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種眼界,決定他能走多遠,確實有道理

2020-12-11 芨芨草01

文/芨芨草

人的一生,能夠走多遠,除了跟他的性格,心態有關,還跟他的眼界有關係。眼界是什麼?眼界字義上是指一個人的目光所及的範圍,後來引申為一個人見識的廣度。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裡面提到「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意思是說,眼界廣的人他的成就就大,眼界小的,他的作為也就小。

所以,眼界也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之一。那麼,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眼界,他的成就也就只能到他相應的那一步。

一,目光短淺

目光短淺的人,是無法成就大事的。他看到的只是眼前,卻無法看到未來,所以,他的路也只能走那麼一小截。

我們所熟知的「拔苗助長」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為了儘快吃到糧食,他把剛剛插下去的秧苗往上拔了拔,認為那樣就是長起來了。這其實是一個很愚笨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眼界不行的人。

一個只顧著眼前的人,是很難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長的。因為他沒有想到後果,沒有衡量得失,只顧眼前的利益,怎麼能夠獲得成功呢?

二,好高騖遠

我們有一句話,叫登高望遠。只有站上高處的人,才能看到更遠的風景。但還有一種人,我們叫他「好高騖遠」。這樣的人喜歡站在山下望著山頂,卻不願意去行動。

好高騖遠的人吃不了苦,無法承擔重大的責任。他們的目光看到的是遠處的光芒,卻忽略了腳下的壕溝和陷阱。這樣的人不務實,也不清醒,所以也成就不了多大的事。

成功的得來,都不容易。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好腳下的路。有時候,在前進的路上,會充滿荊棘,需要我們有勇氣,有信心,但又要有準確的目光和清醒的頭腦來做判斷,才能一步一步向前,不至於行差踏錯。

所以,好高騖遠的人,是不能夠有這樣的心態和眼界的。他的最後,必然也以失敗告終。

三,目光長遠

真正的成功,是屬於眼界高遠的人。這樣的人目光長遠,能夠看到眼前的精彩,也能想像遠方的風景。他們的目光,如同透視光一樣,穿越層層迷霧,直抵終點。

目光長遠的人,對於未來的事會有計劃。眼前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為未來而打基礎。所以,每一步,他都會走得堅實。

這樣的眼界,決定著他最後的成功。同時,目光長遠的人比較理智,對待事情會有清醒準確的判斷,什麼事什麼人,對於他是有幫助的,他都會有一個認知。他會把能幫助他成功的人和事統統接納到自己的身邊。相反,把那些對他無益的,一併掃開。

