾的父母們從無效努力中解脫出來。
本書作者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布拉夫曼博士,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達50年之久。來到他這裡進行諮詢的孩子,大都是經介紹從其他處轉診過來的,布拉夫曼博士可以說是很多問題的終極解決者。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主要針對的是有軀體症狀、卻沒有生理病因的孩子。很多孩子去醫院查不出病因,卻顯示出恐懼、過度害羞、嘔吐、尿床、疼痛、行為怪異等現象,布拉夫曼博士指出,這些身體症狀是其內在情感困擾的外在表現。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通常可以歸為兩個方面:
第一, 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衝突
一個不肯上廁所的小孩,原來是不明白自己身體裡發生了什麼,對排便這件事感到害怕。一個對蜘蛛感到恐懼的小女孩,經過諮詢與診斷,被發現其實是她將蜘蛛與姐姐的病聯繫了起來。一個十二歲卻在尿床的少年,其實是承擔了家庭過多的憂慮。他們內心的困惑無法用語言表達,而作為一種潛意識顯現在行為上。如果這種行為沒有被理解,孩子們會感到焦慮和苦惱,並且不斷重複某種行為,直到讓自己和父母都非常沮喪。
第二, 父母的不良情緒反作用在孩子身上
小女孩格洛裡亞非常害羞,不肯去學校,一提到上學就苦惱、說自己全身都疼,在排除病理性原因後,格洛裡亞的父母找到了布拉夫曼博士進行諮詢,博士發現格洛裡亞的問題在於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她覺得父母非常需要她,她媽媽的對這個孩子非常重視以至於唯恐失去的焦慮傳遞到格洛裡亞身上,讓她認為自己無法從父母身邊離開。
面對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布拉夫曼博士給出的解決方案並不難:父母應當跳出自身的局限,試著去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圖。可以通過畫畫、耐心交流、詢問等,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而不是想當然。當孩子們能意識到自己在憂慮什麼,換句話說,當他們潛意識中擔心的事被說出來時,這些事所帶來的情感壓力就會迅速消失。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應當正視自身的情緒問題,因為情緒會影響和傳染,當父母們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可能是自己的不良情緒造成的,他們就已經給了孩子一種暗示:我知道你在為我擔憂。父母對自身行為進行調整時,會讓一切都向更好的方面發展。既要看見孩子的內心,也要看到內心真正的自己,這大約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想要告訴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