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障礙症拖延症……為什麼我們總說自己有病?

2020-12-13 中國網教育

選擇障礙症、拖延症、星期一綜合症……這些並不曾在醫學書上出現過的「病症」正困擾著時下都市中的年輕人。「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種現象。人們對號入座,而且恍然大悟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骰子妹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她每天都糾結於各種問題,比如剪頭髮是齊劉海還是斜劉海、晚飯吃肉還是吃素、飯後泡吧還是散步……這些問題最終都會依靠擲骰子決定。

王小妹是一位記者,她的QQ籤名是「吾日三省吾身,稿子呢?稿子呢?稿子呢?」不過,不到最後關頭編輯的「奪命催稿鈴」響起,她會一直拖延下去。

陳精病是個朝九晚五的小白領,因為周日想到明天又要工作——恐慌,周一想到一周才剛開了個頭——煩躁,所以,他在豆瓣創建的「周日恐慌、周一易燥」小組應運而生。

選擇障礙症、拖延症、星期一綜合症……這些並不曾在醫學書上出現過的「病症」正困擾著時下都市中的年輕人。就像一部電影裡說的「這年頭不得個抑鬱症什麼的都不好意思出去見朋友」,「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種現象。人們對號入座,而且恍然大悟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於亞男就是這麼不小心出名的。她的一篇題為《好吧,我是具有選擇恐懼症的「骰子妹」》的帖子在天涯論壇走紅。網名「骰子妹」的她自稱具有選擇恐懼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艱難選擇:和誰約會、看什麼書、放假後去不去上班……都成了需要骰子才能解決的問題。帖子開頭提出了10個問題,「每天坐什麼交通工具」、「每天下班後到哪裡消遣」等等,「如果你都有糾結,那麼你也有選擇恐懼症」……按照這些標準,很多網友對照自身,紛紛表示遇到同道中人,「我也每天會在穿衣上糾結」。不合條件的反而擔憂:「我一個都沒有中,正常麼?」

於亞男向記者強調:「帖子寫的並不是自己。我只是寫出了現在都市人的普遍病症,所以大家才有共鳴。」

如果說選擇障礙症最多就是自己內心糾結,那麼拖延症也許會影響到正常工作生活。豆瓣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在6月17日發表了《新開打卡帖,請到戰拖學園》,不到一周就有了近2500人的回應。「我的小名叫杯具」說:「工作三個月,欠了4篇總結,一直不想做。」「涼毛毛」說:「博士三年級,三個月前就知道要開題,可是兩天前才開始通宵趕工。」一時間,拖延症「患者」如同找到「組織」。除了每日在豆瓣小組打卡匯報成果外,還有「戰拖會」官網、微博、果殼網小組等。

果殼網心事鑑定組科技編輯「點兒618」自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作者拖我的稿子,我拖別的編輯的稿子。活到最後才交,玩也沒有玩好。」拖延症在科學上有解釋嗎?「點兒618」推薦了果殼網上《三心二意拖延症,都因為你太高興》一文。該文稱,根據美國馬裡蘭州立大學的愛德華教授和陳曉燕教授的實驗,人們心情好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到既定目標;作者溫馨提示:「多想想你拖延症的後果,嚇唬一下自己吧。」

豆瓣小組是自覺「有病」的年輕人的集散地。除了經典的「選擇障礙症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還有上班族擁躉的「討厭星期一!!!!小組」、「最愛星期六小組」。此外,其他更獨特的「症」層出不窮,如「我從來不追公交車小組」,組員淡定地認同:要是剛好跑到車前,車開了怎麼辦;要是剛上去,車門把我夾著了怎麼辦;於是,不追。還有一群人自認有「精神潔癖」:電腦桌面上的圖標不允許多於一列,最喜歡聽回收站清空時「譁」的一聲……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資深諮詢師宋振韶認為,對各種「症」不必太過介意:「正常人都有的一些行為現象,不必因為我們不喜歡就要賦予它們『某某症』的稱謂,這其實是人自己給自己樹立越來越多的『對手』,最終倒下的還是自己。有些僅僅是一種癖好,於人於己沒有什麼不利,個人不覺得是問題甚至樂在其中,那何必介懷呢?」

臺灣漫畫家朱德庸去年出版了一本四格漫畫《大家都有病》,戲謔地描畫出都市人的種種「病症」,比如「不結婚病」、「沒人愛病」、「沒成就感病」、「一點都沒病的病」……漫畫中一位失意男子向朋友哭訴,因為「第一任女朋友有憂鬱症」、「第二任女朋友有狂躁症」、「第三任女朋友有自卑症」,而最最令人沮喪的是「第四任女朋友長得不夠正」。朱德庸在扉頁上寫道:「是我們每個人那顆受傷的心病了?還是這整個時代病了?」

「心理學上從未有這些所謂的『症』,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卻被熱衷製造疾病的人賦予了病理學的意義。這種病態的文化傾向,即『發明』疾病的思維特徵,才是需要從文化角度根除的一種痼疾。」宋振韶說。

