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上,與本文無關)
不久前,微博上,一個網友「@蘑菇的時候還是波瀾不驚」在我的一篇文章後,留了長長的兩段話:
在藍天城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出煩躁等負面情緒。可能打擾到大家,孩子母親很不好意思的在向大家道歉。大家都覺得孩子是慣壞了,也不知是誰說了句「多動症吧」。孩子母親明顯一愣,默默地說:「是啊,確實在治療,不好意思。」然後嘴裡一直道歉,把孩子拉走了。他們走後,周圍人還在埋怨這位母親,說,孩子怎麼能慣成這樣。我心裡很難受……
這篇文章早就看過,但是今天確實感受到衝擊,再次回顧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這句話讓我眼圈都紅了,他的媽媽沒有讓他悄悄的病著。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對病症的無知和對孩子母親的攻擊實在讓我難受。出於隱私,我也不方便說明病的來歷貿然制止,怕讓這對母子換來更多的白眼。難受。
我也很為這位媽媽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時,要面對周圍人不了解產生的厭煩和把孩子「慣壞了」的指責。
對多動症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會明白,這種悄悄地藏在孩子大腦裡的疾病,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將會在學習能力、社交等方面影響孩子一生,這對於父母來說何其痛苦。
我們常常對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很隨意去指責、評價、論斷,但其實我們並不知對方經歷了什麼,或者正在經歷什麼。旁觀者不經意的一句論斷、一句玩笑,甚至一個輕蔑、厭煩的眼神,就可能撕開別人的一道傷口,就像這位媽媽被傷害一樣。
以前也曾遇到過同樣的事。
有一次,陪女兒上培訓班時,家長們坐在休息室裡聊天。其中一個家長說,孩子班上有一個總愛搗亂的孩子,上課時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說髒話、打人,有一次還差點從窗戶上跳下去。其他家長對這個「熊孩子」很頭疼,紛紛向學校反映他把同班同學都帶壞了。這個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就從「熊孩子」那學會了說髒話。
為此,我諮詢了一位小兒神經科專家,他說,這個孩子可能是抽動症,可能是多動症,也有可能是對立違抗行為障礙,或者是其他的神經系統疾病。
總之,這個孩子是讓我們心疼的小患者,而不是被家長慣壞的「熊孩子」,他應該被幫助,而不是被拒絕。
但是,老師、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們顯然對他的疾病並不了解,甚至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病了。
多動症的文章,以前寫過一些,再發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這個疾病有所了解,避免不小心傷害了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多動症學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英文縮寫為ADHD),患兒比例不算低,在我國學齡兒童中目前為4.31%-5.83%,即全國約有1500萬患兒。其核心症狀包括注意缺陷、多動/衝動,而且有功能損害。
這個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動」。之所以看來起「多動」,是因為他不能把興趣持續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輕症的孩子可能對於很感興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時間注意,但是對於需要持續注意力的任務(比如學習)就不行了。
「人的大腦皮層就像整個腦子的總司令,下面還有管其他功能的結構,包括運動、平衡等的體系,這些體系要運行好,總司令必須很厲害,才能管控協調好各個方面。多動症的孩子,別看是多動,實際是總司令在睡覺,他的大腦皮層是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目前的治療就是通過藥物來喚醒司令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我國著名小兒神經內科專家姜玉武說。
姜玉武教授說,好動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動症,必須要學習成績不好,才能確診。他曾遇到一個孩子,父母帶著他到處治多動症,吃了兩年的藥,後來找到姜玉武時,一問,孩子每次都考100分。「這根本就不是多動症,而是個小天才。他的多動是因為他上課很容易就聽懂了,他沒事兒幹,所以才動來動去。」姜玉武說。
不過,對於多動症,美國最新版本的指南已提前到4歲來診斷處理,如果上幼兒園期間,不能適應那個年齡段的學習,比如老師教的東西剛學就忘,到處亂跑,坐不住,行為、學習能力明顯與這個年齡段不匹配,就應該去看醫生,以確定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一般認為需要上小學後才能確診並進行藥物治療,早期主要是行為矯正。
這種病的藥物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從成績墊底的差生,變成品學兼優的好少年!除了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調整、行為治療只能作為輔助。
有一個著名的多動症治療試驗,一組是單純吃藥,一組是吃藥+心理行為治療,一組是單純心理治療。對比結果發現,「吃藥組」和「吃藥+心理行為治療組」的療效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兩者都顯著高於單純的「心理治療組」。
這就意味著,治療多動症的療效,主要是藥物在起作用,而不是行為。但是心理行為作為輔助治療在很多孩子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需要對這種孩子採用藥物治療為主,結合心理行為矯正的綜合治療。
姜玉武教授反覆強調,多動症,應該儘快治療,因為如果任由其發展,很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不光孩子學習不好在學校易被歧視,父母之間也容易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發生矛盾,影響婚姻穩定,甚至導致離婚。這種孩子如果處理不當,長大後出現社會適應障礙,甚至犯罪的發生率都顯著升高。希望家長真的能夠重視這個問題,讓問題孩子早日不再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痛,再次成為父母的驕傲。
我無法體會這些孩子父母的感受,但可以想像,養育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對家庭來說會面臨很大挑戰。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些身體有疾病的孩子,對家庭來說僅僅是不完美,而不是災難。但全家都因此而沉浸於哀怨和憤怒中,並把這些都倒向那個無辜的孩子,才是家庭的災難。
(韓穎大夫)
小兒多動症是北大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韓穎大夫的專業方向,她提醒家長,區分好動與多動,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首先,有無場合性和時間性: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是不分場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靜地在教室裡上課,他會突然發出怪聲。而天性好動的孩子,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就會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有無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他們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無終,常常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又去換另一件事情。而好動兒童具有較強的意志力,他們的活動常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及安排。
第三,有無真正的興趣愛好:ADHD孩子沒有真正的興趣愛好,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好動兒童對於感興趣的事情能全神貫注,並且還討厭別人的幹涉和影響。
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往往沒有原因,常常使人難以理解。而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也往往事出有因。
第五,與夥伴的關係:ADHD的孩子往往夥伴關係不好,常常說「他們不和我玩」。而好動兒童的夥伴關係一般較好。
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難以安坐,經常插話,難以聽從命令,別人和他講話時,經常心不在焉,經常出現冒險行動而不顧後果,老師、家長就應警惕是否是ADHD。
韓穎特別強調,小學三年級是ADHD兒童最常「觸礁」的時間,因為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獨立完成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ADHD兒童會逐漸至完全不適應。所以常常主動違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發脾氣、破壞學校紀律、家規和小夥伴交往的規則,甚至升級為攻擊行為。
版權聲明:戴戴(戴志悅)曾任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編輯部副主任、騰訊網健康頻道副主編,現為獨立醫學記者。近年來發表於網絡上的所有文章均歸個人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平臺、媒體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請聯繫戴戴本人取得授權。
查看文章:請後臺發送「目錄」,查看所有原創文章;關注「醫生醫事」訂閱號查看屏幕下欄菜單,查看分類文章。
轉發分享:請戳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掃一掃,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