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分活潑,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或是注意力很難集中、完成作業很困難,不少家長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長大了就好了」。其實,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多動症。據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大約有6.26%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多動症,預計這一群體數量多達2300萬人。
多動症到底是個什麼病?今年以來,淮北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先後接診20多名ADHD兒童。面對焦急迷惑的家長們,兒保科主任隨光輝總是反覆強調兩個概念:正確認識、規範治療。
據了解,「多動症」是一種俗稱,醫學名詞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其主要症狀主要表現為多動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或兩種表現兼而有之。隨光輝介紹,正常兒童也可能表現活潑好動,但好動多表現在特定的情景下,如課後遊戲、戶外活動等,需要安靜或有紀律約束的場合多能保持不動,在學習、夥伴交往和家庭中表現良好。而ADHD兒童比一般活潑兒童表現要嚴重,他們注意保持的時間過短、活動水平太高、衝動控制能力太差,在教室、操場、家庭多個場合表現得與年齡不相稱。
ADHD的發生與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呈現發病早、病程長的特點,一些孩子在三四歲即有症狀表現,60%會持續到成年期。同時,自閉症、對立違抗障礙、反社會人格等「共患病」較為常見,除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同伴關係、人際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
得了病,得治!但另一項調查數據卻顯示,在高達2300萬的ADHD兒童中,就診率僅有10%,治療率更低至就診率的1/3。家長迴避問題,拒絕治療,「不聽話,揍幾頓就好了!」的「粗暴」幹預更常常將ADHD兒童帶入一條「歧路」。
其實,ADHD不是兒童道德品質的問題,也不是單純教養不良所致,而是一種被大數人忽視的慢性病。「比如,孩子在三四歲時已經能夠控制自己不再隨意大小便,如果出現不能控制的拉肚子,很有可能是腸胃功能出現問題。」隨光輝介紹,同樣的,ADHD兒童大腦功能也處於病態,導致控制力、注意力不足才出現了異常表現。今年,兒保科就接診過一名6歲的ADHD男童,表現為極為多動,在醫生與家長溝通的不到一分鐘時間內就把醫生辦公室所有東西摸了一遍,就像身體裡有個「發動機」,這讓陪同前來的父母萬分無奈。
目前,ADHD的治療多採用個體化的、長期的綜合治療模式,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訓練,根據孩子的日常表現,結合智力評估、注意力測試、腦電圖等檢查後綜合評估並採取相應的治療。大部分兒童的治療效果良好,學習成績、親子關係、社交技能等得到改善。隨光輝建議,廣大家長應學習了解一定ADHD科學知識,孩子有異常表現及時到兒童保健科、兒童精神科、心理科等正規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規範檢查評估,必要時給予針對性幹預治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ADHD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僅有患兒、醫生的參與,更要有家長、老師配合,對孩子生活、學習上更加寬容、用心,配合均衡飲食、定期運動,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記者 韓惠 通訊員 張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