雖然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能算是病,但形形色色的「症」,的確困擾著一些人群,近年來「治癒系」產品的流行與此不無關係。「治癒系」一詞最初出現於上世紀末的日本,是一種節奏舒緩、放鬆心情的音樂類別,與當時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人們尋求自我保護的情緒有關。傳入中國後,隨著城市生存壓力增大,人們用激進的方式已經無法宣洩情緒時,治癒系漫畫、治癒系電影、治癒系小說等等治癒系列,開始用平和的力量應對壓力。

在豆瓣「我們都是圖片控」小站中有一個「治癒系圖片」的分類,數百名網友分享的4600多張圖片營造了一個安寧的空間。陽光下微笑的喵星人、雪地中的婚禮、天使一般的孩子,甚至連一塊西瓜都能吃成愛心狀。

但是,在宋振韶看來,如果僅僅在頭腦中知道「治癒」而行動不發生改變,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治癒」。「人們尋求各種途徑,來治癒科學意義上不存在的『某某症』。其實,人們在遇到情緒和壓力困擾的時候,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後,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自己如果沒有辦法,再試圖尋求專業幫助。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大師指點和開悟,更不要抱著簡單功利主義去求神拜佛,生活才是真正的治療師。」(實習生蔣肖斌)

相關焦點

  • 眾症時代:拖延症、囤積症、選擇障礙改變我們
    眾症時代  拖延症、囤積症、選擇障礙如何改變我們?  拖延、囤積、焦慮、注意力匱乏、「選擇障礙症」「親密關係恐懼症」「社交恐懼症」「語言學習狂熱症」……似乎突然之間,這樣古怪的病症在都市人群中大面積爆發。病因曖昧且無計可施。  實際上,這些「病症」處於某種心理障礙和真正的疾病之間。
  • 為什麼有些孩子有「拖延症」?讓我們來看看拖延症患者大腦的區別
    我們身邊總會有很多拖延者甚至包括我們自己,而對於拖延症患者的行為方式,總會讓身邊那些非拖延者感到不能理解。就像很多父母不能理解,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在8點就把作業完成,我的孩子磨磨唧唧到晚上11點卻還沒做完作業…… Tim Urban作為一名拖延症患者,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述了作為拖延症患者,他的腦子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他們會拖延。
  • 我們為什麼會有拖延症?
    01你為什麼控制不住地想拖延?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更好地去解決它。下面我會從心理和人類進化的兩個方面來說。比如我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要寫出這個好的想法,還需要查各種資料這些繁瑣的事,就立刻覺得手中的筆有如千鈞重負。02第三個原因是對抗。我們拖延,有時候是為了對抗他人的反對意見。
  • 心理學與投資學習: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症?
    我買書從不看的拖延症讓我想起了鬱達夫。可惜我沒有他這麼有才華的命,還得了他拖延的病。鬱達夫曾經想寫一篇兩萬字的小說,下定決心兩三天搞定,卻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老是寫不出字數來,咋辦呢,於是鬱達夫就跑去西湖玩耍了。
  • 《再也不見,拖延症》:告別拖延症,重寫你的人生
    喜歡拖延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我們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哪個人沒有拖延的經歷?拖延是常見的個人行為,不足為怪,一般人大體上在無關緊要的小事拖延,遇見緊急情況還是雷厲風行,動作迅速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因拖延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陷入了無限的焦慮還不行動,那可就成病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拖延症。
  • 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症?拖延症給我們會帶來什麼?
    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症?「拖延症」似乎是現在每一個青年甚至是其他年齡群體普遍出現的一種現象。從字面上來看,「拖延症」就是拖拉,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出現:等會兒再說、明天再做、改天再想。你有沒有拖延症?「拖延症」並不是說完全是天生的,極大一部分人的拖延症都是因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影響的結果,沒有人是天生懶惰的。可能會是因為周圍人的生活方式、對事物本身的厭惡和反感、逃避等等一些因素都在影響我們收到拖延症的侵擾。
  • 拖延症——是基因寫在我們骨子裡的,還是真是一種病
    在有社會之前是自己吃飽就好,連家庭這樣的事情都不會有,生個娃也不知道是誰的,當然也就沒有當父親的事情,同樣母親也不用擔心娃子上學與以後買房子的事情,有口吃的娃子就好了,娃子就更爽了,吃飽了,就開心玩就好了。這就是原始的小群體時代。那個時候,人類大腦不會,也不用處理什麼短期的,長期的各種計劃,也就沒有什麼拖延症。
  • 「拖延症」罪魁禍首竟是「完美主義」,告別拖延症,原來如此容易
