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毛茵)「孩子不愛學習,我想盡了辦法卻沒有效果。」這是不少家長的煩心事。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湖北東方明見諮詢公司程寅老師告訴家長們,「拒絕上學」的核心問題不一定是孩子懶,不求上進,也不一定是孩子不想學習,而可能是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升級造成的。
14歲的女孩媛媛(化名)本來成績很好,就是疫情防控期間在家上網課自覺性不夠後來人就變「懶」了。新學期上學經常起不來,寫作業也拖拉。這學期期中考試,果然成績很不理想。家長哄也哄了,吼也吼了,一對一補習老師也請了,都沒有效果。上周她乾脆不去上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程寅了解到,媛媛已經持續幾個月失眠、拖延、難以專注、缺乏動力、迴避與人交流。孩子這種情況很容易被家長誤解成「懶」,其實很可能是抑鬱的症狀。她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精神科做評估診斷,後來確診為中度抑鬱,需要服藥治療配合心理諮詢。而媛媛則告訴諮詢師,我已經不再是好孩子了,他們都會放棄我。
程寅讀懂了孩子的心結。她建議媛媛媽媽首先用足夠耐心面對媛媛的問題,陪伴等待孩子康復的過程很長,但也可以藉此機會多了解媛媛學習以外的事,彌補親子關係。程寅分析:「孩子不上學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是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適應學校的生活或滿足爸媽的期待了。而這恰恰是最容易被父母誤解造成親子衝突、矛盾升級的地方。」
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諮詢師建議父母從這幾個方面反思。
1. 爸媽以為孩子不愛學習。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學業表現優秀,即便是我們看到的「厭學」「拒學」的孩子,也通常不是因為自己不想學好,而是長期學業成績不理想,非常受挫,轉而用其他的行為比如打遊戲等自我安慰或迴避痛苦。
2.爸媽以為孩子就要跟自己對著幹。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實現父母的期待,甚至有時候會誤以為父母的建議就是自己努力的目標。有些爸媽給出矛盾的信息,一邊拼命花錢帶孩子培優,一邊說我並不在乎你成績,孩子也會感覺無所適從。
3.爸媽以為孩子就是懶,吃不了苦。事實上很有可能爸媽看到的「懶」是孩子病了,需要治療和照顧。不要把一切問題都責怪孩子,當自己努力無效時應積極向學校老師、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