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拖延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我們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哪個人沒有拖延的經歷?拖延是常見的個人行為,不足為怪,一般人大體上在無關緊要的小事拖延,遇見緊急情況還是雷厲風行,動作迅速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因拖延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陷入了無限的焦慮還不行動,那可就成病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拖延症。
在大談自律的年代,你患有拖延症,可是會讓你的生活一落千丈,慢慢陷入抑鬱的。臨近會議,你還沒準備好材料,害怕考試,就不學習,這不是會導致你失業就是失學,使你本來就狀態不好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拖延症不僅僅是自律這麼簡單,打打雞血就能馬力十足,究其原因它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深層懷疑以及對世界認知的歪曲。看待外界和自我,講求一個實事求是,但是要做到實事求是,我們必須不斷覺察和糾正歪曲的認知。一般人雖不非常清楚局勢,但也能根據實情適時調整自己,但陷入深度糾結和根深蒂固曲解的人,總是會誤判形勢,使自己陷入自己為難自己的泥潭中。
關於拖延症的書,我也看過許多,但如很多治標不治本的自律文章一樣,講了很多方法,卻沒有抓住真正的病因,所以照這些方法實行起來總是好一陣壞一陣,最後又陷入拖延症的泥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然而,當我看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帕梅拉·S威加茨和凱文·L焦爾科合著的《再也不見,拖延症》之後,確信拖延症是一種可以根除的病。
當然,這裡所說的拖延是一種病症而不是一種行為,拖延沒有嚴重到影響你的正常生活時,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不然,在不必要的時候你時時於自己較量,也未免太痛苦了,為了自律,一點也體會不會活著的樂趣,實際上又使你患上另一種病――強迫症。所以,一切得視情況而定,不要太過。
那麼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本書,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即:
了解我的拖延症
如何克服拖延症
怎樣才能實現目標
如何保持改變
首先我們要了解拖延症,看它是如何引起的,以至於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不得不去尋求改變,否則生活就會陷入泥潭。
拖延並不是你忘了做某事而到緊急時刻臨時抱佛腳,而是你明知這件事很重要,不做就死定了,但你就是一邊為此事極度焦慮,又一邊遲遲不肯行動,直到最糟糕的結果出現。
我們發現拖延都是一種明知故犯,它是伴隨著焦慮一起出現的一種逃避行為。但是逃避不起任何作用,事實就在那裡,掩耳盜鈴只會讓自己更尷尬。究其原因,拖延就是因為過分的焦慮導致的。我們知道,焦慮會促使我們思考、行動,但是往往過分的焦慮又會使人裹足不前,前怕難後怕虎,陷入一種僵死狀態。而拖延症就是這種僵死狀態的一種表現。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會焦慮呢?
本書從心理角度分析,明確指出是自我懷疑、對失敗的恐懼、對成功的恐懼、完美主義導致的。
患拖延症的人皆不自信,因為低自尊,對自己能掌控局面的能力不確信,因此陷入自我懷疑。有人也許會說,對失敗的恐懼我可以理解,但為什麼對成功會恐懼呢?你要知道,患拖延症的人都是不自信的人,因此他們很怕改變,就算成功了,要應付新的局面,他們害怕自己不能勝任,也會因焦慮有意識地逃避。
完美主義就好理解了,只要我們生而為人,就不可能完美,只能無限接近,但有一部分就是不允許自己有一點瑕疵,必須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但你知道,做到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會在一件總也達不到完美的事情上造成挫敗,然後對自己極不滿意,進而一蹶不振,沒有行動的動力。
但是我們生而為人,就是為了活著的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好,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個怪圈又無能為力,就可能會去尋求積極的改變。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拖延症,這要看你的動機與承諾是不是強烈和客觀。
動機:能夠成功做出改變的人一般都具有這三個特質,①他們認為改變是至關重要的,②他們有信心做出改變,③他們已經做好準備,現在就要求改變。
承諾:是指你不管遇到哪種情況都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做出不懈努力。因為在克服拖延症的時候,你會取得較大進步,也會遇到挫折與失敗,你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狀況,不達目標不罷休。
我們剛才說了,拖延症的表現是拖延,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疾病,要想重塑認知,必須糾正歪曲的自我概念。這就要求我們能客觀的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不被過時的信息、歪曲的回饋、完美主義和社會期待所捆綁,那具體如何做呢?
第一步:識別焦慮的想法
列出你內心焦慮的真正想法,看是因為自我懷疑能力不足,還是害怕成功或失敗的後果,亦或是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
先列出想法,然後分析是哪種原因讓你焦慮。
第二步:標記想法中被你曲解的部分
最常見的思維形式包括:
全或無思維:也稱黑白思維,總是傾向於認為世界非此即彼,忽略中間地帶。
過度概括:不考慮事物的差異性,用「一刀切」的看法看待問題。
預言:在行動之前就感到了失敗,打擊了行動的積極性。
讀心術:猜測他人對你的消極想法,讓你沒有信心行動。
災難化思維:過分放大小失誤與瑕疵,因一點不順就放棄全部行動。
包含「應該」的表述:你在思想裡預設了世界是怎樣的,一旦現實與你預設的不符就放棄行動,事實上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或是「應該」的,這是一種明顯的僵化思維。
忽視積極因素:專注與負面信息,會把困難放大,不願開始積極行動。
「如果」思維:總是假設不好的情況會出現,不過是自己嚇自己。
心理過濾:選擇情境中消極的部分,過濾掉積極部分,並沉浸其中。
低估自身應對能力:在行動之前預設自己不行,阻礙自己投入積極的行動。
把你每一種焦慮的想法,識別出是哪一種認知曲解,那些莫須有的恐懼就會攻自破,然後就是用更客觀的想法糾正曲解的部分。
第三步:用更準確真實的想法替換曲解的想法
這裡提供一些理性思考和審視恐懼的關鍵策略:
核查證據:當我們有消極想法時,要先質疑它是不是客觀真實的,你可以問自己:
支持消極想法的證據是什麼?
