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過後,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或多或少有點節後症候群,不想上班,也不想上學。
但是考慮到假期因素,孩子不想上學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以調節,慢慢就過渡過來了。
可如果孩子經常性地把「我今天不想上學」掛在嘴邊,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
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們的焦慮正在上升,與此同時,診斷患有上學焦慮的孩子也在明顯增多。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焦慮會導致孩子拒絕上學——反覆迴避或直接拒絕上學。
福德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迪安•麥凱(Dean McKay)表示,上學焦慮和拒絕上學症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我認為,孩子們感到上學焦慮並表現出拒絕上學的原因正在發生變化。
對很多孩子來說,首要原因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他們很難與父母分離,經典的分離焦慮是一個驅動力。但如今還有其他因素。」
其中包括競爭日益激烈的學校環境。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兒童拒學症和焦慮症診所主任克里斯多福•科爾尼表示:「有很多原因導致孩子們的焦慮情緒正在上升,包括他們對非常快節奏的學校環境做出了反應,顯然他們正在與之鬥爭。」
科爾尼說,拒絕上學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行為問題,但拒絕上學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行為問題。
「這些都是棘手的案例,」他說。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要記住拒絕上學是一個需要小心解決的問題。
找到問題的源頭。科爾尼說:「首先,你要排除任何真正基於學校的威脅。有被別的同學欺負嗎?還是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
「可以問問孩子和誰坐在一起吃午飯,他和其他孩子相處的如何,聽聽孩子是怎樣描述的。」麥凱說。如果是因為校園欺凌或嚴重的學習上的問題,則需要立即處理。
實施為期兩周的規定。偶爾不願意上學是完全正常的,對於剛剛經歷了寒暑假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要求呆在家裡不上學,態度堅決一點,讓他們堅持幾個星期,然後重新評估。
科爾尼說:「在很多情況下,當孩子不想去上學,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幾周後他們就會自我糾正。但在其他孩子身上,這個問題會持續存在,並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如果它幹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那就需要尋求某種心理幫助了。」
安排好早晨的節奏。早晨是拒絕上學最刻骨銘心的時刻。科爾尼說:「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哭得很厲害,他們想呆在家裡不去上學,家長們最正常不過的反應是答應他們的要求!所以有些父母會允許一段時間之內孩子這樣做,只是為了看看會發生什麼,但有時這只會讓孩子變得更頑固。對於家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科爾尼說,跟著感覺走,但他建議儘量讓孩子多去學校和教學樓轉轉。此外,讓早晨的節奏和事務安排變得有規律——這可以幫助孩子走出家門。
記日誌。如果拒絕上學是一種經常性的行為,你因此擔心孩子的情緒健康,一定要跟蹤他的缺勤情況。
「也許有的孩子平均每隔一周缺課一次——這是很常見的情形。家長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但這是一個警告信號,表明出了問題。」
治療潛在的焦慮。麥凱說,遠離引起焦慮的事情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我們天生就逃避這種感覺,因為從歷史上看,焦慮是一個重要的警告,是危險的信號。」
逃避上學也是同樣的反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麥凱推薦認知行為療法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幫助孩子們重新訓練他們的思維來打斷焦慮的思維模式和行為。
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認知療法現在被普遍認為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更有效地治療焦慮,對於那些堅持治療並按照治療師的處方進行練習的患者,「有些病例的療程可能相當短,」麥凱說。
現如今,很多孩子因為是獨生子女,上學後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相處,導致經常會和別的同學發生摩擦,這也是他們拒絕上學的原因之一。
爸爸媽媽需要在孩子上學之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不僅在學校裡學習知識,還能結交朋友。
推薦閱讀:
這套圖畫故事書共6冊,包括《拒絕有辦法》、《保持冷靜很重要》、《團結合作才最棒》、《積極面對失敗》、《換個角度想問題》、《友情不可替代》。它主要講述的是一隻名叫卡奇的小貓,他有自己的好朋友,也會面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難題。該怎樣面對挫折呢?該怎樣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呢?又該怎樣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呢?……卡奇在慢慢學習,慢慢了解自己,他知道,這些小小的難題,正是幫助他成長的動力啊!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社交難題,通過閱讀這套書中的故事,他們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書中小貓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帶給他們啟發。這套書的作者馬蒂娜拉豐是一位哲學博士。她創作過非常多的兒童讀物。她與女兒卡羅琳拉豐一起創作了「社交能力培養繪本」系列,其中「小貓卡奇」的形象深入人心,為孩子們帶來了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解決小矛盾小麻煩的好辦法,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