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你一生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2020-12-19 當下書亭

發現好書,一起悅讀,享受生活,歡迎關注當下書亭。

第一次知道吳軍博士,是通過得到APP羅胖的介紹知道的,後來就買了《見識》這本書來讀。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吳軍博士,吳軍博士本、碩均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他致力於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曾擔任過谷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設計了谷歌中日韓文搜索算法以及谷歌的自然語言分析器。2010-2012年他擔任騰訊負責搜索等業務的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自動問答項目。

吳軍博士自2008年開始從事風險投資,於2014年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了矽谷豐元資本風險投資基金。

此外,吳軍博士還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古典音樂迷、喜歡歷史和旅行,如果大家看過主持人竇文濤的一檔節目《鏘鏘行天下》,在節目也能看到,吳軍博士作為嘉賓參加了這檔節目。

他還是兩個女兒的父親,帶著女兒親身走訪英美世界著名大學。同時他還是個作家,他的著作《數學之美》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文明之光》被評為2014年「中國好書」,《浪潮之巔》榮獲「藍獅子2011年十大極佳商業圖書」獎。

《見識》這本書是吳軍博士2018年的作品,是吳軍博士根據在得到APP上《矽谷來信》這一專欄學習者的反饋,在原有來信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材料、展開論述、重新創作,進而寫成了《見識》一書。吳軍博士在這本書講述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和思考,同時也就商業本質和未來世界,分享了他在職場晉升和投資等方面的經驗。

吳軍博士認為一個人的一生受其見識所限,見識的多少和寬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見識》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認識,分享給讀者。

吳軍博士在《見識》的開篇序言裡說:「命」和「運」決定人的一生。他說的「命」並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命運,而是主要指「環境的因素」和「我們對自己未來走向劃定的方向」,即一個人看待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他認為人生的軌跡走不出這兩條線,個人的努力、運氣不過是讓我們在這兩條線之間做微調而已。

這本書有九章, 作者從莊子到愛因斯坦, 從《史記》到日心說,他的視角裡有天才,亦有普通人《不做選擇的幸福》,他的世界裡有科學的縝密,也有文學的詩意,比如我們後面會讀到《做人與做詩:我們需要林黛玉》, 他精於投資,告訴我們不一樣《風險意識》,他也不忘教育,呼籲《先讓父母成熟起來》,他告誡我們職場人《不做偽工作者》,他也不忘初心寫到《人生是一條河》和終身學習、《向死而生》。

他說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從人天性的角度告誡我們人生需要做減法,也循循善誘告訴我們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他認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這些是比缺錢更可怕的事情。

讀這本書,就是和一位智者談天,他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比較獨特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從人生到職場,從商業到教育,從投資到說話,他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如何精進,如何看待成功和幸福。簡言之,這本書能夠拓寬讀者眼中的世界,開啟讀者心中的見識,而正如書名所言: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吳軍博士的《見識》,我相信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進而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幫助我們走得更遠,推薦大家來讀一讀。

