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2020-12-11 周樵夫

作者:周樵夫

有限的一生裡,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去爭取一份精彩。

大家經過一番歷練後,有的人依靠背景的優勢,輕鬆獲得脫穎而出的機會,先人一步把握住喜悅和成功。

從此之後,他們卻駐足不前,心甘情願守住那份成就。

而有的朋友,懂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道理,在人生的前半場,能夠低調的提升自己,不斷豐富閱歷、開拓眼界。

雖然說,成功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時常姍姍來遲,但是因為他們做足了準備,所以既能充分把握機遇,也能在穩打穩紮中,比別人走得更遠,獲得更多。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喬治·馬丁的一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也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發。

對於大家而言,提升眼界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地閱讀,然後再通過實踐來驗證;在讀書和實踐中,我們的知識面豐富了,人生的路子也會隨之變得開闊起來。

一個人,能否抓住一生的時光,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去把握住更多的成功,首先在於,他是否有提升眼界的意識。

如果選擇了坐井觀天,我們很容易被束縛,即使有才華,也將與成功無緣。

而那些有眼界的人,卻能夠在人生的旅途中,懂得取捨的道理,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更加精彩的道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能走多遠。

董卿的一路成長中,恰恰見證了這個道理。

因為心中有更遠的目標,她沒有被眼前的成功所束縛,而是保持自己的遠見,通過閱讀和進修,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從而不斷刷新觀眾的眼球。

比如說,2014年的時候,董卿的主持事業風頭正旺,她卻毅然離開了自己的崗位,選擇了一條進修之路;她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因為自己的眼界,讓她覺察到了危機感。

後來,談及自己的選擇,董卿平和地說:

暫別話筒,換來的是更開闊的視野,更別具一格的思路……相信未來的自己會以更好的姿態回歸舞臺。

而當董卿再次回歸的時候,她給觀眾們,樹立了一個愛文化、愛閱讀的形象。

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及《朗讀者》一而再地收到好評,同時也讓許多人,因為這些節目,從而愛上學習和閱讀

擁有遠見,並且能夠不斷提升自己,讓董卿在主持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如果,董卿沒有提升的意識,而是堅持一貫的風格,很容易讓人感覺,她在主持人的舞臺上,已經江郎才盡了。

不過,進修回來的董卿,沒有讓觀眾失望。

一個人的眼界多寬,決定了他在人生的舞臺上,能夠走多遠。那些懂得提升自己的人,勢必能夠在有限的餘生中,把握住一種別樣的精彩。

眼界決定著,你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站在山腳下,一個人永遠不會產生,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他會被重重大山影響,低頭只能看著眼前的路,抬頭是被阻隔的天,一輩子或許,就沒有走出大山的念頭。

而當他,攀登上一個個山頭後,這個人才會意識到,原來山外有山,內心才會掀起一個又一個波瀾。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如是。

如果大家,選擇了安定的生活,心甘情願守著「一畝三分地」,那麼一輩子都會被束縛在這片土地上,眼前的風景,無非是田裡的苗、炕上的娃。

而當一個人,有求學的念頭,也能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攀登學業的高峰,他將會有效開拓自己的眼界,從而產生走出這片土地的念頭。

當大家,走出生長的那片天地,看到另一番風景之後,才會在感嘆中,繼續提升自己,希望把握住更多精彩的瞬間。

一個人的眼界,影響著生財的能力。

生活中,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道路。

那些缺乏眼界的人,他們無法看得長遠,只會在選擇之後,感覺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逐漸進入了一個死胡同。

而那些眼界開闊之人,卻能在時光荏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

若是能力不足,他們會抓住機會去提升,若是發現方向錯了,他們也不會硬著頭皮走到底,而是能夠根據現實,去改進和調整。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寬的眼界後,他不僅能夠在賺錢的路上,發現新的機遇,也能夠主動提高,讓自己具備把握的能力。

或許一開始,他也會走許多曲折的路,但是在關鍵的時候,卻能依靠自己的經驗與閱歷,把握住一次契機,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具備提升眼界的意識,即使自己是一個平凡人,也有一定的機會,成為人生的真正贏家。

