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

2021-03-05 醫生醫事

(圖片來自網上,與本文無關)

不久前,微博上,一個網友「@蘑菇的時候還是波瀾不驚」在我的一篇文章後,留了長長的兩段話:

在藍天城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出煩躁等負面情緒。可能打擾到大家,孩子母親很不好意思的在向大家道歉。大家都覺得孩子是慣壞了,也不知是誰說了句「多動症吧」。孩子母親明顯一愣,默默地說:「是啊,確實在治療,不好意思。」然後嘴裡一直道歉,把孩子拉走了。他們走後,周圍人還在埋怨這位母親,說,孩子怎麼能慣成這樣。我心裡很難受……

 這篇文章早就看過,但是今天確實感受到衝擊,再次回顧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這句話讓我眼圈都紅了,他的媽媽沒有讓他悄悄的病著。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對病症的無知和對孩子母親的攻擊實在讓我難受。出於隱私,我也不方便說明病的來歷貿然制止,怕讓這對母子換來更多的白眼。難受。 

我也很為這位媽媽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時,要面對周圍人不了解產生的厭煩和把孩子「慣壞了」的指責。

對多動症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會明白,這種悄悄地藏在孩子大腦裡的疾病,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將會在學習能力、社交等方面影響孩子一生,這對於父母來說何其痛苦。

我們常常對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很隨意去指責、評價、論斷,但其實我們並不知對方經歷了什麼,或者正在經歷什麼。旁觀者不經意的一句論斷、一句玩笑,甚至一個輕蔑、厭煩的眼神,就可能撕開別人的一道傷口,就像這位媽媽被傷害一樣。

以前也曾遇到過同樣的事。

有一次,陪女兒上培訓班時,家長們坐在休息室裡聊天。其中一個家長說,孩子班上有一個總愛搗亂的孩子,上課時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說髒話、打人,有一次還差點從窗戶上跳下去。其他家長對這個「熊孩子」很頭疼,紛紛向學校反映他把同班同學都帶壞了。這個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就從「熊孩子」那學會了說髒話。

為此,我諮詢了一位小兒神經科專家,他說,這個孩子可能是抽動症,可能是多動症,也有可能是對立違抗行為障礙,或者是其他的神經系統疾病。

總之,這個孩子是讓我們心疼的小患者,而不是被家長慣壞的「熊孩子」,他應該被幫助,而不是被拒絕。

但是,老師、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們顯然對他的疾病並不了解,甚至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病了。

多動症的文章,以前寫過一些,再發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這個疾病有所了解,避免不小心傷害了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多動症學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英文縮寫為ADHD),患兒比例不算低,在我國學齡兒童中目前為4.31%-5.83%,即全國約有1500萬患兒。其核心症狀包括注意缺陷、多動/衝動,而且有功能損害。

這個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動」。之所以看來起「多動」,是因為他不能把興趣持續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輕症的孩子可能對於很感興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時間注意,但是對於需要持續注意力的任務(比如學習)就不行了。

「人的大腦皮層就像整個腦子的總司令,下面還有管其他功能的結構,包括運動、平衡等的體系,這些體系要運行好,總司令必須很厲害,才能管控協調好各個方面。多動症的孩子,別看是多動,實際是總司令在睡覺,他的大腦皮層是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目前的治療就是通過藥物來喚醒司令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我國著名小兒神經內科專家姜玉武說。

姜玉武教授說,好動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動症,必須要學習成績不好,才能確診。他曾遇到一個孩子,父母帶著他到處治多動症,吃了兩年的藥,後來找到姜玉武時,一問,孩子每次都考100分。「這根本就不是多動症,而是個小天才。他的多動是因為他上課很容易就聽懂了,他沒事兒幹,所以才動來動去。」姜玉武說。

不過,對於多動症,美國最新版本的指南已提前到4歲來診斷處理,如果上幼兒園期間,不能適應那個年齡段的學習,比如老師教的東西剛學就忘,到處亂跑,坐不住,行為、學習能力明顯與這個年齡段不匹配,就應該去看醫生,以確定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一般認為需要上小學後才能確診並進行藥物治療,早期主要是行為矯正。

這種病的藥物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從成績墊底的差生,變成品學兼優的好少年!除了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調整、行為治療只能作為輔助。

有一個著名的多動症治療試驗,一組是單純吃藥,一組是吃藥+心理行為治療,一組是單純心理治療。對比結果發現,「吃藥組」和「吃藥+心理行為治療組」的療效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兩者都顯著高於單純的「心理治療組」。

這就意味著,治療多動症的療效,主要是藥物在起作用,而不是行為。但是心理行為作為輔助治療在很多孩子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需要對這種孩子採用藥物治療為主,結合心理行為矯正的綜合治療。

姜玉武教授反覆強調,多動症,應該儘快治療,因為如果任由其發展,很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不光孩子學習不好在學校易被歧視,父母之間也容易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發生矛盾,影響婚姻穩定,甚至導致離婚。這種孩子如果處理不當,長大後出現社會適應障礙,甚至犯罪的發生率都顯著升高。希望家長真的能夠重視這個問題,讓問題孩子早日不再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痛,再次成為父母的驕傲。