後續,我也會挑《見識》這本書裡的一些觀點詳細闡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相關焦點

  • 你和孩子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保持自己的成熟和知識體系的完善不僅有益於自我成長,更有益於成功地教養孩子,甚至能給整個家庭帶來幸福。昨天翻閱了《見識》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作者吳軍把自己的經歷和身邊那些時代領航人的經驗見聞闡述出來,提供了讀者一個與眾不同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這是一本為我們快速打開眼界,多方面提升認知的好書。
  • 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見識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應該多帶孩子出去旅遊,看世界,才能夠增長「見識」,以後才能更有出息。但究竟「見識」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是真的明白。見的多,知識積累的多,只能算是「見聞」,並不一定是「見識」。「見識」重點在見後面的「識」上。新華詞典上對「見識」的解釋是——指明智地、正確地作出判斷及認識的能力。
  • 吳軍的《見識》命運由什麼決定的呢?我們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吳軍在《見識》中提到,如果你在大街上被人扇耳光,會作何反應呢?我們的命運和我們看問題和做事的方法有關,而我們怎麼看問題和我們見識和判斷力有關,所以我們只有不斷提高我們的見識,才能改變判斷力,好命運才會像我們青睞。
  • 見識決定了能走多遠——大格局追求的是重複的成功和疊加式的進步
    因為傑出的個人經歷,讓他有機會跟世界各地的聰明人打交道,見識那些即使再有錢,都不一定能去的現場、能看到的東西。 人一生的命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人的見識,而命運的改變首先需要見識的提高。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中有個典故叫「以管窺天,以蠡測海」,這兩句的大概意思是:拿竹管子來窺看天,拿瓢來測量海,都是很蠢笨的。
  • 靜夜思 | 孩子的見識,取決於你的意識
    男孩特別平和地說:「我去過的地方有點多,因為我比你大一點點嘛。」我看著他,真心覺得有見識的孩子,就是不一樣:開闊,有底氣,大大方方,還不張揚不自誇。我一向自詡是挺注意讓孩子見世面的媽,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之下,我家兒子就顯得少見多怪和小家子氣了。可能那對旅美夫婦心裡,也藏著一句「你家孩子沒見識」吧。
  • 知識、見識和膽識
    只有知識是不夠的,見識是知識的升華;僅有見識也不行,關鍵時刻還要有膽識。房謀杜斷,一個有見識,一個有膽識。由此看來,擁有知識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距離。作  者|金煥民來  源|劉老師論壇(ID:liuchunxiong1964)由於職業方面的原因,我身邊一直圍繞著一批營銷人。跟我走得越近,受到的批評越多。
  • 《論語》:見識和眼界,對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見識越多的人越能堅持自己;見識的少,則總會在別人的意見中改變自己,甚至會嘲笑努力改變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沾沾自喜裡無法自拔。 見識的少,眼光就不會長遠,會讓我們在同一個機會面前失去的更多,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你擁有的見識決定了你是否有更大的機會,所以不要怪上天給你的機會太少,而要怪自己的見識太少。 每個人都想有一段酣暢淋漓的人生,但卻不想去改變,只想毫不費力的重複。
  • 別再責怪命運不公,或許是見識淺薄惹的禍?
    見識是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是窺見事情本質的能力。與知識和技能不同,但卻可以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而得以拓寬。這本《見識》會幫助你獲得更寬闊的視野。快跟著今日的小廚一起讀書吧~很多人會發現,畢業五年之後,當時一個班上的同學,命運有可能千差萬別。有些人可能幹著一份普通的工作,拿著不高的工資,關心的也就是茶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日常。
  • 大部分的煩惱,都來源於見識太少。
    一個人的眼光,決定著他一生的的認知和談吐。一個人的眼光和他有多少錢,去過什麼地方旅遊沒有關係,主要取決於他見識的多,擁有強大的心理。小孩子出去旅遊就是玩,可別想小孩能和大人一樣,看見眼前壯闊的風景有什麼感嘆。
  • 見識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你知道見識對一個人有多重要嗎?見識決定著你的圈子,你會接觸到什麼樣的人,最後你會成為怎麼樣的人。你說重不重要,不然你永遠只能看到眼前的一角。你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去往陌生的大城市嗎?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的理由,年齡大一點的可能是覺得大城市工資高一點,而大部分年輕人是因為想增長自己的見識。課本上了解到的永遠沒有真正見識到的愜意,真正接觸到的才是有生命的。年輕人在城市獲得的更多的東西就是見識,見識這玩意跟經濟地位,跟什麼多聰明的人接觸,其實並沒有多少關係,就是你是否在大城市生活。
  • 你的眼界,你的見識,決定了你的格局
