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看到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現在已經二年級了,上課或者平時家裡寫作業老是坐不住,堅持五分鐘又不行了,不是蹲在椅子上就是站著,總之就是不能好好地坐下堅持把作業寫完,去醫院看了看,醫生直接說孩子有「多動症」這位媽媽很疑惑,說孩子好好的怎麼就是多動症了嗎?
從兒童康復醫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多動症發生率是很高,但也並不是每一位孩子都是多動症,很多情況下孩子坐不住去醫院檢查,沒有經過專業評估診斷,孩子就被醫生冠以多動症的枷鎖,這是我們做家長的所不服氣的,那麼下面讓我們來從兒童康復醫學的角度看一看「多動症到底是什麼?」孩子為什麼越說坐下越坐不住?家長到底怎樣做才可以使孩子在寫作業或上課期間屁股「穩穩地」在椅子上?
多動症是什麼,診斷兒童多動症有哪些標準?
多動症又稱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候群(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候群,且男性患病多於女性,係指兒童活動過程中出現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情緒易激動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各項活動中都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時間很短,情緒容易過激等情況。
那麼診斷兒童多動症的標準有哪些呢?首先就是兒童出現這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在兒童的各個活動中都存在,這些表現是持續存在的,並且出現時間很長了。其次就是兒童的這些情緒易過激,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通過物理幹預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必須結合藥物治療。那麼現在看來,我們很多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孩子並非「多動」,並不符合上述標準,他們只是「好動而已」,那麼他們多動或「好動」的原因是什麼呢?
多動症的孩子並非多動,而是因為自身「屏蔽」幹擾信息能力不足
作為家長我們會發現,孩子放學在寫作業的時候,老是坐不住,我們這時告訴他們:「不要動了,趕緊坐好,作業寫完再玩。」結果等我們過一會去看的時候,孩子又是老樣子,以至於作業完成效率不高,磨磨唧唧的,而且越說他不要動了他越動,這就令我們非常氣憤了。
但是,事實上,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一是因為孩子年紀小,自我屏蔽周圍幹擾信息不足,容易被無關信息幹擾而好動,二是因為孩子體內的自我「刺激」不足,即孩子需要通過多活動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獲得快樂,越讓他坐下,他越不滿意。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易操作且經專業研究表明對孩子好動進行幹預非常有效的方法。
孩子「好動」,這幾個方法幫家長輕鬆解決,使孩子「屁股穩穩的」
寫作業之前,先讓孩子「玩夠了」
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家長可以讓孩子先玩夠了,這裡的玩夠不是說孩子玩手機遊戲或別的啥遊戲,而是讓孩子運動,比如跳繩等一些高體力運動,通過這些運動充分滿足孩子的自我刺激,孩子開始寫作業的時候自然就沒有很大的精力去應付無關信息的幹擾了。
使用「系統脫敏法」和正向強化相結合
家長根據孩子作業需要的完成時間,和孩子一起討論協商,比如作業需要40分鐘,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一開始先堅持5分鐘起來活動遊戲,只要孩子做到了就給予表揚或鼓勵,隨著孩子自控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提高孩子的坐下時間,比如10分鐘再起來,慢慢增加到15或20分鐘,最後孩子將不再需要起來了,此時他們自我屏蔽幹擾信息的能力已經增強。
運用負強化原理
一個堅持的目標已經設定好了,如果孩子在堅持的過程中,再堅持下去,就算失敗了,此時父母要給孩子一個負向的強化,比如不讓他玩哪一天的玩具等等,讓孩子明白自己不行。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藉助繪本遊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專注力記憶力訓練書》是一套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書,也深受廣大父母的認可。
遊戲書一共分為12本,裡面有連連看、找不同,走迷宮。家長空餘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幫孩子打牢基礎,同時增強孩子的記憶力,提高觀察力,增進親子感情。原價180元,現價88元即可購買。
因此綜上來說,我們的孩子坐不住,寫作業老是起來胡亂溜達或坐得「七扭八歪的」其實不是因為孩子自我的問題,而是因為孩子自我屏蔽信息能力不足,孩子不受控制,此時作為家長我們要對孩子做的不是嚴厲的指責和批評,而是儘自己的能力運用專業的方法幫孩子解決問題,家長以上三個方法和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輕鬆解決多動問題,從此孩子的學習更加專心了,將對孩子當下及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