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決定你能走多遠

2020-12-17 蒂娜是飛天豬

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問題:在雜亂無章的工作中,你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其中有一個高達24萬的回答是這樣:厲害的人解決問題有分析問題的思路,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普通人解決問題是從眼前開始的,看到什麼問題解決問題,鬍子眉毛一把抓,最後有可能什麼都沒有解決,甚至讓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焦慮中。

深以為然,因為曾經的我也是這樣過來。我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中型的港資獵頭公司上班,公司不但會考核我們的BD數,還會考核我們的推薦量,甚至還要考核我們約見人選和客戶的數量。

每天一到公司,就會進入瘋狂打call的狀態,但是我犧牲了休息時間換來的努力並沒有讓我覺得成功,因為這份努力只是感動了自己,我只是堪堪完成了公司的KPI,甚至連合格都算不上。

直到我開始接觸解決問題類的書籍,新的世界才在我眼前緩緩鋪陳開來。在這些書籍的影響下,我不但能很好地完成解決我的工作問題,我甚至有時間去參加英文俱樂部、和朋友一起出去旅遊,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活色生香。

說到解決問題,就不得不提日本的齋藤嘉則,這個本科畢業東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的解決問題專家,他曾任麥肯錫管理顧問,也曾在大型企業工作過,還成功組建了自己的諮詢公司。齋藤嘉則老師根據他過往的經驗,寫下了《工作的原理-解決問題篇》,試圖幫助那些深陷問題泥潭中的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在書裡,我們不但能看到通俗易懂的理論,還能看到海量的解決問題的案例,通過學習這本書,我們也有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

01用零基思考重塑你解決問題的思維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裡奇克裡佛曾經說過,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深陷問題裡面,我們更加會迷失了自己。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到齋藤嘉則的零基思考來重新復盤我們的問題。

零基思考的完成有2個關鍵點,第一是不要在自己狹小的框架裡一味地否定;第二是思考對顧客有價值的要素。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放置到狀況之外考慮現有的問題。

齋藤嘉則在書中用S公司的新產品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S公司一直都以能生產出來「優秀密封性能的容器」而驕傲,當行業從藍海博弈到紅海博弈,S公司的產品已經完全沒有優勢了。

於是,齋藤嘉則建議公司開始研發壺型淨水器,因為齋藤嘉則並沒有把公司產品定義為「優秀密封性能的容器」,而是把它們當成「單純的零件」,零部件的重新組裝不但能更好的利用現有的模具,而且還能完全的自主研發,讓公司不受其他供應商的牽制。

雖然在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齋藤嘉則仍堅持做新產品研發,產品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跳出原有框架,我們就會有機會可以重新定義規則。這就和美國在一戰中平地而起一樣,可以重新定義國家的位置和價值。

02 學會假說思考,活在當下

我剛開始做獵頭的時候,服務的客戶都是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每次做招聘方案時,都會要求我們先給出結論,然後給出解決方案。而且他們的溝通邏輯一般都是:我認為……,因為……。

通過這樣的溝通方法,我甚至幫助一家北歐的企業在3個月內完成了40人的團隊搭建工作。

後來我發現,外資公司的匯報邏輯是非常契合齋藤嘉則老師的假說思考。因為有假說思考3個關鍵點,分別是:與行動相關的結論、導出結論背後的理由和機制、與其思考」最優「不如執行」次優「。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有些外資公司能成為傳承幾代的企業。秋葉大叔在《時間管理七堂課》中說過,過分追求完美就有可能導致項目流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齋藤嘉則給S公司提出的新產品的建議後,也很猶豫這個項目是不是最優解決方案,但是因為在短時間內也沒有辦法找到更好的方案,他決定先把這個次優的方案執行起來,最後果然成功了。

03 掌握「MECE」和「邏輯樹」,你會走的更遠

MECE指的是:相互不重複,整體無遺漏。看起來很簡單的描述,執行起來確實非常困難的,例如同樣是招聘「銷售」,人力資源部門建議按照行業進行招聘,管理層建議按照客戶體量進行招聘,因為兩者切入點不一樣,最後卻又可能不同的銷售負責了同一片客戶,這不僅增加了內部競爭,也增加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應該重新定義我們的銷售經理的具體工作職責,根據客戶和銷售人員的現狀進行排序。避免因為遺漏而偏離了目標、重複而影響了效率。

如果你想要在有效的時間內挖掘事物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內涵,我們還需要以MECE為思考的基礎,用邏輯樹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分解。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主題不容易偏離,因為各個小主題都是大主題的分論點,而且還會使你之前的思考更加具體化流程化,更加清晰而明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怎樣才能更多的使用到「MECE」和「邏輯樹」呢?

