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薦《橫向領導力》一書時,提到書中的系統思考餅圖:
這張圖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考框架和行動指南。
我們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Think Smart, Act Smart》(中文名: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看作是上面的系統思考框架的行動版,它綜合了來自心理學家、數學家、商業顧問、競技高手、甚至軍事戰略家的智慧,教授我們怎麼樣分析問題,理出方案,並找到最簡單最聰明的辦法來解決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問題。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將解決問題分為六個系統的步驟,然後每個步驟用一章進行非常詳細地介紹,實操性極強。
《Think Smart, Act Smart》提供的解決問題六步法如下:
專註:首先鎖定問題
直覺:尋找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分析:摸清問題的脈絡
權衡:尋找答案的過程
淡定:別讓情緒影響你的判斷
行動:向著目標進發
可能只看這些篇章的標題會讓人覺得有些空洞,我們展開來介紹下。
>> 1. 專註:首先鎖定問題在這一章中,作者先提供了一個測試,讓我們認清自己的思維方式屬於哪種:探路型還是導航型。
探路者們喜歡系統地、按部就班地搜集信息,喜歡關注細節。當你需要發現一些未知要素,而且時間比較充足時,探路型是最佳方式。探路型思維更適合解決技術問題或封閉型問題。
導航者們喜歡從宏大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更願意依賴直覺或本能,喜歡尋找儘可能多的解決方案。導航型風格比較適合處理「發散型」、需要快速解決,或者條件會經常變化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往往不止一個答案——而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導航者們可以提出很多極富創意的答案。
簡單說,探路型聚焦,會在一種可行方案上深入下去直到規劃出行動方案;導航型發散,會發現很多解決方案,根據直覺,試探著前進。
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優劣,但不論哪種,當你要解決問題、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專注。
書中引用心理學家的理論,介紹說人的大腦有四種層次的專注,然後告訴我們做到以下三點可以讓我們專註:
判斷,你需要知道何時該做決定,何時可以花時間斟酌。
堅持,很多問題需要時間,每次解決一點,每次推進一步。
目標,在遇到複雜問題時,需要高度專注,集中精力聚焦眼前的問題。一旦留意到自己走神,就要立刻停止,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手頭的問題上來。
作者還給了一個小貼士:發現自己的「高效時間段」。每個人都有工作效率比較高的時間段,有的在上午,有的在深夜,有的在清晨,你可以分析每天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找到它。關於「高效時間段」,與《做事的常識》(小倉廣的書,我在訂閱號「程序視界」裡推薦過)裡提到的「黃金時間段」是一個意思。
這章還提到了如何有效處理多項任務的一些原則,非常棒:
不要同時處理需要同一技能的任務,比如說不要一邊開車一邊撥電話號碼。
如果你喜歡一邊讀書寫字(寫代碼)一邊聽音樂,儘量放一些純音樂,不要有歌詞。
當你需要從一件重要任務轉向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時,中間最好稍微休息一下,清醒清醒大腦,或者可以在兩項重要任務中間插入常規任務,比如說走路或者洗臉等。
當然,我們每天、每周、每月的任務會有很多,要想專注、高效的處理,你必須要識別出來對你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永遠把真正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 2. 直覺:尋找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這章介紹如何發現更多解決方案,提到了:
關於直覺,作者認為人們大豆只會在自己非常熟悉的領域產生直覺。舉個例子,我們跟某人第一次見面時,總是會有一種發自本能的「喜歡」或「不喜歡」,「信任」或「不信任」,這就是直覺。
當你在某個領域積累了很多經驗時,就能在面臨該領域的問題時做出直覺判斷。要發揮直覺的力量,也有一些方法:
注意觀察自己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稍縱即逝,需要通過練習、記錄來抓住它們。
學會質問第一印象。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它喚醒了你潛意識中的某個東西嗎?
問問自己:如果聽從直覺,會導致什麼結果。
排查你的假設,確保你的假設不是錯誤的。
大腦的很大一部分是用圖像思考,當你遇到問題或選擇時,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視覺化思考。遵循下列步驟:
保持放鬆,閉上眼睛。為了不至於睡著,你可以儘量挺直腰背,或者用鬧鐘設定5分鐘。
閉上眼睛,輕柔眼皮,感覺像是很累了。這一動作可以讓你產生一些幻影。問問自己,這些幻影能讓你想到什麼。
盯著窗戶,或者任何有清晰明暗對比的地方,閉上眼睛。此時你腦子裡會浮現出一些幻影。仔細看清這些幻影,讓它慢慢自動變成其他圖像。
抬頭看天,盯著某片雲彩,保持放鬆。慢慢開動想像力,把雲彩想像成各種東西。
在你想要解決某個問題時,經常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評估。當你變換了角度,很可能就會發現:哎呀,原來這個問題的答案這麼簡單!
