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模仿大人 圖/ clipart
最近孩子總愛跟我一塊刷牙,也許是因為不習慣新換牙膏的味道,跟我一起刷會比較有安全感。
我忍不住偷偷瞟他——好傢夥,他可是邊盯著我邊刷的!我往左他也往左,我張嘴他也張嘴。噫,簡直神同步!跟鏡子似的,嚇得我趕緊換了一個標準姿勢,故意賣力地清理牙齒的每個角落。
這面五歲的「小鏡子」就愛這樣模仿我——在我看得見、看不見的時候,有好的、也會有壞的。
○ 圖/chabad
譬如模仿我那急性子,讓他在跟爸爸玩遊戲起衝突時變得咄咄逼人,音調時常是高八度。他還曾學他爸在幼兒園裡翹二郎腿,老師問:是不是家長愛這樣呀?果然,在家裡糾正完爸爸,「小鏡子」就沒事了!
久而久之,每當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感到生氣時,我常在心中告誡自己:為人父母無證上崗,凡事務必多反思自身。
而在看了央視紀錄片《鏡子》之後,這份警醒就變得更為深刻了。
○ 央視 CCTV12 紀錄片《鏡子》
《鏡子》記錄了因不同原因輟學的幾個孩子,在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的經歷。所謂特殊學校,是武漢一所專門接收」問題孩子」的教育機構,為了更好地達到」改造」目的,機構要求孩子在此集中學習81天——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停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親自去機構上6天課。
在這個由第三方參與和引導的過程中,孩子的父母也接受了一場觸及靈魂的教育,他們終於意識到:原來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關係的縮影,愛也會帶來控制的傷害。
1. 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家明,16歲輟學,沉迷遊戲,想要自由,當一名背包客去流浪。
家明的父母忙於工作,媽媽經常出差,爸爸甚至不願意請假去參加家長課堂。他們送孩子去特殊學校的目的就是讓他回心轉意,並不覺得自己需要作出什麼改變。
○ 紀錄片《鏡子》截圖
當老師在家長課堂上問到:「假如只有留在世上的最後十分鐘,你想對孩子說什麼?」家明爸爸寫下了滿滿一頁自己的人生教條,全都關乎自己的理想和意願。而對孩子所謂的追求,爸爸則希望能「糾正糾偏」。
在這些人生教條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憤怒哭泣的少年:
「父母答應我考完試就能出去結果總是反悔,從沒給我機會。跟我說話就像逗小孩子一樣。他們總是擔心我受傷,但我本來就是一個堅強的人,我就想讓他們知道我可以,我就想不斷遇到困難。什麼事都得經過他們同意,騎車想騎遠點直接拒絕,我喜歡的阿貓阿狗買回來就直接被他們丟掉。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喜歡什麼,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我身上」。
○ 紀錄片《鏡子》截圖
憤怒的吶喊下,是強烈的活出自我的渴望。也許在上一輩眼裡,通往成功只有學習這一條路可走。可是讓孩子複製自己的人生軌跡,替父母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這個想渴望證明自我的少年來說,是否殘忍了一些?
心理諮詢師李品寬說,愛是控制,我是為你好,我控制你是因為愛你,這是一個關於愛的嚴重的認知扭曲。
的確,孩子從來就不只是你的孩子,他代表著獨立的個體,自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只是在陪伴他長大的路上進行適當的指引。與其替孩子去規劃人生,不如和他並肩站在一起,活成他的榜樣,給他前行的力量。
2. 叛逆是因為信任缺席
張釗,17歲,輟學早戀,拒絕跟父母溝通
在爸媽眼裡,張釗所有的問題都是源於早戀。孩子自從談了女朋友,和父母關係一下就疏遠了,甚至霸佔了家裡的鑰匙不讓父母進家門。
學校的老師問了家長兩個問題:
○ 孩子說不想上學時因為壓力大,你相信嗎?
○ 孩子說要跳樓你們相信嗎?