2012年,陶石泉在重慶創建了江小白這個高粱酒品牌,公司以"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為品牌理念,堅守"簡單包裝、精製佳釀"的反奢侈主義產品理念,堅持"簡單純粹,特立獨行"的品牌精神,迅速佔領年輕人的市場,讓白酒不再是老年人的選擇。而且江小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創始人想多了一點,所以讓整個白酒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市場。

選擇年輕人作為江小白的主戰場其實就是去除重複和遺漏的過程,通過各種不同的活動營銷和IP營銷,讓江小白成為一個知名的白酒品牌,則是陶石泉設計的完整的邏輯樹。

04 寫在最後

在問題面前,我們之所以會慌,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還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現在,你擁有了解答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當問題又在你面前時,你應該和自己說:我可以的,首先我要用零基思考和假說思考來思考我們的問題,然後用MECE和和邏輯樹來確定解決問題的技巧。

你要相信,在問題面前,穩住不慌。

只要能有思路和技巧,我們總是能贏,而且我們能贏N多次。

相關焦點

  • 本質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比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本質就是你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你和他人交流的時候,本質就是指你要向對方所傳達的信息,或者希望對方理解的你的意圖。在職場當中,解決問題的高手,都會具有本質思考的這種最底層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夠抓住根本,找到最關鍵的點,快速精準的解決問題。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見識
    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們的見識。見識越多人的接受能力就會越強,越能夠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和觀點,就不會有偏見;見識越多人的心胸就越寬闊,更加熱愛生活。既然見識是一種能力,那麼就不是先天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升的,只要有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就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成為更好的自己。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思維方式
    、 一切好的習慣都需要與人性相對抗,而當你形成習慣後,在多個時段都能迅速進入狀態,達到效能峰值,自然能盡情工作,盡興休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時代,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只有優質規劃,才能讓它價值最大化。
  • 奶頭樂理論在中國,辛苦和努力很廉價,格局和思維決定你走多遠
    奶頭樂理論: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避免階級衝突,就是製造「奶頭」、餵之以「奶頭」——使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起點 致敬教師
    教師節決定能走多遠的是起點,謝謝你,我的老師!JETOUR捷途,用行動定義旅途!
  • 五大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面對人生。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結果也會截然不同。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跟大家分享五個思維模式,讓你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從容。
  • 人的一生格局很重要,思維決定你能走多遠
    其實,並非思考本身讓我們舉步維艱,而是我們的思考模式不對,這些錯誤的思考模式就是思維謬誤。一: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二: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就是思維格局,三:你有什麼樣的思維格局,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決定了你的人生是什麼樣。四:跳出原有的思維格局,不斷修煉,就能突破局限。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2個字
    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志向。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王陽明看來,志向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第一要務。志向決定上限一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志向。志向決定著你努力的方向,志向的大小決定人生的高度和上限。從一個人的志向就能看出他今後將會有多大的發展。有志向的人,會會沿著自己志向指定的方向做出努力。因為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有動力,往往更容易成功。
  • 這種能力將決定你未來能走多遠
    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對我們造成很大的衝擊和影響,邱吉爾說:『你不能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從新危機中學習到經驗,將會更加適應未來的發展。而如何能夠從新危機中學習,這就需要藉助「復盤」方法。
  • 四個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影響世界。換句話說,在所有境遇中,一個人都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和能力。你一直都有生活的選擇權,意識到這一點,你才不會被眼下的困局所限制,以一種成長性心態去定義自己的未來。