書裡舉了帕西·斯賓塞的例子。帕西·斯賓塞曾經把一塊巧克力放在口袋裡,然後站在一臺軍用雷達系統旁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後,他突然發現巧克力竟然化了——原來是軍用雷達發出的微波熔化了巧克力。然後,他開始了自己的烹飪實驗,第一種實驗用的食物是爆米花,結果他成功了。微波爐就這麼誕生了。
我曾經推薦過稻盛和夫的《幹法》,稻盛和夫在松風工業工作時,為了攻克鎂橄欖石,吃住在單位也沒能突破,有一次在經過一個過道時踢翻了一盒松香,他張口要責問誰這麼缺德把松香放過道時,突然意識到具有粘性的松香正好可以用來粘合鎂橄欖石,就這樣,他取得了科研成功。
你看,這就是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問題的效果,也是創造性思考的威力。
創造性思考的一個重要做法就是: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領域整合到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經常問問自己下面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創造性思考:
問題真的存在嗎?
其他人怎麼看當前的情況?
對立面真的是對立面嗎?
逛逛書店怎樣?
有時為了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使用頭腦風暴的方法。
頭腦風暴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想出儘可能多的創意,然後是對這些創意進行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個階段重要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千萬不要停下來去考慮某個方法是否可行,這樣只會讓你思維中斷,甚至錯誤那些最好的答案。
>> 3. 分析:摸清問題的脈絡這章比較有意思,提供了一些方法幫我們快速分析問題。
要找到簡單又聰明的答案,關鍵是要先搞明白問題的類型——這個問題是封閉型還是開放型?
封閉型問題是指哪些只有一個或有限的幾個標準答案的問題。比如「1+1等於幾」、「哪些航班可以從西安直飛深圳?」等。而如果一個問題的答案數量不限,那就是開放型問題。比如「晚飯吃什麼」、「周六幹什麼」。
搞明白了問題類型,就可以採用相應的方法來處理。
對於封閉型問題,更適合用探路型方式來解決。書裡介紹了一種方法——答案樹,可以很好的分析封閉型問題。可以按照下面的做法來繪製答案樹:
繪出起點;
繪出各種備選方案,用線將其與起點連接起來;
列出每一種備選方案的下一步行動;
列出可能的結果。
比如登山問題的答案樹可能是這樣的:
對於開放型問題,比如去哪兒獨家、選擇怎樣的職業道路等,最好用導航型的方式來處理。
這裡的關鍵是:邁出第一步,一邊分析一邊尋找答案,此路不通再走他路。
在分析問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提問。下面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到問題的核心:
這些問題可以讓你把問題進一步分解。如果再結合下面的步驟,可能會更有效:
另外還有幾種常見的推理方式,可以幫助你分析問題,比如歸納、推演、匹配、核查要素。
>> 4. 權衡: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你能夠專注的面對問題、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得出了各種可能的答案後,就要做決策。決策也有很多方法,書裡介紹了四個。
A. 正方面決策法富蘭克林發明了正反面決策法,他指出,在面對多種選擇時,只要列出每種選擇方案的正面影響(Pros)和負面影響(Cons),最佳答案自然會浮出水面。
B. 可能指數和渴望指數除了正反面決策外,你還可以用可能指數(Likelihood,表示該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和渴望指數(Desirability,表示你對該結果有多麼渴望)。
打個比方,你想確定一場慈善晚宴的主題演講人,此時你只能邀請三個候選對象中的一位。你要邀請哪位呢?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三位候選人的吸引力指數(可能指數與渴望指數的乘積):
所謂決策樹,其實是一種通過圖像方式來呈現各種解決方案的方法。通過決策樹,你可以看到各種解決方案將會帶來什麼最終結果。
打個比方,想像你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你想要聘請一位很給力的銷售主管,但又擔心此人可能是個騙子。你就可能繪製出下面的決策樹:
上面的決策樹中,L代表可能指數,D代表渴望指數,所有主要分支(上圖有兩個主要分支)上的可能指數相加綜合應該為100。
打過分後,將每個結果的可能指數乘以渴望指數,得到最後得分(類似吸引力指數)。比如他會騙你的吸引力指數為-175(25乘-7)。
最後,將兩種主要選擇答案各自的的分享家,得出每一種答案的總分,取總分高的那個主要答案。上面的例子僱傭的得分為300,不僱傭他的得分是-250,所以,結果很明顯:僱傭他更划算。
D. 卡佛矩陣卡佛矩陣源自美國軍方,現在也可以用來解決日常工作和生活問題,幫助你從幾個可能的選擇中確認最佳答案。具體來講,在面臨多種選擇時,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關鍵度:這個目標究竟有多重要?