擁有怎樣的眼界,影響著人生的高度。

曾幾何時,每個人都會期待著,能夠把握住展示自己的舞臺。

可是,偏偏在現實面前,一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此選擇了逃避和退縮;在道聽途說之下,一些人就在潦草中,選擇了就此放棄。

很顯然,因為缺乏足夠的眼界,讓某些人註定與成功無緣。

他們只會在人云亦云中,選擇一種卑微的方式,從此生活在角落裡;當看到別人成功了,他們也會感嘆地說,如果當時自己能夠堅持一下,或許人生就是不一樣的景象。

殊不知,恰恰是因為自己的眼界,影響了抉擇、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如果沒有提升眼界的觀念,即使讓這些人重來一次,依舊是眼前的結果,因為,他們還會在慌亂中選擇放棄,而不知道在提升中去突破。

一個人要往遠處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一代宗師》

一個人若是選擇了低頭,那麼他的眼界終究無法提升,人生的高度也會限制與此;唯有做一個大格局的人,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才能在時光的長河中,攀登一個個高峰,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相關焦點

  • 人的三種眼界,決定他能走多遠,確實有道理
    文/芨芨草人的一生,能夠走多遠,除了跟他的性格,心態有關,還跟他的眼界有關係。眼界是什麼?眼界字義上是指一個人的目光所及的範圍,後來引申為一個人見識的廣度。唐朝詩人王維有詩《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裡面提到「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意思是說,眼界廣的人他的成就就大,眼界小的,他的作為也就小。所以,眼界也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之一。
  •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他們的孩子有可能走多遠
    都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到底能夠走多遠,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眼界,也就是他們的格局。老師打電話讓家長接孩子回去換,但是家長卻拒絕了,說是一會兒就幹了,不用管,他現在在幫別人幹活,很忙,或者讓孩子自己走回去換。冬天,鄉村的學校教室沒有空調,只有一個電暖氣,班上一大堆孩子圍著她,後來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用半節課的時間烤乾了,再回去上了課。眼界狹隘的家長只知道孩子活著就好,但是從不曾想過為孩子撐開保護傘,護其前行。
  • 祝愉勤: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爬多高
    人都是在實踐中成長,是自己去做出來的,甚至去碰壁,而不是告訴他怎麼做。這個小組一開始有六個人,走到最後就留下四個人。經歷了組長易位、組員離開,後又招募納新……雖一波三折,但也特別欣慰,在摸爬滾打中處理棘事,且行且思促成長。
  • 何啟志:你能走多遠靠的不是你的視力而是你的眼界!
    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眼界!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你看到的只是一個點,還是與點平行的一條線,又或者是幾條線銜接的一個面,還是所有面組成的整個框架。中午讓他去,他就說:大熱天,你想熱死我啊。下午讓他去,他回答:別人都快下班了,現在去有啥用...他很聰明,總能找到對應的點來回應,可惜的是...
  • 散文《一個人終究能走多遠》張愛國
    我時常在想,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遠離故土的人,每逢佳節都腸斷天涯;擁抱故土的人,連做夢都期盼著遠走高飛。真希望父母還是我們十幾歲時的模樣,可惜時間在無形中給我們增加了太多的阻力。想大醉一場,卻缺少了年少時勇氣;想遠行一次,卻缺少了青春時的魄力;想通宵達旦地書寫無數個晝夜,卻又擔心身體出現狀況。活了二十幾年,終於明白了,自己原來不完全屬於自己。
  • 一位老者的點撥: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運氣,別不信
    曾經,在我最迷茫的時候,有幸結識了一位老者,他告誡了我很多的處事良方,直到今日都是受益匪淺。一位老者的點撥: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運氣,別不信。老者說,格局大的人,都有一種樂觀的心態,心中充滿希望。心中的格局,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為人處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過於執著於一念,打不開局面,可能會讓我們的路越走越窄。而轉換思維,放大格局,我們就能打造出一個廣闊的舞臺。
  • 格局和善良,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妒賢嫉能,生怕你比他好,對於你的好,是各種打壓,讓你沉寂。這種人,小人之心卻有著鴻鵠之志,一旦得勢,那是猖狂至極。對上逢迎巴結,對下各種威逼利用。因為,借勢而為,總是需要一些表面的東西,來裝飾一下虛偽的內心。所以,看一個人能走多遠,就要看他的格局。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起點 致敬教師
    教師節決定能走多遠的是起點,謝謝你,我的老師!JETOUR捷途,用行動定義旅途!
  • 《天道》中小人物的命運啟示,格局的深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劉冰】劉冰是王廟村參與格律詩計劃中結局最悲慘的一個人,造成他悲慘結局的並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的格局。儘管劉冰機關算盡,最後依然沒有通過丁元英給他的考驗,他利用丁元英放在他那的「機密文件」去找樂聖談條件不成,又去威脅歐陽雪,結果並沒有一個人買他的帳,當他氣急敗壞撕開「機密文件」發現裡面只有一堆白紙的時候,迎接他的是縱身一躍從高樓跳下的悲慘結局。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見識
