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拒絕上學症」是一種病,不重視後患無窮!

2021-02-13 小萌童書

假期過後,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或多或少有點節後症候群,不想上班,也不想上學。

但是考慮到假期因素,孩子不想上學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以調節,慢慢就過渡過來了。

可如果孩子經常性地把「我今天不想上學」掛在嘴邊,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

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們的焦慮正在上升,與此同時,診斷患有上學焦慮的孩子也在明顯增多。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焦慮會導致孩子拒絕上學——反覆迴避或直接拒絕上學。

福德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迪安•麥凱(Dean McKay)表示,上學焦慮和拒絕上學症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我認為,孩子們感到上學焦慮並表現出拒絕上學的原因正在發生變化。

對很多孩子來說,首要原因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他們很難與父母分離,經典的分離焦慮是一個驅動力。但如今還有其他因素。」

其中包括競爭日益激烈的學校環境。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兒童拒學症和焦慮症診所主任克里斯多福•科爾尼表示:「有很多原因導致孩子們的焦慮情緒正在上升,包括他們對非常快節奏的學校環境做出了反應,顯然他們正在與之鬥爭。」

科爾尼說,拒絕上學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行為問題,但拒絕上學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行為問題。

「這些都是棘手的案例,」他說。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要記住拒絕上學是一個需要小心解決的問題。

找到問題的源頭。科爾尼說:「首先,你要排除任何真正基於學校的威脅。有被別的同學欺負嗎?還是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

「可以問問孩子和誰坐在一起吃午飯,他和其他孩子相處的如何,聽聽孩子是怎樣描述的。」麥凱說。如果是因為校園欺凌或嚴重的學習上的問題,則需要立即處理。

實施為期兩周的規定。偶爾不願意上學是完全正常的,對於剛剛經歷了寒暑假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要求呆在家裡不上學,態度堅決一點,讓他們堅持幾個星期,然後重新評估。

科爾尼說:「在很多情況下,當孩子不想去上學,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幾周後他們就會自我糾正。但在其他孩子身上,這個問題會持續存在,並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如果它幹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那就需要尋求某種心理幫助了。」

安排好早晨的節奏。早晨是拒絕上學最刻骨銘心的時刻。科爾尼說:「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哭得很厲害,他們想呆在家裡不去上學,家長們最正常不過的反應是答應他們的要求!所以有些父母會允許一段時間之內孩子這樣做,只是為了看看會發生什麼,但有時這只會讓孩子變得更頑固。對於家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科爾尼說,跟著感覺走,但他建議儘量讓孩子多去學校和教學樓轉轉。此外,讓早晨的節奏和事務安排變得有規律——這可以幫助孩子走出家門。

記日誌。如果拒絕上學是一種經常性的行為,你因此擔心孩子的情緒健康,一定要跟蹤他的缺勤情況。

「也許有的孩子平均每隔一周缺課一次——這是很常見的情形。家長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但這是一個警告信號,表明出了問題。」

治療潛在的焦慮。麥凱說,遠離引起焦慮的事情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我們天生就逃避這種感覺,因為從歷史上看,焦慮是一個重要的警告,是危險的信號。」

逃避上學也是同樣的反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麥凱推薦認知行為療法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幫助孩子們重新訓練他們的思維來打斷焦慮的思維模式和行為。

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認知療法現在被普遍認為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更有效地治療焦慮,對於那些堅持治療並按照治療師的處方進行練習的患者,「有些病例的療程可能相當短,」麥凱說。

現如今,很多孩子因為是獨生子女,上學後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相處,導致經常會和別的同學發生摩擦,這也是他們拒絕上學的原因之一。

爸爸媽媽需要在孩子上學之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不僅在學校裡學習知識,還能結交朋友。

推薦閱讀:

這套圖畫故事書共6冊,包括《拒絕有辦法》、《保持冷靜很重要》、《團結合作才最棒》、《積極面對失敗》、《換個角度想問題》、《友情不可替代》。它主要講述的是一隻名叫卡奇的小貓,他有自己的好朋友,也會面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難題。該怎樣面對挫折呢?該怎樣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呢?又該怎樣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呢?……卡奇在慢慢學習,慢慢了解自己,他知道,這些小小的難題,正是幫助他成長的動力啊!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社交難題,通過閱讀這套書中的故事,他們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書中小貓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帶給他們啟發。這套書的作者馬蒂娜拉豐是一位哲學博士。她創作過非常多的兒童讀物。她與女兒卡羅琳拉豐一起創作了「社交能力培養繪本」系列,其中「小貓卡奇」的形象深入人心,為孩子們帶來了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解決小矛盾小麻煩的好辦法,深受歡迎。

