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父之文
字|3880字,閱讀用時7分鐘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在學習與實踐的理論中,一直流傳著一句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對此名言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總結下來就是一個字:快。知識更新快,信息變化快,技術發展快,工作節奏快。因為快,當你行萬裡路歸來,發現路已不是原來的路;閱人無數,到頭來卻被應屆小鮮肉打敗;名師指路,有利於個人快速成長,但是,也是需要名師傳授的是最新知識與技術,而不是過時的。
有些道理我們可以聽,卻不可以跟著做。做與不做,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定。不信,可以先看下面的三個案例。
選擇不同,結果也不同
案例A:職場中的忠誠真是會害人害己
禾先生,男,今年46歲。一本在國內某985高校讀的英語專業,後到英國進修。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國內某中部省份的二線城市,做了一名公辦學校的英語老師,月薪1000元。工作穩穩噹噹當,生活有條不紊,結婚、生子,一切都順理成章,也理所當然,期間職位也從英語老師晉升為教研組長、主任。
八年後,辭去公辦學校的工作,跳槽到同市的一所民辦國際學校,擔任英語教研室主任,月薪10000元。該民辦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參加國內高考,後為了升學率,開始和日本、歐洲的部分高校進行合作,開設日本留學項目,幾年運作下來也成功了一些。
工作幾年後,禾先生一路從主任晉升到副校長、校長,在校長崗位上一幹就是十年。禾先生的薪資也是越漲越高,做到校長崗位時年薪漲到了30萬,但此後的幾年再無增長。在禾先生做校長的這十年中,儘管學校學費不高,但生源一直比較緊張。由於地處內地,不能吸引到優秀教師,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升學率也不甚理想。
去年,學校董事會看到學校的經營多年一直未有變化,在市內百姓中的口碑也無起色,生源數量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差。董事會決定讓目前學校的副校長出來主持工作,讓禾先生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留在學校,其實是變相辭人。
當見到禾先生的時候,發現他身材保持的挺好,整個人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說話語氣不急不緩,似乎對一切都能坦然處之。
問:你畢業後只待了兩家公司,你現在的學校,其實這麼多年一直不溫不火,曾經有沒有想過離開,到沿海城市去看看?畢竟以你的資歷完全可以到更發達的地方、更大的平臺去展現自己。
答:禾先生不急不緩的說,有想過,不過想到要遠離父母、妻子、孩子,心理就有許多不舍。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就習慣了。
問:你現在出來找工作,看過了幾家了?是否有意向的?
答:看過幾家,但是都沒有結果。有的覺得薪資高了,有的覺得我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思維太固化,而且一直待的是一所中端的學校,管理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和發達地方脫節了。其實一年30萬的薪資,還不如我現在高,他們只是一種藉口罷了。管理理念確實有點脫節,主要是因為學校地處內地,這麼多年也沒有到發達地方去學習,考察,原來有想過,後來因事耽擱了。
禾先生足夠忠誠,畢業後只工作了兩家單位。第二家單位本來是奔著養老的節奏,要一直幹下去的。但待在一個安逸的地方久了,你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上的那方天地。你努力達到的極限,對於別人來說只是很輕鬆的一個小階段。
案例B:地域不止是限制你的身體,有時還會限制你的大腦
水先生今年34歲,二本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畢業後參軍兩年,後轉業到西部某省份,考取了當地一個二線城市的縣裡的公務員。從最初的科員做起,摸爬滾打,風吹日曬,一路從基層科員做到了縣委書記秘書,信息科主任。
去年因為厭倦了這種一眼到頭的工作,於是就提交報告,辭職了。
當見到他的時候,疲憊明顯寫在臉上,一種歷盡滄桑的風塵撲面而來,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時光。
因為,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大學專業英語已經丟了。小地方混久了,作為縣政府的人,辦起事來很是方便。又因為見到的都是小人物、小場面,所以給人感覺格局小,考慮問題有很大的局限。當和他談論某些問題的時候,他的觀點翻來覆去,總離不開以前工作的內容,和那些事。
聽說,後來到了一家小公司找了一份助理的工作。
案例C:職場中,有時要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金先生今年35歲,國內某985高校畢業,結構設計專業。畢業後到了一家在上海的外資企業做建築設計。工作5年後,跳槽到了一家國內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擔任設計總監。年薪30萬。
該公司雖然在國內排名第一,但因為行業屬於小眾行業,市場容量有限,很不被人看好,原來邀請的牛人都不願意過去。
金先生去了後,依靠行業老大的平臺,幾年來和國內外行業公司、專家切磋、交流,逐漸掌握了行業的前沿知識、先進技術、領先的設計理念,個人在行業內的名氣越來越大,影響力也逐漸增強。後來,慢慢的開始參與一些行業專家論壇、參與國內行業技術標準編制,終成成為行業的一名專家型人才。公司這幾年也是越做越大,近期準備上市。金先生也被提拔為公司副總裁,年薪漲到了100萬。
聽說,最近很多同行花更高的高薪挖他,他都婉拒了。
經驗決定了你的速度,而眼界決定了你的高度
三個案例,三段不同的職場故事,三種不同的結局。結局無好壞,畢竟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結果對於每人也不一樣。
作為局外人,箇中冷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透過這三個案例,我們不得不需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職業發展?