    拖延症患者總有無數個「明天」,卻始終把握不住一個今天。但是,你知道嗎?拖延症心理的最根本動機竟來自於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不是說做什麼事都力求完美就完美了,這裡的完美主義是說我們因為太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特別怕自己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結果還沒做好,影響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 你有留學拖延症嗎?
    但疫情畢竟是特殊情況,今天我想跟你們談談留學拖延症,那些我們不用「早知道」也能做好的部分。但深入聊下來,還是很想出國,但總有很多其他的顧慮。「我也很苦惱,但是我總有辦法在真的準備留學的時候,擔心新的問題,拖著不做,好像後面會有的是時間做選擇,最後一看沒時間了,心裡就慌,覺得那些都是小問題。我知道這樣不好,可是也不知道怎麼辦。
  • 漢末最強諸侯袁紹,重度拖延症、強迫症與選擇障礙症患者
    比如從前袁紹反董卓,就是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後來打公孫瓚,也花了足足八年的時間,可見此人的行事風格就是如此,求全求穩求保險,追求完美,卻決斷力欠奉,有嚴重的拖延症、強迫症與選擇障礙症,打仗如此,立儲也是如此。袁紹比曹操年紀大,結婚大概也比較早,所以早在討董卓時就有三個兒子成年了:長子袁譚字顯思,次子袁熙字顯雍,三子袁尚字顯甫。
  • 設計師的拖延症有多可怕?感覺說的就是我自己啊!
    >設計師的拖延症有多可怕?下載了多少打卡軟體監督自己我和拖延症的鬥爭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明知道沒有好處,也嘗盡了苦頭但每次任務來臨時,還是會不自覺的選擇拖延這究竟是為什麼?真的是我們毅力不夠嗎?02設計師為什麼會喜歡拖延?我們為什麼會喜歡拖延?
  • 嚴重拖延症,每天都焦慮到死?三管齊下,終結拖延症不是夢
    《奇葩說》有一期談到拖延症,黃執忠說人的本性就是畜牲。語出驚人,大家都露出被點中的訕訕的表情。他所說的本性究竟是什麼呢?03.不想讓外部的力量控制自己,總想用拖延來掌控自己的行為拖延症患者,常常反感來自外來的指令,總覺得自己的掌控權利被剝奪,潛意識裡想用拖延行為來「抗議」。
  • 【乾貨】拖延症、尷尬症,日語怎麼說?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日本人民是如何看待這兩大「時代病」的?「拖延症」,譯自英語的「procrastination」一詞。procrastination,由動詞procrastinate轉化而來,1548年正式列入字典。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多少勇士,沒有倒在艱巨的工作任務面前,而是倒在了拖延症上。拖延症不僅給他們帶來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生活層面的糟糕後果,還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嚴重困擾——滿滿的負罪感、挫敗感,並且越來越討厭自己。我自己也曾是「戰拖大軍」中的一員,曾經火急火燎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曾經因為屢屢推遲完成工作而自責萬分。基於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夥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於拖延症的沙龍。
  • 為什麼總在蹉跎?拖延症的心理學起因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拖延呢?我們是生來就會在某些時候如此行事嗎?還是我們處理工作的方式出了問題?這些問題對於我在目標追求方面的研究是居於核心的,該研究能為我們為什麼拖延以及如何克服這種脾性提供一些神經學方面的線索。
  • 你為什麼會有拖延症?帶你看清拖延症的真實面目
    這回,喬治初底沒轍了,剛好這時他的一位朋友要往美國寄點東西,他就拜託朋友去辦這件事,自己提前回了關國。可是,當喬治到了美國之後,那箱衣服依然沒有到。喬治很清楚,說自己犯了拖延症,他因為這個發現而下子說明了之前大家從來不知道的拖延症問題,並因此得了諾貝爾獎。我們倒不必羨慕他因拖延而得獎,只是應該看到,拖延真的是不分年齡、國家和身份、地位的。
  •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我有一個報告已經拖了兩個星期,每天提心弔膽,生怕老闆突然問我要,而我拿不出來。這個報告不是我不會寫,相反我打了很多腹稿,想到很多創意,可就是因為角度太多,變得難以取捨,只能一拖再拖。 我心裡清楚,如果老闆上午跟我說下午要看報告,半天的時間我也能寫個大概。可就是因為他沒說,以至於兩個星期我都沒「抽出」這個半天。
  • 教你怎麼擺脫自己的拖延症
    曾經在一本書裡看到,說有拖延症的人佔所有人的70%到80%左右,我並不同意這個說法,我認為100%的人都有拖延症,你想想,你是不是有買了一本書,卻一直放書架上吃灰,從來沒有打開過或者只是打開了幾頁,是不是一直想開始自己的減肥計劃,然後卻各種藉口一直沒有開始,是不是工作中有某一項或者某幾項工作早就分配給你了,然後你一直拖著不願意去做,等到deadline拖無可拖的才不得已去做。
  • 會制定目標就能克服拖延症?你對拖延症一無所知
    工作時總是想著利用下班後或者周末的時間來好好提升自己,可常常事與願違。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越充裕,反倒是什麼事也完不成。你有沒有遇上過這種情況?這就是時間管理能力薄弱的結果。大多數人常用另一種說法,就是自己被拖延症拖了後腿。說到拖延症,這可是個背鍋俠。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按照計劃完成任務,就會把它掛在嘴邊,急著用它來頂一頂自己能力欠缺的鍋。
  • 進食障礙與強迫症常見共病
    (OCD),並且有18%的進食障礙患者將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間被診斷強迫症(終身共病)。、終生共病、或當前和終生共病的情況。因此,前瞻性研究的數據表明,有進食障礙病史的人群中強迫症的發生率可能比橫斷面研究中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