對學習壓力,張釗父母都表示孩子只是在找藉口,因為以前從未聽他說過壓力大。而張釗在鏡頭前坦言:「我覺得學校很壓抑,但父母總說好幾千人受得了,你為啥受不了?」
在孩子心裡,他只是希望自己的這份壓抑能被父母看見。可失望的是,自己在表達壓抑情緒的時候從來沒有得到接納和認可。
對跳樓一說,父親的態度是「他不敢,他就是試探性地攻擊你。」—— 甚至還透露,有一回孩子說要跳樓,結果上都不敢上去。
○ 紀錄片《鏡子》截圖
看到這個回應我心裡打了個冷戰,想起了之前母子在車上吵架孩子開車跳橋的新聞。父親當然有自己的憤怒和無奈,可在衝突面前,這種拿生命當玩笑的試探並不明智。
鏡頭另一邊的張釗回應說:「每次聽到他們說他不敢跳,我就想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他們總是說不管什麼事兒,你讓他幹吧,他不敢幹。我就把基本上他們想到我不敢幹的事都幹了個遍,三條高壓線嘛,玩手機搞對象打架……」
○ 紀錄片《鏡子》截圖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突然出現,早戀只是一個導火索。叛逆的孩子內心其實是孤獨的,父母眼裡的「不敢」,源自平日裡看不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無法和孩子產生聯結。當信任一再缺失,孩子便不得不向外去尋找一個情感支持的替補,從而獲得存在感。
接納和信任對孩子有多重要呢?愛因斯坦的母親常對嘲笑自己兒子痴呆的人說:「你們不了解他,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
只有發自內心的接納和信任,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心理角落,讓他尋得支持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投靠其他方式去逃避現實。
為孩子搭建屬於TA的能量小屋
7節入門課程,可微信搜索【中信書院】小程序收聽 兒童心理成長課
3. 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
澤清,12歲,輟學在家,整日沉迷上網下軍棋,對媽媽態度惡劣。
澤清的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外公外婆還是高校退休的教授,可這些知識的薰陶卻遠遠不及家庭關係帶來的影響深刻。澤清的母親說,孩子對自己態度很惡劣,甚至有時罵她賤,情緒失控時甚至拽住媽媽頭髮暴力毆打。而這一切,孩子父親視而不見。
○ 紀錄片《鏡子》截圖
澤清在鏡頭前話不多,但說出來的話卻顯得過於早熟。他說媽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爸爸和她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就用暴力。澤清認為,真正需要在特殊學校呆81天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
作為一名母親,我想最難受的莫過於自己的孩子厭惡、輕視自己,更別提還會動用暴力。可是這一切,在父母在處理雙方關係時就已埋下了伏筆。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到: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應該高於親子關係居第一位。孩子只有在恩愛的父母關係下成長,才可能學會如何對他人進行愛的傳遞。
澤清的表現的確不盡人意,但他內心是明了的。他成為了糟糕的父母關係的複製品,內心渴望父母能作出改變。就如他的結業宣言所說: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我的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都多麼相似。我想用自己的行動去把他們喚醒」。
○ 紀錄片《鏡子》截圖
紀錄片裡的這些孩子和父母,最後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但這個過程註定是漫長而艱難的,比如家明,最後在學業和自由之間還是選擇了當背包客的理想,他的父親感覺對人生都喪失了希望。尋找自我,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將是一場嚴酷的考驗。
影片最後有一個小女孩的聲音刺痛了我:「父母總覺得他們那一代人很苦,那我怎麼感覺,我們現在過得更苦……」
○ 紀錄片《鏡子》截圖
心理學家李雪曾這樣寫道:「孩子帶著純淨和豐盛經由我們而來,他本應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伴侶,陪伴我們再次展開心靈的旅程,可我們給了孩子多少負面的投射?」
孩子是自由的個體,生命也不是只有一種可能。
希望我們更多的父母能放下控制和執念,用更多耐心去理解純淨和豐盛的新一代個體。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看見自己是療愈的開始,看懂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小活字攜手藝術治療師宿子依(yiyi)老師推出的《紐約大學藝術治療師的兒童心理成長課》結合了美國心理學研究與藝術治療前沿經驗,運用創意解難思維訓練的藝術遊戲、「閱讀療法」的方法論,通過抗挫折能力的培養、緩解焦慮、建立自信、克服恐懼等25個兒童成長中常見的心理衝突的釋義與解決方法,幫助父母看懂孩子,看見自己。
為孩子搭建屬於TA的能量小屋
7節入門課程,可微信搜索【中信書院】小程序收聽 兒童心理成長課
在親子互動中建立心理韌性,迎接成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