職業?地域?行業?都對,也都不對。如果把三個因素融合在一起,那就是眼界。
看的更遠才能走的更遠
對,是眼界影響了我們的成長,進而影響了未來發展的高度。
禾先生從一而終,一份工作做了十幾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結果是什麼呢?學校不溫不火,生源危機,個人薪資停滯不前,工作經驗十年如一日。當想回到市場上的時候,市場已經沒有了位置。
職業不是事業。如果停留在一個安逸的職業中,沒有學習,沒有進步,知識多年不變,眼睛看到的只是那一畝三分地,想再突破已是很難。
水先生身懷家國理想,志願投身落後地區,這值得我們學習。地域沒有高低之分,卻有發展之別。大城市高房價、高物價,工作、生存壓力都大,但能接觸到一流的人、事、物。相比大城市,偏遠的地方更安逸,做事簡單,但是,偏遠地方接受先進理念、信息、技術速度變慢了。做事簡單,是否意味著很多事不用費多大腦子,多大力氣就解決了。改變的動力不足,很多事多少年也不需要創新、變更,經驗就是一切。
地域可以限制你的身體,但決不能讓它限制你的大腦。
金先生所在的行業雖然是小眾行業,但卻是行業的龍頭。金先生正是看中了公司能夠提供的機會才決定接受這份工作。工作中,有機會接觸行業的專家,學習了行業領先的技術和理念。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懂得的只是整個領域的一小部分。更堅定了學習、提升的決心。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時勢造英雄也離不開學習。
職場看重學歷、經歷、素質,更看重眼界
眼界是什麼?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大局觀,放在公司內就是戰略眼光。
工作中有分工。處於基層的員工,每天面對的工作都是固定的,涉及的人、事、物,相對較簡單,不太要求有寬廣的視野,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優秀。工作一定時間後,有了經驗就能勝任工作。
而越往高層的人,面對的事情越複雜,牽涉的人、事、物越多,處理問題的時候需要從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在基層員工看來是重大的問題,可能在高層眼裡就是稀鬆平常的小事。
作為老闆,要統籌全局,做任何事都要站在戰略角度去看,而不再計較平時的得失。
所以,事業發展的越好,越需要開闊眼界,越需要跳出現有位置看到更遠的東西。
就像剛剛結束的《權利的遊戲》一樣,最終人類選擇了布蘭特·史塔克作為國王。事後,有人說布蘭是真正的躺贏。其實,如此殘忍血腥的權利爭鬥,如此老謀深算的一群人,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殘疾人呢?正像小惡魔所說,布蘭作為三眼烏鴉,擁有通古知今的能力,他是人類歷史的記錄者,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雖然殘疾,卻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管理王國,他能夠帶領人類走向美好未來。
追隨一流,持續學習,多多交流
地域帶有天然屬性,很多時候我們沒法選擇。職業也不是自己想做就做的,往往是先就業才能進行擇業。行業變化快,今天的朝陽行業,明天可能就是夕陽行業了。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就放棄掙扎,心想還是順其自然吧。天命如此,安敢抗命?
其實,非也。古語說,我命不由天,由我來定。話說回來,眼界既然如此重要,究竟怎麼拓展自己的眼界呢?
1.追隨一流
一流往往代表了最先進的。
追隨一流不是要親身體驗或者實踐,不是要把所有的知識、技術都學會,因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追隨一流,就是要保持一顆對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的饑渴。
無論身處哪個職位,都要了解、學習與本行業、本崗位有關的知識、技術。你可以不學習,但你至少要了解,你能知道行業發展的趨勢,你能洞察行業未來的走向。
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時刻關注行業發展,關注本崗位的知識與技術變化與更新。
2.持續學習
當我們受困於地域、職位的時候,如何開闊自己的眼界呢?
唯有學習。
學習是這個時代最應該做的事,也是最容易,最方便的事。這個時代變化如此之快,唯一不變的就是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制訂自身學習的大綱,繪製學習的路徑,一步一個腳印,從網絡、工作、交流中學習,從前人的書籍中學習。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是別人經驗的總結與沉澱。學習能夠讓每個人跨過地域、時間的限制,得到相同的思想和能力。
3.多多交流
交流不是嘮嗑,而是心與心的碰撞,智慧與智慧的融合。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誕生了一批影響至今的人物和作品。沒有思想的解放,沒有古人的高談闊論,那戰國就是一個無名的戰國。
工作中,多與同事、上級交流,多參加行業活動、論壇。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檢驗自己的理論,錘鍊自己的思維。
有空,就拿起電話或走出家門吧。
作者:伊父之文,現任集團公司HR,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諮詢師,經濟師,專注分享職場、寫作乾貨。
大家還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提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