    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們的見識。見識越多人的接受能力就會越強,越能夠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和觀點,就不會有偏見;見識越多人的心胸就越寬闊,更加熱愛生活。面對未知的事情時,人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和判斷直接反應了一個人的見識,見識的高低決定了思考的深度
  • 《格局》眼界決定境界 格局決定人生
    矽谷投資人、前騰訊副總裁吳軍也沒有給「格局」這個詞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字裡行間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格局的理解,那就是上升到一定層次、一定境界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眼界、心胸、氣度的總和。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高。放大格局,你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 一個人能走多遠,不在於他成功與否,關鍵看他「失意」時的樣子
    一個人的人生狀態如何,不取決於他成功了多少回,而是看他如何面對「失意」的人生,如何在「失意」中作出抉擇。人生本就是充滿坑坑窪窪的旅途,稍微不注意便會深陷其中。我大學的時候曾遇到這樣一個同學,他是專業裡成績首屈一指的人,老師和同學都看好他的未來,認為他前途無限。可是,在大學畢業後他屢屢碰壁,不僅沒有把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還在人生的迷途上越走越遠。
  • 團隊的精神領袖:硬實力決定起點,軟實力決定能走多快多遠
    在計算機方面有自己的天賦,當我們很多人不及格時,他卻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但就是人木訥了點,平時跟大家的交流比較少,空餘的時間都泡在了圖書館,也沒有太多的娛樂交際的生活。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個學霸級人物的存在。
  • 團隊的精神領袖:硬實力決定起點,軟實力決定能走多快多遠
    大學同學老肖,大學期間老師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都是腦袋瓜子很聰明,喜歡專研,很有韌性。在計算機方面有自己的天賦,當我們很多人不及格時,他卻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但就是人木訥了點,平時跟大家的交流比較少,空餘的時間都泡在了圖書館,也沒有太多的娛樂交際的生活。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個學霸級人物的存在。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是否走得更遠
    「想致富先修路」想讓孩子有出息,看父母的眼界,就是所謂的格局。 人很難擺脫突破自己的原聲的家庭,父母的格局限制孩子認知,思維方式,導致無法跨越。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就已經收到了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意義重大」每個父母都特別重視孩紙教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認知眼界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 《論語》:見識和眼界,對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
    見識和眼界, 對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 《論語》:子張篇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也可以看出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我的老師沒人趕得上,就好像青天無法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
  • 《見識》|你一生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此外,吳軍博士還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古典音樂迷、喜歡歷史和旅行,如果大家看過主持人竇文濤的一檔節目《鏘鏘行天下》,在節目也能看到,吳軍博士作為嘉賓參加了這檔節目。他還是兩個女兒的父親,帶著女兒親身走訪英美世界著名大學。
  •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你人生的成敗得失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一個人的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一個人的思想是什麼樣的,他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格局是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壯志豪情。也可以是諸葛亮的「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的遠見卓識。
  • 團隊的精神領導:硬實力決定起點,軟實力決定能走多快多遠
    老同學老李,他的老師和同學都對他說,他很聰明,喜歡專業研究,也很有韌性。當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失敗時,他在電腦領域有自己的天分並能獲得高分。但是有點單調。一般情況下,他很少和人溝通。在圖書館裡度過了閒暇時光,沒有多少娛樂和交流。對於我們來說,學習大師就在這裡。
  • 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成就
    眼界決定境界 什麼是眼界?眼界是所見事物的範圍,借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寬度或廣度。 什麼是境界?境界本為土地的界線,常指人們思想認識上所達到的深度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