  • 決定你走多遠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你的努力
    所以說,決定你成功的,不在於你出身什麼家庭,在於你自己的努力和行動上。你不妨換個思維想,我沒有牛逼的父母,我一定要努力成為牛逼的孩子,讓辛苦的父母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父母。老師曾經問她:你父母都是老師嗎?她如實回答,一個小學沒畢業,一個初中沒讀完。她實話實說,沒錢補課,只能靠自己學。她告訴媽媽,她要考北大,她要賺很多的錢。高二時一場重病讓養病在家的她各科成績直線下滑,無錢補課的她眼看著考重點無望,後來老師告訴她,如果她的成績走美術專業,還能考個好學校。她再三權衡,決定走美術,可美術也要學費啊!她告訴父母你不用管,我自己想辦法解決。
  • 祝愉勤: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爬多高
    我們臨時組成的小團隊,它不具有強粘性,更不太會形成很強烈的目標感和使命感, 所以出現坎坷是意料之中。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爬多高一個人的目標越高遠,需要持有的思維方式越高遠。我們所有的表現,你的行為、你的言語、你的形式,它其實是冰山上的一部分,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冰山下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能爬多高。心智模式有兩種思維: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 能夠不斷發現自己的能力並且積極挑戰,解決新的問題。 有目標,正性循環。
  • 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獨立思考力決定一個人的競爭力,沒有經過仔細思考的意見,既無法得到他人的信賴,也不會有影響力,更無法達到任何效果。精讀君在成長詞典詞條《151:邏輯思考》裡也提到:深層次來看,一個邏輯思考不足的人,給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高。
  • 真正能決定你走多遠的,是你的多維競爭力
    我們活著的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點不斷地學習,以適應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你所謂的焦慮,不過是對未來的恐懼。真正能決定你走多遠的,是你的多維競爭力。」一個人的閱歷和見識,決定了他的能力和膽識。雙腳踏過的地方越多,雙眼見過的人越多,雙耳聽過的故事越多,你的人生才會越寬廣,生命才會越豐富。沒有充分的廣度,就沒有足夠的深度。任何領域的深度,需要建立在充分廣度的前提下,否則會淪為狹隘的專注主義者。深度,指的是知識的修養。
  • 致創業者:格局決定你的財富有多大,破局決定你能走多遠
    認知格局決定創業者走多遠。而且,如果創業者無法建立正確的認知格局,公司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今天這篇,我會用自己的話告訴你,公司容易陷入的誤區,以及該如何建立正確的認知格局。有以下3種方法:1.腦海要有大格局要不斷的問自己,在這個行業裡,什麼才是真正的機會?下一個趨勢在哪裡?然後,花時間深入了解行業、思考競爭對手、觀察現象。
  • 孩子能走多遠就看你怎麼做
    一、愛的正確引導,決定孩子能走多遠今天看到一個國外的教育短片,題目是《家庭教育,有時候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看完後內心也被深深觸動了。這個短片是講菲律賓首位考上名牌大學的阿埃塔人(原住民)諾曼金恩的故事。諾曼金恩在小的時候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皮膚顏色像泥土一樣,別人都說我們很髒。」媽媽看著他說:「心裡不乾淨的人才是真的髒。」
  • 劉傳健「關鍵時候能解決問題」,四步思維讓你也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和你看了多少書經歷了多少事沒有關係,而要看你是不是有邏輯性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在這四步裡,第二步,也就是分解、分析問題,是整套方法裡最重要的,提出解決方案其實很靠後。如果你想要解決問題,你就必須用80%的精力去分解、分析這個問題,剩下20%的精力去尋找解決方案。因為,當問題被拆分得足夠細,足夠清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解決方案原來是這麼明顯,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辦得到。
  • 思維壁壘:從解決問題邁向發現問題,3個方法帶你提升思維
    現在,知識服務和研修機構把思考變成了在網上流傳的「知識商品」。但是,思考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行動。如果只有一些共同的思維內容作為知識產品得以普及,必然忽略思維中最關鍵的部分。在這種模式下,思維能力的提高總是為了追求卓越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而簡化的。漸漸地學習成了負擔,但是思考力並沒有那麼高。思考能力是系統的綜合能力,學習新想法是非常小的部分,沒有什麼提高思考能力的作用。
  • 見識決定了能走多遠——大格局追求的是重複的成功和疊加式的進步
    吳軍老師說,一個人要提升自己的格局,有五個維度: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節奏。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個讓自己都感到驚訝的自己。 吳軍說:很多人問我,你研究了那麼多的企業,也接觸了很多商業巨子和學術界領袖,能否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
  •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雖然說,成功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時常姍姍來遲,但是因為他們做足了準備,所以既能充分把握機遇,也能在穩打穩紮中,比別人走得更遠,獲得更多。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喬治·馬丁的一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也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