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障礙症、拖延症、星期一綜合症……這些並不曾在醫學書上出現過的「病症」正困擾著時下都市中的年輕人。「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種現象。人們對號入座,而且恍然大悟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骰子妹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她每天都糾結於各種問題,比如剪頭髮是齊劉海還是斜劉海、晚飯吃肉還是吃素、飯後泡吧還是散步……這些問題最終都會依靠擲骰子決定。
王小妹是一位記者,她的QQ籤名是「吾日三省吾身,稿子呢?稿子呢?稿子呢?」不過,不到最後關頭編輯的「奪命催稿鈴」響起,她會一直拖延下去。
陳精病是個朝九晚五的小白領,因為周日想到明天又要工作——恐慌,周一想到一周才剛開了個頭——煩躁,所以,他在豆瓣創建的「周日恐慌、周一易燥」小組應運而生。
選擇障礙症、拖延症、星期一綜合症……這些並不曾在醫學書上出現過的「病症」正困擾著時下都市中的年輕人。就像一部電影裡說的「這年頭不得個抑鬱症什麼的都不好意思出去見朋友」,「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種現象。人們對號入座,而且恍然大悟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於亞男就是這麼不小心出名的。她的一篇題為《好吧,我是具有選擇恐懼症的「骰子妹」》的帖子在天涯論壇走紅。網名「骰子妹」的她自稱具有選擇恐懼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艱難選擇:和誰約會、看什麼書、放假後去不去上班……都成了需要骰子才能解決的問題。帖子開頭提出了10個問題,「每天坐什麼交通工具」、「每天下班後到哪裡消遣」等等,「如果你都有糾結,那麼你也有選擇恐懼症」……按照這些標準,很多網友對照自身,紛紛表示遇到同道中人,「我也每天會在穿衣上糾結」。不合條件的反而擔憂:「我一個都沒有中,正常麼?」
於亞男向記者強調:「帖子寫的並不是自己。我只是寫出了現在都市人的普遍病症,所以大家才有共鳴。」
如果說選擇障礙症最多就是自己內心糾結,那麼拖延症也許會影響到正常工作生活。豆瓣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在6月17日發表了《新開打卡帖,請到戰拖學園》,不到一周就有了近2500人的回應。「我的小名叫杯具」說:「工作三個月,欠了4篇總結,一直不想做。」「涼毛毛」說:「博士三年級,三個月前就知道要開題,可是兩天前才開始通宵趕工。」一時間,拖延症「患者」如同找到「組織」。除了每日在豆瓣小組打卡匯報成果外,還有「戰拖會」官網、微博、果殼網小組等。
果殼網心事鑑定組科技編輯「點兒618」自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作者拖我的稿子,我拖別的編輯的稿子。活到最後才交,玩也沒有玩好。」拖延症在科學上有解釋嗎?「點兒618」推薦了果殼網上《三心二意拖延症,都因為你太高興》一文。該文稱,根據美國馬裡蘭州立大學的愛德華教授和陳曉燕教授的實驗,人們心情好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到既定目標;作者溫馨提示:「多想想你拖延症的後果,嚇唬一下自己吧。」
豆瓣小組是自覺「有病」的年輕人的集散地。除了經典的「選擇障礙症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還有上班族擁躉的「討厭星期一!!!!小組」、「最愛星期六小組」。此外,其他更獨特的「症」層出不窮,如「我從來不追公交車小組」,組員淡定地認同:要是剛好跑到車前,車開了怎麼辦;要是剛上去,車門把我夾著了怎麼辦;於是,不追。還有一群人自認有「精神潔癖」:電腦桌面上的圖標不允許多於一列,最喜歡聽回收站清空時「譁」的一聲……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資深諮詢師宋振韶認為,對各種「症」不必太過介意:「正常人都有的一些行為現象,不必因為我們不喜歡就要賦予它們『某某症』的稱謂,這其實是人自己給自己樹立越來越多的『對手』,最終倒下的還是自己。有些僅僅是一種癖好,於人於己沒有什麼不利,個人不覺得是問題甚至樂在其中,那何必介懷呢?」
臺灣漫畫家朱德庸去年出版了一本四格漫畫《大家都有病》,戲謔地描畫出都市人的種種「病症」,比如「不結婚病」、「沒人愛病」、「沒成就感病」、「一點都沒病的病」……漫畫中一位失意男子向朋友哭訴,因為「第一任女朋友有憂鬱症」、「第二任女朋友有狂躁症」、「第三任女朋友有自卑症」,而最最令人沮喪的是「第四任女朋友長得不夠正」。朱德庸在扉頁上寫道:「是我們每個人那顆受傷的心病了?還是這整個時代病了?」
「心理學上從未有這些所謂的『症』,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卻被熱衷製造疾病的人賦予了病理學的意義。這種病態的文化傾向,即『發明』疾病的思維特徵,才是需要從文化角度根除的一種痼疾。」宋振韶說。
雖然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能算是病,但形形色色的「症」,的確困擾著一些人群,近年來「治癒系」產品的流行與此不無關係。「治癒系」一詞最初出現於上世紀末的日本,是一種節奏舒緩、放鬆心情的音樂類別,與當時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人們尋求自我保護的情緒有關。傳入中國後,隨著城市生存壓力增大,人們用激進的方式已經無法宣洩情緒時,治癒系漫畫、治癒系電影、治癒系小說等等治癒系列,開始用平和的力量應對壓力。
在豆瓣「我們都是圖片控」小站中有一個「治癒系圖片」的分類,數百名網友分享的4600多張圖片營造了一個安寧的空間。陽光下微笑的喵星人、雪地中的婚禮、天使一般的孩子,甚至連一塊西瓜都能吃成愛心狀。
但是,在宋振韶看來,如果僅僅在頭腦中知道「治癒」而行動不發生改變,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治癒」。「人們尋求各種途徑,來治癒科學意義上不存在的『某某症』。其實,人們在遇到情緒和壓力困擾的時候,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後,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自己如果沒有辦法,再試圖尋求專業幫助。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大師指點和開悟,更不要抱著簡單功利主義去求神拜佛,生活才是真正的治療師。」(實習生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