相關焦點

  • 孩子「拒絕上學」這是一種病
    由於存在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學齡兒童對學校產生恐懼和厭噁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並且伴有身心症狀和拒絕上學的行為,也稱為「拒絕上學症」。據統計,13.8%的兒童情緒障礙為「拒絕上學症」。國內有研究發現,「拒絕上學症已逐漸成為影響患兒自身、家庭、學校的一種常見情緒障礙,特別是對兒童學業、社交、情緒和身心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 6歲女童患拒絕上學症 你家孩子有這病嗎?
    「拒絕上學症」,別以為在開玩笑,還真的存在這種心理疾病。之所以不去上學,原因竟是她患有「拒絕上學症」。爺爺奶奶說,孩子出家門前還開開心心的,並沒有什麼異樣,但只要一達到學校門口,她就開始頭疼,緊接著肚子也疼,還會伴隨著發燒。
  • 「拒絕上學症」的解藥是快樂教育
    專家表示,開學前這類小病人不在少數。這是一種兒童對學校特定環境的異常焦慮,拒絕上學的一種情緒反應,也稱為「拒絕上學症」。有些孩子的症狀嚴重,持續一個月仍不見好轉,甚至表現為身體上的不適,這不是在裝病,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 拒絕上學症易成孩子逃學理由? 專家:需詳細評估
    專家:「不想上學」不等於拒絕上學症,需進行詳細評估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陳佳嘉 實習生 農亞涵)9月22日,本報報導了「怪!6歲女童出門時還好好的,一進學校就頭痛發燒」,心理專家稱,孩子這是患上了「拒絕上學症」。
  • 6歲女童患「拒絕上學症」 這種症狀可急壞了爺爺奶奶
    6歲女童患「拒絕上學症」 這種症狀可急壞了爺爺奶奶時間:2016-09-23 07:39   來源:搜狐公眾平臺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6歲女童患拒絕上學症 這種症狀可急壞了爺爺奶奶 拒絕上學症是什麼鬼,還真的有存在這種心理疾病?
  • 有一種病叫做蠶豆病---G6PD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 -phosphate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病,是由於部分G6PD缺乏患者在食用蠶豆、蠶豆製品或接觸蠶豆花粉後突然發生的急性溶血性貧血。  G6PD缺乏症是一組溶血性疾病,是引起蠶豆病、伯氨喹啉類藥物性溶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某些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溶血和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的疾病基礎。
  • 拖延症——是基因寫在我們骨子裡的,還是真是一種病
    自從文明產生,我們人類就身不由己了,就出現了大量的不自主,這些不自主的原因就是因為人類從小型的群落動物,變成了社會分工體系下的個體,也就人們常講的,社會人。 在有社會之前是自己吃飽就好,連家庭這樣的事情都不會有,生個娃也不知道是誰的,當然也就沒有當父親的事情,同樣母親也不用擔心娃子上學與以後買房子的事情,有口吃的娃子就好了,娃子就更爽了,吃飽了,就開心玩就好了。這就是原始的小群體時代。那個時候,人類大腦不會,也不用處理什麼短期的,長期的各種計劃,也就沒有什麼拖延症。
  • 拒絕臉盲症 從《中二病拯救世界》開始--人民網遊戲_最權威中文...
    原標題:拒絕臉盲症 從中二病拯救世界開始 近期,臉盲症這一世界性的疑難雜症肆虐三次元,並大有入侵二次元之勢。還好,臉盲症這種事情,絕對不會出現在有300多個軟妹的《中二病拯救世界》的遊戲裡。如果你不信的話,大可以通過縱橫動漫、漫悠悠、鋒繪網、尚漫、漫畫盒子、我愛漫畫、網易雲閱讀等動漫平臺去追這款遊戲的同名漫畫看哦。
  • 小學生謹防「恐學症」,做好3點消除上學恐懼症
    小林被爸爸帶著來看心理醫生,小林自己主訴,從上初一開始,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他從周一到周五,一起床就噁心,有時還會哇哇大哭,說自己一想到上學就頭疼、胃疼,一到學校就想起不愉快的事情,沒辦法法堅持上學。有時孩子自己也很想來學校學習,可是一走近學校校門口就心裡難受,噁心想嘔吐。不過,這孩子一到雙休日,就什麼事都沒有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
  • 孩子為何裝病不去上學?別動不動就把罪怪在老師頭上