    文/小帥【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以前我有一個朋友,她很喜歡旅行,而且旅行過程中她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去哪個城市的老街走一走,去哪個城市的古玩店逛一逛。這樣的習慣,讓她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你的眼界,你的見識就決定了你將來的格局,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以前可能都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看破了紅塵,於是決定剃髮修行。他的師傅是一個很有修為的老者。這個年輕人覺得跟著自己的師傅,自己的境界一定會提高很多,但奇怪的是,從他開始拜師的第一天開始,他的師傅只是叫他端水,掃地,倒茶。
  • 一個人的見識與格局 決定了你的成就
    如果你想走的更長遠,一定要有遠見,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一個人的見識與格局,決定了你的成就。01辦大事,以識為主。曾國藩說:「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花盆裡長不出參天大樹,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決定著一個人的所能抵達的高度。大事,以識為主,見識上高瞻遠矚,才能先人一步,最終成事。02見識和格局,決定了你的層次。
  • 10裡多遠?看完長見識
    10裡多遠?看完長見識在明末清初時,紅衣大炮開始傳入中國,這種大炮被初次用於實戰是在明朝天啟年間,當時流民叛亂,加上外敵入侵,明朝為了打贏戰爭,派人從葡萄牙手中購買了22門紅衣大炮。這種大炮戰鬥力確實強,很快後金就無法支撐,明朝上到皇帝下到將士對這種大炮都讚不絕口,他們決定開始大量仿製這種武器。
  •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提升自己的見識到底有多重要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提升自己的見識到底有多重要?!總看到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不不不,限制你想像力的絕不是貧窮,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你的見識!一個人的見識到底有多重要?別人早已經習以為常的,你卻認為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麼有些初中文化甚至小學文化的人,也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卻是一家大企業的老闆。
  •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有人問日本料理和法國料理的不同,有泛見識的人會羅列菜名,講冷知識,提供大量無關信息用以炫技。而有深見識的山本徵治說,「日料是減法,法餐是加法「,這滿足了人們對專家回答的期待。過了一段時間,她寫了一篇很長的帖子,從北京各種地名,深挖命名由來和歷史演變。好奇心的發酵,讓人變得豐盈。好奇心是正反饋,你學到的新鮮事,有各種各樣的聯繫,這讓你想學習更多,會對越來越多的事情感興趣。
  • 吳軍老師《見識》中關於成功逆襲的一段話,對你有什麼啟發?
    《見識》是吳軍老師首部認知升級類著作。吳軍老師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於「見識」。我雖未讀數整本書,但對其中一段話感悟頗深,在此分享給大家,原文如下:《見識》吳軍著假設社會分為100層,站在金字塔尖的第1層,最底下的是第100層。。。
  • 人的三種眼界,決定他能走多遠,確實有道理
    文/芨芨草人的一生,能夠走多遠,除了跟他的性格,心態有關,還跟他的眼界有關係。眼界是什麼?眼界字義上是指一個人的目光所及的範圍,後來引申為一個人見識的廣度。他看到的只是眼前,卻無法看到未來,所以,他的路也只能走那麼一小截。我們所熟知的「拔苗助長」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為了儘快吃到糧食,他把剛剛插下去的秧苗往上拔了拔,認為那樣就是長起來了。這其實是一個很愚笨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眼界不行的人。
  • 見識決定格局,真正有見識的人,從不說這四句話,你說過嗎
    一個人的見識與自己的視野密切相關,見識來自一個人的知識和沉澱,更來自對世界的了解。在生活中,你也會發現,眼界有多寬,心才會有多寬。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空,自然無法體會小鳥口渴的滋味。一個人,不一定要有多少知識,但一定要有見識。眼界註定心的格局,格局框定人生命運。
  • 馬爾他,一個讓孩子長見識的地方
    對此,著名學者吳軍博士認為:「你不可以控制的,是生在哪,但你可以控制你能做的事,你能把握的你的命運就是這樣的。」由此也能看出吳軍博士的觀點:「社會階層是不會固化的,雖然上升的通道很窄,往上通道還是有,就看你的見識有多高,往下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吳軍博士對「見識」是很看重的,還出版了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見識》。
  • 何為見識與格局,提高見識和格局的內涵是什麼
    見識與格局這種東西,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學習的。必然的閱歷才會有見識,經歷之後的反思和提高才會有格局。見識是什麼?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學歷不是見識,但學歷是獲得見識更好的方式。通過高等教育獲得的知識,再配合實踐,那麼這種見識認知和一般人的見識就不是一個格局。同樣的見識,卻會是不同的格局。當然,不是所有有學歷的人都有見識和很好的格局。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的見識和格局是飽經滄桑、千錘百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