反對消極想法的證據是什麼?
哪一方的證據更有說服力?
現在我應該做什麼?
制定備選方案: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就會陷入最壞的心態之中,這時候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真的是最壞的情況嗎: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最好的情況是什麼?
最可能的情況是什麼?
至少還存在哪三種可能性?
去災難化思維:怕負面情況出現,就會出現災難化思維,但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了解客觀的事實去災難化:
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發生最壞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我該如何應對?
我曾經出現的災難化思維都是正確的嗎?
替換可怕的想像:當未來可怕的想像出現在你腦海的時候,你馬上想一些令人鼓舞的高興場景,幫你驅散焦慮。
認清歪曲的舊有認知並用以客觀且積極的新認知填進你的大腦,你就再也不會因恐懼而無限拖延了。
第四步:發現問題的根源
焦慮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但不管結局如何都是一種正常的結果,我們要學會接受事情本來的樣子,不要太以評價性的心態看待結果,從而更加了解事物真正的樣子和個人真實的能力,進而有的放矢的精進。
第五步:不斷練習直面問題
當你繞過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並不會消失,它會長久困擾你,直到把你拖垮。要想解決它,只有直面。我們要勇敢地直面問題,能解決的把它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要學會與它和平共處,而不是逃避。
克服拖延症,要設置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它。但要如何確立明確的目標並實現呢?以下五步可以做到。
第一步:確定價值觀
克服拖延症跟許多其它的目標一樣,光有願景是不能實現它的,必須有可評估的目標和可操作的步驟,這樣才便於我們行動。但具體的目標和行動的步驟必須建立在一個願景上,這個願景就是價值觀,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希望變成什麼或得到什麼。比如你想學習成績變好,就定一個提升10%分數的目標,然後就薄弱環節進行強訓練。
第二步:設定目標
我們許多人設定目標時,把目標設置成願景,因為太籠統導致目標沒有可操作性,而讓行動最終擱淺。目標要是一個可量化的東西,它必須有點難度、具體、能及時得到反饋,這樣目標就具有可操作性,能讓我們及時檢驗成果、調整步調。
第三步:找到達成目標的步驟
有了可操作性的目標,就要制定行動的計劃了,理清思路,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便於行動。
第四步: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
行動計劃制定出來了,並不是按計劃行動就萬無一失了,具體操作起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應該儘可能提前預測各種可能的問題,想到可規避和解決的辦法。
第五步:自我獎勵
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要給自己設置獎勵,好讓一段艱難的旅程有盼頭,又可以把終點視為起點繼續努力,讓自己最終達到目標。
拖延症並不是克服一個目標之後就會治癒的,要保持長期有效的改變,最終擺脫拖延症,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堅持,直到接到一個任務時順理成章的行動,不畏難不輕敵。
防止拖延症捲土重來,鞏固成果,下面四步可以幫你徹底重塑人生。
第一步:識別預警跡象
當你在篤定的狀態再次感到焦慮、壓力或不知所措、出現任務延遲或沒有完成任務、害怕被人抱怨時,就是拖延症再次復發的預警跡象,要保持警惕,迅速把這些情緒壓制下去並尋求幫助。
第二步:了解對你有用的方法
在克服拖延症中那些對你有用的方法,迅速派上用場,讓一切快速回歸正軌,別讓拖延症再次把你的人生拉偏。
第三步:繼續練習
繼續使用第二、三部分的方法練習,鞏固效果。
第四步:重寫人生規則手冊
在克服拖延症的過程中,不斷糾正過去的錯誤認知和歪曲的自我摡念,把更客觀更實事求是的看待處理事情的方法,重新植入新的自我概念中,做到徹底重寫人生規則手冊,不斷完善自我。
拖延症是一種病,是根植於人深層的自我概念中的歪曲事實,我們必須找到根源,從源頭上徹底治癒它,才有效。《再也不見,拖延症》表面上針對的是拖延症,實際上關注的是一個失敗的人的重建。一個人不管你能力多好,知識多優秀,如果元零件裡裝入了不符合事實的認知,就會自己嚇自己,把自己拖入無限的深淵。拖延症正是基於這而生發出來的一種疾病。
不過,它是建立在人性之中最尋常的一種行為,讓人很容易忽略它的嚴重性,不知道的人經常以為它只是一個人不好的習慣罷了,殊不知到了嚴重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的時候,它早已不是一種個人習慣,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了。
雖然如此,但想要根治,這本《再也不見,拖延症》會告訴你如何從源頭開始得到治癒。