我無法體會這些孩子父母的感受,但可以想像,養育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對家庭來說會面臨很大挑戰。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些身體有疾病的孩子,對家庭來說僅僅是不完美,而不是災難。但全家都因此而沉浸於哀怨和憤怒中,並把這些都倒向那個無辜的孩子,才是家庭的災難。

(韓穎大夫)

小兒多動症是北大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韓穎大夫的專業方向,她提醒家長,區分好動與多動,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首先,有無場合性和時間性: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是不分場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靜地在教室裡上課,他會突然發出怪聲。而天性好動的孩子,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就會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有無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他們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無終,常常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又去換另一件事情。而好動兒童具有較強的意志力,他們的活動常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及安排。

第三,有無真正的興趣愛好:ADHD孩子沒有真正的興趣愛好,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好動兒童對於感興趣的事情能全神貫注,並且還討厭別人的幹涉和影響。

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往往沒有原因,常常使人難以理解。而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也往往事出有因。

第五,與夥伴的關係:ADHD的孩子往往夥伴關係不好,常常說「他們不和我玩」。而好動兒童的夥伴關係一般較好。

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難以安坐,經常插話,難以聽從命令,別人和他講話時,經常心不在焉,經常出現冒險行動而不顧後果,老師、家長就應警惕是否是ADHD。

韓穎特別強調,小學三年級是ADHD兒童最常「觸礁」的時間,因為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獨立完成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ADHD兒童會逐漸至完全不適應。所以常常主動違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發脾氣、破壞學校紀律、家規和小夥伴交往的規則,甚至升級為攻擊行為。

版權聲明:戴戴(戴志悅)曾任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編輯部副主任、騰訊網健康頻道副主編,現為獨立醫學記者。近年來發表於網絡上的所有文章均歸個人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平臺、媒體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請聯繫戴戴本人取得授權。

