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巖今年8歲,從小就表現得躁動不安,總是喜歡動來動去,剛開始媽媽以為他是調皮不懂事,但是發現入學一年多了,小巖並沒有改善,而且無法適應在集體的生活,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小朋友們都不愛跟他玩。上課很難集中注意力,所以學習成績也不好。
最近,小巖的情緒變得非常暴躁、經常生氣,媽媽都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了,於是帶孩子來到了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尋求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馬靜副主任醫師在門診評估小巖的基本情況之後,將小巖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建議小巖媽媽在孩子服用藥物的同時要做孩子的個體心理治療以及父母培訓。
為什麼醫生會建議三種方式同時使用呢?我們來看看多動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怎樣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吧。
一、藥物治療
首先使用藥物治療,是因為注意力缺陷以及衝動行為均具有其生理基礎,如:「邊緣系統」這個特殊區域對感官印象的評定、記憶力以及做決定有關鍵性的影響。新皮質的前額區則專司特定行為的執行、停止或中斷。有注意力缺點的兒童,在這些發展上顯得不太合拍。中樞神經活動功能受損,或者調節功能太弱使得這部分孩子需要藥物的幫助。
二、孩子的個體治療
孩子的個體治療主要是指心理治療,包括遊戲治療、沙盤治療、社交技能訓練等。這部分孩子由於無法專注於學習、無法聽從父母指令、難以控制自己衝動的行為、無法很好地遵守規則,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係都不太好。周圍環境給予的反映常常是:特別注意問題行為;拒絕、反駁他們;處罰,打罵;極少有益的引導。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會積累很多失敗的經驗,導致:自我價值貶低、挫折容忍度差;問題繼續惡化(如產生攻擊行為、壓抑的情緒)。
以上的惡性循環的相處模式,讓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孩子處於非常無助的境地,他們常常被冠以「不聽話、耍寶、愛惹事」等頭銜卻沒有人告訴和幫助他們了解應當怎麼做。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一是緩解孩子內心的壓力及苦悶的情緒,二是發展出更多適應性行為。
三、父母培訓
基於以上,我們知道不良的環境反應會給多動症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需要對孩子的主要養育者進行培訓,包括:
1.提供給孩子的重要養育者有關於多動症方面的知識,改變對孩子的看法,意識到孩子是需要幫助的。
2.多動症的發展常常與家庭中的負性因素(家庭氛圍不和諧、不統一的教育理念、過於控制的教育理念、打罵的教育行為等)有關,因此,降低家庭中的負性因素很重要。
3.教授「多動症兒童父母培訓八步法」,從親子關係修復、訓練服從指令、採用代幣系統來訓練良性行為等方面幫助孩子。
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小巖媽媽反饋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了明顯的改善,雖然還是沒辦法很主動的完成作業,但是至少能夠在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下不拖拉了,與同學相處時也能遵守一些規則,沒那麼衝動了。
馬靜副主任醫師提醒,對多動症兒童從藥物、心理,父母管理方式三方面,進行科學系統的治療十分重要。特別是家長,要避免一味地批評孩子、要求孩子,認為孩子僅僅是調皮不懂事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供稿:兒少心理科 範芳秀
編輯:石榮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