所以,眼界的高低,決定成功的係數。你有什麼樣的眼界,相應的,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功或失敗。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而有的朋友,懂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道理,在人生的前半場,能夠低調的提升自己,不斷豐富閱歷、開拓眼界。雖然說,成功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時常姍姍來遲,但是因為他們做足了準備,所以既能充分把握機遇,也能在穩打穩紮中,比別人走得更遠,獲得更多。
  •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他們的孩子有可能走多遠
    都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到底能夠走多遠,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眼界,也就是他們的格局。有的父母只能看到眼前,只夠考慮到自己有這樣一個家庭,貧困戶,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但是卻有四個孩子。大孩子去向不清楚,但是二孩子上三年級,每天穿的都是被人送的衣服,孩子很少洗澡洗頭,如果不是在學校上學,可能別人都以為他是一個小乞丐。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是否走得更遠
    「想致富先修路」想讓孩子有出息,看父母的眼界,就是所謂的格局。 人很難擺脫突破自己的原聲的家庭,父母的格局限制孩子認知,思維方式,導致無法跨越。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就已經收到了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意義重大」每個父母都特別重視孩紙教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認知眼界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人一旦步入中年,就會看明白許多事情,誰值得交往,誰不值得他浪費時間。有些親戚,你把他當親人對待,而他未必。當你」飛黃騰達」,「事業有成」的時候,他恨不得天天巴結你,天天拍你的「馬屁」,跟你走得很近,而當你落魄了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他們恨不得有多遠離多遠。
  • 父母的眼界有多寬,格局有多大,決定了孩子的夢想能走多遠。
    全家人都圍著他轉。他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有什麼用,只覺得是一項任務。不了解父母的真正用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為了考試而學習。在學習上找不到樂趣。錢學森曾經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大師?」孩子們沒有夢想支撐的學習旅程,是被動而痛苦的。家長們剝奪孩子的一切與學習無關的行為愛好,讓孩子只能為分數去努力,如何培養出「大師」?
  • 當人眼界開闊了,漸漸就會和以下三種人疏遠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所以能夠和諧相處,必定有差不多的習慣和觀點,而當一個人,眼界隨著個人的機遇開闊拓展了,就會從心底開始有所蛻變,從而漸漸會和以下三種人疏遠,因為不再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考慮到更為長遠的問題。
  • 何啟志:你能走多遠靠的不是你的視力而是你的眼界!
    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眼界!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你看到的只是一個點,還是與點平行的一條線,又或者是幾條線銜接的一個面,還是所有面組成的整個框架。中午讓他去,他就說:大熱天,你想熱死我啊。下午讓他去,他回答:別人都快下班了,現在去有啥用...他很聰明,總能找到對應的點來回應,可惜的是...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起點 致敬教師
    教師節決定能走多遠的是起點,謝謝你,我的老師!JETOUR捷途,用行動定義旅途!
  • 一個人,眼界開闊了,漸漸就會和以下三種人疏遠
    導語:一個人,眼界開闊了,漸漸就會和以下三種人疏遠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不能夠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得失,目光要放長遠。這個時代,眼界決定境界,拼的是時代格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接觸、選擇、篩選朋友的過程,最終留下的一定是和自己三觀一致的人,而且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界的開闊,選擇朋友的要求也會更加嚴格,一個人的眼界開闊了,就會漸漸和這三種人疏遠。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見識
    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們的見識。見識越多人的接受能力就會越強,越能夠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和觀點,就不會有偏見;見識越多人的心胸就越寬闊,更加熱愛生活。走出去看看未知世界,接觸擁有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習俗的人,開闊眼界,發現旅途中不一樣的風景,讓自己的見識在一次次未知的探索中增長。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過不同的人,並且從不同的人身上學到各種知識,可以使人變得更加包容,看問題的眼光更寬,就不會狹隘,有偏見。
  • 人的一生格局很重要,思維決定你能走多遠
    當我們處於艱難的思考模式時,通常都有一種無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這時許多人會得出結論——我不善思考!其實,並非思考本身讓我們舉步維艱,而是我們的思考模式不對,這些錯誤的思考模式就是思維謬誤。一: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二: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就是思維格局,三:你有什麼樣的思維格局,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決定了你的人生是什麼樣。
  • 職場中,經驗決定速度,眼界決定高度,拓寬眼界你需要明白這三點
    當見到禾先生的時候,發現他身材保持的挺好,整個人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說話語氣不急不緩,似乎對一切都能坦然處之。問:你畢業後只待了兩家公司,你現在的學校,其實這麼多年一直不溫不火,曾經有沒有想過離開,到沿海城市去看看?畢竟以你的資歷完全可以到更發達的地方、更大的平臺去展現自己。
  • 孩子能走多遠就看你怎麼做
    一、愛的正確引導,決定孩子能走多遠今天看到一個國外的教育短片,題目是《家庭教育,有時候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看完後內心也被深深觸動了。這個短片是講菲律賓首位考上名牌大學的阿埃塔人(原住民)諾曼金恩的故事。諾曼金恩在小的時候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皮膚顏色像泥土一樣,別人都說我們很髒。」媽媽看著他說:「心裡不乾淨的人才是真的髒。」
  • 本質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工作幹了20年,還只是拿到20萬的年薪,而有的人,短短幾年的時間,就能夠拿到年薪百萬?那這兩個人中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造成人與人之間差異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最底層的思維框架決定的。也就是看這個人能否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能否具備本質思考的能力。    那麼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呢?
  • 層次和格局決定你的眼界!
    看看你周圍的焦慮症患者,很多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需要去憂慮的問題,只是庸人自擾而已。當然,這種自尋煩惱也不是憑空,一般都是局限於個體的眼界和格局,因為看不到更遠的風景,所以只能沉湎於當下的愁緒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致創業者:格局決定你的財富有多大,破局決定你能走多遠
    獵豹移動CEO傅盛認為: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創業者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對行業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格局腦圖。認知格局決定創業者走多遠。而且,如果創業者無法建立正確的認知格局,公司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今天這篇,我會用自己的話告訴你,公司容易陷入的誤區,以及該如何建立正確的認知格局。
  • 應對危機的能力,決定組織和個人能走多遠
    吳軍 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兩個能力,把握機會的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後一種情況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因為很多人覺得無論何時躲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就能遠離危機,事實上,當他們從那個安全的地方走出來時,就會發現周圍已經發生了巨變,以至完全不認路了。 應對危機有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甚至進一步講,有沒有系統方法可供學習,以便在危機到來之際能夠從容不迫地,按部就班地應對?
  • 見識決定了能走多遠——大格局追求的是重複的成功和疊加式的進步
    因為傑出的個人經歷,讓他有機會跟世界各地的聰明人打交道,見識那些即使再有錢,都不一定能去的現場、能看到的東西。 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見識,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態度;當然,我們的態度也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東西。你的見識會造就你的格局,而格局決定著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維。缺乏見識是一件比缺錢更可怕的事兒,因為它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王永慶說:人有多大的氣度,就做多大的生意。就是這個道理。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你一個普通人家找上富貴人家,他們會認為你看上他家的錢。最後能力也不能相當。學歷低,自然找不到好工作,何談能力。凱特姐妹能逆襲,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你上哪裡去尋找王子呢?人家的姐妹可都是上了貴族學校,在最好的大學裡才釣得金龜婿。你一個書都讀不好的人,頂多讀個中職技校,就出來工作了。
  • 《格局》眼界決定境界 格局決定人生
    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格局也不一樣。 表面看來,「格局」這個詞顯得空靈縹緲,格局到底是什麼,誰也看不見,誰也摸不著。矽谷投資人、前騰訊副總裁吳軍也沒有給「格局」這個詞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字裡行間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格局的理解,那就是上升到一定層次、一定境界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眼界、心胸、氣度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