實現度:實現這個目標究竟有多容易?
確認度:實現該目標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容易獲取?是否容易判斷自己是否實現了該目標?
脆弱度:該目標是否過於簡單?你為實現該目標所投入的精力越少,它通常就越脆弱。
影響:實現該目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生活?
可恢復性:如果沒有實現該目標,你為此所白白失去的時間和精力有多少?
舉個例子,理察目標正面臨事業上的十字路口,他有三個選擇:提前退休、還家公司或者接替上司的職位。他畫出的卡佛矩陣如下:
根據該矩陣,「接替上司」應該是他目前最理想的選擇。
>> 5. 淡定:別讓情緒影響你的判斷弘一大師有句話: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這句話說的就是情緒對判斷和行為的影響。所以,要想分析問題、做出合理的決策,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最好是在自己冷靜、思維清晰時做判斷。當出現如下狀態時,暫時不要做決定:
當你感覺疲倦時——累了就休息下,有精神了再做決定。
當你感覺過度焦慮時——首先要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著手處理問題。
當你感覺憤怒或不安時——首先冷靜下來。如果你在跟某人交談,發現對方有些不安,不妨暫時離開片刻。
當你感覺不夠清醒時——哪怕是一點點酒精或藥物都可能會影響你的判斷和決策。
當你感覺情緒低落時——如果你感覺無助,不妨問問自己是否餓了、病了或者壓力太大了。首先照顧好自己,然後再做決定。
作者非常體貼,針對常見的情緒問題,介紹了對應的調整方法,比如如何克服焦慮,如何培養自尊,如何驅除自我懷疑,如何進入最佳工作狀態,如何釋放壓力,如何進行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等。
>> 6. 行動:向著目標進發最後,萬事俱備,就要落實到行動上,向著目標進發了。
定義清晰的目標能夠大大改善業績,原因在於:
它能指引你的行動
它能激勵你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
它能讓你更堅持,更有毅力
它能激勵你找到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所以,你要設定有一定難度、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目標。設定目標時,要遵循SMART原則:
具體(Specific):界定清晰
可衡量(Measurable):應該有可衡量的結果,這樣你才能很清楚自己的進度
可以實現(Achievable):要有挑戰性,但同時應該是可以實現的,比較符合實際的
有誘惑力(Rewarding):能夠讓你有足夠的動力,激發你足夠的興趣
有時間規劃(Timed):應當有截止日期,最好再有一些具體的時間節點
關於SMART原則,我在「設定有效目標的SMART原則」一文中也有過介紹,不過第二個R有所不同。
有了目標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開始去做。想想看,有多少次你遲遲不願開始做一件事呢?又有多少人被所謂的「拖延症」困擾呢?
如果你目前正在遲遲不願開始做某件事情,不妨試試下面的做法:
有時你開始了,可能做著做著又沒了激情,疲倦了,此時你也可以多想想結果,想想任務完成的那一刻,這樣可以保持士氣。你還可以把你的每個小任務都列入一張清單,完成一個小任務就劃掉一項,這也能提高士氣。當然,你也可以想想外在的回報,比如能拿多少獎金,這也能讓你雞血滿滿;不過有時候,如果你能想想你計劃中的那些任務能讓你體會到內在的滿足感,你能想像到完成時自己能力、經驗等能夠有長足的提升,可能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這一章還列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用於進度規劃的變量時間線,比如打敗拖拉的10種方法,比如反饋分析法,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最後,我們再回顧一下解決問題的六個關鍵點:
利用專注力,鎖定問題
尋找儘可能多的答案
有效分析,摸清問題的脈絡
用決策樹、卡佛矩陣、吸引力指數等完成決策過程
決策時保持平靜、清醒
決策完成後,落實到具體目標,付諸行動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一本小書,只有145頁,7萬字左右,花2個小時就能讀完。但它整合了很多實操性很強的方法與策略,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步驟,能夠有效的幫助一個人形成解決問題的結構性思維,非常有幫助。
參考閱讀:
戳閱讀原文,到在行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