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5日 08:24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作者:陳佳嘉 農亞涵 編輯:陳麗婕
新聞跟進
拒絕上學症易成孩子逃學理由?
專家:「不想上學」不等於拒絕上學症,需進行詳細評估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陳佳嘉 實習生 農亞涵)9月22日,本報報導了「怪!6歲女童出門時還好好的,一進學校就頭痛發燒」,心理專家稱,孩子這是患上了「拒絕上學症」。一時間,該報導引起家長們的熱議,「孩子不上學也是病,那以後孩子不是可以打著生病的名義逃學了嗎?」然而,據心理學家的說法,拒絕上學症與逃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要想判定孩子是否患上拒絕上學症,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評估,並不是孩子「不想上學」就會認定為拒絕上學症。
小洪的媽媽在看到本報報導後,第一時間聯繫了記者,「我兒子上四年級,早上總是不願意起床,並且總是找種種理由不上學,不寫作業,一讓他學習,他就說肚子疼、頭痛,難道我兒子也得了拒絕上學症?」
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的吳歆主任介紹,患拒絕上學症的孩子,會對上學感到巨大的壓力,可出現嚴重的焦慮、易激惹、抑鬱或軀體化症狀;父母知曉其不上學,常要求父母允許其留在家中不上學;其行為可以理解且沒有反社會行為;不上學期間會老實留在家中。
而屬於逃學的孩子,則沒有明顯的害怕上學或擔心上學;常試圖掩蓋其不上學的事實,有明顯欺騙性質;常伴有反社會行為,如說謊、偷盜和破壞公物行為等,常常有反社會行為的同伴;不上學期間常常不在家中。兩者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
吳歆強調,拒絕上學症是指由於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和抑鬱,導致患者上學發生困難,並出現迴避上學行為的一種心理疾病,「拒絕上學症有著一系列的評估系統,不是僅僅因為孩子不想上學,就認定孩子生病了」。判斷孩子是否患拒絕上學症,需要了解既往患病史和完整的體格檢查;分別面談患者和父母;了解發病時間、發病方式和症狀表現;分析心理因素和心理壓力等,通過十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評估。以下是幾種拒絕上學症亞型的特點:
分離焦慮障礙:
患者在與依戀對象(父母或主要看護者)分離或即將分離時,表現出過度的與兒童發育階段不相符的焦慮狀態;與家人或主要依戀者離別時或預期此事時出現過度苦惱;持久地過分擔心不幸的事件將會把自己與主要依戀者分開;長期因為害怕離開主要依戀者而不願意上學或迴避上學;強迫其上學時出現明顯軀體症狀,如頭痛、胃痛、噁心、嘔吐等,反覆如此。
社交恐怖症:
過分害怕和迴避學校中一些可能導致其難堪的社交場合,從而迴避上學為其主要特徵;過分害怕在學校不好的表現(如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批評等);過分害怕在學校與同學或老師交流;過分害怕上課被提問等。
特定恐怖症:
過分害怕的目標與學校某些設置有關,進而迴避上學,比如廁所、操場、教室、食堂、火警或上課鈴、特定的老師或同學等。
抑鬱症:
情緒低落;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無用論);覺得自己沒用而迴避上學;睡眠不足或疲勞而迴避上學;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加重其不願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