    文|文兒你有沒有遇到過孩子裝病不去上學的情況?這可真要難為家長了。案例劉女士的女兒之前一向乖巧,最近卻不想去上學了,本來劉女士還有些惱火,大好時光你給浪費了不是找打嗎,可眼看女兒不太對勁,好像是生病了。
  • 《巴託比症候群》:寫作之不可能,不過是一種高級拖延症!
    簡單來說,就是寫不出來,理由有很多,比如身體不好、沒有靈感、最近手指疼,等等各種理由吧,不管什麼理由,總之帶給自己一個心理肯定就是:我寫不出來是很正常的。 這就是寫作之不可能,其實不過是一種高級拖延症。
  • 這四種心理缺陷,危害兒童,家長一定要重視
    現在的家長經常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認為孩子還小,怎麼會有心理缺陷、心理疾病等問題,但其實孩子的心理疾病還是有一些的,家長們要更加重視。一旦不早點治療這些心理疾病,以後後患無窮,這裡舉例了四種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健康。
  • 阿斯伯格綜合症——天才病
    有很多學生因為不想去上學而被家長帶到醫院,為什麼他們不願意上學呢,是學習困難還是其他原因呢?
  • 開學季「拒絕上學症」困擾學生及家長,孩子不是在「裝病」
    三年級的女孩小麗(化名)最近總覺得頭暈,不願意走動。即使在假期裡也不肯出門,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也差了很多。但醫院做身體檢查又沒有發現任何疾病,弄得家長十分緊張。家長從網上搜索相關症狀,懷疑孩子患上了「開學恐懼症」。  同樣焦慮的還有10歲小學生文浩(化名)的媽媽。今天,文浩被四五位長輩硬拖著來到心理門診。
  •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你別不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病!
    工作中有些人,只要是同事要求他幫忙的,他一律不會拒絕,在旁人看來,他人很好,叫他幫忙都會來者不拒,久而久之,同事一有什麼事,都喜歡叫他去幫忙,起初他還挺樂意,時間一長,很是反感,可是卻又不好拒絕,怕傷了感情,其實這種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時間長了,還不好治,一治準受傷。
  • 多動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
    大家都覺得孩子是慣壞了,也不知是誰說了句「多動症吧」。孩子母親明顯一愣,默默地說:「是啊,確實在治療,不好意思。」然後嘴裡一直道歉,把孩子拉走了。他們走後,周圍人還在埋怨這位母親,說,孩子怎麼能慣成這樣。我心裡很難受…… 這篇文章早就看過,但是今天確實感受到衝擊,再次回顧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這句話讓我眼圈都紅了,他的媽媽沒有讓他悄悄的病著。
  • 拖延症不是病,犯起來真要命
    百度百科給出了以下的解釋: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從工作和學習的角度來說,一項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拖延行為是否發生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越需要動腦的和創造性強的任務,拖延症越常見;越無需用腦,越機械的工作,越不容易拖延。就拿我自己來談,每天目標是寫一篇文章,總覺得時間還早,晚點再寫,而每次都是拖到最後關頭不得已才動筆。
  • 小兒抽動症--孩子「擠眉弄眼」的罪魁禍首
    孩子一旦出現「擠眉弄眼」,很可能就是得了兒童常見的一種病:小兒抽動症,那什麼是小兒抽動症呢?一、什麼是小兒抽動症小兒抽動症是發生在兒童期的一種肌肉抽動性疾病。又稱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多發性抽動症、發病率較高,多見於學齡前及學齡早期的兒童。男性多見。多呈良性經過,也有難治性患者。
  • 當孩子拒絕上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理由、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多數學生都遇到過瓶頸期。
  • 是病,抑是才?─疑病症患者的世界
    因病得才的例子不止於此,因為黃視症(Xanthopsia),梵谷(Vincent van Gogh)筆下呈現一個黃澄澄的世界,調子豐富的黃色成為他獨特的風格。在各種的恐懼症(phobia)中,「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似乎是跟「病才」最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