查看文章:請後臺發送「目錄」,查看所有原創文章;關注「醫生醫事」訂閱號查看屏幕下欄菜單,查看分類文章。

轉發分享:請戳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掃一掃,支持原創

相關焦點

  • 多動症離孩子並不遠,關於孩子多動症,家長不能忽視
    但是家長這樣籠統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孩子調皮,注意力很難集中,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有病,當然不是說孩子有什麼大毛病,這種病主要是跟神經發育有關,這就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多,如果家長不引起重視,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要知道引發多動症的心理因素很多,特別是家庭因素方面尤為重要。
  • 多動=多動症?孩子多動症的這些誤區,家長要知道
    家長不能把孩子多動作為判定孩子多動症的標準,多動和多動症的表現明顯不同,家長要善於區分兩者的不同,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來解決寶寶多動的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把多動症掛在嘴邊來評判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什麼是多動症?
  • 孩子多動症切記亂投醫!怎樣判斷孩子多動症?
    你了解兒童多動症嗎?相信很多人聽到多動症這個詞兒,第一反應肯定是多動;是的不分場合,停不下來的多動是兒童多動症的明顯特徵之一,但多動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多動症,而安靜的孩子也不一定不是多動症!那怎樣判斷孩子多動症?又如何幫助孩子早日恢復健康呢?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01、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大家一定想不到,在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文坦也是多動症患者。他常常找不到鑰匙,也經常迷路,平進總是不修邊幅,他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別人很難和他交流。
  • 你家孩子有多動症嗎?兒童多動症病根在孩子?還是家長呢?
    現在「兒童多動症」很是流行,現在身邊好多過分活潑、淘氣的孩子被貼上了多動症的標籤,甚至有些孩子通過服用藥物來治療這個「病」。可是這些孩子的「症狀」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們的家長要麼過分嚴厲;要麼過分寵愛甚至溺愛他們的孩子。我覺得只是家長的教育方法或是教育理念出現了錯誤,正是因為這些錯誤才導致孩子出現了「多動症」的現象。這些孩子僅僅靠藥物我覺得治標不治本,有些孩子在服用藥物後症狀反而更糟,病情愈發嚴重,越發更像一個真正的「病人」了。
  • 多動症——離孩子並不遠
    孩子過分活潑,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或是注意力很難集中、完成作業很困難,不少家長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長大了就好了」。其實,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多動症。據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大約有6.26%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多動症,預計這一群體數量多達2300萬人。
  • 多動症不只是「多動」
    意味著期末考試快到了……所以最近很多家長在給孩子挑毛病,真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什麼「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愛走神」「作業太拖拉」等,到兒童醫院找原因的孩子也大大增多了。可能你想不到,孩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看似和「多動」毫無關係,竟然被診斷出有多動症。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當心患上「多動症」
    (原標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當心患上「多動症」)孩子頑皮多動是性格問題,不是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可治可不治?當心,孩子可能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全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個與神經發育相關的心理障礙。
  • 學校管不了,家長教不了,多動症兒童的未來在何方?
    在學校老師和其他家長眼裡,多動症兒童就像是班裡的「害群之馬」。面對多動症兒童,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老師「管不了」,特殊學校「收不了」,多動症兒童的未來在何方?31位家長要求多動症孩子離班新聞來源:楚天都市報武漢的某小校三年級的家長們給媒體「爆料」——該班有一名多動症兒童浩浩,有動手打同學的習慣,極大地影響了班中的教學秩序,家長集體要求學校給說法。如果該學生不離班,31名家長將陪同孩子一起上課。
  • 多動症應該掛什麼科
    核心提示: 隨著近年來對多動症的知識普及,大家對多動症的了解越來越多,但也會導致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只要多動就是多動症,胡亂帶孩子到醫院看病,勞神傷財。當然,孩子有異常表現,家長擔憂很正常,但家長需要明確孩子的情況,確認孩子多動是不是病。
  • 孩子上課不認真?警惕多動症
    多動症病因多,親子關係需重視從發病的原因上來說,目前對多動症還沒有確切的結論,相關研究認為多與遺傳、神經系統發育、環境因素等相關。遺傳因素是相對比較明確的因素之一。在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中,可以發現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在母親孕產期,母親的身體素質對於孩子的健康狀況非常重要,如果母親的心理壓力和身體狀況較差,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多動症。
  • 多動症孩子不一定好動 文靜寶寶也可能患病
    作者: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兒童多動症並不少見,但這並不意味好動的孩子就是多動症。
  • 談談孩子的多動症
    生活中是不是常常看到被稱為多動或多動症的孩子。如果我來告訴你,多動症這個定義本身存在誤區,絕大部分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孩子,其實非常正常,錯的是我們。你會如何認為?首先來看看心理障礙統計與診斷手冊第五版對於多動症的描述,第一點是孩子任由自己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分心,或者在周圍環境很無聊的情況下讓自己因為自己的念頭而分心,我們把這稱之為注意力缺陷。
  • 多動症|「熊孩子」打一頓就好了嗎?這病得治
    多動症是什麼??學名: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起病於兒童時期,多動≠多動症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貼「多動症」的標籤,動不動就說:「我懷疑這孩子有多動症。」那就帶著孩子小區裡、公園裡去跑呀!這就像我隔壁鄰居家養的哈士奇,它爸每天騎著小電驢領著它在小區裡一圈一圈瘋,把它那過剩的精力消耗完,回家也就不拆家了,吃得也更多了。
  • 被輕視的「多動症」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當孩子患上一種名為「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以下簡稱「多動症」)的疾病時,許多家長還蒙在鼓裡。表面上看,孩子只是好動、坐不住,甚至顯得比其他孩子更加聰明伶俐,在傳統觀念中,這難道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
  • 兒童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多動症的診斷有兩個標準
    由於多動症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甚至部分患兒到成年期仍有多動症的症狀纏身,不利於其日後發展。因此,多動症的診斷和治療應當引起重視。那麼一般情況下,兒童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多動症的主要特徵(核心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有多動行為,但是注意力很專注,一般不認為有多動症。
  • 多動症,若不重視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該學生被確診患多動症。其家長稱,很多孩子都注意力不集中,「引導正確的話是沒有毛病的」,孩子目前在家,學校沒通知去上學,教育局已介入。 新聞來源於網絡 關於多動症 關於多動症 可能好多人對它的認知僅限於字面意思,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症沒多大影響,無非就是頑皮好動,長大之後就好了。但是多動症的危害不僅僅是頑皮好動那麼簡單,家長們需要認清多動症的危害,並且要知道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多動症。
  • "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醫學上提到,多動症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的問題,於是你的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就說,你孩子有病,這是多動症造成的。他們不會從自己的工作疏忽去考慮,一股腦兒把責任推向孩子,推向家長。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給孩子足夠的寬容,所有的不愉快都是成長中的煩惱。
  • 孩子抽動症復發!又惹上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毛病
    ,追求完美、看重結果、喜歡比,管控、限制、幹涉孩子而不是教育和引導;2、規矩多,條條框框多,要求多,缺乏傾聽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3、家長自我覺察欠缺,容易焦慮,脾氣暴躁,甚至一動不動就打罵孩子;4、家庭不和睦(比如父母總是爭吵),孩子長期處在精神緊張;5、過於溺愛縱容,使孩子任性,脾氣暴躁,精神亢奮,或性格孤僻,不入群;6
  • 多動症的五大症狀表現有哪些?多動症孩子在飲食注意事項家長知道嗎?
    有的孩子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壞玩具,或獨自上街。上學以後,他們不能專注,上課時用手敲桌子、跺腳。不能坐住看一會兒電視,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這種活動是雜亂的,無目的性的。   二、衝動   多動症兒童做事不考慮後果,如果他要喝水,拿起就喝,不考慮水是涼的還是燙的。在街上奔跑時不注意有沒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