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衛生門診開展了線上多動症知識科普直播活動,當天吸引了百餘名家長觀看並和專家在線互動。隨後,8月23日醫院開展了一場多動症義診,兒保科褚英、李薇、劉陽醫生對前來諮詢的家長和兒童進行了詳細的問診和評估,並針對患兒進行個體化的治療、指導。
在兩場針對多動症的公益活動中,三位醫生發現,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學習不專心,故而經常批評、打罵孩子,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殊不知,這是因為多動症在作怪。
那麼,今天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的醫生就來跟家長們聊一聊,有關多動症的那些事兒~
何為多動症(ADHD)?
多動症(ADHD),指發生於兒童時期(多在3歲左右),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注意力缺陷,不分場次的過度活動,情緒行為衝動,可伴有認知障礙。多動症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行為障礙之一。至今發病機制尚不確定,大部分學者認為跟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因素、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
在我國,6-14歲的初中生中,約有5.4%的少年患有多動症,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班裡有2-3個孩子患病。但是因為認識的不足,確診後也僅有不足1/3的患兒接受規範治療,部分患兒症狀將持續到成年,影響到整個成長過程。
多動症孩子有什麼表現?
常見的多動/衝動表現
•無法坐著不動,坐立不安,走來走去
•踏步、用腳輕敲地板、用手指敲打物體,製造不適當或奇怪的聲音
•玩弄雙手
•過度說話,經常不當的脫口說出答案,經常打斷別人說話
•無法等待,想要的東西立刻就要得到
•打破東西,侵入其他人的空間
•知道規則及後果,但仍重複犯錯
•因為無法先停下來想想而惹麻煩
•不等候指示就開始工作,,匆促完成工作(特別是無聊的工作)
• 不花時間修改作業
•容易被激怒,喜怒無常,容易沮喪,容易失去控制
•不易接受變化
•社會技巧不成熟
•無法為長期目標或報酬而努力
常見的注意缺陷表現
•似乎根本沒注意聽
•不易遵守指示
•不易對需要集中精神的工作,維持注意力
•閱讀時常常忘記讀到哪裡,經常需要重新閱讀
• 脫線且好像很迷糊,好像在做白日夢
• 無法開始進行工作
• 無法完整地完成作業
• 閱讀時常常忘記讀到哪裡
• 容易感到無聊,經常很懶散
多動症有什麼危害?
1. 90%以上的ADHD兒童在校學習存在困難
2. 70%的兒童ADHD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
3. 30-50%的ADHD會持續終身
4. 成人ADHD患者情感、行為、社會功能受損,出現反社會行為、藥物成癮、違法犯罪的危險性也是一般人的5-10倍。
用什麼方法治療?
* 學齡前 (4-5歲):行為治療(如果行為幹預不能顯著改善症狀、患兒功能受到中重度影響時可考慮藥物治療)
* 小學 (6-11歲):藥物治療+行為治療
* 青少年 (12-18歲):藥物治療+心理諮詢
如果孩子確診多動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精神類藥物對孩子的副作用會不會很大?
孩子服用藥物後,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難入睡或睡得多、不感到餓、腹痛、胃口差、感覺口渴、頭痛等。另外,家長們要注意:
*不良反應的表現與孩子的體質有關,一般學齡前孩子的不良反應略多於大齡孩子。
*不良反應一般出現在剛開始用藥的1~2周,以後逐漸消退。
*不良反應一般與藥物劑量有關,為輕中度。
*如果孩子的反應程度較重或有其他異常,可及時與醫生溝通。
兒童心理衛生門診
對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發育、行為和心理疾病提供評估、診斷和幹預三位一體的服務。診療範圍包括兒童語言和言語障礙、兒童孤獨症、兒童學習困難、兒童注意缺陷多動衝動綜合症、情緒障礙、睡眠障礙如夜驚、夜遊、失眠、夢魘等等以及其他常見行為如咬指甲,吃指頭、過度依賴、退縮、發脾氣等。通過對兒童進行全面、專業評估後,制定詳細的治療計劃,包括家長諮詢、家長培訓、各項針對性的個別或小組訓練,從而達到治癒或緩解症狀的目標,幫助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提升兒童生活質量。
門診時間:星期五全天
門診地址:徐州市婦幼保健院3號樓4樓
專家簡介
褚 英
主任醫師
現任職於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兼任中國兒童神經發育障礙防治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省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副組長,江蘇省營養學會婦幼分會委員,徐州市兒童康復協會副主任委員等。
主要研究兒童生長發育、兒童神經心理行為發育評估指導,在兒童營養性疾病心理行為問題的防治、高危兒早期篩查及幹預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主持並參加多項科研項目,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兩項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市衛生局「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
坐診地點:徐州市婦幼保健院3號樓4樓兒保專家門診
坐診時間:每周二、四全天
劉 陽
主治醫生
碩士研究生,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徐州市醫學會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心理治療與評估學組委員。對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評估、自閉症評估、多動症評估有著豐富經驗;同時接受過香港協康會舉辦的家長管教技巧等訓練課程培訓,對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和解決家長的困擾有著獨到見解;參加了中法合作「精神運動康復學診療技術在兒童和老年等人群中的應用研究」項目;並於南京市婦幼保健院進修深造。
通訊員 張彤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提前告知。如發現私自轉載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