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諮詢師 咿呀
喜歡我,可點上方的「關注」
大家先回想下,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否經常有以下的行為:
……
因為拖延,可能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學習以及我們的生活。被領導批、被老師罵。
據相關人員統計,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拖延行為或習慣,只不過是拖延的程度不一樣而已。拖延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常態現象。
百度百科給出了以下的解釋: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從工作和學習的角度來說,一項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拖延行為是否發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越需要動腦的和創造性強的任務,拖延症越常見;越無需用腦,越機械的工作,越不容易拖延。
就拿我自己來談,每天目標是寫一篇文章,總覺得時間還早,晚點再寫,而每次都是拖到最後關頭不得已才動筆。
很多聲名顯赫的作家,也曾經有歷經寫作的困難時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說他寫《族長的秋天》時,幾乎每寫一個詞都要停頓一下,而每次一想到要坐在打字機前,他就會開始圍著打字機轉悠,或者乾脆打電話、看報紙,總之想盡辦法先拖著。
反觀那些無需用腦機械的工作人員,他們就很少出現拖延的行為。他們只需日復一日按照要求和標準完成手上的工作即可。
各種人各種研究,對拖延原因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什麼注意力不集中、遺傳因素、性格原因等。
但不同的人可能面臨同樣程度的拖延,背後的原因可能會完全不同,也就是背後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動力。
01,如同樣是做作業,有些人拖延是因為不喜歡這門功課,有些人是不會做。但他們都有一個核心的共同點:不想做。
因為不喜歡的拖延有很多,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所以我儘可能的對工作上的任務拖延;我不喜歡去上班,所以每天早上我都不想起床;我不喜歡運動,所以我每天都拖著不去健身;
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是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逼自己一把。儘管我們自己都知道,這些事情我們必須去做,我們必須要上班,但內心就是想著去拖一下。
02,有些人拖延是因為自身性格因素,對每個人有求必應,沒有辦法拒絕,最後不得不拖延。
《圓桌派》裡竇文濤調侃梁文道總是拖延交稿,也指出梁文道的問題是不懂拒絕,誰找他都答應,以至於工作實在太多了,確實做不完而造成了拖延。其實梁文道的情況並不算是拖延的問題,他不是拖著不做,也不是不想做,是一直在做但是做不完。
03,有些拖延可能是恐懼的表現。恐懼自己做不好,沒有自己想要的一個結果,於是乾脆就不做了。這種人一般都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事事都是完美的,結果都是良性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大部分人員都有拖延症,不要因為自己有拖延症而感覺到自卑。
其次,很少有人做事情是一蹴而就的,人都是在努力中不斷成長。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怕自己做不好,或者能力差而不行動。你不行動怎麼知道行不行了?
因為不喜歡而拖症的現象很普遍,但如果當你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時,你會發現,你的效率大有提高。
有家庭的父母都知道,如果你小孩喜歡畫畫,你讓他去彈琴,他可能一直找藉口不去,即使坐在琴凳上可能也會磨磨蹭蹭的不想開始;但如果你讓他去畫畫,他可以一個人在那畫半天。
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開始,當這些事情的拖延行為慢慢減少時,再延伸到其他。
環境的影響是真的很重要,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身邊有位自律性好且效率高的朋友,你也會不好意思的去拖延,而向對方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